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磬隔潮聞什么意思,清磬是什么意思讀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清磬隔潮聞什么意思,以及清磬是什么意思讀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夕陽依岸盡,清磬隔潮聞是什么意思?
作者:馬戴金陵山色里,蟬急向秋分。迥寺橫洲島,歸僧渡水云。 夕陽依岸盡,清磬隔潮聞。遙想禪林下,爐香帶月焚。
云淡風輕揚,秋色可分長是什么意思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分”即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晝夜平分外,還有一層意思是平分了秋季。
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疏朗時節,快意秋分。
秋分詩詞
夜喜賀蘭三見訪
唐·馬戴
金陵山色里,蟬急向秋分。
迥寺橫洲島,歸僧渡水云。
夕陽依岸盡,清磬隔潮聞。
遙想禪林下,爐香帶月焚。
中秋對月
唐·李頻
秋分一夜停,陰魄最晶熒。
好是生滄海,徐看歷杳冥。
層空疑洗色,萬怪想潛形。
他夕無相類,晨雞不可聽。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徹,浮云薄未歸。
江虹明遠飲,峽雨落馀飛。
鳧雁終高去,熊羆覺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圖片
贈供奉僧次融
唐·姚合
會解如來意,僧家獨有君。
開經對天子,騎馬過聲聞。
本寺遠于日,新詩高似云。
熱時吟一句,涼冷勝秋分。
送僧歸金山寺
唐·馬戴
金陵山色里,蟬急向秋分。
迥寺橫洲島,歸僧渡水云。
夕陽依岸盡,清磬隔潮聞。
遙想禪林下,爐香帶月焚。
點絳唇
宋·謝逸
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
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
素練寬衣,仙仗明飛觀。
霓裳亂,銀橋人散。
吹徹昭華管。
圖片
秋分後頓凄冷有感
宋·陸游
今年秋氣早,木落不待黃,
蟋蟀當在宇,遽已近我床。
況我老當逝,且復小彷徉。
豈無一樽酒,亦有書在傍。
飲酒讀古書,慨然想黃唐。
耄矣狂未除,誰能藥膏肓。
和侃法師
南北朝·庾信
客游經歲月。羇旅故情多。
近學衡陽鴈。秋分俱渡河。
老人星
唐·趙蕃
大史占南極,秋分見壽星。
增輝延寶歷,發曜起祥經。
灼爍依狼地,昭彰近帝庭。
高懸方杳杳,孤白乍熒熒。
應見光新吐,休征德自形。
既能符圣祚,從此表遐齡。
《詩詞曲賦文·送僧歸金山寺》原文與賞析
《詩詞曲賦文·送僧歸金山寺》原文與賞析
馬 戴
金陵山色里,蟬急向秋分。
迥寺橫洲島,歸僧渡水云。
夕陽依岸盡,清磬隔潮聞。
遙想禪林下,爐香帶月焚。
此詩是馬戴送僧人(姓名不詳)回金山寺途中所作。金山寺位于古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10里長江中金山上。唐代在此山開山得金,是以此地又稱金陵。
第一聯,寫景的同時點出作詩的地點和季節。詩既為“送僧歸金山寺”有感而發,那么寫景抒情,都不能距離金山寺過遠,否則就會“詩不對題”。金山雖稱不上險峻陡峭,然而它立于奔騰的長江之濱,起伏綿延,遠遠望去,也頗為壯觀,鳴噪的蟬聲預示著深秋的來臨,很有些肅殺的氣氛。
第二聯,從泛泛的寫景轉向寫此行的目的地,并扣緊詩題。“迥”,《唐詩百名家全集》作“回”。“迥”當為“回”之筆誤。回寺具體指的是金山寺,形象地描繪了它的建筑之精妙。一座造型精妙大方的寺院坐落在伸向江中的丘陵上,它正是 “歸僧” 的目的地。上句提到 “回寺”,那么下句中出現 “歸僧”則與之極為對稱工整,很自然、貼切。同樣,與 “橫洲島”相對,有 “渡水云”,一動一靜,交相輝映,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描繪的景象既開闊,又專注。
第三聯,依然是描繪歸途中的見聞。放眼望去,夕陽西下,正傍著長江岸邊緩緩落下。天色將晚,金山寺也不再遙遠不可及,已經可以隔潮聽到清脆的磬聲。前一句點出時光已是日暮時分,夜色就要降臨,這一時刻,旅途中的人最渴望有個安身之處,猛然間聽到寺中清脆的磬聲隔潮傳過來,自然有一份輕松和親切的感受,這種感受詩人較 “歸僧”尤為深切。“清磬”也給此詩平添了聲音上的美感和動感,打破了無聲景物場面的靜寂。磬聲一般只為寺廟所有,寫磬聲正緊扣題意。試想,如換成鑼聲、鼓聲,熱鬧則熱鬧矣,然而詩的整體形象和意境、韻味,將會被破壞無余。所以,選中何種景象、聲音入詩,需經過詩人縝密的斟酌,力求使其自然、妥貼,才能優美而又富有詩意。
最末一聯,順接上聯,是詩人的想象。前聯已提到 “夕陽依岸盡”那么詩人自然地想象到在月亮升起時,眾僧們又會焚香拜佛,開始一天中修煉的功課。這是詩人幻想所看到的場景,明顯帶有一種外人對釋家的理想化,仿佛隔著一層輕紗,所看到的事物神秘難測,朦朦朧朧,月色中求佛禱祝時裊裊升起的香煙,似乎傾述了僧眾們虔誠拜佛的心思。送僧歸寺,以遙想寺院生活做結。
此詩寫得有聲有色,場景遞進講究層次清晰合理,有實景,有幻象,有機地統一在同一首詩之中。寫景既恢宏又細膩。詩的風格恬淡開朗,渾樸自然。
送飛鳥以極目,怨夕陽之西斜什么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卻目送遠去的飛鳥,望著西去的夕陽哀怨不斷。
出自李白的《代寄情楚詞體》
原文選段:
送飛鳥以極目,怨夕陽之西斜。愿為連根同死之秋草,不作飛空之落花。
譯文:
你卻目送遠去的飛鳥,望著西去的夕陽哀怨不斷。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就是做草也甘心 不去做飄忽不定的花。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詩以言幽微之情,或許流源于西漢董仲舒、東漢何休的“公羊學”(專力發揮《春秋》的“微言大義”),或者說導源于《春秋》,故而最忌淺白,特別是涉及政治,涉及抱負者,更常隱喻于香草美人幽人怨婦,或者也是屈原楚辭濫觴所致.故而即便如李白這位“此天上謫仙人也”也不能免俗。
李白具有盛唐時代文人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故而有著恢宏的功業抱負,所謂“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就是他最執著的人生信念。
但仕途不得暢意,終身依人而存,“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可謂自訴悲哀之情矣,《代寄情楚詞體》亦是這種幽情寄托。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代寄情楚詞體
關于清磬隔潮聞什么意思和清磬是什么意思讀什么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