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儒冠誤什么意思,莫道儒冠誤是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莫道儒冠誤什么意思,以及莫道儒冠誤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國民革命軍新一軍知識青年從軍歌
孫立人將軍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云!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
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凈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忍情輕斷思家念,慷慨捧出報國心。
昂然含笑赴沙場,大旗招展日無光,
氣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長矢射天狼。
采石一載復金陵,冀魯吉黑次第平,
破波樓船出遼海,蔽天鐵鳥撲東京!
一夜搗碎倭奴穴,太平洋水盡赤色,
富士山頭揚漢旗,櫻花樹下醉胡妾。
歸來夾道萬人看,朵朵鮮花擲馬前,
門楣生輝笑白發,閭里歡騰驕紅顏。
國史明標第一功,中華從此號長雄,
尚留余威懲不義,要使環球人類同沐大漢風!
意思大概是男子漢大丈夫應以國家大事為重,怎么能一輩子庸碌無為,把時間浪費在只讀死書上面呢?
莫道儒冠誤,讀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什么意思
思是別說讀書耽誤人,書是不會辜負人的。讀書讀成功了就應該經邦治世,造福天下,如果讀書沒有讓自己有好的前程,潦倒中也要安貧樂道,潔身自愛,保持高尚的情操。
出自——北宋汪洙編的《神童詩》。
原文: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亦善其身?
天下:當宰相治理天下。 窮:事業不發達。善其身:使本身具有良好的修養。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汪洙成年之后,淹貫博洽,熟悉經史。然而經多次考試,均未能考中。一直到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才得以考中進士,任明州府學教授。由于汪洙為人淳正,是一位好教師,隨從他聽課的學生眾多,有一府之望,世人均稱他為“汪先生”。正由于他教授有方,聲聞朝廷,到汪洙去世時,特追贈為“正奉大夫”(正四品)銜,給予了較高的優待。留下的著作有《春秋訓詁》。
“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讀書高”這句話怎么看
這句話的意思是:“世界上任何的職業都是低下的,只有讀書,考取功名才是正確的選擇”折射出當時封建王朝的社會形態,人們的思想、生活。
這句話的理解應該結合當時時代的背景。宋代諸帝均采取“重文輕武”政策,實行以文制軍的策略。宋太祖時重用儒臣,并宣稱“宰相需用讀書人”并用大批文臣執政。加上科舉取士在當時的重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在當時來說仿佛就是當時人民特別是貧苦民眾們為了出人頭地的一種堅定信念。相傳原話的出處為《神童詩》。意思是在古代只有讀書才可以光宗耀祖,其它的都是低一等的,讀書才可以奪取名利。其實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來講這句話確實是對當時世態的寫照。
大家都知道宋朝政府對文人的待遇在中國史上屬于最高水平,由于宋朝非常重視考生質素,教育事業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援。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孫永遠不得殺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輕武的風氣在宋朝達到了極致,“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這是當時封建統治者鼓勵讀書人博取功名的一句話。當時“士農工商”,“士”為“四民”之首,士就是專門讀書的,他們是官僚的預備隊。要想獲得高的待遇以及榮譽,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書。在當時科舉制度使大量過去貧寒的讀書人一躍成為士大夫階級,使政府與社會有了緊密的聯系,也打開了平民入仕為官的管道。
透過科舉入仕的知識階級在宋朝時已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各方面取得全面優勢地位,在法律上也擁有許多特權,因而社會大眾以中舉任官做為讀書的首要目標,社會也就衍生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尚。?
沒錯,自古以來多少人因為讀書而一舉成名被世人傳頌,又有多少崇尚讀書的國家因為讀書而聞名于世界?我們知道猶太民族是遍布世界最聰明的一個族群。他們為什么那么聰明呢?我覺得這與他們的教育有關,他們從小就教育小孩子說書是甜的。他們為什么就能愛書到這樣一種境界呢?
當然無可厚非的書是好的它帶給我們最珍貴的“財富”,讀書能使人素養道德思想等各方面有所提高。《增廣賢文》中有那么一句話“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當然自古以來也有不少是由于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一個觀念鉗制了思想而走向落寞的。
就如范進、孔乙己為代表的讀書人。多少年來,這個讀書思想就像一個深深烙印印在我們的腦海里刻在我們的心上。特別是老一輩的那些長輩們,打從我們懂事起就開始教導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只有讀書才會有出路。你看有多少家庭特別是窮苦家庭的孩子,哪個不認真學習。人家說“一人參軍全家光榮”。
同樣的在一些窮人家的山村里頭出那么一個讀書人或說哪戶人家出了個大學生也是舉村同慶,羨煞鄰村的大事。近年來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新聞報道說“某某大學生邊讀書邊照顧母親一夜白了頭”還有“16歲的女生帶著盲目上學,希望靠學習改命”等等諸多此類的把希望寄托于讀書方能有出路上。?
讀書對于我們來說是好的,但就像冰心老奶奶說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那樣的,我們要做到更好地讀書,特別不要死讀書讀死書。我們要靈活運用,這個才是讀書的成才之道。
擴展資料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出自宋代神童汪洙之之手,該詩很長,前面幾句是這樣的: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正因為如此,以兵變取得政權的宋太祖對武將也一直是心有芥蒂。他杯酒釋兵權后,一直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宋代的武將成為各個朝代中最憋屈的武將;而宋代的文人,則延續唐代的光芒,繼續輝煌,寫下了很多動人的詞章。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之所以能夠廣泛地流行,也反映了當時的這種社會氣氛。
宋朝的官員普遍俸祿都很高,文官的待遇更是超過武將,那時候的文官有錢、也很清閑,可以自在的瀟灑。歐陽修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記》就是他帶著官員們到郊外游玩而寫下的。
這句“文章可立身”就是說,只要文章寫得好,就可以不用擔心自家的生計了。在宋代當了官,就像在現代當了公務員一樣,只要不出大錯,就像進了保險箱一樣,國家管你的生老病死。當年王安石變法舉步維艱,備受詬病,就是因為他動了官員的奶酪,官員們當然要團結起來,一起打擊他啊!
不清楚該詩句出現的背景,就容易被誤導。
縱觀全詩,基本的主旨都是“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用現在的話說,好好讀書,只要考上了公務員,就可以作威作福,一生無憂。
把讀書作為自身謀取好職業的手段,這種格局實在談不上高,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宋朝之后,做官沒有那么高的俸祿了,但讀書人考上功名做了官之后,就有了一些權力。他們中間的一些人就演變為貪官了。所以明朝、清朝的貪官特別多,似乎也成了一種風氣。
可是,人們對這句話的誤解一直延續至今。如今這句話,一方面成了激勵讀書人好好讀書的名言;另一方面,也成了某些讀書人自命清高的口頭語。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唯有讀書高”,現代很多家長對孩子這樣說:“家里的事情你不要管,你只要好好讀書就行了。”仿佛孩子只要讀好了書,就不是下品了,能高人一等了,就能萬事大吉了。這種教育,培養了不少眼高手低、不識恩義的呆子。
現在不是宋朝,在現代,大學很多,讀書人也很多,要靠讀書當官出人頭地,已經不靈了。
那些只懂讀書的書呆子,大學畢業就意味著失業,或者勉強拿一份比農民工還不如的工資,巨大的心理落差,成為這些讀書人心中的痛。他們自己的生活品質都不能保證,又怎么能利益他人呢?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本身就不是真理。把不是真理的話奉為真理自然要飽受其苦了。
萬法本平等,并無高低之分;只要出現,自有其妙用。
一個人是上品,還是下品,與他讀了多少書是沒有多大關系的。人的品質是由他對社會的貢獻決定的。對社會的正面貢獻越大,人的品質就越高。
萬般色法皆下品,唯有利人品自高。
讀書,若是為了利益眾生而讀,會提升人的品質;讀書,若是為了一己私利而讀,會縮小人的格局。說到底,讀書不過是一個工具而已,用得如何,全看其人之存心。
關于莫道儒冠誤什么意思和莫道儒冠誤是什么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