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維州哪里,唐朝環州在哪里
今天給各位分享唐代維州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唐朝環州在哪里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城的筆畫順序
城的筆畫順序:橫、豎、提、橫、撇、橫折鉤、斜鉤、撇、點。
城chéng:
1、圍繞都市的高墻:城墻。城池。城圈。城郭(“城”指內城墻,“郭”指外城墻)。城樓。城堞(城上的矮墻,亦稱“女兒墻”)。城垛。
2、都市:城市。城鎮。城府(a.城市及官署;b.喻待人處世的心機,如“胸無城城”)。城邑。城鄉。城建。
相關組詞:
無憂城[wú yōu chéng]
唐代吐蕃對維州的稱號。以其地險要,易守難攻,無虞侵犯,故稱。后改名威州,故址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東南部。
商業城市[shāng yè chéng shì]
商業城市是擔負一定區域商品流通的中心城市,如國外的紐約、巴黎和我國的廣州、上海等。
價重連城[jià zhòng lián chéng]
價:價格;連城:連成一片的城池。形容物品極為珍貴,價值極高。
酆城龍劒[fēng chéng lóng jiàn]
酆城劍。
城肆[chéng sì]
城中市場。
同城異地[tóng chéng yì dì]
在同一個城市不同的地方。
葉影迷城[yè yǐng mí chéng]
佛家語。形容非常糊涂。
滿城桃李[mǎn chéng táo lǐ]
形容女子容貌艷麗而態度嚴肅。
城隈[chéng wēi]
城角;城內偏僻處。
工業城市[gōng yè chéng shì]
主要由于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城市。這類城市工業職工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高,工業用電、用水、用地占的比重也很大。工業城市又可分為汽車工業城市、森林工業城市、鋼鐵工業城市等。
武城雞[wǔ chéng jī]
思是喻微小之物。言偃,是吳國人,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歲。子游受業以后,出任武城的長官。孔子路過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
城隍廟街[chéng huáng miào jiē]
傳統城市祭祀土地河流的場所,每個城市都會有,和農村的土地廟有相對應的地位。
判斷正誤;唐朝人的衣服,主要以棉布為主
唐朝時棉布很珍貴,少數人才穿得起.
在宋元之際,中國引進棉花種植。按照學術界的通常說法,棉花是通過南北兩路傳入中國的:一條路徑是南方,從印度經由東南亞傳入我國的海南島、兩廣地區,經緬甸傳入我國的云南地區;另外一條路徑是北方,經中亞傳入我國的新疆地區,再到河西走廊。棉花從印度、西巴基斯坦等地進入新疆高昌進行種植,高昌即吐魯番。在吐魯番盆地,當地人就稱其為白疊。這些在《舊唐書》及《南史》中的《高昌傳》,都有明確的記載。唐貞觀十三年(639)平高昌,置西州都督府,屬河西道。故《唐六典》記載說“西州出白氈”。白氈即白疊,棉布也。(見劉進寶《唐五代敦煌棉花種植研究——兼論棉花從西域傳入內地的問題》,載《歷史研究》2004年第6期)
唐五代時,內地應該還沒有棉花種植,棉布還是稀有珍貴之物。而棉花種植論者,常常所引用的唐朝詩文中的棉布似乎更多地是指一種流行的新奇之物,而不是指古代所熟悉的東西。比如說,中唐時,賈昌在長安,行都市間,見有賣白衫白疊布,行鄰比廛間。有人禳病,法用帛布一匹,持重價不克致,竟以幞頭羅代之。由此可見“白疊布”在當時非常珍貴,“持重價不克致”。由于棉布稀有,在人世間很少得到,故在夢幻中出現,又如李重在大中五年罷職后,一夕病中不起,“即令扃鍵其門······忽聞庭中窣然有聲,重視之,見一人衣緋,乃河西令蔡行己也。又有一人,衣白疊衣,在其后。”蔡行己及穿白疊衣之人還與李重一起飲酒、算卜、診病。當李重從夢幻中醒來時,“至庭中,乃無所見。視其門外,扃鍵如舊”。不論賈昌,還是李重,他們所見到的白疊衣和白疊衣,應該是當時十分少見的棉花織成的布,否則就不會那么感到稀奇。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棉布是非常罕見的東西,為什么會棉布是罕見之物,是尚無在中原地區大面積地種植棉花,
為什么唐代棉布還是不常見的東西,是因為生產棉花的成本很高,無法與絲麻等織物相抗衡。吐魯番文書中除了紲布的價格外,還有其它紡織品的價格資料。讓我們先看麻布的價格。第3083號文書中開列有火麻布價格,每端(五十尺)上估五百文,中估四百九十文,下估四百八十文。如果折合成每尺價格,火麻布比粗繅還略便宜。火麻即黃麻。不過火麻布是否是西州本地所產,此處無法判斷。不過,吐魯番文書中(3083號)載有維州布的價格。維州在今四川理縣。想來這是維州出產的麻布,運至西州市場銷售者。其價格是每端上估四百五十文,中估四百文,下估三百八十文,比粗棉布便宜約百分之廿。很顯然,西州當地出產最劣等的棉布,比外來的麻布還要貴,其競爭能力不強,自是意中事。唐代西北邊疆地區的棉布生產,成本十分偏高,無法與內地生產的絲綢麻布相抗衡。少量棉布進入中原地區的市場,只因有些人出于好奇心,要買這種洋貨。農民們無意種植棉花,因為無利可圖。(原載《幼獅月刊》46卷6期,1977年)
在這兩條路徑里,北方棉花的生產,可能比南方棉花生產要早,但是南方棉花生產與北方棉花生產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新疆是中國植棉最早的地區。在東漢墓中出土的蠟質棉花,證明1700多年前中國就已利用棉花了。棉花從印度傳入了新疆后,并沒有再向內地進行發展,因此找不到宋代以前在河西及西北地區種植棉花的記載。
為攻克這座城, 吐蕃提前20年嫁美女進城生娃做內應
維州,唐朝時隸屬劍南道,地處大唐帝國和吐蕃王國的邊境,治所在今天四川汶川西北的薛城鎮:
“其地南界江陽,岷山連嶺而西,不知其極,北望隴山,積雪如玉,東望成都,若在井底。地接石紐山,夏禹生于石紐山是也。其州在岷山之孤峰,三面臨江”。
維州既是一個險要的地方,也是一個大唐和吐蕃頻繁爭奪、幾度易手的關鍵地方。
《孫子兵法》說:“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
維州,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爭地”。
01
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秋的一天深夜,維州城。
吐蕃軍隊趁著夜色,已靜悄悄地掩至城下。夜色中望去,山城維州孤立于岷山山峰之上,高大的城墻三面臨江,猶如一個孤獨的巨人,默默地審視著大批的不速之客。
只見吐蕃軍前,閃出一位老者,對著城門撮起嘴唇,發出哨音。等了半晌,正當吐蕃主將打算低聲責問老者時,沉重的城門突然洞開,火把亮起,兩個年輕后生一左一右,招呼大軍進城。
就這樣,大唐、吐蕃反復爭奪多年的咽喉要地——維州城,當晚失陷。
而為了這一天,吐蕃人已經等待和準備了,二十年。
這次吐蕃是大舉出兵,史稱:“吐蕃陷松、維、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節度使高適不能救,于是劍南西山諸州亦入于吐蕃矣。”
順便提一句,這個“高適”,就是我們大家認識的那個著名詩人高適。官場最得意的唐朝詩人,沒有之一。
把高適打了個措手不及之后,吐蕃人并未就此止步。
他們從維州出發,一路向東,在冬十月,經涇州(甘肅涇川)、邠州(彬縣),兵鋒直指長安。偏偏涇州刺史高暉又投降了敵軍,并親自作為向導,導引蕃軍深入內地,直抵長安近郊,“京師震駭”。
(圖)高適,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
倉促之下,唐代宗派出了大將郭子儀,前往咸陽抵擋。可是由于此前朝廷對于郭子儀的猜忌,郭子儀已經處于“閑廢日久,部曲離散”的狀態,說穿了就是個光桿司令。
等接到命令再臨時召募,堂堂郭子儀居然只“得二十騎而行”。
然而敵軍卻非常強大,“吐蕃帥吐谷渾、黨項、氐、羌二十馀萬眾,彌漫數十里,已自司竹園渡渭,循山而東。”
明顯的寡不敵眾。
郭子儀到底不是神,沒能抵擋住進攻,被吐蕃軍隊攻入了長安城。“上方治兵,而吐蕃已度便橋,倉猝不知所為。丙子,出幸陜州,官吏藏竄,六軍逃散。”
堂堂皇帝,被吐蕃軍隊趕出了京城,落到了逃難的地步:“車駕至華州,官吏奔散,無復供擬,扈從將士不免凍餒。”
雖然“安史之亂”以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從爺爺到孫子的三代皇帝,都已經不是第一次離開京城狼奔豕突、挨餓受凍了。但吐蕃人這一次,到底還是讓大唐帝國丟盡了顏面。
進入長安的吐蕃人,甚至還自己立了一個大唐皇帝,“戊寅,吐蕃入長安,高暉與吐蕃大將馬重英等立故邠王守禮之孫廣武王承宏為帝,改元,置百官,以前翰林學士于可封等為相。”
當然,吐蕃人自己立一個大唐皇帝,純屬攪局行為。他們并沒有打算在長安久住下去,他們此來,還是為了求財:“吐蕃既立廣武王承宏,欲掠城中士、女、百工,整眾歸國”,“吐蕃剽掠府庫市里,焚閭舍,長安中蕭然一空”。
退出長安的吐蕃軍隊,這一次不必再退回本土了。因為“爭地”維州,已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新唐書?李德裕傳》說“維距成都四百里,因山為固,東北由索叢嶺而下二百里,地無險,走長川不三千里,直吐蕃之牙”,如果大唐一直據有維州,則隨時擁有“以生羌三千,出戎不意,燒十三橋,搗戎之腹心”的機會。而失去維州,四百里之外的成都,已無險可守,直接暴露在吐蕃的兵鋒之下,“從此得并力于西邊,更無虞于南路。”
因此,吐蕃得到維州城,不再稱其為“維州”,而是給它取了一個充分表達族人喜悅心情的響亮名字——“無憂城”。
有了“無憂城”,吐蕃從此無憂了。
(圖)郭子儀
02
吐蕃能夠得到“無憂城”,是一位吐蕃美女用自己二十年的青春,也許還有愛情,換來的。
這得從頭說起。
大唐帝國和吐蕃王國的關系,在初唐時期由于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佳話,一直很好。雙方在邊境上,也大體上相安無事。
相安無事,并不代表全然無事。
早在二十年前,還是大唐國力強盛的天寶年間,吐蕃人就意識到了維州城的“爭地”地位,開始處心積慮地打主意了。
但是,這個主意卻不大好打。
維州城三面臨水,依山高踞,地勢險要,強攻肯定不行。而且吐蕃軍隊強在騎兵,野戰爭鋒在行,攻城攻堅就有點兒不大靈光了。要攻克這樣的堅城硬寨,必須得有內應才行。
怎么樣才能做到在城中有內應呢?大約在整整二十年前的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吐蕃人苦苦思索。
別說,辦法還真讓人家想出來了。那就是:從現在起,提前20年嫁一個美女進城,給守城門的人生兒育女,等這些孩子長大成人,有力氣之后,再給吐蕃軍隊開城門、做內應!
高,實在是高。雖然見到效果,有點忒慢了。
于是,在這一年,有一位吐蕃父親對自己的女兒說了這樣一句話:“你去嫁給大唐維州城的守門人,20年后兒子長大,讓兒子為我軍打開城門,好嗎?”
這位在史上沒有留下姓名的美女,答應了,用自己此生最美好的青春歲月。
這才有了二十年后廣德元年秋那一天深夜大唐維州城的陷落,這才有了吐蕃王國的“無憂城”。
必須指出,這個故事太過傳奇,幾近虛構。
即使是真,吐蕃此計也太過行險:整整二十年的時間,誰能保證維州城內一直是這個娶吐蕃女人的士兵在把守城門?誰能保證這個吐蕃美女不會和老公日久生情,從而背叛本族?誰能保證這對夫妻生的兒子一定還會對吐蕃人產生歸宿感,從而愿意出力為他們打開城門?誰能保證這家母子的處心積慮不會被這家的父親發現?
總之,時間太長,變數太多,不大靠譜。
(圖)唐朝疆域圖
雖然傳奇,但這卻是一件記錄于《舊唐書》、《資治通鑒》等正史的史料。
《資治通鑒》卷247:
“維州據高山絕頂,三面臨江,在戎虜平川之沖,是漢地入兵之路。初,河、隴并沒,唯此獨存。吐蕃潛以婦人嫁此州門者,二十年后,兩男長成,竊開壘門,引兵夜入,遂為所陷,號曰無憂城。從此得并力于西邊,更無虞于南路。”
《舊唐書?地理志》:
“上元元年后,河西、隴右州縣皆陷吐蕃。贊普更欲圖蜀川,累急攻維州,不下。乃以婦人嫁維州門者,二十年中,生二子。乃蕃兵攻城,二子內應,城遂陷。吐蕃得之,號無憂城。”
《舊唐書?李德裕傳》:
“吐蕃利其險要,將婦人嫁于此城閽者。二十年后,婦人生二子成長。及蕃兵攻城,二子內應,其州遂陷,吐蕃得之,號曰‘無憂城’。”
李肇《唐國史補》:
“吐蕃自貞元末失維州,選婦人為維州守卒之妻。及元和中,婦人已育數子,蕃寇大至,發火應之,維州復陷。”《唐國史補》所說的時間和前述史料稍有出入,但事情大體一致。
大唐要重新奪回維州城,得到87年之后的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了。
由此可見,這位在史上沒有留下姓名的美女,所作出的犧牲和貢獻。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 文:章雪峰
唐朝行政區劃的區劃表
京畿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京城 京城 —— —— —— 雍州 京兆府 京城 20 華州 興德府 鄭縣 4 同州 馮翊郡 馮翊縣 8 商州 上洛郡 上洛縣 6 岐州 鳳翔府 雍縣 9 邠州 新平郡 新平縣 4 關內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京城 隴州 汧陽郡 汧源縣 3 涇州 保定郡 安定縣 5 原州 平涼郡 平高縣 2 渭州 —— 襄武縣 1 武州 —— 蕭關縣 1 甯州 彭原郡 定安縣 5 慶州 順化郡 安化縣 10 鄜州 洛交郡 洛交縣 5 坊州 中部郡 中部縣 4 丹州 咸寧郡 義川縣 4 延州 延安郡 膚施縣 10 靈州 靈武郡 回樂縣 4 威州 —— 鳴沙縣 2 會州 會寧郡 會寧縣 2 鹽州 五原郡 五原縣 2 夏州 朔方郡 朔方縣 3 綏州 上郡 上縣 5 銀州 銀川郡 儒林縣 4 宥州 寧朔郡 延恩縣 2 麟州 新秦郡 新秦縣 3 勝州 榆林郡 榆林縣 2 豐州 九原郡 九原縣 2 單于大都護府 云中都護府 —— 1 安北大都護府 燕然都護府 —— 2 鎮北大都護府 —— —— 2 河南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汴州 陜州 陜郡 陜縣 6 虢州 弘農郡 弘農縣 6 滑州 靈昌郡 白馬縣 7 鄭州 滎陽郡 管城縣 7 潁州 汝陰郡 汝陰縣 4 許州 潁川郡 長社縣 9 陳州 淮陽郡 宛丘縣 6 蔡州 汝南郡 汝陽縣 10 汴州 陳留郡 浚儀縣 6 宋州 睢陽郡 宋城 10 亳州 譙郡 譙縣 7 徐州 彭城郡 彭城縣 7 泗州 臨淮郡 臨淮縣 4 濠州 鐘離郡 鐘離縣 3 宿州 —— 符離縣 4 鄆州 東平郡 須昌縣 9 齊州 濟南郡 歷城縣 6 曹州 濟陰郡 濟陰縣 6 濮州 濮陽郡 鄄城縣 5 青州 北海郡 益都縣 7 淄州 淄川郡 淄川縣 4 登州 東牟郡 蓬萊縣 4 萊州 東萊郡 掖縣 4 棣州 樂安郡 厭次縣 5 兗州 魯郡 瑕丘縣 10 海州 東海郡 朐山縣 4 沂州 瑯邪郡 臨沂縣 5 密州 高密郡 諸城縣 4 河東道 治所州府別稱縣數縣數蒲州 蒲州 河中府 13 晉州 平陽郡 臨汾縣 8 絳州 絳郡 正平縣 7 慈州 文城郡 吉昌縣 5 隰州 大寧郡 隰川縣 6 并州 太原府 晉陽縣 13 汾州 西河郡 西河縣 5 沁州 陽城郡 沁源縣 3 遼州 樂平郡 遼山縣 3 嵐州 樓煩郡 宜芳縣 4 憲州 —— 樓煩縣 3 石州 昌化郡 離石縣 5 忻州 定襄郡 秀容縣 2 代州 雁門郡 雁門縣 5 云州 云中郡 云中縣 1 朔州 馬邑郡 善陽縣 2 蔚州 興唐郡 靈丘縣 3 武州 —— 文德縣 1 新州 —— 永興縣 4 潞州 上黨郡 上黨縣 10 澤州 高平郡 晉城縣 6 河北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魏州 孟州 —— 河陽縣 5 懷州 河內郡 河內縣 5 魏州 魏郡 貴鄉縣 14 博州 博平郡 聊城縣 6 相州 鄴郡 安陽縣 6 衛州 汲郡 汲縣 5 貝州 清河郡 清河縣 8 澶州 —— 頓丘縣 4 邢州 鉅鹿郡 龍岡縣 8 洺州 廣平郡 永年縣 6 惠州 —— 滏陽 4 鎮州 常山郡 真定縣 11 冀州 信都郡 信都縣 9 深州 饒陽郡 陸澤縣 7 趙州 趙郡 平棘縣 8 滄州 景城郡 清池縣 7 景州 —— 弓高縣 4 德州 平原郡 安德縣 6 定州 博陵郡 安喜縣 10 易州 上谷郡 易縣 6 幽州 范陽郡 薊縣 9 涿州 —— 范陽縣 5 瀛洲 河間郡 河間縣 5 莫州 文安郡 莫縣 6 平州 北平郡 盧龍縣 3 媯州 媯川郡 懷戎縣 1 檀州 密云郡 密云縣 2 薊州 漁陽郡 漁陽縣 3 營州 柳城郡 柳城縣 1 安東都護府 —— —— —— 山南東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襄州 荊州 江陵府 江陵縣 8 峽州 夷陵郡 夷陵縣 4 歸州 巴東郡 秭歸縣 3 夔州 云安郡 奉節縣 4 澧州 澧陽郡 澧陽縣 4 朗州 武陵郡 武陵縣 2 忠州 南賓郡 臨江縣 5 涪州 涪陵郡 涪陵縣 5 萬州 南浦郡 南浦縣 3 襄州 襄陽郡 襄陽縣 7 泌州 淮安郡 泌陽縣 7 隋州 漢東郡 隋縣 4 鄧州 南陽郡 穰縣 6 均州 武當郡 武當縣 3 房州 房陵郡 房陵縣 4 復州 竟陵郡 沔陽縣 3 郢州 富水郡 京山縣 3 金州 漢陰郡 西城縣 6 山南西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梁州 梁州 興元府 南鄭縣 5 洋州 洋川郡 西鄉縣 4 利州 益昌郡 綿谷縣 6 鳳州 河池郡 梁泉縣 3 興州 順政郡 順政縣 2 成州 同谷郡 上祿縣 3 文州 陰平郡 曲水縣 1 扶州 同昌郡 同昌縣 4 集州 符陽郡 難江縣 3 壁州 始寧郡 諾水縣 5 巴州 清化郡 化城縣 9 蓬州 蓬山郡 大寅縣 7 通州 通川郡 通川縣 9 開州 盛山郡 盛山縣 3 閬州 閬中郡 閬中縣 9 果州 南充郡 南充縣 5 渠州 潾山郡 流江縣 3 隴右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鄯州 秦州 天水郡 成紀縣 6 河州 安昌郡 枹罕縣 3 渭州 隴西郡 襄武縣 4 鄯州 西平郡 湟水縣 3 蘭州 金城郡 金城縣 2 臨州 狄道郡 狄道縣 2 階州 武都郡 將利縣 3 洮州 臨洮郡 臨潭縣 1 岷州 和政郡 溢樂縣 3 廓州 寧塞郡 廣威縣 3 疊州 合川郡 合川縣 2 宕州 懷道郡 懷道縣 2 涼州 武威郡 姑臧縣 5 沙州 敦煌郡 敦煌縣 2 瓜州 晉昌郡 晉昌縣 2 甘州 張掖郡 張掖縣 2 肅州 酒泉郡 酒泉縣 3 伊州 伊吾郡 伊吾縣 3 西州 交河郡 前庭縣 5 庭州 北庭大都護府 金滿縣 4 安西大都護府 —— —— —— 淮南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揚州 揚州 廣陵郡 江都縣 7 楚州 淮陰郡 山陽縣 4 滁州 永陽郡 清流縣 3 和州 歷陽郡 歷陽縣 3 壽州 壽春郡 壽春縣 5 廬州 廬江郡 合肥縣 5 舒州 同安郡 懷寧縣 5 光州 弋陽郡 定城縣 5 蘄州 蘄春郡 蘄春縣 4 安州 安陸郡 安陸縣 6 黃州 齊安郡 黃岡縣 3 申州 義陽郡 義陽縣 3 江南東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越州 潤州 丹楊郡 丹徒縣 4 升州 江寧郡 上元縣 4 常州 晉陵郡 晉陵縣 5 蘇州 吳郡 吳縣 7 湖州 吳興郡 烏程縣 5 杭州 馀杭郡 錢塘縣 8 睦州 新定郡 建德縣 6 越州 會稽郡 會稽縣 7 明州 馀姚郡 鄮縣 4 衢州 信安郡 信安縣 4 處州 縉云郡 麗水縣 6 婺州 東陽郡 金華縣 7 溫州 永嘉郡 永嘉縣 4 臺州 臨海郡 臨海縣 5 福州 長樂郡 閩縣 10 建州 建安郡 建安縣 5 泉州 清源郡 晉江縣 4 汀州 臨汀郡 長汀縣 3 漳州 漳浦郡 漳浦縣 3 江南西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洪州 宣州 宣城郡 宣城縣 8 歙州 新安郡 歙縣 6 池州 —— 秋浦縣 4 洪州 豫章郡 豫章縣 7 江州 潯陽郡 潯陽縣 3 鄂州 江夏郡 江夏縣 7 岳州 巴陵郡 巴陵縣 5 饒州 鄱陽郡 鄱陽縣 4 虔州 南康郡 贛縣 7 吉州 廬陵郡 廬陵縣 5 袁州 宜春郡 宜春縣 3 信州 —— 弋陽縣 4 撫州 臨川郡 臨川縣 4 潭州 長沙郡 長沙縣 6 衡州 衡陽郡 衡陽縣 6 永州 零陵郡 零陵縣 4 道州 江華郡 營道縣 5 郴州 桂陽郡 郴縣 8 邵州 邵陽郡 邵陽縣 2 黔中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黔州 黔州 黔中郡 彭水縣 6 辰州 盧溪郡 沅陵縣 5 錦州 盧陽郡 盧陽縣 5 施州 清化郡 清江縣 2 敘州 潭陽郡 龍標縣 3 獎州 龍溪郡 夜郎縣 3 夷州 義泉郡 綏陽縣 5 播州 播川郡 遵義縣 3 思州 寧夷郡 務川縣 3 費州 涪川郡 涪川縣 4 南州 南川郡 南川縣 2 溪州 靈溪郡 大鄉縣 2 溱州 溱溪郡 榮懿縣 5 劍南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益州 益州 成都府 蜀縣 10 彭州 蒙陽郡 九隴縣 4 蜀州 唐安郡 晉原縣 4 漢州 德陽郡 雒縣 5 嘉州 犍為郡 龍游縣 8 眉州 通義郡 通義縣 5 邛州 臨邛郡 臨邛縣 7 簡州 陽安郡 陽安縣 3 資州 資陽郡 盤石縣 8 巂州 越巂郡 越巂縣 9 雅州 盧山郡 嚴道縣 5 黎州 洪源郡 漢源縣 3 茂州 通化郡 汶山縣 4 翼州 臨翼郡 衛山縣 3 維州 維川郡 薛城縣 3 戎州 南溪郡 僰道縣 5 姚州 云南郡 姚城縣 3 松州 交川郡 嘉誠縣 4 當州 江源郡 通軌縣 3 悉州 歸誠郡 左封縣 2 靜州 靜川郡 悉唐縣 3 柘州 蓬山郡 柘縣 2 恭州 恭化郡 和集縣 3 保州 天保郡 定廉縣 4 真州 昭德郡 真符縣 4 霸州 靜戎郡 —— 4 干州 —— —— 2 梓州 梓潼郡 郪縣 9 遂州 遂寧郡 方義縣 5 綿州 巴西郡 巴西縣 8 劍州 普安郡 普安縣 8 合州 巴中郡 石鏡縣 6 龍州 應靈郡 江油縣 2 普州 安岳郡 安岳縣 6 渝州 南平郡 巴縣 5 陵州 仁壽郡 仁壽縣 5 榮州 和義郡 旭川縣 6 昌州 —— 昌元縣 4 瀘州 瀘川郡 瀘川縣 5 保寧都護府 —— —— —— 嶺南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廣州 廣州 南海郡 南海縣 10 岡州 新會郡 新會縣 3 韶州 始興郡 曲江縣 6 循州 海豐郡 歸善縣 6 潮州 潮陽郡 海陽縣 3 康州 晉康郡 端溪縣 4 瀧州 開陽郡 瀧水縣 4 端州 高要郡 高要縣 2 新州 新興郡 新興縣 2 封州 臨封郡 封川縣 2 潘州 南潘郡 茂名縣 3 春州 南陵郡 陽春縣 2 勤州 云浮郡 富林縣 2 羅州 招義郡 石城縣 4 辯州 陵水郡 石龍縣 2 高州 高涼郡 良德縣 3 恩州 恩平郡 齊安縣 3 雷州 海康郡 海康縣 3 崖州 珠崖郡 舍城縣 3 瓊州 瓊山郡 瓊山縣 5 振州 延德郡 寧遠縣 5 儋州 昌化郡 義倫縣 5 萬安州 萬安郡 陵水縣 4 邕州 朗寧郡 宣化縣 7 澄州 賀水郡 上林縣 4 賓州 嶺方郡 嶺方縣 3 橫州 寧浦郡 寧浦縣 3 潯州 潯江郡 桂平縣 3 巒州 永定郡 永定縣 3 欽州 寧越郡 欽江縣 5 貴州 懷澤郡 郁林縣 4 龔州 臨江郡 平南縣 5 象州 象郡 武化縣 3 藤州 感義郡 鐔津縣 4 巖州 常樂郡 常樂縣 4 宜州 龍水郡 龍水縣 4 瀼州 臨潭郡 瀼江縣 4 籠州 扶南郡 武勤縣 7 田州 橫山郡 橫山縣 5 環州 整平郡 正平縣 8 桂州 始安郡 始安縣 11 梧州 蒼梧郡 蒼梧縣 3 賀州 臨賀郡 臨賀縣 6 連州 連山郡 桂陽縣 3 柳州 龍城郡 馬平縣 5 富州 開江郡 龍平縣 3 昭州 平樂郡 平樂縣 3 蒙州 蒙山郡 立山縣 3 嚴州 循德郡 來賓縣 3 融州 融水郡 融水縣 2 思唐州 武郎郡 武郎縣 2 古州 樂興郡 樂興縣 3 容州 普寧郡 北流縣 6 牢州 定川郡 南流縣 3 白州 南昌郡 博白縣 4 順州 順義郡 —— 4 繡州 常林郡 常林縣 3 郁林州 郁林郡 石南縣 4 黨州 寧仁郡 善勞縣 8 竇州 懷德郡 信義縣 4 禺州 溫水郡 峨石縣 4 廉州 合浦郡 合浦縣 4 義州 連城郡 龍城縣 3 交州 安南中都護府 宋平縣 8 陸州 玉山郡 烏雷縣 3 峰州 承化郡 新昌縣 5 愛州 九真郡 九真縣 6 驩州 日南郡 九德縣 4 長州 文楊郡 文陽縣 4 福祿州 唐林郡 安遠縣 3 湯州 湯泉郡 湯泉縣 3 芝州 忻城郡 忻城縣 7 武峨州 武峨郡 武峨縣 7 演州 龍池郡 忠義縣 7 武安州 武曲郡 武安縣 2 南扶州懷德郡懷德縣5
唐朝歷史中的“牛李黨爭”,是怎么回事?
【牛李黨爭】的簡單名詞解釋是:指唐代中后期(即公元9世紀前半期)朝廷里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以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發生的朋黨爭斗。
這一爭斗從唐憲宗時期開始,一直持續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跨度時間將近40年(經歷六任皇帝)。最終結果是兩敗俱傷(牛黨茍延殘喘、李黨離開中央)而結束。
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宦官專權和朝廷腐敗衰落的集中表現(牛黨和李黨站在前臺爭斗,藏在他們背后的卻都是各個宦官勢力),嚴重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統治危機。
事情起因:唐憲宗時期,有一批科舉考生(以舉人牛僧孺、李宗閔為代表)在考卷里批評了當時的朝政。引起當時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親)反感,于是在皇帝面前告狀陷害牛僧孺、李宗閔等人。此事引起朝野嘩然,出現一批人支持牛僧孺李宗閔,另外一批人支持宰相李吉甫的局面。最終唐憲宗把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但也沒有重用牛僧孺等人。從此這兩家就結下了仇恨的種子。
事情發展:到了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李宗閔(牛僧孺的好友)已經坐到了中書舍人的位置,在一次科舉考試中,牛黨一派的人多數考上了進士,引起前宰相段文昌揭發,說存在不公平的問題。當唐穆宗詢問翰林學士李德裕(這位李黨領袖也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元稹、李紳等人時,李德裕當然是表態,考試里面肯定有問題。最終導致原考試無效,而且李宗閔等人也因此丟官罷職。這一下,牛李兩家的仇恨再也化解不開了。
從此開始,李德裕一黨和牛僧孺李宗閔一黨各分戰隊,更相傾軋(只要一方上臺,就極力打壓對方。反之亦然),垂四十年(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雙方只從各自派系私利出發,互相排斥,再也不顧及國家利益。而且為了爭奪權力,還紛紛引入當時的各路宦官勢力做后臺。從而日益導致朝政敗壞。經過了長期內耗,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統治危機,使得本來就腐朽衰落的唐王朝加速走向了滅亡。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