頷聯是第幾聯,頷聯是第幾聯的意思
很多朋友對于頷聯是第幾聯和頷聯是第幾聯的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律詩頷聯頸聯尾聯分別指的是什么?
shǒu lián、hàn lián、jǐng lián、wěi lián
1、首聯,是指七言律詩中的第一聯(一、二對句)。
2、頷聯,是指七言律詩的第二聯(三、四對句)。
3、頸聯,是指七言律詩的第三聯(五、六對句)。
4、尾聯,是指七言律詩的第四聯(七、八對句)。
七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律,屬于近體詩范疇,起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擴展資料:
每首律詩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慣例是對仗句,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
對仗的第一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書懷》的首聯第一句沒有謂語,第二句也用無謂語句式相對。頷聯上句的句式是“主謂定賓狀”,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對。頸聯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一樣的字相對。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可以允許的,在近體詩中則絕不允許。實際上,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必須避免出現相同的字。
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詞性要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律詩
在詩中,頷聯是第幾句?
頷聯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為hàn lián,指律詩的第二聯(三、四對句)。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宋?曾慥《類說·續金針詩格·四聯》等均有相關記載。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首聯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頷聯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頸聯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尾聯
譯文:
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方。你我命運何等相仿,奔波仕途,遠離家鄉。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不覺遙遠。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覺就像近鄰一樣。岔道分手,實在不用兒女情長,淚灑衣裳。
擴展資料:
每聯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律詩的容量比絕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寫更多的事或景,可抒發更多更細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變,對仗工整,內容充實”;“五律顯得簡短,樸直,有力,七律顯得暢達,悠揚,紆徐。律詩既講平仄,押韻,又講對仗,故寫作較難。”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字數上,絕句共四句,律詩共八句。絕句又叫"截句",押韻一般在一、二、四句(特殊者除外)。
頸聯和頷聯是第幾句
律詩分為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首聯是第一、二句,頷聯是第三、四句,頸聯是第五、六句,尾聯是第七、八句。律詩是近體詩的基本形式之一。它萌芽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定型于初盛唐間,成熟于中晚唐時期。
律詩句數
律詩通常每首八句,超過八句的,則稱排律或長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二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每聯的上句稱為出句,下句稱為對句,兩句構成對句關系;前聯的對句和后聯的出句的關系則稱為鄰句關系。
律詩句子字數整齊劃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別稱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律規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字。還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稱六言律詩,傳世作品極少。
頷聯是詩中第幾聯?
首聯是第一聯;頷聯是第二聯(頷:下巴);頸聯是第三聯;尾聯是第四聯。
頷聯是第幾句
頷聯是對五律、七律詩的描述
一般五律、七律都有八句,每兩句為一聯
第一第二句為首聯(頭)
第三第四句為頷聯(下巴)
第五第六句為頸聯(脖子)
第七第八句為尾聯(尾巴)
從上大下的順序一目了然了!
請參考!
關于頷聯是第幾聯和頷聯是第幾聯的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