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少年游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書上元夜游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情感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蘇軾少年游下片用了哪些手法,以及書上元夜游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情感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少年游-蘇軾,下闕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主人公怎樣情感?
2.下片著意刻畫本想對酒邀月以慰寂寥,不意反惹惆悵。“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紗窗”說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卷起簾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風露又乘隙而入,透過紗窗,撲入襟懷。更惱人的是邀來的月亮偏只憐愛雙棲燕子,把它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那畫梁上的燕巢,而置自已于不顧。這就不能不使她由羨慕雙燕、嫉妒雙燕,而更思念遠方的親人。
蘇軾《少年游·去年相送》原文與賞析
《少年游·去年相送》本詩的特別之處在于作者以“代人寄遠”的形式,從對方著筆,借思婦想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思歸之情。下面就是我介紹蘇軾《少年游·去年相送》原文與賞析,歡迎大家借鑒!
【原文】
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賞析一】
詞中將“姮娥”與作者之妻進行類比,以虛襯實,以虛證實,襯托妻子的孤寂無伴;又以對比襯托法,通過描寫雙燕相伴的畫面,反襯出天上孤寂無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無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這一高超的藝術手法,與上片飛雪與楊花互喻的手法一道,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魂。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因賑濟災民而遠在潤州時(今江蘇鎮江)。為寄托自己對妻子王潤之的思念之情,他寫下了這首詞。此詞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轉地表現了夫妻雙方的一往情深。
【賞析三】
上片寫夫妻別離時間之久,訴說親人不當別而別、當歸而未歸。前三句分別點明離別的`時間——“去年相送”;離別的地點——“余杭門外”;分別時的氣候——“飛雪似楊花”。把分別的時間與地點說得如此之分明,說明夫妻間無時無刻不在惦念。大雪紛飛本不是出門的日子,可是公務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發,這種凄涼氣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與前三句對舉,同樣點明時間——“今年春盡”,氣候——“楊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別的丈夫“猶不見還家”。原以為此次行役的時間不長,當春即可還家,可如今春天已盡,楊花飄絮,卻不見人歸來,怎能不叫人牽腸掛肚呢?這一段引入了《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楊花”、“楊花似雪”兩句,比擬既工,語亦精巧,可謂推陳出新的絕妙好辭。
下片轉寫夜晚,著意刻畫妻子對月思己的孤寂、惆悵。“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說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卷起簾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風露又乘隙而入,透過窗紗,撲入襟懷。結尾三句是說,妻子在人間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在月宮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樣。姮娥憐愛雙棲燕子,把她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那畫梁上的燕巢,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羨慕雙燕,而更思念遠方的親人。
如何賞析蘇軾的《少年游·玉肌鉛粉傲秋霜》這首詩?
上片,運用神話傳說,戲弄、嘲笑紫姑神。“玉肌鉛粉傲秋霜,準擬鳳呼凰”,畫出了紫姑神“玉肌鉛粉”的“箕”體和以“鳳呼凰”的“箸”音等的神相。“伶倫不見,清音未吐,且糠批吹音,黃帝樂官的音律中看不到,以“清香”作引誘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錢這一舉動也傳開不去,全都屬于米皮、谷殼一類的糠秕,四處吹噓飄揚。紫姑神雖命賤位卑,受到祭祀,但蘇軾還是向世人指明紫姑神只不過是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愚弄百姓的“坑三姑娘”。“糠秕吹揚”四字,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下片,以歷史為鏡,進一步揭示紫姑神虛無本質的意義。“到處成雙君獨只,空無處,爛文章”,從“箕”、“箸”之相貌不同凡人入手,將民間“歲正月必衣服箕箒”以祭的“子姑”還以本來面目:詩才敏捷,實為滿腹“爛文章”,原是一具愚弄百姓的稻草人。“爛文章”三字,畫龍點睛,妙不可言。“一點香檀,誰能借箸,無復似張良”,筆鋒又一反轉。蘇軾以歷史唯物論指出神話傳說也曾被積極利用。即使是紫姑神香檀般的小箸,也可以為現世生活之鑒。誰能借箸代籌以指點江山,只有漢臣張良,別無他人。
全詞,以神話與民俗、歷史與現實、正反與反正相結合的手法,寫了一位“言如響,善賦詩”而又不幸、善變的“紫姑神”。“蘇軾以歷史學的態度,引神用典,以為警世之治、移風易俗之用。表面戲弄,實富深邃之哲理,值得借鑒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