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怎么樣(晉書誰寫的)
大家好,關(guān)于晉書怎么樣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晉書誰寫的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晉書 王羲之傳被當(dāng)時的人怎么評價? 晉書 王羲之傳被當(dāng)時的人怎么評價?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身長七尺有余約為(1.83米),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jīng)》、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于一爐,創(chuàng)造出“天質(zhì)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后人譽為“書圣”。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贊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生平
少從叔父,后又從衛(wèi)夫人學(xué)書,得見漢魏以來諸名家書法,草書學(xué)張芝,正書學(xué)鐘繇,兼善隸、草、正、行各體,博采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fēng),自成一家。筆勢開放俊明,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楷書以《黃庭經(jīng)》、《樂毅論》為最;行書以《蘭亭序》為最;草書以《快雪時晴貼》、《初目帖》等為最。唐太宗視為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體,其書法成為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其字被譽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后世尊稱為“書圣”。據(jù)傳說其行書真跡《蘭亭序》隨葬李世民。現(xiàn)傳世均為臨摹本。
他認(rèn)為養(yǎng)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tài)姿勢上領(lǐng)悟到書法執(zhí)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fēng)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tài)。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yǎng)生修煉的《黃庭經(jīng)》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yīng)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dǎo)家去選女婿。當(dāng)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dāng)戶對。王導(dǎo)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dāng)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在他身上出現(xiàn)的成語還不只這些,據(jù)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fā)現(xiàn)他的筆跡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東晉有一個風(fēng)俗,在每年陰歷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作完了詩,大家把詩搜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后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dāng)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dāng)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jù)說后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jīng)》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評曰:“飄若游云,矯苔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
漢代以后,經(jīng)過六十余年的三國鼎立,進入晉代。書法又出現(xiàn)了一高峰。隸書的草寫,稱為隸草,隸草是將隸體基本結(jié)構(gòu)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于寫奏章,所以也稱章草。書寫章草的代表書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礎(chǔ)上,又出現(xiàn)了今草。同時,還出現(xiàn)了楷書和行書。可以說,到了晉代,篆、隸、草、行、楷諸體已經(jīng)齊備。
晉代書法以楷書和行書的成就最大,對后世的影響也最大,代表書家是鐘繇和王羲之。
鐘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縣東)人,曹魏時期,官至太傅。他擅長隸、楷、行各體,尤以楷書影響最大。宋人《宣和書譜》中評價他的書法“各盡法度,為正書(即楷書)之祖”。他的楷書承襲了東漢隸書的遺風(fēng),八分開張,左右波挑,勢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寫的《賀捷表》頗有鴻鵠飛張姿態(tài),被梁武帝蕭衍評為“群鴻戲海,舞鶴游天”。在他的楷書中,還有隸書的筆意。其作品還有《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等。
東晉永和九年(353)農(nóng)歷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契(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dāng)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dāng)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jù)說后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瑯邪監(jiān)沂(今山東臨沂),后遷會稽,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擅書法,世稱“書圣”。
王歷任秘書郞、寧遠(yuǎn)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nèi)史,領(lǐng)右將軍,人稱“王右軍”。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會稽蕺山徙居金庭。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且與許詢、支遁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書法興起。其后裔多擅書畫,作品掛滿廳堂、書房,人稱“華院畫堂”。后人定村名為“華堂”,沿稱至今。王羲之遺跡遍及全縣各地。嵊西獨秀山為王羲之讀書處,山上觀音殿懸有“右軍舊游地”匾額;山麓建桃源鄉(xiāng)鄉(xiāng)主廟,奉王右軍為鄉(xiāng)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xùn)|的清隱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嶺等,均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遺跡可尋。
東晉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嗣孫建右軍祠于墓前,并于觀旁建書樓、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觀晉右軍書樓墨池記》。隋大業(yè)七年(611年),其七世孫智永和尚囑徒尚杲(吳興永欣寺少門),專誠赴金庭祭掃,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記》,立碑墓前。明永樂年間,張推官樹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晉王右軍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孫秀清于金庭觀左建“晉王右軍墓道”牌坊,現(xiàn)尚完好。
說到對鵝的喜愛,比較突出的,要算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了。這里就有一段故事:
據(jù)說,品性高潔的王羲之對做官沒有多大興趣,就離開嘈雜煩悶的京城,來到了風(fēng)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紹興一帶居住時,經(jīng)常漫步在水鄉(xiāng)澤國,觀察群鵝。一只又一只的鵝啊,羽毛整潔美麗,體態(tài)雍容華貴。它們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戲。……·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時竟忘了回家吃飯。
有一天,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有只鵝長得不同尋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樣白,頂冠象寶石一樣紅,尤其是叫聲分外悅耳動聽,他非常喜愛,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聽,想把這只鵝買下來,就是多出一倍的錢,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來鵝的主人是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婦人,老人家身邊沒有什么親人,只有這只白鵝做伴。她雖然家里很窮,這只鵝卻怎么也舍不得。王羲之知道了這些情況后,完全體諒老人的心情,表示不買這只寶貴的鵝了。為了進一觀察,他決定登門拜訪。再說這位老婦人,當(dāng)她聽說是書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來參觀時,高興極了,可是拿什么來招待貴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響起了“哦——啊——”的叫聲。噢,有了,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愛的白鵝殺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等待王羲之的到來。不一會兒,王羲之邁著匆匆的步伐走進這簡陋的茅屋。當(dāng)他了解到熱情慷慨的主人把僅有的一只心愛之物拿來待客時,眼睛濕潤了:他為這只鵝的死感到可惜,更為主人的盛情所感動……于是,他要人找來墨筆,在隨手帶來的六角竹扇上揮毫寫字,遞與老婦人,囑咐說:“老人家,我沒什么感謝您的,請把這個扇子拿到市上,賣上一百錢,用來貼補生計吧。”老人推辭不要,羲之深情地說: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點心意啊!
王羲之寫字換鵝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dāng)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jù)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在自己做官時,從后院的池邊練字,從池中洗筆,日久天長,池水都黑了。經(jīng)過勤學(xué)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dāng)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dāng)寶貝看待。據(jù)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dāng)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rèn)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許多藝術(shù)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yǎng)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愛好。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jīng)》。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jīng)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yǎng)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dāng)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著,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jīng)。”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jīng),那群白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習(xí)書法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xué),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xué)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xí)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夸贊道:“此兒后當(dāng)復(fù)有大名。”小獻之聽后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wěn)。”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fù)u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xiàn)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xí)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xì)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果然認(rèn)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jié)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jīng)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dá)到目的的!”獻之聽完后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fù)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后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王羲之天臺山拜師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臺山,被神奇秀麗的天臺山風(fēng)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云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xì)看著,思考著。對自己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fēng)過處,一朵白云飄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鶴發(fā)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xì)細(xì)地觀看自己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王羲之心里納悶,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jīng),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xué)寫字,讓你領(lǐng)悟一個筆訣,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后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臺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于領(lǐng)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jié)構(gòu)的訣竅,都體現(xiàn)在“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后,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以后,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臺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jīng)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巖洞里,后人就叫它“黃經(jīng)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游者,還要爬上黃經(jīng)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jīng)》呢!
東床擇婿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dāng)時,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鑒,他是個很愛才的人,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合適的對象,郗老大人動了不少腦筋。后來,他打聽到王家子弟一個個相貌堂堂,才華出眾,就想縮小范圍,在這幾個青年人當(dāng)中選擇一個做他的女婿。消息傳來,王家子弟一個個興奮而又緊張,他們早聽說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學(xué),誰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個個精心修飾一番,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學(xué)堂里,表面上是看書,心兒早就飛了。可是東邊書案上,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只見他還象平常一樣隨便,好像壓根兒沒有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會的地?fù)]筆寫字。這天,天氣并不熱,可是這個青年人卻熱得解開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許是早上沒來得及吃飯吧,他一邊寫字,一邊抓起冷饅頭咬一口,無拘無束地咀嚼著,眼睛還一個勁地盯著面前的毛筆字,那緊握毛筆的右手,一時一刻也沒有松開,有時還懸空比劃著寫字,那一副認(rèn)真的神態(tài),使人禁不住發(fā)笑。郗鑒派來了自己的代表在學(xué)堂進行了一番觀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來,王家子弟一個個都不錯,彬彬有禮,年青英俊,才華洋溢,簡直沒法說哪個最好,哪個較差。不過,要說表現(xiàn)不那么使人滿意的,倒有一個。他坦胸露腹,邊寫字還邊啃饅頭,樣子太隨便了,好像對于老大人選擇女婿這么一件大事,一點兒也沒放在心上……這郗大人聽了回報,恰恰對那位舉止“隨便”的青年有興趣。他詳細(xì)問了情況,高興地將兩個手掌一合,說:“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認(rèn)為,這個青年不把個人的事兒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書法事業(yè),這正是有出息的表現(xiàn),有這樣的鉆勁、迷勁,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這位青年是誰?不是別人,正是王羲之,后來他真的成了杰出的書法家。這說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這里還順帶說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鑒的女兒,她也是個書法家,對王羲之的幫助可大了。她的兒子王獻之,后來也成了有名的書法家,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勞呢。
吃餃子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副對聯(lián),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jīng)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樣的賴字,也配寫匾?又一琢磨:“經(jīng)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好家伙!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買賣,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見鋪內(nèi)有口開水大鍋,設(shè)在一道矮墻旁邊。包好的白面餃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墻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一樣飛來,準(zhǔn)確無誤。王羲之十分驚奇,就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一大碗餃子,然后坐下。這時他才發(fā)現(xiàn),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鴨兒,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鮮美滿口。不知不覺間,把那一大碗餃子,全吞到了肚里。一頓飽餐之后,王羲之對自己說: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副對聯(lián)的字寫得太差,與這美味餃子實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他們另寫一副對聯(lián),也不辜負(fù)我來此一場——想到這里,他便問店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計用手指著矮墻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墻后。”王羲之繞過矮墻,見一白發(fā)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搟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zhuǎn)眼即成,動作麻利極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后,白發(fā)老太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墻那邊拋去,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墻而過。老人的高超技藝,使王羲之驚嘆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象您這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聽了這話,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好像在品嘗這句話的滋味。然后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么門口的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老人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請,只是不好請啊!有的人寫字剛有了點名氣,就眼睛向上,哪里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其實,照我看,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話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聽了,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dāng)。于是,他特意寫了一副對聯(lián),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
王羲之賣當(dāng)
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很愛游山玩水,走進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訪好友,走到蘇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橋,舉目四望,見前邊有一座小村莊,飄揚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輝中閃光,裊裊的炊煙從茅屋頂上緩緩升起,三三兩兩的農(nóng)人向村莊走去,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圖畫呀,他有些流連忘返,在橋邊停下,月亮升起的時候,村莊一片朦朧,更是一番景致,沽來一壺清酒,買了幾盤小菜,自斟自飲起來,夜半時分,帶著幾分醉意,漸漸睡去。
第二天醒來,忽覺頭上沉重,回到館舍躺下就病了,書童請來了蘇州的名醫(yī)為王羲之診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個月。出門時身上所帶的盤費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這怎么辦?他想了想,忽然記起,在他住的旅館對面有一個當(dāng)鋪,他記得那個“當(dāng)”字已經(jīng)破舊不堪了,我何不寫個當(dāng)字去當(dāng)了?這是個好主意,于是就叫書童鋪紙磨墨。他寫好一個當(dāng)字,叫書童拿 去當(dāng)了,價格是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當(dāng)。書童來到當(dāng)鋪,展開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個好字,就問當(dāng)多少錢,書童說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行。老板端詳著,說:“好字是好字,只是帶著病容,不值不值。”
書童回來把老板的話說給王羲之,王羲之說:“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來了,好!我就再寫一個。”王羲之又寫了一個字,讓書童拿去,老板一看,說道:“這個當(dāng)字比那個有力多了,只是帶著孤氣和怒氣。就這吧,我要了。”交給書童30兩銀子。王羲之有了錢,又可以上路了。他來到杭州,見了朋友,朋友設(shè)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親戚,開著一個當(dāng)鋪,想求王羲之寫個當(dāng)字,當(dāng)做招牌,王羲之說:“我已經(jīng)寫好了一個當(dāng)字,你去取回來就是了。”王羲之把當(dāng)票掏出來,交給那人。那人帶著銀兩就望蘇州而去。到了蘇州,見了當(dāng)鋪老板,就要回當(dāng)。老板聽他不是本地人,跑這么遠(yuǎn)要回當(dāng),以為他是個瘋子。一看當(dāng)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盤子一撥拉,連本帶利開口要他40兩,那人掏出40兩給了老板。老板有點納悶,明顯是坑他,他卻喜滋滋地掏出40兩銀子贖當(dāng)。就問他:“請問,這個字有什么珍貴的?”那人說:“這是當(dāng)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你老先生有眼不識金鑲玉,哼!再會!”老板急了。喊道:“你回來,我拿50兩銀 子要了你的當(dāng)字,要不100兩,100 兩!”那人聽都沒有聽,回到杭州,見了王羲之,交出了那個當(dāng)字。 王羲之接過來看都沒看,“嚓嚓”兩下把那個字撕了個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沒能救出那個當(dāng)字。王羲之笑笑說:“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個‘和’字,和氣生財么,這個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時候、在發(fā)脾氣的時候?qū)懙模瑤е鴰追峙瓪猓缓茫椰F(xiàn)在再給你寫一個,包準(zhǔn)你掛出去能發(fā)財。”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紙磨墨,王羲之運氣著力,揮筆寫下一個很大的‘當(dāng)’字。在場的朋友們無不稱奇,人人都夸這個當(dāng)字極好極好。這個當(dāng)字經(jīng)高級工匠刻制,掛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處,非常顯眼,生意從此也非常熱鬧。從那以后,杭州的當(dāng)鋪成了全國最出名的當(dāng)鋪。
《晉書》是怎樣修撰成的?
晉書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jì)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唐房玄齡等撰。它的敘事從司馬懿開始,到劉裕取代東晉為止,記載了西晉和東晉封建王朝的興亡史,并用「載記」形式,兼敘了割據(jù)政權(quán)「十六國」的事跡。
晉書目錄
晉書帝紀(jì)第一 宣帝
晉書帝紀(jì)第二 景帝 文帝
晉書帝紀(jì)第三 武帝
晉書帝紀(jì)第四 惠帝
晉書帝紀(jì)第五 孝懷帝 孝愍帝
晉書帝紀(jì)第六 元帝 明帝
晉書帝紀(jì)第七 成帝 康帝
晉書帝紀(jì)第八 穆帝 哀帝 海西公
晉書帝紀(jì)第九 簡文帝 孝武帝
晉書帝紀(jì)第十 安帝 恭帝
晉書志第一 天文上(天體 儀象 天文經(jīng)星等)
晉書志第二 天文中(七曜 雜星氣 史傳事驗)
晉書志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 經(jīng)星變附見)
晉書志第四 地理上
晉書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徐州荊州揚州交州廣州)。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
?pwd=4cfk?提取碼: 4cfk
晉書怎么樣
晉書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jì)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唐房玄齡等撰。它的敘事從司馬懿開始,到劉裕取代東晉為止,記載了西晉和東晉封建王朝的興亡史,并用「載記」形式,兼敘了割據(jù)政權(quán)「十六國」的事跡。
晉書目錄
晉書帝紀(jì)第一 宣帝
晉書帝紀(jì)第二 景帝 文帝
晉書帝紀(jì)第三 武帝
晉書帝紀(jì)第四 惠帝
晉書帝紀(jì)第五 孝懷帝 孝愍帝
晉書帝紀(jì)第六 元帝 明帝
晉書帝紀(jì)第七 成帝 康帝
晉書帝紀(jì)第八 穆帝 哀帝 海西公
晉書帝紀(jì)第九 簡文帝 孝武帝
晉書帝紀(jì)第十 安帝 恭帝
晉書志第一 天文上(天體 儀象 天文經(jīng)星等)
晉書志第二 天文中(七曜 雜星氣 史傳事驗)
晉書志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 經(jīng)星變附見)
晉書志第四 地理上
晉書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徐州荊州揚州交州廣州)。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
?pwd=4cfk?提取碼: 4cfk
晉書宣帝紀(jì)是如何給司馬懿洗白的?都有哪些體現(xiàn)
首先晉書沒有給司馬懿洗白
晉書是二十四史之一 但是所有史書都是后一個朝代書寫前一個朝代 例如明史就是清朝修的
晉書也是阮籍書寫 他是唐朝書寫的
其次里面的司馬懿的描述比較客觀
要是洗白的話 你可以看三國志 這個是晉朝人寫的 ’
如何評價《晉書》?
晉書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jì)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唐房玄齡等撰。它的敘事從司馬懿開始,到劉裕取代東晉為止,記載了西晉和東晉封建王朝的興亡史,并用「載記」形式,兼敘了割據(jù)政權(quán)「十六國」的事跡。
晉書目錄
晉書帝紀(jì)第一 宣帝
晉書帝紀(jì)第二 景帝 文帝
晉書帝紀(jì)第三 武帝
晉書帝紀(jì)第四 惠帝
晉書帝紀(jì)第五 孝懷帝 孝愍帝
晉書帝紀(jì)第六 元帝 明帝
晉書帝紀(jì)第七 成帝 康帝
晉書帝紀(jì)第八 穆帝 哀帝 海西公
晉書帝紀(jì)第九 簡文帝 孝武帝
晉書帝紀(jì)第十 安帝 恭帝
晉書志第一 天文上(天體 儀象 天文經(jīng)星等)
晉書志第二 天文中(七曜 雜星氣 史傳事驗)
晉書志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 經(jīng)星變附見)
晉書志第四 地理上
晉書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徐州荊州揚州交州廣州)。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
?pwd=4cfk?提取碼: 4cfk
晉書怎么樣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晉書誰寫的、晉書怎么樣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