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閑居怎么樣(半閑居怎么樣)
今天給各位分享三閑居怎么樣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半閑居怎么樣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
陸游《游山西村》賞析(曹濟平)
游山西村
陸 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陸游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一生勤奮創作,詩歌數量驚人。據他自己說:“六十年間萬首詩。”流傳至今的《劍南詩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兩宋詩人中翹居首位。這些獨具風采的詩篇,其主要內容正如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所說:“一方面是悲憤激昂,要為國家報仇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閑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貼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這首《游山西村》所描繪的內容屬于后者。
這首別開生面的詩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一年前,陸游因在隆興二年(1164)積極支持抗金將帥張浚北伐,符離戰敗后,同樣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以“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從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罷官歸里。陸游回到家鄉的心情是相當復雜的,苦悶和激憤的感情交織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猶壯”(《聞雨》)的愛國情緒,使他在農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將這種感受傾瀉到自己的詩歌創作里。
這首詩題為《游山西村》,據《劍南詩稿》卷三十二《幽棲》詩之二自注云:“乾道(二年)丙戌始卜居鏡湖之三山。”這個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小村,距離紹興城南大約九里,地名西村。這里,山明水秀的優美環境,固然誘發詩人的興味,而古代抒寫田園生活的優秀詩篇,更是陶冶著詩人的性靈。以開創田園詩派著稱的陶淵明在《歸田園居》詩中所描寫的真景實事曾給詩人以啟迪。唐代擅長于歌詠山水田園的詩人孟浩然的名作《過故人莊》又給詩人帶來了恬淡中有淳美的感受。這些都是陸游詩歌創作所汲取的有益養料。不妨讓我們先讀一下《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與陸游的《游山西村》題材都是描寫農村的風光,然而藝術構思各異。前者主要寫“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側重寫游村的所見所聞。因此,我們欣賞陸游這首詩,必須緊緊扣住詩題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詩篇的脈絡,體會到詩人別具的藝術匠心。
清方東樹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說陸游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愿為頻來之約”。從詩的結構來看,這是符合實際的。詩人運用凝練的筆觸,全篇圍繞著一個“游”字鋪展,不僅寫得層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麗的江南農村風光圖。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tún)”。初看起來覺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那樣,仿佛是一則普通的記事,毫不費力。然而,詩人從這里的起句,寫自己游村突然來到農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農家豐收后的歡樂氣氛,為下面出游寫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鋪墊。“臘酒”,指臘月(農歷十二月)里自釀的米酒。這是稻谷豐收后出現的喜人景象。臘酒在開春后飲用,外表顯得有點渾濁,但是它有著名酒般的醇美。何況農家主人又是那樣熱情待客,還備有豐盛的佳肴呢!豚,指小豬,這里“足雞豚”是形容農家待客的菜肴極為豐盛。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一聯膾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處,不僅在善于描寫難狀之景以及對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閑語言變瑰奇”,出語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這種自然景象攝入詩篇里,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早就描繪過,如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遙愛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忽與前山通。”到了宋代詩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時代接近于陸游的詩人還有強彥文,他的詩歌有唐人的風致,曾寫過“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的詩句①。但在意境的開拓上,可以這樣說,這些詩句要遠遜于陸游。這聯上句通過一個“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圍山巒重迭、流水縈繞的迷路的感覺,刻畫得形神畢現;下句承上,把移步換形所見之繁花似錦的春日美景,描繪得宛然在目。這樣使感覺的形象與視覺的形象有機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優美動人而又奇妙的畫面。《唐宋詩醇》評這二句說:“有如彈丸脫手,不獨善寫難狀之景。”這個評價是有見地的。這一聯不僅寫得極其自然,而且用語淺近,含意豐富;仿佛信手拈來,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贏得人們的普遍喜愛,如今已成為廣泛流傳的成語。當人們吟誦這兩句詩時,不單是欣賞這難以言狀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風光,而是從中領悟到它所蘊含的哲理思想的啟示——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于開拓,發奮前進,那么,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詩由寫景轉入抒情,從村外之景轉寫村內之情。“春社”,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習俗。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謂“立春后五戊日為春社”。即立春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當這一天將來臨時,村子里不斷的吹簫打鼓聲音,響徹云霄,洋溢著一片節日的歡快氣氛。鄉民們還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農事的豐收。這個簡樸的古代風俗,在當時江南的農村仍然很流行。詩篇不僅反映了農民們渴望豐年的心愿,也表達了詩人喜愛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這是全詩的總結,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樸實淳美,這些都給詩人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樣呢?詩篇以頻來夜游之情收結,余韻不盡。如果說孟浩然詩的最后:“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陸游詩的結尾用筆則比較婉轉,詩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機會乘月明之夜外出閑游的話,我拄著拐杖會隨時前來敲門敘談。這一歸結,點明了游村的詩題,而“夜叩門”與首句“農家”遙相呼應,不僅畫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尋味。
這首抒寫江南農村日常生活的詩篇,題材比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辭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詩人緊扣住詩題“游”字,但又不具體描寫游村的過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斷見聞,通過每聯一個層次的刻畫來體現。首寫詩人出游到農家,次寫村外之景物,復寫村中之情事,末寫頻來夜游。所寫雖各有側重,但以游村貫穿,并把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與淳樸的村民習俗和諧地統一在完整的畫面上,構成了優美的意境和恬淡、雋永的格調。這可以說是繼承了孟浩然詩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發展了。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陸游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一生勤奮創作,詩歌數量驚人。據他自己說:“六十年間萬首詩。”流傳至今的《劍南詩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兩宋詩人中翹居首位。這些獨具風采的詩篇,其主要內容正如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所說:“一方面是悲憤激昂,要為國家報仇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閑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貼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這首《游山西村》所描繪的內容屬于后者。
這首別開生面的詩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一年前,陸游因在隆興二年(1164)積極支持抗金將帥張浚北伐,符離戰敗后,同樣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以“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從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罷官歸里。陸游回到家鄉的心情是相當復雜的,苦悶和激憤的感情交織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猶壯”(《聞雨》)的愛國情緒,使他在農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將這種感受傾瀉到自己的詩歌創作里。
這首詩題為《游山西村》,據《劍南詩稿》卷三十二《幽棲》詩之二自注云:“乾道(二年)丙戌始卜居鏡湖之三山。”這個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小村,距離紹興城南大約九里,地名西村。這里,山明水秀的優美環境,固然誘發詩人的興味,而古代抒寫田園生活的優秀詩篇,更是陶冶著詩人的性靈。以開創田園詩派著稱的陶淵明在《歸田園居》詩中所描寫的真景實事曾給詩人以啟迪。唐代擅長于歌詠山水田園的詩人孟浩然的名作《過故人莊》又給詩人帶來了恬淡中有淳美的感受。這些都是陸游詩歌創作所汲取的有益養料。不妨讓我們先讀一下《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與陸游的《游山西村》題材都是描寫農村的風光,然而藝術構思各異。前者主要寫“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側重寫游村的所見所聞。因此,我們欣賞陸游這首詩,必須緊緊扣住詩題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詩篇的脈絡,體會到詩人別具的藝術匠心。
清方東樹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說陸游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愿為頻來之約”。從詩的結構來看,這是符合實際的。詩人運用凝練的筆觸,全篇圍繞著一個“游”字鋪展,不僅寫得層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麗的江南農村風光圖。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tún)”。初看起來覺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那樣,仿佛是一則普通的記事,毫不費力。然而,詩人從這里的起句,寫自己游村突然來到農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農家豐收后的歡樂氣氛,為下面出游寫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鋪墊。“臘酒”,指臘月(農歷十二月)里自釀的米酒。這是稻谷豐收后出現的喜人景象。臘酒在開春后飲用,外表顯得有點渾濁,但是它有著名酒般的醇美。何況農家主人又是那樣熱情待客,還備有豐盛的佳肴呢!豚,指小豬,這里“足雞豚”是形容農家待客的菜肴極為豐盛。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一聯膾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處,不僅在善于描寫難狀之景以及對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閑語言變瑰奇”,出語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這種自然景象攝入詩篇里,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早就描繪過,如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遙愛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忽與前山通。”到了宋代詩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時代接近于陸游的詩人還有強彥文,他的詩歌有唐人的風致,曾寫過“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的詩句①。但在意境的開拓上,可以這樣說,這些詩句要遠遜于陸游。這聯上句通過一個“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圍山巒重迭、流水縈繞的迷路的感覺,刻畫得形神畢現;下句承上,把移步換形所見之繁花似錦的春日美景,描繪得宛然在目。這樣使感覺的形象與視覺的形象有機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優美動人而又奇妙的畫面。《唐宋詩醇》評這二句說:“有如彈丸脫手,不獨善寫難狀之景。”這個評價是有見地的。這一聯不僅寫得極其自然,而且用語淺近,含意豐富;仿佛信手拈來,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贏得人們的普遍喜愛,如今已成為廣泛流傳的成語。當人們吟誦這兩句詩時,不單是欣賞這難以言狀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風光,而是從中領悟到它所蘊含的哲理思想的啟示——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于開拓,發奮前進,那么,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詩由寫景轉入抒情,從村外之景轉寫村內之情。“春社”,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習俗。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謂“立春后五戊日為春社”。即立春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當這一天將來臨時,村子里不斷的吹簫打鼓聲音,響徹云霄,洋溢著一片節日的歡快氣氛。鄉民們還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農事的豐收。這個簡樸的古代風俗,在當時江南的農村仍然很流行。詩篇不僅反映了農民們渴望豐年的心愿,也表達了詩人喜愛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這是全詩的總結,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樸實淳美,這些都給詩人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樣呢?詩篇以頻來夜游之情收結,余韻不盡。如果說孟浩然詩的最后:“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陸游詩的結尾用筆則比較婉轉,詩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機會乘月明之夜外出閑游的話,我拄著拐杖會隨時前來敲門敘談。這一歸結,點明了游村的詩題,而“夜叩門”與首句“農家”遙相呼應,不僅畫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尋味。
這首抒寫江南農村日常生活的詩篇,題材比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辭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詩人緊扣住詩題“游”字,但又不具體描寫游村的過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斷見聞,通過每聯一個層次的刻畫來體現。首寫詩人出游到農家,次寫村外之景物,復寫村中之情事,末寫頻來夜游。所寫雖各有側重,但以游村貫穿,并把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與淳樸的村民習俗和諧地統一在完整的畫面上,構成了優美的意境和恬淡、雋永的格調。這可以說是繼承了孟浩然詩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發展了。
怎么查無錫拈花灣三閑居茶館的電話?
查詢無錫拈花灣三閑居茶館的電話可以通過114查詢臺撥打電話查詢
劉備的兒子阿斗最后怎么樣了?!
病死.
劉禪,被劉備立為太子。劉備于公元223年4月病死,他于同年5月繼位,改年號為“建興”。
劉禪庸碌無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諸葛亮治理國政。幾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國,均遭失利。自諸葛亮死后,蔣琬和費祎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蔣琬、費祎之后,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
而劉禪自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
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將鄧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進而逼近成都。這時,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還在劍閣駐守,毫無損傷。后主一聽敵軍逼近,慌作一團,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議。有人建議后主逃向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及云、貴部分地區),但那里情況復雜,能否站穩沒有把握。有人建議東投孫吳,但孫吳也日益衰弱,自身難保。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后主竟采納降魏的建議,反縛自己雙手,出城投降鄧艾,并根據鄧艾的命令,下令蜀軍全部投降。
蜀漢滅亡。
三月,劉禪被押到洛陽,降封為安樂公。魏國還將他的子孫和舊臣50多人封侯,以籠絡人心,穩定蜀漢局勢。劉禪卻認為這是對他的很大恩典,感激不盡。
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君臣,命樂工吹奏蜀國音樂,歌女演唱蜀國歌舞,在座的蜀國舊臣聽了,都為亡國而感到悲傷,只有劉禪咧著嘴,傻笑著,觀賞得津津有味。幾天后,司馬昭問劉禪:“你很想念蜀國吧?”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里很快活,我不想念蜀國了。”站在一旁的舊臣卻隙聽了,覺得這實在有失體統,在劉禪回府后就對他說:“主公方才的答話不妥。如果以后再問你這類話,主公應該流著眼淚,難過地說:“祖先的墳墓都在蜀國,我怎能不想念呢?”
后來,司馬昭又問劉禪是否想念蜀國,劉禪按照卻隙的指教,背出了那幾句話,并竭力裝作凄傷的樣子,只是苦于流不出眼淚來,只好閉上眼,裝出一副哭腔。司馬昭一見,心中有數,突然說:“你的話怎么象卻隙說的一樣。”劉禪一驚,睜開眼,直視著司馬昭,說:“這正是卻隙教我的。”司馬昭和左右都忍不住嗤笑起來。劉禪還東看看,西望望,不明白他們笑些什么。
司馬昭見劉禪實在是個愚蠢透頂的角色,留著不會有什么危害,就沒有殺他,讓他閑居于洛陽,直到公元271年病死。
劉禪史稱劉后主。
有人認為,劉禪在劉備死后,能先后信任、重用諸葛亮,姜維等人,支持伐魏,開拓疆土,使蜀國繼續存在了四十余年,并非庸碌無能之君,而是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至于他被俘后的傻態,只是他身處險境采取的明哲保身的韜晦之汁而已。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