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亭記歸有光多少字(滄浪亭記歸有光)
大家好,關于滄浪亭記歸有光多少字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滄浪亭記歸有光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滄浪亭記原文及字數這首亭記的字數是多少?
滄浪亭記 蘇舜欽 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南游,旅于吳中①,始僦舍以處。時盛夏蒸燠,土居皆 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 一日過郡學②,東顧 草樹郁然,崇 阜廣水,不類乎城中。并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③,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云:“錢氏有國,近戚孫承 佑之池館也。“ 坳隆勝勢,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椅,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 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箕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汨汨榮辱之場,曰與錙銖 ④利害相磨戛, 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唯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⑤,不與眾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自用是以為勝焉。 [注釋]①吳中:今江蘇省,大致相當于春秋時吳國地方。 ②郡學:即蘇州府學宮。③并(bàng):通“傍”。④錙銖(zīzhū):古代重量單位。錙是一兩的四分之一;銖是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極其細微。⑤沖曠:沖淡曠遠,這里既指滄浪亭的空曠遼闊的環境,也兼指淡泊曠適的心境。⑥ 閔:同“憫”,悲憫。 [導讀]這篇文章是作者被罷官后在蘇州買地筑亭作的一篇散文,記敘他選址建亭的始末和游玩其間的感受,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忘懷榮辱得失,鄙視官場,傲然自得的情懷。 文章第一段寫他剛到蘇州時居住環境的惡劣,也暗示其被罷官后的憤懣和郁悶,為后文買地筑亭以及文末的議論作鋪墊。第二段詳細的敘寫發現和購置空地并筑亭的經過。第三段寫游玩滄浪亭的愉快情景并引發感悟。文章結尾進一步引發身世感慨并由此徹悟仕途之險,不能沉溺其中。 全文熔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筆墨酣暢,轉合自如,前有鋪墊,后有照應。觸景生情,由情入議,渾然一體。寫景則富有詩情畫意,生議則深刻精辟,抒情則情真意切,不矯糅造作,是本文的顯著特色。 (注:“椅”字的“木”改為“石”旁) 【譯文】: 滄浪亭記 我因為獲罪而遭貶,乘船南游,在吳地旅行。起初局促在屋子里。時值盛夏非常炎熱,土房子都很狹小,不能呼氣,想得到高爽空曠僻靜的地方,來舒展心胸,不能辦到。 一天路過學宮,向東看草、樹郁郁蔥蔥,高高的碼頭寬闊的水面,不像城里。循著水邊雜花修竹掩映的小徑,向東走數百步,有一塊荒地,方圓約六十尋,三面臨水。小橋的南面更加開闊,旁邊沒有民房,四周林木環繞遮蔽,詢問年老的人,說:“是吳越國王的貴戚孫承佑的廢園。”從高高低低的地勢上還約略可以看出當年的勝概。我喜愛,來回地走,于是用錢四萬購得,在北面構筑亭子,叫“滄浪”。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澄澈的小河翠綠的竹子,陽光、影子會合于軒戶之間,尤其同風月最為協調。 我常常乘著小船,穿著輕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灑脫忘記回去,或把酒賦詩,或仰天長嘯,人跡罕至,只與魚、鳥同樂。形體得到了休息,心靈得到了凈化;看到的、聽到的沒有邪惡,那么人生的道理就明白了。回過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同這樣的情趣相比較,不是太庸俗了嗎! 唉!人本來是動物。情感充塞在內心而性情壓抑,一定要借外物來派遣,停留時間久了就沉溺,認為當然;不超越這而換一種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開。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場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憂悶致死,都是因為沒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雖已經被貶卻獲得這樣的勝境,安于沖淡曠遠,不與眾人一道鉆營,因此又能夠使我的內心和形體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憫萬古。尚且沒有忘記內心的主宰,自認為已經超脫了。
滄浪亭記字詞注釋
《滄浪亭記》歸有光
浮圖文瑛,居大云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
余曰:“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南園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佑,亦治園于其偏。迨淮海納土,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后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云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于荒殘滅沒之余,此大云庵為滄浪亭也。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嘗登姑蘇之臺,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闔閭、夫差之所爭,子胥、種、蠡之所經營,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為者哉?雖然,錢鏐因亂攘竊,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可以見士之欲垂名于千載之后,不與其澌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
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游,呼之為滄浪僧云。
[作者介紹]
歸有光(1506--1571)明代著名散文家。字熙甫,號項脊生,人稱震川先生。昆山(江蘇昆山)人。出生在一個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學,9歲能作文,20歲時盡通五經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歲時,鄉試中舉。但以后8次會試都未及第。嘉靖二十一年(1542)遷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樂山),讀書講學,遠近從學者常達數百人。直到60歲時,才中進士。初任浙江長興縣令,因得罪豪門與上司,調任順德(河北邢臺)通判。后被大學士高拱推薦,任南京太仆寺丞,參與撰修《世宗實錄》,以勞成疾,卒于南京,歸有光對前后"七子"的盲目擬古傾向不滿,與當時主張「文必西漢」的王世貞意見相左,世貞雖大憾,亦推重之。與王慎之、唐順之、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于敘事。著有《三吳水利錄》、《馬政志》、《易圖論》、《震川文集》、《震川尺牘》等。
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詩人,字子美,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遷居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閑居蘇州。后來復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
滄浪亭記
蘇舜欽
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南游,旅于吳中①,始僦舍以處。時盛夏蒸燠,土居皆 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
一日過郡學②,東顧 草樹郁然,崇 阜廣水,不類乎城中。并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③,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云:“錢氏有國,近戚孫承 佑之池館也。“ 坳隆勝勢,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椅,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
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箕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汨汨榮辱之場,曰與錙銖 ④利害相磨戛, 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唯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⑤,不與眾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自用是以為勝焉。
[注釋]①吳中:今江蘇省,大致相當于春秋時吳國地方。 ②郡學:即蘇州府學宮。③并(bàng):通“傍”。④錙銖(zīzhū):古代重量單位。錙是一兩的四分之一;銖是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極其細微。⑤沖曠:沖淡曠遠,這里既指滄浪亭的空曠遼闊的環境,也兼指淡泊曠適的心境。⑥ 閔:同“憫”,悲憫。
[導讀]這篇文章是作者被罷官后在蘇州買地筑亭作的一篇散文,記敘他選址建亭的始末和游玩其間的感受,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忘懷榮辱得失,鄙視官場,傲然自得的情懷。
文章第一段寫他剛到蘇州時居住環境的惡劣,也暗示其被罷官后的憤懣和郁悶,為后文買地筑亭以及文末的議論作鋪墊。第二段詳細的敘寫發現和購置空地并筑亭的經過。第三段寫游玩滄浪亭的愉快情景并引發感悟。文章結尾進一步引發身世感慨并由此徹悟仕途之險,不能沉溺其中。
全文熔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筆墨酣暢,轉合自如,前有鋪墊,后有照應。觸景生情,由情入議,渾然一體。寫景則富有詩情畫意,生議則深刻精辟,抒情則情真意切,不矯糅造作,是本文的顯著特色。
(注:“椅”字的“木”改為“石”旁)
【譯文】:
滄浪亭記
我因為獲罪而遭貶,乘船南游,在吳地旅行。起初局促在屋子里。時值盛夏非常炎熱,土房子都很狹小,不能呼氣,想得到高爽空曠僻靜的地方,來舒展心胸,不能辦到。
一天路過學宮,向東看草、樹郁郁蔥蔥,高高的碼頭寬闊的水面,不像城里。循著水邊雜花修竹掩映的小徑,向東走數百步,有一塊荒地,方圓約六十尋,三面臨水。小橋的南面更加開闊,旁邊沒有民房,四周林木環繞遮蔽,詢問年老的人,說:“是吳越國王的貴戚孫承佑的廢園。”從高高低低的地勢上還約略可以看出當年的勝概。我喜愛,來回地走,于是用錢四萬購得,在北面構筑亭子,叫“滄浪”。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澄澈的小河翠綠的竹子,陽光、影子會合于軒戶之間,尤其同風月最為協調。
我常常乘著小船,穿著輕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灑脫忘記回去,或把酒賦詩,或仰天長嘯,人跡罕至,只與魚、鳥同樂。形體得到了休息,心靈得到了凈化;看到的、聽到的沒有邪惡,那么人生的道理就明白了。回過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同這樣的情趣相比較,不是太庸俗了嗎!
唉!人本來是動物。情感充塞在內心而性情壓抑,一定要借外物來派遣,停留時間久了就沉溺,認為當然;不超越這而換一種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開。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場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憂悶致死,都是因為沒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雖已經被貶卻獲得這樣的勝境,安于沖淡曠遠,不與眾人一道鉆營,因此又能夠使我的內心和形體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憫萬古。尚且沒有忘記內心的主宰,自認為已經超脫了。
學歸有光《滄浪亭記》
【原文】
? ? ? 浮圖文瑛居大云庵[1],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2]。亟(qì)求余作《滄浪亭記》[3],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4]。”
余曰:昔吳越有國時[5],廣陵王鎮吳中[6],治南園于子城之西南[7],其外戚孫承佑亦治園于其偏[8]。迨(daì)淮海納土,此園不廢[9]。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后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云庵也[10];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于荒殘滅沒之余[11],此大云庵為滄浪亭也。
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12]。嘗登姑蘇之臺,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闔閭、夫差之所爭,子胥、種、蠡之所經營,今皆無有矣[13]!庵與亭何為者哉[14]?雖然,錢镠(liǔ)因亂攘竊,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15]。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16]。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可以見士之欲垂名于千載之后,不與其澌(sī)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17]!
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游,呼之為滄浪僧云[18]。
【注釋】
? ? ? ? [1]浮圖:亦浮屠,梵文音譯,這里指僧人。文瑛:僧人名。
? ? ? ? [2]蘇子美:即蘇舜欽(1008--1048年),字子美,北宋文學家,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出生在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宋景祐元年(1034)進士,官至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慶歷四年(1044年)因參加以范仲淹為首革新派,被反對派打擊罷官,后居蘇州,慶歷五年建滄浪亭,并作文《滄浪亭記》。其著作有《蘇學士文集》。
? ? ? ? [3]亟:屢次。滄浪亭:“滄浪亭”跟古代一首民歌《滄浪歌》有關。《孟子?離婁上》引用這首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有政治上污濁就退隱不仕之意,蘇子美修亭取名“滄浪亭”取此意。
? ? ? ? [4]所以為亭者:所以修建這座亭子的原因。
? ? ? ? [5]吳越:指吳越國,五代十國之一。版圖今占浙江、上海、江蘇部分和福建北部,公元893年唐鎮海節度使錢镠所創建,都錢塘(今杭州),三代五主,歷72年。
? ? ? ? [6]廣陵王:錢元璙。
? ? ? ? [7]治:修建。子城:外城的屬城即內城。
? ? ? ? [8]孫承佑:錢镠之孫錢弘俶納其女為妃。偏:此指側,旁邊。
? ? ? ? [9]迨:等到。淮海納土:指公元978年吳越國最后一個王錢弘俶降北宋。廢:廢除,毀壞。
? ? ? ? [10]禪者:于后面的“釋子”同為僧人或和尚的意思。
? ? ? ? [11]復:恢復、修復。
? ? ? ? [12]夫:語氣詞。朝市改易:朝代,市鎮變化,指世事人物變化。
? ? ? ? [13]姑蘇臺:今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又名胥臺。春秋吳王闔閭所建,越攻吳時被焚。
? ? ? ? 五湖:指太湖極其附近。《周禮?職方》:揚州“其澤藪曰具區”,“其浸五湖”。“具區”是太湖意思,“五湖”指其附近的湖。
? ? ? ? 太伯、虞仲:亦稱泰伯,《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他們是周文王的父親(古公亶父)季的兩位兄長(長子和次子),后讓位于季歷(姓姬名歷,季是排行,故稱季歷),在現江浙一帶建立吳國。
? ? ? ? 闔閭、夫差:春秋時兩個吳國國王,夫差是闔閭之子。闔閭一作“闔廬”,字光,與越戰爭受傷而死;夫差與越戰爭兵敗自殺。
? ? ? ? 子胥:伍員之字,楚國人,報父仇奔吳做大夫,事闔閭、夫差兩王,使吳國強大,后北夫差賜劍所殺。
? ? ? ? 種、蠡:都是楚國人,事越王勾踐做大夫,助其滅吳。種即文種,字少禽,后被勾踐賜劍所殺。蠡即范蠡,字少伯,后避禍游太湖,經商致富。
? ? ? ? [14]何為者哉:造起來干什么的呢?即算什么呢?不會長久。
? ? ? ? [15]雖然:雖然如此。
? ? ? ? [16]僭:超越規則制度。
? ? ? ? [17]澌然:像流冰一樣迅速消失,澌是流冰。
歸有光
? ? ? 歸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漢族,蘇州府太倉州昆山縣(今江蘇昆山)宣化里人。明代官員、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 ? ? 嘉靖十九年(1540年),歸有光中舉人,之后參加會試,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御,作《御倭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歸有光六十歲時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稱“歸太仆”,留掌內閣制敕房,參與編修《世宗實錄》。隆慶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 ? ? 歸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風格樸實,感情真摯,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后人稱贊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與唐順之、王慎中并稱為“嘉靖三大家”,又與胡友信齊名,世稱“歸、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吳水利錄》等。
————選自百度百科
【小記】
? ? ? 出國學習已經快小半年了,對這里我已經慢慢有一些熟悉和了解了。前天剛剛結束語言階段學習,考試成績還算優秀,雖然我自己覺得沒有說話的天賦,多去付出才能有收獲的印證,還是給了我一定的信心。
? ? ? ? 其實,我花費學習語言的精力還是不多的,我的大部分時間是花費在完成我的其他的學習計劃上。由于出國時攜帶隨身物品受限制,我就帶了幾本書,其中一本就是以徐北文先生為主編的《古文觀止今譯》,它在1981年編譯完成,1983年精裝印刷第一版,我帶來的是2003年3月第9次印刷版。我是想利用這個時間階段,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進入學習文言文的狀態,找到學習文言文的途徑和方法。我雖不是中文專業或者相關專業,但是,我自己認為,對于一個一直在學習和想將來在某些專業方向上研究點什么、寫些什么的人來說,這是有必要的。
? ? ? ? 國學方面的積累應該是學習研究其他學科領域的基礎。我的國學方面的基礎很薄弱的,語文考試成績總是不好,以前沒有學習氛圍,也沒有學習的意識。但是,我對國學是有很濃厚的興趣和比較強烈的好奇心。所以,我還是挺認真對待這方面學習的,并且我還做了一些小的計劃,希望我能夠在這個時間階段能夠收獲些東西,入門當然是我最希望得到的。
? ? ? 《古文觀止》是清朝康熙年間由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章讀本。吳楚材和吳調侯叔侄倆都是私塾教師,近代人對他們在《古文觀止》中編選的文章,不管從全面性、代表性,綜合性、包容性、難易程度是非常認可的,很多學者認為它對文言文初學者是比較適宜的。自它出現以后印刷一直盛行不衰,印刷頻率多,使用人數多,受益者也很多。現在有很多版本出現,有繁體版的和簡體版的,有譯文注釋的和沒有譯文的,有大眾用的和學生用的。
? ? ? ? 徐北文先生在《古文觀止今譯?前言》中對附有譯文的版本有所簡述。他認為自五四提倡新語體后,上海等地上海書商出版了一些“言文對照”的《古文觀止》版本,如上海沈鶴記書店署做肅房編譯室著的,廣益書局印行署名陸文昭譯的,之后又有署名宋晶、署名許嘯天等譯注本,都不是滿足現在讀者理想版本。
? ? ? 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找到了有關《古文觀止》的一些近代版本。1933年廣益書局發行的《言文對照古文觀止》;還有1948年上海春明書店發行,姚稚翔譯注《考證古文觀止》是我找到近代最早的兩個版本。
? ? ? 從1933年廣益書局發行《言文對照古文觀止》,一直到現在我找到上百個有關《古文觀止》的版本。其中,以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繁體豎排《古文觀止》(上、下,無譯注);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簡體橫排《古文觀止》(無譯注);1981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陰法魯主編《古文觀止譯注》;1982年岳麓書社出版,精裝簡體橫排《古文觀止》;1983年齊魯書社發行,徐北文主編《古文觀止今譯》;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錢伯城主編《古文觀止新編》;198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楊金鼎主編《古文觀止全譯》等版本最有影響力。有現代譯文的版本大部分是從八、九十年代出版發行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兩個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版本最多和較有影響力。
? ? ? 我學習文言文以徐北文先生主編《古文觀止今譯》2003年出版為主,將要參考以上版本作為輔助學習。我遵從網上一些建議,按時間順序從后往前學習文章,第一篇選擇歸有光《滄浪亭記》。通過資料查詢、對比,我整理出了自認為合適的注釋和標點符號。 同時我也發現了在這篇短小的散文中,不同專家學者在原文、段落、譯文和標點等有個別不同之處,我把它們整理出來,加以比較、考究,期望能更好的認識、理解和學習這篇文章。
【原文】
? ? ? ? ①孫承佑:“其外戚孫承佑亦治園于其偏”,“佑”字。徐北文主編《古文觀止今譯》,中華書局《名家精譯古文觀止》周先慎先生譯,上海古籍出版社《震川先生集》(1981)等版采用“佑”字;上海古籍出版社張家英著《歸有光散文選注?滄浪亭記》(1985),采用“祐”字。中華書局1959年繁體豎排《古文觀止》(上、下)是“佑”字。但是,《古文觀止今譯?滄浪亭記》譯文中變“孫承佑”為“孫承祐”。
? ? ? ? ②滅沒之余:“余”字。一作“馀”字。中華書局周先慎譯《名家精譯古文觀止》使用“馀”字,其他版本大部分使用“余”字。
【段落】
? ? ? 不同版本段落的不同有兩種,一種是分四個段落,;另一種分三個段落,把第一種的二、三段合為一個段落。《震川先生集》和周先慎譯《名家精譯古文觀止?滄浪亭記》是第二種分段方法,其他版本大部分使用第一種。
【譯文】
? ? ? ? ①廣陵王:對廣陵王有“錢元璙”和“錢元瓘”兩種稱謂。周先慎譯《名家精選古文觀止?滄浪亭記》和百度百科都稱“錢元瓘”,其他大部分版本稱“錢元璙”。
? ? ? ? ②子城:有外城和內城兩種說法。徐北文主編《古文觀止今譯?滄浪亭記》注釋為“外城”,其他版本大部分注釋為“內城”。
? ? ? ? ③外戚孫承佑:有認為孫承佑女兒為錢弘俶妃子,有認為孫承佑姐妹為錢弘俶妃子,兩種說法。
? ? ? ? ④姑蘇臺:有吳王闔閭所建和吳王夫差所建兩種說法。周先慎譯《名家精譯古文觀止?滄浪亭記》認為姑蘇臺為吳王夫差所建,其他版本認為姑蘇臺為吳王闔閭所建。
? ? ? ? ⑤五湖:有的版本僅指太湖地區和,有的版本指包括太湖和其它湖泊更多的地方區,兩種說法。
? ? ? ? ⑥太伯、虞仲:有認為他們是兄弟關系和父子關系,也有人認為虞仲是太伯四世孫。張家英《歸有光散文選》注釋為父子關系或虞仲是太伯四世孫。? ? ? ?
【標點】
? ? ? 標點符號是所有版本最大不同之處,幾乎每個版本的標點符號都不一樣。每個專家學者個人對文章結構的認識、理解不同,所以相應的標點也不一樣。
【排版】
? ? ? ? 一般情況下排版順序是: 【解題】→【原文】→【注釋】→【譯文】 。但是,也有些版本有不同之處,如周先慎譯《名家精選古文觀止?滄浪亭記》是按 【譯文】→【原文】→【注釋】 順序來排版。
? ? ? ? 魯迅是主張一部書應容許幾種譯文共存的,村上春樹也是抱有相同觀點的。參照不同注釋和譯文能夠更好的理解和學習古文。
? ? ?
? ? ?
? ? ?
? ? ?
《滄浪亭記》古文賞析
《滄浪亭記》是歸有光應僧人文瑛之請而作。它記述了滄浪亭的歷代沿革、興廢,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來的遺跡蕩然無存,錢镠等以權勢購筑的宮館苑囿也成陳跡,只有蘇子美的滄浪亭能長留天地間。從中悟及了讀書人垂名于千載的特有原因。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滄浪亭記》古文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滄浪亭記①
作者:歸有光
浮圖文瑛②,居大云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③。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④”
余曰:“昔吳越有國時⑤,廣陵王鎮吳中⑥,治南園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佑⑦,亦治園于其偏。迨淮海納土⑧,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后禪者居之⑨。此滄浪亭為大云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于荒殘滅沒之余,此大云庵為滄浪亭也⑩。
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⑾。嘗登姑蘇之臺⑿,望五湖之渺茫⒀,群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⒁,闔閭、夫差之所爭⒂,子胥、種、蠡之所經營⒃,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為者哉?雖然,錢鏐因亂攘竊⒄,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可以見士之欲垂名于千載之后,不與其澌然而俱盡者⒅,則有在矣!”
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游,呼之為滄浪僧云。
【注釋】
①作者的這篇文章記述了淪浪亭的演變過程,并從歷史的強烈對比中,贊美了蘇舜卿的滄浪亭;而那些盛極一時的宮館園囿,卻早已不存在了。作者的寄寓是很深的。語言樸素簡潔,而又明暢自然,能于平淡直樸中見出深意,這正是作者散文的特點。
②浮圖:即浮屠,梵語音譯,指佛。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文瑛,生平不詳。庵:小廟,多為女尼所居。
③蘇子美:蘇舜卿,字子美,北宋詩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詩歌奔放豪健,風格清新,與梅圣俞齊名,世稱“蘇梅”。為權臣忌恨而被貶逐,后退居蘇州,營作滄浪亭(1045年建),并作文為記。該亭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④亟(qì),多次,屢次。亭之勝,滄浪亭的美麗景色。所以,表原因。
⑤吳越:指吳越王,即唐末錢镠,官拜節度使。后擁兵自重,建國吳越,稱吳越國王,是五代十國時的十國之一,轄地包括今浙江、江蘇西南、福建東北部地區。
⑥廣陵王:指吳越王錢镠的'兒子錢元瓘。吳中:指蘇州一帶地區。⑥子城:附屬于大城的小城,這里指內城。
⑦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孫承祐:錢镠的孫子錢俶的岳父。
⑧迨:到,等到。淮南:唐代設置的淮南道,治所在揚州。納土:指將國土貢獻給了宋王朝。
⑨禪者:指信奉佛教的人,即佛教徒。
⑩復,恢復,重建。構,房屋建筑,這兒指亭子。荒殘,荒廢、殘破。滅沒,埋沒。馀,這兒指廢墟。
⑾夫(fú),句首語氣詞。朝(cháo)市,朝廷和集市。易,替換,變更。
⑿姑蘇臺:在姑蘇山上,春秋時吳王闔閭建。
⒀五湖:這是泛指包括太湖在內附近所有的湖泊。
⒁太伯:周代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虞仲:古公亶父的次子。傳說太子準備將幼子季歷立為王,于是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就遠避江南,遂為當地君長,成了春秋時吳國的開國者。
⒂闔閭:春秋時吳國的國王(公元前514-公元前496年)。夫差:闔閭的兒子,吳國的國王(公元前496-公元前475年)。
⒃子胥:姓伍,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他的父親伍奢、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殺害,他投奔到吳國,曾輔助吳王夫差伐越。仲蠡:指文種和范蠡。文種,春秋末年越國大夫,楚人;范蠡,春秋末年楚人,曾輔助越王滅吳。
⒄錢镠:吳越國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公元907-公元932年)。傳位四世,后統一于宋王朝。⒄釋子:佛教徒的通稱。因出家修行的人,都舍棄了俗姓,以佛釋迦為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稱為釋子。
⒅澌:冰塊。因冰塊不能持久,容易消融,所以又有溶化的意思。這里的澌然,就是冰塊消融的樣子。
【譯文】
文瑛和尚,住在大云庵,流水環繞,是蘇子美滄浪亭的故址。他多次求我寫滄浪亭記,說:“以前蘇子美所記的,是滄浪亭的勝景,于今請您記敘的,是我為什么要建這個亭子。”
我說:先前吳越立國的時候,廣陵王鎮守吳中,造了一座花園在內城的西南面,他的外戚孫承估,也造了一座花園在它的旁邊。直到淮南一帶地方都歸了宋朝時,這些花園也還沒有荒廢掉。蘇子美開始建筑的滄浪亭,到后來是和尚居住了。這樣滄浪亭就改成了大云庵。自有了大云庵以來又二百年了。文瑛尋訪古代遺跡舊事,在這荒蕪殘破的廢墟之上重新恢復了蘇子美的滄浪亭,這樣又從大云庵改成滄浪亭。
從古到今由于時代變遷,宮廷和街市也發生了變易。我曾登上姑蘇山上的姑蘇臺,眺望那浩淼遼闊的五湖,蒼翠蔥籠的群山,而古時太伯、虞仲所創建的,闔閭、夫差所爭奪的,子胥、文種和范蠡所經營的,如今統統都沒有了,這大云庵和滄浪亭又值得什么呢?盡管如此,那錢鏐因天下紛亂才竊取了權位,占據了吳越這塊地方,國富兵強,傳了四世,他的子孫和姻戚,都趁著這個機會奢侈僭位,大建宮館苑囿,盛極一時,而蘇子美的滄浪亭,卻被文瑛和尚敬重如此。可見讀書人想要垂名千載,不像冰塊那樣一下子被溶解消失掉,這確實是有一番道理存在的呢。
文瑛好讀書又喜做詩,常和我們在一起(徒步云游),大家稱他為滄浪僧。
【講解】
本文選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滄浪亭,是蘇州市的四大古名園之一。它原是五代廣陵王錢元璙的池館,又說是五代末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別墅。到北宋時,詩人蘇舜欽購得,并臨水筑亭,題為“滄浪亭”,園也因亭而得名。后來又屢易其主。南宋初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居,故又名韓園。由元至明為佛寺。本文就是歸有光應僧人文瑛之請而作。它記述了滄浪亭的歷代沿革、興廢,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來的遺跡蕩然無存,錢镠等以權勢購筑的宮館苑囿也成陳跡,只有蘇子美的滄浪亭能長留天地間。從中悟及了讀書人垂名于千載的特有原因。
《滄浪亭記》原文及翻譯
《滄浪亭記》是宋代文人蘇舜欽于慶歷四年(1044年)創作的一篇散文。記述了作者發現佳地、建亭、游玩的過程,抒發了作者官場失意的憤懣之情。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滄浪亭記》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滄浪亭記》
作者: 歸有光
浮圖[1]文瑛居大云庵,環水,即蘇子美[2]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
余曰:昔吳越[3]有國時,廣陵王[4]鎮吳中,治南園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祐[5],亦治園于其偏。迨淮海納土[6],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后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云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于荒殘滅沒之余:此大云庵為滄浪亭也。
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嘗登姑蘇之臺[7],望五湖[8]之渺茫,群山之蒼翠,太伯[9]、虞仲之所建,闔閭[10]、夫差之所爭,子胥[11]、種、蠡之所經營,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為者哉?雖然,錢镠因亂攘竊,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可以見士之欲垂名于千載之后,不與其澌然[12]而俱盡者,則有在矣。
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游,呼之為滄浪僧云。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點本《震川先生集》
【注釋】
[1]浮圖:僧人。
[2]蘇子美:蘇舜欽,字子美,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后移居開封。宋景祐元年(1034)進士,官至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因故除名,隱居蘇州,建滄浪亭。今集中有《滄浪亭記》。
[3]吳越:五代十國之一,錢镠所建立,占有今浙江及江蘇西南部、福建東北部地區。傳五主。
[4]廣陵王:錢元璙,字德輝,錢镠子。曾為蘇州刺史。元瓘時進檢校太師中書令。后封廣陵郡王。
[5]孫承祐:錢塘人。吳越主錢俶納其姊為妃,因擢處要職,曾為中吳軍節度使。后隨錢俶歸宋。
[6]淮海納士:指吳越國主錢俶獻其地于宋。
[7]姑蘇之臺:姑蘇臺,在今蘇州城西南。據傳是春秋末期由吳王闔閭、夫差兩代君主所建,工程浩大。越滅吳,被焚毀。
[8]五湖:這里指太湖。
[9]太伯:周先祖太王長子,相傳太王欲傳位給季歷,他和弟弟仲雍避居江南,開發吳地,為吳國的始祖。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虞仲:即仲雍。
[10]闔閭:一作闔廬,即姬光。他派專諸刺殺吳王璙,代立為王,屢敗楚兵,曾攻入楚都郡。后為越王勾踐戰敗。夫差:吳王闔閭之子。繼位后,誓報父仇。在夫椒大敗越兵,后又被越王勾踐所攻滅。
[11]子胥:伍員,字子胥。吳國大臣。種:文種,越國大夫。蠡:范蠡,越國大夫,他們都是春秋末吳越爭霸的主要人物。
[12]澌(sī)然:滅盡的樣子。
【譯文】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環水,從前是蘇子美建造滄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請我寫篇《滄浪亭記》,說:“過去蘇子美的《滄浪亭記》,是寫亭子的勝景,您就記述我修復這個亭子的'緣由吧。”
我說:從前吳越建國時,廣陵王鎮守吳中,曾在內城的西南修建了一個園子,他的外戚孫承佑,也在它的旁邊修了園子。到吳越被宋國滅亡時,這個園子還沒有荒廢。最初蘇子美在園中造了滄浪亭,后來人們又在滄浪亭的遺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進了和尚。這是從滄浪亭到大云庵的演變過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歷史了。文瑛尋訪亭子的遺跡,又在廢墟上按原來的樣子修復了滄浪亭。這是從大云庵到滄浪亭的演變過程。
歷史在變遷,朝代在改易。我曾經登上姑蘇臺,遠眺浩渺的五湖,蒼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國家,闔閭、夫差爭奪的對象,子胥、文種、范蠡籌劃的事業,如今都已消失殆盡了,大云庵和滄浪亭的興廢,又算得了什么呢?雖然如此,錢镠趁天下動亂,竊據權位,占有吳越,國富兵強,傳了四代,他的子孫親戚,也借著權勢大肆揮霍,廣建宮館園囿,盛極一時,而子美的滄浪亭,卻被和尚如此欽重。可見士人要想垂名千載,不與吳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
文瑛好讀書,愛做詩,常與我們郊游,我們稱他為滄浪僧。
【賞析】
本文選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滄浪亭,是蘇州市的四大古名園之一。它原是五代廣陵王錢元璙的池館,又說是五代末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別墅。到北宋時,詩人蘇舜欽購得,并臨水筑亭,題為“滄浪亭”,園也因亭而得名。后來又屢易其主。南宋初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居,故又名韓園。由元至明為佛寺。本文就是歸有光應僧人文瑛之請而作。它記述了滄浪亭的歷代沿革、興廢,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來的遺跡蕩然無存,錢镠等以權勢購筑的宮館苑囿也成陳跡,只有蘇子美的滄浪亭能長留天地間。從中悟及了讀書人垂名于千載的特有原因。
滄浪亭記歸有光多少字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滄浪亭記歸有光、滄浪亭記歸有光多少字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