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如何表現離別之悲,蝶戀花表達什么感情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蝶戀花如何表現離別之悲,以及蝶戀花表達什么感情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蝶戀花,晏殊如何借燕子,明月表現離別之苦
這首詞寫離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細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寫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詩人的眼中,菊花似為愁煙所籠罩,蘭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時流下的淚珠,這一亦真亦幻幽極凄絕的特寫鏡頭,正是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的寫照。“羅暮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似乎是寫燕子由于羅幕輕寒而離去,實則寫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雙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不難想象,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梁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著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作者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是從另一角度加以生發——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乃是情理中。 下片寫登樓望遠。“昨夜西風”句,使固有的慘澹、凄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西風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望盡”,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 “山長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此外,“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在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中被說成“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種之境界之一境”。
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的賞析
《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是近代詞人王國維的詞。
作者以花暗喻妻子,通過寫忍受離別的煎熬后回家看到的境況,表達了作者心中愧、悔、愛、憐齊集的復雜心情,抒寫了作者對光陰易逝的的感嘆。
原文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譯文:我早已歷盡天涯離別的痛苦,想不到歸來時,卻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我跟她,在花底黯然相看,都無一語。綠窗下的芳春,也與天時同樣地遲暮了。
本來準備在夜闌燈下,細訴別后的相思。可是,一點點新的歡娛,又勾起了無窮的舊恨。在人世間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鏡中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和離樹飄零的落花。
宋詞賞析《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晏殊
蝶戀花? ?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詞評】
這首《蝶戀花》詞風清麗婉轉、情意深遠,意境遼闊。作品深刻表現了對戀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摯,受到后世之人普遍的贊譽。
【作者】晏殊: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婉約派詞人。
【賞析】
這是一首悲傷離別的懷念之作,作者用濃淡相宜的筆墨、溫婉動人的格調、嚴謹細致的章法,表達了深秋時節觸景生情,對故人的懷念之情。
上片描寫的是作者,清晨在圓中所見的景色。
“檻菊愁煙蘭泣露”描寫的是,秋天清晨的菊花和蘭花。菊花上籠罩著一層凄美的煙霧,而蘭花上的露珠,則好像是它哭泣的盈盈珠淚。
這樣亦真亦幻的場景,表達了作者悲傷、迷離而又孤獨的心境。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清晨的燕子,穿過簾幕飛出去了。這一句表面上描寫燕子因羅幕輕寒而飛走了,實則是暗示了作者感情的寫照。
接下來“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則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傷凄苦,作者責怪“明月不諳離恨苦”,其實是用月光的皎潔,反襯出自己的悲涼。
下片寫登樓望遠,表達了對思念之人的深情。
“昨夜西風凋碧樹”。凜冽的西風,吹落綠樹,為此時凄楚悲傷的氣氛,平添出幾分落寞與蕭瑟。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明面上作者在寫孤獨地登上高樓,而“望盡天涯路”則表明作者眺望之遠,然而仍看不見所思念之人。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作者想給思念之人,寄書信以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是卻不知寄往何處,因為他不知道。所思之人今在何方。
作者用無可奈何的問句作為結尾,言猶未盡,讓人感到情長路更長之感。
這首詞的下片,用西風、路遠、山長、水闊的詞句,使這一切景物都充滿了凄楚、冷寂的氣氛,極好地表達了離愁別恨的主題。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此句為宋詞中的名句,廣為流傳。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