贈別賀蘭?恨在哪里,贈別賀蘭铦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贈別賀蘭?恨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贈別賀蘭铦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送賀蘭上人》古詩賞析
《送賀蘭上人》作者為唐朝文學家賈島。其古詩全文如下:
野僧來別我,略坐傍泉沙。
遠道擎空缽,深山蹋落花。
無師禪自解,有格句堪夸。
此去非緣事,孤云不定家。
【前言】
《送賀蘭上人》是唐代著名詩人賈島贈別賀蘭上人的詩作。該詩以簡單的筆墨刻畫出了一位漂泊無跡的野僧形象,表達了詩人對賀蘭上人的`贈別之情,以及對其孤高秉性的贊美之意。
【注釋】
①略:簡陋。
②蹋:踏。
③格:品位、氣度。
④緣事:關系于人身之事物。《圓覺經》:“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
【翻譯】
山野之僧與我告別,坐地依傍清泉流沙。高擎空缽邁上遠道,遁入深山輕踏落花。未拜宗師禪心自悟,品格高尚詩句堪夸。此行非關身家之事,孤云漂泊永無定家
【賞析】
得道之人,入禪之人,其行為舉止自有其出眾之處,脫俗之處。與友人告別,不在長亭,更不會有酒宴,只在清泉旁席地小坐而已。千里遠行,無盤纏,更無車馬,只高擎一空缽,赤腳踏遍地落花。遠行僧之清苦可見矣,遠行僧之清高亦可見矣。詩先寫其行徑,再寫其胸襟。禪宗標榜“教外別傳”,這位山野之僧無宗無師,但卻有清靜智慧,禪心自通。禪宗本“不立文字”,但亦不廢文字,山僧既有孤高秉性,發而為詩,其句自妙。這次野僧來告別而去,也并非有什么人事的牽絆,只如孤云野鶴繼續漂泊而已。雁過長空,影沉水底。雁無投影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賈島該詩以淡淡的筆墨寫一位漂泊無跡的野僧。
~~杜甫,高適,王昌齡的贈別詩系咩吖?.......及需
唐 - 杜甫 - 贈別何邕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題目】:贈別何邕
【內容】:
生死論交地,何由見一人。
悲君隨燕雀,薄宦走風塵。
綿谷元通漢,沱江不向秦。
五陵花滿眼,傳語故鄉春。
唐 - 杜甫 - 贈別賀蘭铦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題目】:贈別賀蘭铦
【內容】:
黃雀飽野粟,群飛動荊榛。
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時人。
老驥倦驤首,蒼鷹愁易馴。
高賢世未識,固合嬰饑貧。
國步初返正,乾坤尚風塵。
悲歌鬢發白,遠赴湘吳春。
我戀岷下芋,君思千里莼。
生離與死別,自古鼻酸辛。
唐 - 杜甫 - 贈陳二補闕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題目】:贈陳二補闕
【內容】:
世儒多汩沒,夫子獨聲名。
獻納開東觀,君王問長卿。
皂雕寒始急,天馬老能行。
自到青冥里,休看白發生。
卷二百一十一
卷211_1 「銅雀妓」高適
日暮銅雀迥,秋深玉座清。蕭森松柏望,委郁綺羅情。
君恩不再得,妾舞為誰輕。
卷211_2 「塞下曲」高適
結束浮云駿,翩翩出從戎。且憑天子怒,復倚將軍雄。
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
青海陣云匝,黑山兵氣沖。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
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
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卷211_3 「塞上」高適
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
邊塵漲北溟,虜騎正南驅。轉斗豈長策,和親非遠圖。
惟昔李將軍,按節出皇都。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
常懷感激心,愿效縱橫謨。倚劍欲誰語,關河空郁紆。
卷211_4 「薊門行五首」高適
薊門逢古老,獨立思氛氳。一身既零丁,頭鬢白紛紛。
勛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
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戍卒厭糠核,降胡飽衣食。
關亭試一望,吾欲淚沾臆。
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元戎號令嚴,人馬亦輕肥。
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
幽州多騎射,結發重橫行。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
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
古樹滿空塞,黃云愁殺人。
卷211_5 「效古贈崔二」高適
十月河洲時,一看有歸思。風飆生慘烈,雨雪暗天地。
我輩今胡為,浩哉迷所至。緬懷當途者,濟濟居聲位。
邈然在云霄,寧肯更淪躓。周旋多燕樂,門館列車騎。
美人芙蓉姿,狹室蘭麝氣。金爐陳獸炭,談笑正得意。
豈論草澤中,有此枯槁士。我慚經濟策,久欲甘棄置。
君負縱橫才,如何尚憔悴。長歌增郁怏,對酒不能醉。
窮達自有時,夫子莫下淚。
卷211_6 「鉅鹿贈李少府」高適
李侯雖薄宦,時譽何籍籍。駿馬常借人,黃金每留客。
投壺華館靜,縱酒涼風夕。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損益。
卷211_7 「東平留贈狄司馬(曾與田安西充判官)」高適
古人無宿諾,茲道以為難。萬里赴知己,一言誠可嘆。
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地出北庭盡,城臨西海寒。
森然瞻武庫,則是弄儒翰。入幕綰銀綬,乘軺兼鐵冠。
練兵日精銳,殺敵無遺殘。獻捷見天子,論功俘可汗。
激昂丹墀下,顧盼青云端。誰謂縱橫策,翻為權勢干。
將軍既坎壈,使者亦辛酸。耿介挹三事,羈離從一官。
知君不得意,他日會鵬摶。
卷211_8 「過盧明府有贈」高適
良吏不易得,古人今可傳。靜然本諸己,以此知其賢。
我行挹高風,羨爾兼少年。胸懷豁清夜,史漢如流泉。
明日復行春,逶迤出郊壇。登高見百里,桑野郁芊芊。
時平俯鵲巢,歲熟多人煙。奸猾唯閉戶,逃亡歸種田。
回軒自郭南,老幼滿馬前。皆賀蠶農至,而無徭役牽。
君觀黎庶心,撫之誠萬全。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鮮。
能奏明廷主,一試武城弦。
卷211_9 「單父逢鄧司倉覆倉庫,因而有贈」高適
邦牧今坐嘯,群賢趨紀綱。四人忽不擾,耕者遙相望。
粲粲府中妙,授詞如履霜。炎炎伏熱時,草木無晶光。
匹馬度睢水,清風何激揚。校緡閱帑藏,發廩欣斯箱。
邂逅得相逢,歡言至夕陽。開襟自公馀,載酒登琴堂。
舉杯挹山川,寓目窮毫芒。白鳥向田盡,青蟬歸路長。
醉中不惜別,況乃正游梁。
卷211_10 「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高適
適遠登薊丘,茲晨獨搔屑。賢交不可見,吾愿終難說。
迢遞千里游,羈離十年別。才華仰清興,功業嗟芳節。
曠蕩阻云海,蕭條帶風雪。逢時事多謬,失路心彌折。
行矣勿重陳,懷君但愁絕。
卷211_11 「寄孟五少府」高適
秋氣落窮巷,離憂兼暮蟬。后時已如此,高興亦徒然。
知君念淹泊,憶我屢周旋。征路見來雁,歸人悲遠天。
平生感千里,相望在貞堅。
卷211_12 「苦雨寄房四昆季」高適
獨坐見多雨,況茲兼索居。茫茫十月交,窮陰千里馀。
彌望無端倪,北風擊林箊.白日渺難睹,黃云爭卷舒。
安得造化功,曠然一掃除。滴瀝檐宇愁,寥寥談笑疏。
泥涂擁城郭,水潦盤丘墟。惆悵憫田農,裴回傷里閭。
曾是力井稅,曷為無斗儲。萬事切中懷,十年思上書。
君門嗟緬邈,身計念居諸。沉吟顧草茅,郁怏任盈虛。
黃鵠不可羨,雞鳴時起予。故人平臺側,高館臨通衢。
兄弟方荀陳,才華冠應徐。彈棋自多暇,飲酒更何如。
知人想林宗,直道慚史魚。攜手風流在,開襟鄙吝祛。
寧能訪窮巷,相與對園蔬。
卷211_13 「和賀蘭判官望北海作」高適
圣代務平典,輶軒推上才。迢遙溟海際,曠望滄波開。
四牡未遑息,三山安在哉。巨鰲不可釣,高浪何崔嵬。
湛湛朝百谷,茫茫連九垓。挹流納廣大,觀異增遲回。
日出見魚目,月圓知蚌胎。跡非想像到,心以精靈猜。
遠色帶孤嶼,虛聲涵殷雷。風行越裳貢,水遏天吳災。
攬轡隼將擊,忘機鷗復來。緣情韻騷雅,獨立遺塵埃。
吏道竟殊用,翰林仍忝陪。長鳴謝知己,所愧非龍媒。
卷211_14 「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高適
故人亦不遇,異縣久棲托。辛勤失路意,感嘆登樓作。
清晨眺原野,獨立窮寥廓。云散芒碭山,水還睢陽郭。
繞梁即襟帶,封衛多漂泊。事古悲城池,年豐愛墟落。
相逢俱未展,攜手空蕭索。何意千里心,仍求百金諾。
公侯皆我輩,動用在謀略。圣心思賢才,朅來刈葵藿。
卷211_15 「酬司空璲少府」高適
飄飖未得意,感激與誰論。昨日遇夫子,仍欣吾道存。
江山滿詞賦,札翰起涼溫。吾見風雅作,人知德業尊。
驚飆蕩萬木,秋氣屯高原。燕趙何蒼茫,鴻雁來翩翻。
此時與君別,握手欲無言。
卷211_16 「酬李少府」高適
出塞魂屢驚,懷賢意難說。誰知吾道間,乃在客中別。
日夕捧瓊瑤,相思無休歇。伊人雖薄宦,舉代推高節。
述作凌江山,聲華滿冰雪。一登薊丘上,四顧何慘烈。
來雁無盡時,邊風正騷屑。將從崖谷遁,且與沉浮絕。
君若登青云,余當投魏闕。
卷211_17 「酬裴秀才」高適
男兒貴得意,何必相知早。飄蕩與物永,蹉跎覺年老。
長卿無產業,季子慚妻嫂。此事難重陳,未于眾人道。
卷211_18 「酬陸少府」高適
朝臨淇水岸,還望衛人邑。別意在山阿,征途背原隰。
蕭蕭前村口,唯見轉蓬入。水渚人去遲,霜天雁飛急。
固應不遠別,所與路未及。欲濟川上舟,相思空佇立。
卷211_19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高適
天子股肱守,丈人山岳靈。出身侍丹墀,舉翮凌青冥。
當昔皇運否,人神俱未寧。諫官莫敢議,酷吏方專刑。
谷永獨言事,匡衡多引經。兩朝納深衷,萬乘無不聽。
盛烈播南史,雄詞豁東溟。誰謂整隼旟,翻然憶柴扃。
寄書汶陽客,回首平陰亭。開封見千里,結念存百齡。
隱軫江山麗,氛氳蘭茝馨。自憐遇時休,漂泊隨流萍。
春野變木德,夏天臨火星。一生徒羨魚,四十猶聚螢。
從此日閑放,焉能懷拾青。
卷211_20 「酬馬八效古見贈」高適
深崖無綠竹,秀色徒氛氳。時代種桃李,無人顧此君。
奈何冰雪操,尚與蒿萊群。愿托靈仙子,一聲吹入云。
卷211_21 「酬鴻臚裴主簿雨后睢陽北樓見贈之作(一作王昌齡詩)」高適
暮霞照新晴,歸云猶相逐。有懷晨昏暇,相見登眺目。
問禮侍彤襜,題詩訪茅屋。高樓多古今,陳事滿陵谷。
地久微子封,臺馀孝王筑。裴回顧霄漢,豁達俯川陸。
遠水對秋城,長天向喬木。公門何清凈,列戟森已肅。
不嘆攜手稀,恒思著鞭速。終當拂羽翰,輕舉隨鴻鵠。
卷211_22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高適
少時方浩蕩,遇物猶塵埃。脫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
單車入燕趙,獨立心悠哉。寧知戎馬間,忽展平生懷。
且欣清論高,豈顧夕陽頹。題詩碣石館,縱酒燕王臺。
北望沙漠垂,漫天雪皚皚。臨邊無策略,覽古空裴回。
樂毅吾所憐,拔齊翻見猜。荊卿吾所悲,適秦不復回。
然諾多死地,公忠成禍胎。與君從此辭,每恐流年催。
如何俱老大,始復忘形骸。兄弟真二陸,聲名連八裴。
乙未將星變,賊臣候天災。胡騎犯龍山,乘輿經馬嵬。
千官無倚著,萬姓徒悲哀。誅呂鬼神動,安劉天地開。
奔波走風塵,倏忽值云雷。擁旄出淮甸,入幕征楚材。
誓當剪鯨鯢,永以竭駑駘。小人胡不仁,讒我成死灰。
賴得日月明,照耀無不該。留司洛陽宮,詹府唯蒿萊。
是時掃氛祲,尚未殲渠魁。背河列長圍,師老將亦乖。
歸軍劇風火,散卒爭椎埋。一夕瀍洛空,生靈悲曝腮。
衣冠投草莽,予欲馳江淮。登頓宛葉下,棲遑襄鄧隈。
城池何蕭條,邑屋更崩摧。縱橫荊棘叢,但見瓦礫堆。
行人無血色,戰骨多青苔。遂除彭門守,因得朝玉階。
激昂仰鹓鷺,獻替欣鹽梅。驅傳及遠蕃,憂思郁難排。
罷人紛爭訟,賦稅如山崖。所思在畿甸,曾是魯宓儕。
自從拜郎官,列宿煥天街。那能訪遐僻,還復寄瓊瑰。
金玉本高價,塤篪終易諧。朗詠臨清秋,涼風下庭槐。
何意寇盜間,獨稱名義偕。辛酸陳侯誄,嘆息季鷹杯。
白日屢分手,青春不再來。臥看中散論,愁憶太常齋。
酬贈徒為爾,長歌還自咍。
卷211_23 「酬龐十兵曹」高適
憶昔游京華,自言生羽翼。懷書訪知己,末路空相識。
許國不成名,還家有慚色。托身從畎畝,浪跡初自得。
雨澤感天時,耕耘忘帝力。同人洛陽至,問我睢水北。
遂爾款津涯,凈然見胸臆。高談懸物象,逸韻投翰墨。
別岸迥無垠,海鶴鳴不息。梁城多古意,攜手共凄惻。
懷賢想鄒枚,登高思荊棘。世情惡疵賤,之子憐孤直。
酬贈感并深,離憂豈終極。
卷211_24 「同呂員外酬田著作幕門軍西宿盤山秋夜作」高適
磧路天早秋,邊城夜應永。遙傳戎旅作,已報關山冷。
上將頓盤阪,諸軍遍泉井。綢繆閫外書,慷慨幕中請。
能使勛業高,動令氛霧屏。遠途能自致,短步終難騁。
羽翮時一看,窮愁始三省。人生感然諾,何啻若形影。
白發知苦心,陽春見佳境。星河連塞絡,刁斗兼山靜。
憶君霜露時,使我空引領。
卷211_25 「酬秘書弟兼寄幕下諸公」高適
亞相膺時杰,群才遇良工。翩翩幕下來,拜賜甘泉宮。
信知命世奇,適會非常功。侍御執邦憲,清詞煥春叢。
末路望繡衣,他時常發蒙。孰云三軍壯,懼我彈射雄。
誰謂萬里遙,在我樽俎中。光祿經濟器,精微自深衷。
前席屢榮問,長城兼在躬。高縱激頹波,逸翮馳蒼穹。
將副節制籌,欲令沙漠空。司業志應徐,雅度思沖融。
相思三十年,憶昨猶兒童。今來抱青紫,忽若披鹓鴻。
說劍增慷慨,論交持始終。秘書即吾門,虛白無不通。
多才陸平原,碩學鄭司農。獻封到關西,獨步歸山東。
永意久知處,嘉言能亢宗。客從梁宋來,行役隨轉蓬。
酬贈欣元弟,憶賢瞻數公。游鱗戲滄浪,鳴鳳棲梧桐。
并負垂天翼,俱乘破浪風。眈眈天府間,偃仰誰敢同。
何意構廣廈,翻然顧雕蟲。應知阮步兵,惆悵此途窮。
卷211_26 「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一作王昌齡詩)」高適
自從別京華,我心乃蕭索。十年守章句,萬事空寥落。
北上登薊門,茫茫見沙漠。倚劍對風塵,慨然思衛霍。
拂衣去燕趙,驅馬悵不樂。天長滄洲路,日暮邯鄲郭。
酒肆或淹留,漁潭屢棲泊。獨行備艱險,所見窮善惡。
永愿拯芻蕘,孰云干鼎鑊。皇情念淳古,時俗何浮薄。
理道資任賢,安人在求瘼。故交負靈奇,逸氣抱謇諤。
隱軫經濟具,縱橫建安作。才望忽先鳴,風期無宿諾。
飄飖勞州縣,迢遞限言謔。東馳眇貝丘,西顧彌虢略。
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吾謀適可用,天路豈寥廓。
不然買山田,一身與耕鑿。且欲同鷦鷯,焉能志鴻鵠。
卷211_27 「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見贈之作」高適
舍下蛩亂鳴,居然自蕭索。緬懷高秋興,忽枉清夜作。
感物我心勞,涼風驚二毛。池枯菡萏死,月出梧桐高。
如何異鄉縣,復得交才彥。汩沒嗟后時,蹉跎恥相見。
箕山別來久,魏闕誰不戀。獨有江海心,悠悠未嘗倦。
卷211_28 「答侯少府」高適
常日好讀書,晚年學垂綸。漆園多喬木,睢水清粼粼。
詔書下柴門,天命敢逡巡。赫赫三伏時,十日到咸秦。
褐衣不得見,黃綬翻在身。吏道頓羈束,生涯難重陳。
北使經大寒,關山饒苦辛。邊兵若芻狗,戰骨成埃塵。
行矣勿復言,歸歟傷我神。如何燕趙陲,忽遇平生親。
開館納征騎,彈弦娛遠賓。飄飖天地間,一別方茲晨。
東道有佳作,南朝無此人。性靈出萬象,風骨超常倫。
吾黨謝王粲,群賢推郄詵。明時取秀才,落日過蒲津。
節苦名已富,祿微家轉貧。相逢愧薄游,撫己荷陶鈞。
心事正堪盡,離居寧太頻。兩河歸路遙,二月芳草新。
柳接滹沱暗,鶯連渤海春。誰謂行路難,猥當希代珍。
提握每終日,相思猶比鄰。江海有扁舟,丘園有角巾。
君意定何適,我懷知所遵。浮沉各異宜,老大貴全真。
莫作云霄計,遑遑隨縉紳。
卷211_29 「宋中別周、梁、李三子」高適
曾是不得意,適來兼別離。如何一尊酒,翻作滿堂悲。
周子負高價,梁生多逸詞。周旋梁宋間,感激建安時。
白雪正如此,青云無自疑。李侯懷英雄,骯臟乃天資。
方寸且無間,衣冠當在斯。俱為千里游,忽念兩鄉辭。
且見壯心在,莫嗟攜手遲。涼風吹北原,落日滿西陂。
露下草初白,天長云屢滋。我心不可問,君去定何之。
京洛多知己,誰能憶左思。
卷211_30 「宋中別李八」高適
歲晏誰不歸,君歸意可說。將趨倚門望,還念同人別。
駐馬臨長亭,飄然事明發。蒼茫眺千里,正值苦寒節。
舊國多轉蓬,平臺下明月。世情薄疵賤,夫子懷賢哲。
行矣各勉旃,吾當挹馀烈。
卷211_31 「別王徹」高適
歸客自南楚,悵然思北林。蕭條秋風暮,回首江淮深。
留君終日歡,或為梁父吟。時輩想鵬舉,他人嗟陸沉。
載酒登平臺,贈君千里心。浮云暗長路,落日有歸禽。
離別未足悲,辛勤當自任。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黃金。
卷211_32 「送蕭十八與房侍御回還」高適
常苦古人遠,今見斯人古。澹泊遺聲華,周旋必鄒魯。
故交在梁宋,游方出庭戶。匹馬鳴朔風,一身濟河滸。
辛勤采蘭詠,款曲翰林主。歲月催別離,庭闈遠風土。
寥寥寒煙靜,莽莽夕陰吐。明發不在茲,青天眇難睹。
卷211_33 「宋中送族侄式顏(時張大夫貶括州使人召式顏遂有此作)」高適
大夫擊東胡,胡塵不敢起。胡人山下哭,胡馬海邊死。
部曲盡公侯,輿臺亦朱紫。當時有勛業,末路遭讒毀。
轉旆燕趙間,剖符括蒼里。弟兄莫相見,親族遠枌梓。
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平生懷感激,本欲候知己。
去矣難重陳,飄然自茲始。游梁且未遇,適越今何以。
鄉山西北愁,竹箭東南美。崢嶸縉云外,蒼莽幾千里。
旅雁悲啾啾,朝昏孰云已。登臨多瘴癘,動息在風水。
雖有賢主人,終為客行子。我攜一尊酒,滿酌聊勸爾。
勸爾惟一言,家聲勿淪滓。
卷211_34 「又送族侄式顏」高適
惜君才未遇,愛君才若此。世上五百年,吾家一千里。
俱游帝城下,忽在梁園里。我今行山東,離憂不能已。
卷211_35 「贈別王十七管記」高適
故交吾未測,薄宦空年歲。晚節蹤曩賢,雄詞冠當世。
堂中皆食客,門外多酒債。產業曾未言,衣裘與人敝。
飄飖戎幕下,出入關山際。轉戰輕壯心,立談有邊計。
云沙自回合,天海空迢遞。星高漢將驕,月盛胡兵銳。
沙深冷陘斷,雪暗遼陽閉。亦謂掃欃槍,旋驚陷蜂蠆。
歸旌告東捷,斗騎傳西敗。遙飛絕漢書,已筑長安第。
畫龍俱在葉,寵鶴先居衛。勿辭部曲勛,不藉將軍勢。
相逢季冬月,悵望窮海裔。折劍留贈人,嚴裝遂云邁。
我行將悠緬,及此還羈滯。曾非濟代謀,且有臨深誡。
隨波混清濁,與物同丑麗。眇憶青巖棲,寧忘褐衣拜。
自言愛水石,本欲親蘭蕙。何意薄松筠,翻然重菅蒯。
恒深取與分,孰慢平生契。款曲雞黍期,酸辛別離袂。
逢時愧名節,遇坎悲淪替。適趙非解紛,游燕往無說。
浩歌方振蕩,逸翮思凌勵。倏若異鵬摶,吾當學蟬蛻。
卷211_36 「漣上別王秀才」高適
飄飖經遠道,客思滿窮秋。浩蕩對長漣,君行殊未休。
崎嶇山海側,想像無前儔。何意照乘珠,忽然欲暗投。
東路方簫條,楚歌復悲愁。暮帆使人感,去鳥兼離憂。
行矣當自愛,壯年莫悠悠。余亦從此辭,異鄉難久留。
贈言豈終極,慎勿滯滄洲。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杜甫贈別詩
天末懷李白
唐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注解:
1、天末:猶天邊;
2、君子:指李白。
3、文章句:意謂有文才的人總是薄命遭忌。
4、魑魅句:意謂山精水鬼在等著你經過,以便出而吞食,猶“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一憎一喜,遂令詩人無置身地。
5、應共句:因屈原被讒含冤,投江而死,與李白之受枉竄身,有共通處,往夜郎又須經過汨羅,故也應有可以共語處。
6、汨羅:汨羅江,屈原自沉處,在今湖南湘陰縣。
白話譯文:
涼風習習來自天邊的夜郎,
老朋友啊你心情可還舒暢。
鴻雁何時能捎來你的音信?
江湖水深總有不平的風浪!
有文才的人往往薄命遭忌,
鬼怪正喜人經過可作食糧。
你與屈原有共冤共語之處,
請別忘了投詩祭奠汨羅江!
--------------------------------------------------------------------------------
簡評:
李白于至德二載(757),因永王 之罪受牽連,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還。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作此詩,眷懷李白,設想他當路經汨羅,因而以屈原喻之。其實,此時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
因涼風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懷思。文人相重,末路相親,躍然紙上。
贈別賀蘭铦中今君抱何恨中的恨字有哪些內涵?
《贈別賀蘭》,作者為古代詩人杜甫,其內容如下:
黃雀飽野粟,群飛動荊榛。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時人。
老驥倦驤首,蒼鷹愁易馴。高賢世未識,固合嬰饑貧。
國步初返正,乾坤尚風塵。悲歌鬢發白,遠赴湘吳春。
我戀岷下芋,君思千里莼。生離與死別,自古鼻酸辛。
贈別詩 作者李白誰知道李白的贈別詩,杜甫的贈別詩
《送友人 》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贈別何邕》
作者:杜甫
生死論交地,何由見一人。
悲君隨燕雀,薄宦走風塵。
綿谷元通漢,沱江不向秦。
五陵花滿眼,傳語故鄉春。
《贈別賀蘭铦》
作者:杜甫
黃雀飽野粟,群飛動荊榛。
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時人。
老驥倦驤首,蒼鷹愁易馴。
高賢世未識,固合嬰饑貧。
國步初返正,乾坤尚風塵。
悲歌鬢發白,遠赴湘吳春。
我戀岷下芋,君思千里莼。
生離與死別,自古鼻酸辛。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杜甫
巢父掉頭不肯住,東將人海隨煙霧。
詩卷長留天地間,釣竿欲拂珊瑚樹。
深山大澤龍蛇遠,春寒野陰風景暮。
蓬萊織女回云車,指點虛無是歸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貴何如草頭露?
蔡侯靜者意有余,清夜置酒臨前除。
罷琴惆悵月照席:“幾歲寄我空中書?
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
《贈陳二補闕 》 - (杜甫 )
《贈崔十三評事公輔》 - (杜甫 )
《贈高式顏》 - (杜甫 )
《贈翰林張四學士》 - (杜甫 )
《贈花卿》 - (杜甫 )
《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韻》 - (杜甫 )
《贈李白》 - (杜甫 )
《贈李十五丈別》 - (杜甫 )
《贈裴南部,聞袁判官自來欲有按問》 - (杜甫 )
《贈蜀僧閭丘師兄》 - (杜甫 )
《贈蘇四徯》 - (杜甫 )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 - (杜甫 )
《贈田九判官》 - (杜甫 )
《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 - (杜甫 )
《贈韋七贊善》 - (杜甫 )
《贈韋贊善別》 - (杜甫 )
急需豪放或傷感的贈別詩
天末懷李白
唐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注解:
1、天末:猶天邊;
2、君子:指李白。
3、文章句:意謂有文才的人總是薄命遭忌。
4、魑魅句:意謂山精水鬼在等著你經過,以便出而吞食,猶“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一憎一喜,遂令詩人無置身地。
5、應共句:因屈原被讒含冤,投江而死,與李白之受枉竄身,有共通處,往夜郎又須經過汨羅,故也應有可以共語處。
6、汨羅:汨羅江,屈原自沉處,在今湖南湘陰縣。
白話譯文:
涼風習習來自天邊的夜郎,
老朋友啊你心情可還舒暢。
鴻雁何時能捎來你的音信?
江湖水深總有不平的風浪!
有文才的人往往薄命遭忌,
鬼怪正喜人經過可作食糧。
你與屈原有共冤共語之處,
請別忘了投詩祭奠汨羅江!
簡評:
李白于至德二載(757),因永王 之罪受牽連,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還。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作此詩,眷懷李白,設想他當路經汨羅,因而以屈原喻之。其實,此時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
因涼風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懷思。文人相重,末路相親,躍然紙上。
李白三首贈別七言絕句賞析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是我們知道的最瀟灑的古代文人,這三篇七言絕句,分別為留別詩《贈汪倫》,寄遠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雖然題材不盡相同,但是卻表達了李白對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腸。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除了惆悵還有些傷感,唐代安西都護府,在如今的新疆。在當時可是個相當荒涼的地方。“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喝完這一杯酒,出了陽關就沒有老朋友了。詩里表達了作者戚戚然的離別之情。
高適的《 贈別沈四逸人》寫到 何意閫閾間,沛然江海深
高適《別董大》(其一)賞析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董大,即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高適《別董大》詩的第二首說:“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從詩的內容來看,這兩篇作品當是寫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而且,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詩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卻胸襟開闊,寫別離而一掃纏綿憂怨的老調,雄壯豪邁,堪與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黃云蔽天,綿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點余光。夜幕降臨以后,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里。說“黃云”,亦極典型。那是陰云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著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并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過了苦心醞釀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詩歌語言。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以及詩人的氣質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手依戀之態,我們是可以想見的。所以,首二句盡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凄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開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志。據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玨曾寫詩詠嘆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玨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只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珍品。
王昌齡是一位邊塞詩人,但是他的送別詩也寫得特別多,特別好,留傳下來的詩篇總共不過180多首,其中送別詩就占了50來首,可見比重是比較大的。
送竇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壺。
李白三首贈別七言絕句賞析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是我們知道的最瀟灑的古代文人,這三篇七言絕句,分別為留別詩《贈汪倫》,寄遠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雖然題材不盡相同,但是卻表達了李白對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腸。
“李白登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實在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中國的詩人成千上萬,又有幾個能在詩歌的一開頭就提筆寫出自己的大號呢?因為這首詩所要記述是一段摯樸的情感,所以李白也就全沒了客套禮節。他本來已經上船,馬上就要離開桃花潭了,在朋友們依依的惜別聲中,忽然從岸上傳來一陣歡快的歌聲,大家在詫異之時,回頭一看,沒想到原來是汪倫,他竟然一邊唱著歡快的歌,一邊又蹦又跳地趕來給李白送行了。也許按照常理,朋友分別,都應該感到傷心,忙著互道珍重,可是這個人卻一反常態,又唱又跳的,像什么樣子?誰知他這看上去有點不近情理的舉動,卻正和了李白的心思,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就真誠地相處,如果一旦分手,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可是當著眾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掃了大家的興,所以他就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彎子,說“哪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趕不上汪倫送我的這番情意呀!”李白的言外之意,其實并不是說大家千叮嚀萬囑咐的道別是對我李白不好,只是在委婉地勸大家沒有必要在分手時過于傷感、沉重而已。這樣的表白既不會涼了眾人的心,又使得送行的氣氛活躍起來,李白也就在這一片踏歌聲中,心情愉快地與大家揮手告別,離開了這個給他留下了美好回憶的桃花潭了。這首小詩也成就了一段佳話,使得桃花潭一帶留下了不少令人遐想的遺跡,如在潭東岸邊,就有一處題有“踏歌古岸”的踏歌岸閣。
這首詩的語言非常淺顯易懂,但是卻有一種耐人回味的藝術效果。乾隆皇帝對此詩的評價是,“語近情遙,有手揮五弦,目送飛鴻之妙。”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是六朝名士嵇康的詩中的名句,那一份看似漫不經心、其實瀟灑無限的神態不知使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悅誠服而自嘆不如呀。另外,詩歌的三、四兩句,是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為參照物,來衡量汪倫送行的情意。李白把一種抽象的感情用形象的事物來比附,又使人不局限于具體的物象之中,而讓讀者自己去心領神會。清人沈德潛非常欣賞這兩句,他指出:“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所以說“不及”兩字,也是頗具匠心的,不是直接將深千尺來比喻,而只說是不及,那么到底有多深呢?任何人都可能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而得出各自的結論,而在這種再創造的過程中,這首小詩也就深深地印在讀者的腦海中了。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比起李白許多眾口流傳的詩歌來說,這首七言絕句詩的題目就顯得比較陌生了,左遷,其實是被貶官的意思,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據《新唐書·文藝傳》記載,王昌齡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今天所說的不拘小節,被貶為龍標縣尉。而對于自己的人格,王昌齡本人是非常自信的。他那首著名的《芙蓉樓送辛漸》詩,也是用七絕寫的,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全詩是這樣的,“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他把自己比作一片冰心,可見其冰清玉潔之心,并不因為飛來橫禍而稍加改變。李白作為他的朋友,在聽說了王昌齡本人的不幸遭遇之后,特地寫了這首詩寄給遠在龍標的他,以表達自己對友人的無限關心與同情之心。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詩的開篇并不單純是描寫李白當時眼見之景和耳聽之聲,而是頗有“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比興風韻,“楊花”這一景物在詩詞中歷來就有一種叫人飄忽不定的感覺,而叫著“不如歸去”的啼血杜鵑,更給人一種凄涼哀怨的聯想。子規就是杜鵑。在暮春無數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單獨挑選了“楊花落”和“子規啼”這兩樣來點明時令,其飄零之感、流離之恨,躍然紙上,令人悲從中來,而且,這楊花已經“落盡”,被吹入水中,被踩入泥土,簡直是慘不忍睹了。為什么詩人會面對暮春如此傷感呢,“聞道龍標過五溪”是個中原因。李白是因為聽說了王昌齡被貶官,古時信息不通,等到李白知道了消息,掐指一算,大概王昌齡早已動身,此時多半已經在奔赴貶所的路上了吧。五溪均在湖南省西部,是雄溪蠻 溪、酉溪、五溪、辰溪的總稱。詩的前半首只說看見楊花落盡,只說聽見子規啼血,只說想像王昌齡顛沛流離在湘西的荒山惡水之中,全不下一悲痛之詞,而悲痛之情已見。在前面的鋪墊之后,后面兩句直抒胸臆,“我送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夜郎在今湖南省芷江縣西,位于黔陽,即王昌齡貶所龍標縣的西面偏南。朋友被貶到地老天荒之處,無法相從,唯有將滿腔的愁思,與天上的明月,托付給西風,寄給“天涯淪落人”了。愁心,是李白對朋友被貶的同情與擔心,理應寄去,可以給落難的友人以安慰,可是明月代表著什么呢?李白沒有明說,這給王昌齡和后來的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或是代表李白對朋友的相思之情吧,因為自古以來,不論是圓月還是初月,都是文人筆下懷遠思親的象征。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自不必說,而在李白之前的,有謝莊的“美人邁兮音塵缺,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賦》)、張若虛的“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春江花月夜》)。李白是想請這輪同照兩地的明月,來傳達自己對朋友的一片真心呀。不管別人會如何看待你,我知道你心如明月,志行高節;也不管我身處何方,月亮在照見我的同時,也可以照見你。通過詩人的藝術想象,無知的月亮就這樣成為了李白與王昌齡心靈之間的紐帶。這首小詩也成為李白赤子心腸的最好例證。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一幅大寫意的江畔送別圖。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在武漢市蛇山黃鵠磯頭。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在唐代為揚州廣陵郡治所,也就是在詩中的“下揚州。”這首詩是李白,也是唐詩中最動人的送別詩之一,但是全詩卻沒有一個字提到離情別恨。所以唐汝說這首詩“目力已極,離思天涯,悵望之情,俱在言外。”詩的前兩句是敘事,當然沒有言情,言外之意,是否也飽含“離思天涯”呢,故人,當然是指老朋友,孟浩然是盛唐詩人中,年紀較長的一位,出生于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比李白整整年長十二歲,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去世,孟浩然去世時,李白還不滿四十歲。孟浩然是位幾乎一生都沒有從政做官的“閑人”,僅在張九齡罷相后貶荊州長史時,在他手下擔任過從事一職,這在盛唐的著名詩人中也是比較少見的。但是李白對孟浩然卻是十分敬重的,他曾經寫過《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孟浩然閑云野鶴似的生涯,對酷愛自由、正值盛年的李白來說,可以說是一見如故,所以兩人成為忘年之交。現在這位值得尊敬的“故人”要離去了,要告別千古勝跡的黃鶴樓了,之所以在詩中重提此樓,大概是因為李白曾在黃鶴樓上,多次與“孟夫子”流連忘返,忘形爾汝吧。而且此處又有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經過的種種神話傳說,也為孟浩然的離去增添了幾分遐想。就在這煙花似錦,春光如夢的季節里,在黃鶴樓腳下,送孟夫子順江東下,直赴那人間天堂的揚州名城。此人,乃“風流天下聞”的當代名流;此時,乃大唐開元盛世,千古難逢;此景,又逢陽春三月,從黃鶴古樓到揚州古城,大江上下,該有多少看不盡的風光,這一切都是那樣的令人心醉,令人神往。開頭這兩句看似平淡的敘事,包含了李白多么豐富的內心世界呀。而此時,他又有多少話想對孟浩然傾述呀。想一想,他在《贈汪倫》詩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時的瀟灑,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而這會兒的李白恐怕不會聯手而歌、邊跳邊唱的為孟浩然送行了。他不但沒有在分手之際“踏歌”,甚至在孟浩然已經登舟遠去之后,還獨自一人默默地佇立江邊,目送著孟浩然所乘的江船揚帆東去,直到不見蹤影,“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后兩句是寫景,當然也不是抒情,而言外之意,卻是飽含“悵望之情”的。一開始,是黃鶴樓下,長江岸邊,孟浩然在舟中,李白立岸上,兩位詩人,拱手相別,漸漸地,船離碼頭,漸行漸遠,朋友的身影也看不清楚了,只剩下遠處江心的一片孤帆,在順江而下,最后,連帆影也沒有了,只有腳下那不盡的滔滔江水,還在無語地向著朋友遠去的天邊流淌。李白站在江邊目送帆影,直至消失,也不曾離去,可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他一直在翹首凝望朋友所乘的的江船不斷遠去,直到消失以后,才注意到那一江春水,正浩浩蕩蕩地向著水天相接的天邊流去。這雖是寫景,可又有誰能說不是在抒情呢,李白把他對朋友的無限眷戀,都融入了那遠去的江帆之中,匯進了滔滔的江水之中。讓人感到一種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悠遠境界。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