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巾翠袖如何理解,紅巾翠袖借代什么
很多朋友對于紅巾翠袖如何理解和紅巾翠袖借代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今夕何夕,縱有紅巾翠袖,誰揾惆悵困寂?解釋一下意思和出處
這出處不是連在一起的,出處都不同
今夕何夕=今夜是何夜?有種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的悲涼
《詩經·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詞:“扣舷獨笑,不知今夕何夕。”
紅巾翠袖=紅色的頭巾、綠色的袖子,女子服飾,代指女子。
宋 辛棄疾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誰揾惆悵困寂是普通詞句,沒有出處
今夕何夕,縱有紅巾翠袖,誰揾惆悵困寂整句的意思是,不知道今夜是何夜,縱然有美人相伴,誰又知道我的惆悵、我的困頓寂寞?
紅巾翠袖代指什么
紅巾翠袖代指女子。出自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作品原文: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譯文?
遼闊的南國秋空千里冷落凄涼,江水隨天空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還有那群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陽斜照著這樓頭,在長空遠飛離群孤雁的悲鳴聲里,還有我這流落江南的思鄉游子。我看著這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桿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在登樓的心意。
別說鱸魚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風吹遍了,不知張季鷹已經回來了沒?像只為自己購置田地房產的許汜,應怕慚愧去見才氣雙全的劉備。可惜時光如流水一般過去,我真擔心著風雨飄蕩中的國家,真像桓溫所說樹也已經長得這么大了!叫誰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
賞析?
該詞,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融氣象闊大,筆力遒勁。“楚天”的“楚”地,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里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長江。“千里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這句話什么意思?
意思是叫誰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原句是“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出自南宋文學家辛棄疾創作的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原文(節錄)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譯文
別提家鄉的鱸魚肉精細味美,盡管秋風吹不會像季鷹不歸?更不想許汜只顧謀私利。那將羞于見雄才大氣的劉備。借時光如水憂愁國勢如風雨,樹猶如此倩人誰能去換來啊?就讓那紅巾翠袖多情歌女,為我擦去英雄失志時的熱淚。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辛棄疾從二十三歲南歸,一直不受重視,二十六歲上《美芹十論》,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納。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棄疾將任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任了一介小官。
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于是寫下一首《水龍吟》詞。一說此詞為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年—1170年)辛棄疾在建康任通判時所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