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為什么命名六一泉(六一居士是誰的稱號蘇軾)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蘇軾為什么命名六一泉,以及六一居士是誰的稱號蘇軾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逸人游浙東的翻譯
逸人游浙東
作者:蘇軾
【原文】
到杭州一游龍井,謁辨才遺像,仍持密云團為獻龍井。孤山下有石室,室前有六一泉,白而甘,當往一酌。湖上壽星院竹極偉,其傍智果院有參寥泉及新泉,皆甘冷異常,當時往一酌,仍尋參寥子妙總師之遺跡,見穎沙彌亦當致意。靈隱寺后高峰塔一上五里,上有僧不下三十余年矣,不知今在否?亦可一往。(《東坡志林》)
【注釋】
1、選自《東坡志林》。
2、逸人:東坡自指。東坡屢遭貶謫,已無心做官,故稱逸人。游浙東,指游杭州。蘇軾于元祐四年(1809)4月出知杭州,但他在此15年前的熙寧年間曾做過杭州刺史,此次游杭州可以說是故地重游。
3、辨才:宋代僧人。據《咸淳臨安志》卷七十八載,辨才于元豐二年(1079)自天竺來杭州,居龍井壽圣院,后圓寂于此。
4、密云團:密云龍茶的團餅,產于福建,為宋代的貢茶。
5、為獻龍井:作為祭龍井辨才的進獻之物。
6、六一泉:在孤山下,山下本無泉,蘇軾知杭州前數月,始發現此泉,蘇軾為紀念歐陽修,名之曰六一泉。
7、參寥泉:以僧人參寥子命名之泉。參寥子:宋代僧人,杭州於潛人,自號參寥子,與蘇軾有交往。
【譯文】
到杭州后一游龍井,拜謁辨才遺像,還要帶密云團茶餅祭獻給他。孤山下有一間石室,石室前有六一泉,白凈甘甜,應當去一品。湖上壽星院的竹子很大,它旁邊智果院里有參寥泉和新泉,都甘甜冰涼異常,到時候也應該前去一品,還要找參寥子妙總師的遺跡,見潁沙彌也當致敬。靈隱寺后面高峰塔上去五里,有一個僧人已經三十多年沒有下山了,不知現在還在不在?也可去一看。
千年隱士六一泉
蘇東坡說,曰:君子之澤,豈獨五世而已,蓋得其人,則可至于百傳。這是他對自己與歐陽修、惠勤一段情誼的紀念與界定,更像是說給自己聽得。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站在蘇小小墓前,朝南,可見青山底下游人如織,堤就是白堤,山是孤山,從北山街,一直連著孤山到白堤盡頭,是西湖最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景觀帶,也是整個杭州文化底蘊最為深厚風景集群。
這里秀美入畫的美景卷冊與千年長河的璀璨文化交相輝映,這里同樣也是光輝燦爛的詩詞書畫藝術與名聞遐邇的歷史名人水火交融所在。而整個西湖最引人注目的恰恰是這些疊加千年的一個個文化遺存。在這里,幾乎每一個點都蘊含著自己的故事。
毫無疑問,這里也是我最愛來也最常來的地方。
看著熟悉的有著李叔同,有眾多金石篆刻名家,有著太多文趣雅事的西泠印社,我選擇過門而不入。因為我今天目標不是它。
往前途徑秋瑾像和俞樓,一片疏林掩映著一片草地,一條蜿蜒的石板路通向我此行的目標——六一泉。
站在路邊,卻會發現來往孤山與白堤的游人如織,卻無人往里看一眼,偶有人沿著石板小路卻走過一半,又大失所望地返回白堤。這片樹林似乎將熱鬧的白堤孤山與這里隔絕成兩個世界。殊不知他們正在錯過這一代最有文采和情誼的千年隱士。
我獨自前行,在右前方似錦繁花簇擁著一座銅像,這是杭州人民紀念著名畫家潘天壽而設。
再往前,就是小小的六一泉,泉水清冽,稀疏點綴著些碧綠睡蓮嫩葉,葉下三五條小魚嬉戲,卻讓這里顯得分外的清冷。泉池不過二尺見方,上面是依山而修筑的半個亭子,亭子上方,稀疏點綴著細竹。除了大文豪蘇軾親題“六一泉”三個大字的半山亭匾額,這里實在太普通。也難怪在常人眼里,靜靜隱在孤山腳下的這座老泉,實在難入法眼。
但我并未失望。六一泉本該如此,非少有人知又談何隱士?人不以穿金戴銀而珍貴,景不以熱鬧繁華而稀有。在我看來,這里的一切樸實無華,恰恰是它最與眾不同的地方,這里處處讓人感受到隱士所獨有簡約、質樸與真實。
杭州最能印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意境。這眼泉水實在是西湖諸景中最富傳奇的長者。
公元1071年,蘇東坡被貶杭州通判,上任途中,蘇東坡特意到今天安徽阜陽拜訪了恩師、當時的潁州太守歐陽修。
歐陽修是蘇東坡的座師,蘇子大考那年,恰逢歐陽文忠公任主考官。歐陽看到蘇子糊名的文章時,不覺叫好,以至于誤以為是他弟子曾鞏,故而為了避免,取了第二名榜眼。由此,二人結下了一段亦師亦友的佳話東坡此次杭州赴任,其實是新法派打壓所致。因此,他去拜訪歐陽修的原因至少有兩個。一來古人尊師重道,途徑安徽,拜訪恩師。而來,剛剛崛起,意氣分發的蘇軾,受到打擊后,也有向老師請教的意味。他需要借助歐陽修的智慧,為當時朝堂局勢和自己處境指點迷津。
歐陽修和他說了什么已經不為人知,但他將好友,西湖孤山的廣化寺著名詩僧,惠勤和尚推薦給了蘇軾。蘇子到杭州不久,就與惠勤相見,二人果然一見如故,引為知己,并寫下《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恩二僧》。此后便常常在廣化寺和惠勤講經處一起暢談天下,對弈詩詞。這里便是蘇子和惠勤坐而論道所在。遙想當年,蘇子與惠勤石臺置酒,對立而坐,談古論今,北宋熙寧四年的杭州,這里就是最文雅所在吧!
蘇子與惠勤因歐陽修而結識,更因為都是文學大家,三人惺惺相惜,結下了一段友誼佳話。可惜煕寧五年,也就是蘇軾任職杭州通判二年,歐陽修便病逝潁州。北宋時,蘇東坡作為地方官,無法離境祭奠恩師,也只好在杭州與惠勤一起憑悼
18年后,早已歷經復雜朝堂之爭的蘇軾,卻是看不慣舊黨為黨爭而黨爭,自請離京。這一次,他以龍圖閣學士銜知杭州。當他探訪老朋友惠勤和尚時,惠勤早已經坐化了。惠勤的弟子二仲為紀念其師,便在此開鑿一泉,建半山亭。
某日蘇東坡站立亭中,看著惠勤和歐陽修的畫像,見畫如見人,不禁感慨萬分。于是就將這眼泉取名為“六一泉”,并撰寫了著名的“六一泉銘并序”,篆刻六一泉銘石用以紀念歐陽修,也紀念惠勤。后又在泉后鑿石建屋,取名為“東坡庵”。
“六一”正是取自歐陽修自稱“六一居士”,其意為“我一老翁,家中藏書一萬卷、金石書畫一千卷、有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心滿意足矣”。
六一泉因歐陽修與蘇子名聲大噪,并由此開啟了它傳奇的一生。宋高宗南度后,楊萬里來此紀念,并作《以六一泉煮雙井茶》,喻良能揮毫作《羽客相攜六一泉》。明末陳梅臣、陳仁錫和王世貞等率眾于“六一”泉雅集。乾隆帝四次游“六一泉”,并題詩四首、御書“六一泉”扁額“光明普印”,還特別頒旨于“六一”泉上修建“述古堂”。
講到這里,大家一定明白了,“六一泉”豈止是泉,它是積淀千年的文化泉。今天浙江圍繞詩畫浙江這一主體,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六一泉”這位千年老人正是詩畫杭州的代表之一。它如一位隱士卻見證者杭州千年的滄桑變幻,見證西湖千年來的文化興衰。如今,“六一泉”正以“詩文雙絕”的隱士身份伴隨著詩畫西湖邁向新的篇章。
杭州孤山對聯研究
杭州孤山對聯研究
摘要:杭州西湖自古風景優美,文人薈萃,孤山處于白堤、蘇堤之間,“巋介湖中,碧波環繞,勝絕諸山。唐宋間,樓閣參差,彌布椒簏”,孤山上至今保留著一些傳統建筑,如俞樓、放鶴亭、西泠印社等,這些建筑又往往與中國傳統文藝——對聯或稱楹聯——相結合。本文作者在實地考察和閱讀相關資料后成文一篇,將對西湖孤山建筑的對聯進行細致分析,探討其文學、文化價值意義。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居易這首《錢塘湖春行》留傳千百年,一方面是贊揚了西湖的美,抒發自己對其的熱愛之心,另一方面也構建了一幅晴西湖的景象,使后人無論是否到過西湖都能有一番暢想。
而我所關注的是“孤山”二字。孤山寺舊時在孤山上,今已毀,但從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中可以看出,孤山寺有過輝煌的歲月,如“猶憶西窗月,鐘聲出北林”,“煙波淡蕩搖空碧,樓殿參差倚斜陽。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水中央”。
人們總是關注孤山及西湖風光的居多,而注意孤山亭臺樓閣及所配楹聯的居少。人們會認為,對聯是僅僅是裝飾品,而且因為對聯的書法各異,有的甚至龍飛鳳舞,多數人也看不懂對聯,漸漸地也就不去關注了。但是對聯對于建筑整體和周邊環境來說真的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作者在孤山實地考察,記錄下現在所能見到的所有對聯,并在下文將以這些對聯為例。接下來將從三個主要方面對對聯進行分析。
一、對聯的藝術、文學表現
對聯千姿百態,有四字的、五字的、七字的、十字的,甚至十字以上的。對聯一大要點也是特點,即要對仗。同近體詩相似,有工對、借義對、流水對等,嚴格地來說,還要詞性相同、句型相同,如西泠橋畔慕才亭的其中一副對聯:
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鑄金
中山公園門口牌坊上也有楹聯:
山外皆山疊岫繞成清境界,畫中有畫笙歌譜就太平圖
這是藝術形式上的特點,文學上的特點,體現在對典故等的運用上,在蘇白二公祠,就可以看到阮元為紀念蘇軾而題的聯:
欲共水仙薦秋菊,長留學士住西湖
這其中就有關于蘇軾的典故,蘇軾有詩《書林逋詩后》,其中有一句“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盞寒泉薦秋菊”,是說和靖先生高風亮節,應當將他的像與西湖水仙王廟的水仙王放在一起,再用寒泉和秋菊來供奉他,唯有這樣才配得起他的高潔。我認為,此處引用蘇軾自己的詩句來為蘇公祠題聯,實際也是將蘇與林相提并論,認為蘇也有清高的一面,或許紀念他也應當用水仙王和秋菊,才能將他永久留在這湖山美之中。菊花象征著高潔、堅韌,古代文人對個人品質的表達由此可見一斑。
另外還有俞樾先生自題俞樓聯:
合名臣名士為我筑樓,不待五百年后,此樓成矣
傍山南山北沿堤選勝,恰在六一泉側,其勝何如
這一聯的意思是,名臣名士現在幫我筑樓,五百年之后我的這幢樓也會名揚天下,此樓在孤山之南,坐落白堤之旁,旁有六一泉名勝于此,也算是勝地了吧。六一泉的來源很有意思,蘇軾任杭州通判時經歐陽修介紹訪問僧人惠勤,但惠勤已去世。當時惠勤的兩名弟子正在畫歐陽修和惠勤的畫像,突然就看見有泉水從惠勤的講堂之后涌出。十六年后蘇軾重回杭州時,二人都已去世,又有清泉涌出。為了紀念歐陽修,蘇軾命名該泉“六一”,且作《六一泉銘》。銘如下:
泉之出也,去公數千里,后公之沒,十有八年,而名之曰“六一”,不幾于誕乎?曰:君子之澤,豈獨五世而已,蓋得其人,則可至于百傳。嘗試與子登孤山而望吳越,歌山中之樂而飲此水,則公之遺風余烈,亦或見于斯泉也。
蘇軾與西湖是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我猜想蘇之后的文人們來到西湖時也會或多或少想要將自己與這樣的大家相媲美,一方面是對前人的靜養、敬佩,另一方面是想表現自己也如這些賢人一般有高雅的情操、淡泊的心境。這也是文人自信、自夸的一種方式。
二、對聯與當地風光、建筑與人物品格的融合
說到與當地風光的融合,最有代表性的應當是平湖秋月的楹聯。平湖秋月處在唐朝有望湖亭,宋代是四圣延祥觀,并又建望月亭,直到清代,平湖秋月才成為一處掛匾的景點被確定下來并延續至今。因而明代田汝成在作《西湖游覽志》一書時,就只寫到“元初,楊璉真伽廢為萬壽寺,屑像為香,斷珠為纓,而舊美荒落矣”。
平湖秋月景區內有一樓閣,大門朝西,東邊面湖,四面各有柱聯一對:
北:負戲平湖穿遠岫,雁鳴秋月寫長天(篆書)
東: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草書)
南:青嶂云橫山疊翠,明湖月鎖水平鋪(行楷)
西:穿牗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隸書)
可以說這四副對聯各有特色且極為貼切。面北,能看到遠山(可能是北山、寶石山)連綿,秋天時能聽到雁鳴、看到月明,還有那條將孤山和北山連接在一起的白堤;面東,湖平如鏡,水面廣闊,能看月亮從城市方向升起,這是一年之中最適合賞月的時節;面南,山似乎更近了,卻還是很遠的,只是因為青山連綿不斷,環繞在湖南岸,才看起來像是近了,能看到月亮倒映在水面上的光亮;面西,是孤山,夏日里,風從湖上吹來,山上的綠意襲來,夜晚時卷起簾子,就能看到那升起的月,背對著那安靜的山。如此,整個閣樓都被靜謐圍繞著了。朝向不同,風景不同,前人就用不同的句子來表現那樣的景致。而且通常來說,若是描寫風景,作者就不會在其中融入個人主觀情感,往往以客觀描寫為主。我認為,這種形式的對聯,是其代表的人文與周遭自然的融合,也是體現了古人重視“天人合一”的觀念。
對聯與建筑的結合,則最明顯體現在對聯在不同地點有不同功用。在某人的書齋或藏書樓,就會有如俞樾先生自題書齋的“合名臣名士為我筑樓,不待五百年后,此樓成矣;傍山南山北沿堤選勝,恰在六一泉側,其勝何如”;在蘇小小墓慕才亭,則有“十載青衫頻吊古,一抔黃土永埋香”,悼念為主;西泠印社山背牌坊有“印傳東漢今猶昔,社結西泠久且長”,弘揚贊賞為主;樓外樓有“酒旗高矗聚雕輪百歲初增長十春,不待舉杯人共醉西湖日日是芳辰”,打出了酒樓這個主題。
第三點是對聯傳達出來的思想情懷與作者或者主人品格的相一致。對聯有時好比一個人給自己取的字,這個字要么是與自己的人格相同,要么是希望自己能擁有的德行。舉幾個例子進行詳細分析。
(一)俞樾
俞樓的另一副對聯:
千古一詩人,文章有神交有道
五湖三畝宅,青山為屋水為鄰
俞樓是俞樾先生和其曾孫俞平伯先生曾生活過的地方,對聯旁有題跋:“蔭甫前輩主講詁經精舍(俞樓前身為西湖詁經精舍)十余年,多所成就,門下士徐花農、庶常等為筑俞樓于精舍之西,彭雪琴侍郎為點綴花石以韻之,一時文人題詠滿堂,假集四語,書呈粲正。館侍譚鐘麟并餞(時譚鐘麟任杭州遺缺知府)”。俞樾先生在學術上頗有成就,文學上也大有造詣,“文章有神交有道”來形容他是十分恰當的,而他建書齋于孤山腳下、西子湖畔,自然也是“青山為屋水為鄰”。這樣的對聯就是很好地概括了屋主的品行和成就的,也是其在世人眼中的形象體現。
(二)林逋
林逋到杭后重修放鶴亭、巢居閣等,今天放鶴亭上即有“梅花已老亭空鶴,處士長留山不孤”、“山孤自愛人高潔,梅老惟知鶴往還”、“華表千年遺蛻可聞玄鶴語,孤山一角暗香光返玉梅魂”等四副。由此,居住于此的和靖先生之品格可見一斑。
華表千年遺蛻可聞玄鶴語,孤山一角暗香光返玉梅魂
林和靖以梅妻鶴子、愛梅敬梅而聞名,梅是高潔的象征,面對世事紛擾,林和靖選擇沉醉于西湖自然山水,找到自己的情感歸宿,寄懷于此,遠離世事,保持著淡泊的心境,不追名逐利,只愿守在自己內心的那塊平靜去處。
林逋與梅鶴的故事常會讓我想起唐寅與那首《桃花庵歌》,其中有一段:“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花前花後日復日,酒醉酒醒年復年。不愿鞠躬車馬前,但愿老死花酒間。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但兩者終究還是不同的罷,在對于安貧樂道這方面,林逋是真,唐寅是假,且桃花多少也比梅花濃艷了些。林逋的詩句讀來清冽如梅香,靜如茶香,唐寅的詩句似乎有更多的“世俗氣息”和社會上的小情緒、大脾氣。
因此后來林和靖被許多懷才不遇的失意文人當作崇拜的對象,也是因為人們贊賞他與世無爭的人格,且這樣的做法能夠很好地逃避現實,但大多數文人都只是找尋這樣一個安慰,甚至是一個幌子而已,能真正做到林逋這樣的畢竟還占少數。依我看來,上所示對聯中“華表”、“玄鶴”、“孤山”、“暗香”、“玉梅”這些詞都用來突出林逋的清淡、清高等品性,因此也是非常貼切的。
(三)白居易與蘇軾
在西湖湖天一碧樓對面,有一處十分隱蔽的小院落,那就是建于清嘉慶三年(1798年)的白蘇二公祠。白居易和蘇軾在杭州都曾做出過重要的水利貢獻,杭州人民對他們十分有感情,他們對西湖也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如白居易《春題湖上》:“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蘇軾,一生兩次到杭上任,留下三百首西湖詩,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在白蘇二公祠內,進入前堂有:
欲共水仙薦秋菊,長留學士住西湖
黎庶至今思,湖山俎豆雙賢守
風華終古在,唐宋詩詞兩大家
后堂有:
但是人家有遺愛,曾將詩句結風流
韻分西子,柳堤邊,思一鏡畫圖親手構
政惠杭州,梅嶼上,設兩樽芳醴肅容瞻
這四對中,第一、第三分別是寫蘇軾和白居易的,第二和第四是統寫二人的,對二人的文學成就和政治功績尤其認可。從這個程度上來說,對聯所表現的是人物的社會歷史作用,不局限于個體的性格、人品了。
三、對聯的意義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民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聯在過去人們的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逢年過節必要貼上新對聯,那些對聯出自身邊德高望重的老人之手,或來自街邊落魄清貧的文人筆下,人們相信語言的力量,而對聯就是一種沉默的語言表達,將人們美好的祝愿貼起來,天天看看,說不定哪一天就實現了。當然對聯也為建筑添彩,在堂前的柱子上加上一副字,看起來就不那么空蕩,既起了裝飾作用,又是人家的抒志方式。除此以外,若從文學及歷史的角度看,對聯的意義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書法藝術
中國書法是中國一門獨特的藝術,對聯的書寫中常用到不同的書體及字體,這一定程度上將中國的書法藝術傳承了下來。
(二)有助于了解歷史人物的生平、個性、成就等,補史之不足
對聯畢竟是一種非官方壟斷的文學藝術創作,仍是發于民間、發于大眾的,史料中那些官方記載的正史可能會刻意地省去一些情節,流傳下來的與此有關的對聯就能夠很好地彌補歷史的空缺,使歷史事實在一個更大的程度上還原,也幫助現代人更準確地認識歷史事件和人物。
(三)有助于文學研究、考證
對聯通常都有題跋,就包含了題聯時間、地點、題聯人等信息。若某一副對聯是某人贈予朋友,恭賀升官、壽辰、喬遷之喜的,那就能從中推斷出兩者的關系為何,甚至能理出一個二者交往的過程。在一些目前鮮有人研究的領域,只能通過最原始的作品、書信等文獻找出線索,再進行推理、考證。對聯也具有這類文獻的學術價值。
對聯這項傳統藝術在西湖被很好地保護下來,孤山也只是杭州文化、西湖文學的一塊代表區域而已。在游覽西湖時,對聯幾乎隨處可見,無論湖邊還是山間,處處都散落著人文薈萃。可惜的是,城市的發展使得城內的古建筑越來越少,對聯的出現也越加刻意,或是為了凸顯出古典風格,或是為了吸引游人眼球,不再是從前為了抒懷贊美而作。也許這是經濟高速發展下的必然趨勢,但是無論如何,對聯應該保持它原有的面目和內涵。
關于蘇軾的"六一"指
是指蘇軾的文章 ,六一居士士指歐陽修
《六一泉銘并序》
歐陽文忠公將老,自謂六一居士。予昔通守錢塘,見公于汝陰而南。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長于詩,吾昔為《山中樂》三章以贈之。子間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間而不可得,則盍往從勤乎?”予到官三日,訪勤于孤山之下,抵掌而論人物。曰:“公,天人也。人見其暫寓人間,而不知其乘云馭風,歷五岳而跨滄海也。此邦之人,以公不一來為恨。公麾斥八極,何所不至,雖江山之勝,莫適為主,而奇麗秀絕之氣,常為能文者用,故吾以謂西湖蓋公幾案間一物耳。”勤語雖幻怪,而理有實然者。明年,公薨,予哭于勤舍。又十八年,予為錢塘守,則勤亦化去久矣。訪其舊居,則弟子二仲在焉,畫公與勤之像,事之如生。舍下舊無泉,予未至數月,泉出講堂之后、孤山之趾,汪然溢流,甚白而甘。即其地,鑿巖架石為室。二仲謂予:“師聞公來,出泉以相勞苦,公可無言乎?”乃取勤舊語,推其本意,名之曰“六一泉”,且銘之曰:泉之出也,去公數千里,后公之沒,十有八年,而名之曰“六一”,不幾于誕乎?曰:君子之澤,豈獨五世而已,蓋得其人,則可至于百傳。嘗試與子登孤山而望吳越,歌山中之樂而飲此水,則公之遺風余烈,亦或見于斯泉也。
天下名泉錄原文
天下名泉錄
1.四個“天下第一泉”
按常理,既為“天下第一泉”,應該是普天之下獨一無二。然而事實上,單在中國被稱為天下第一泉的,就有囚處:一處為廬山的谷簾泉,一處為鎮江的中泠泉,一處為北京西郊的玉泉,一處為濟南的趵突泉。
谷簾泉 廬山的天下第一泉在主峰大漢陽峰南面康王谷中,叫谷簾泉。相傳唐代名人陸羽(公元733—804年),以嗜茶著稱,撰世界第一部研究茶葉專著《茶經》,世稱“茶神”。陸羽對泡茶的水很有研究,他遍游祖國的名山大川,品嘗各地的碧水清泉,按沖出茶水的美味程度,將泉水排了名次,確認廬山的谷簾泉為“天下第一泉”,江蘇無錫的惠山泉為“天下第二泉”,湖北蘄水蘭溪泉第三??。谷簾泉經陸羽評定,聲譽倍增,馳名四海。歷代文人墨客接踵而至,紛紛品水題留。宋代學者王禹偁考究了谷簾泉水后,在《谷簾泉序》中說到此泉水:“其味不敗,取茶煮之,浮云散雪之狀,與井泉絕殊。”宋代名士王安石、朱熹、秦少游、白玉蠟等都饒有興趣地游覽品嘗過谷簾泉,并留下了絢麗的詩章。白玉蟾對飛流的谷簾泉及泉區勝景作了如下勾畫:“紫巖素瀑展長霓,草木幽深霧雨凄。竹里一蟬闖竹外,溪東雙鷺過溪西。步入青紅紫翠間,仙翁朝斗有遺壇。竹梢露重書猶濕,松里云深復亦寒。”
中泠泉 也叫中濡泉、南泠泉,位于江蘇鎮江金山寺外。唐來之時,金山還是“江心一朵芙蓉”,中泠泉也在長江中。據記載,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來自西方,受到石簰山和鶻山的阻擋,水勢曲折轉流,分為三泠(三汁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間一個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放又稱“南泠泉”。因長江水深流急,汲取不易。據傳打泉水需在正午之時將帶蓋的銅瓶子用繩子放入泉中后,迅速拉開蓋子,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到此,留下了“銅瓶愁汲中濡水,不見茶山九十翁”的詩句。
清咸豐、同治年間,由于江沙堆積,金山與南岸陸地相連,泉源也隨金山登陸。中泠泉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后于同治八年(公元1869 年)被候補道薛書常等人發現,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周疊石為池,并由常鎮通海道觀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 年)春寫記立碑,建亭,覆亡。光緒年間鎮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欄,池旁筑庭榭。并拓池40 畝,開塘種植荷茭,又筑土堤,種柳萬株,抵擋江流沖擊,使柳荷相映,十分秀麗。現鐫刻在方池南面石欄上的“天下第一泉”五個道勁大字,為王仁堪所書。池旁蓋樓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雙層立在,直徑七米,十分寬敞,取名“鑒亭”,是以水為鏡,以泉為鑒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風涼幽雅。池北建有兩層樓房一座,樓上樓下為茶室,環境幽靜,林蔭覆護,風景清雅,是游客品茗的最佳之處。樓下層前壁左側,嵌有沈秉成所書“中泠泉”三字石刻;右側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書常“中泠泉辯”石刻。
中泠泉水宛如一條戲水白龍,自池底洶涌而出。“綠如翡翠,濃似瓊漿”,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陸羽品評天下泉水時,中泠泉名列全國第七,稍陸羽之后的后唐名士劉伯芻把宜茶的水分為七等,揚子江的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名列第一。用此泉沏茶,清香甘冽,相傳有“盈杯不溢”之說,貯泉水于杯中,水雖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幣,不見沉底。從此中汁泉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北京玉泉位于西郊玉泉山上,自山間石隙中噴涌而出,淙淙之聲悅耳。下泄泉水,艷陽光照,猶如垂虹,明時已列為“燕京八景”之一。明清兩代,均為宮廷用水水源。據傳,清帝乾隆為驗證該水水質,命太監特制一個銀質量斗,用以秤量全國各處送京來名泉水樣,其結果是:北京玉泉水每銀斗重一倆,為最輕;濟南珍珠泉水重一兩二錢,鎮江中泠泉水重一兩三錢!無錫惠山泉、杭州虎跑泉水均為一兩四錢。證實乾隆自定評泉關鍵是水質輕為標
準。玉泉水含“雜質”最少,水就清,質量最好,長期飲用還能祛病益壽。于是在“水清而碧,澄潔似玉”的“裂帛湖”畔,刻下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則凡出于山下而有冽者,誠無過京師之玉泉,故定為天下第一泉。”玉泉被這位旅游和品泉名人乾隆皇帝正式命名為“天下第一泉。”
濟南趵突泉還是這個乾隆皇帝在評定北京西郊玉泉不久,南巡來到濟南,當他看到趵突池中三泉噴涌,勢如鼎沸,狀似堆雪的壯觀后,遂把泉水三柱譽為蓬萊、方丈、瀛州三座山,乾隆帝憑欄而立,并品嘗趵突泉水,俯瞰泉池,覺情趣無窮,高興處,寫下了《游趵突泉記》,認為該泉水清冽甘美,和玉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于是大筆一揮,把“第一泉”的美名又封給了趵突泉。其實購突泉為濟南七十二泉之冠,泉旁石碑“第一泉”三字系清同治年間王仲霖所書,含糊其詞,有意無意之間,給游客錯以天下第一的印象,遂使趵突泉揚名四方。
上述四個天下第一泉是人們憑實踐經驗或實驗命名的,并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水質測定方法:如以某水煮食物,易熟爛者水質較好的煮試法;用口品嘗水的味道,越清淡水質越好的咪試法,陸羽等人煮茗論水,應屬于煮試和味試的綜合運用了。玉泉的評定是秤同體積各種泉水重量,水量越輕則所含雜質就越少,水質也越好,故稱衡試。
2.天下第二泉——無錫惠山泉
無錫位于江蘇省南部,南臨太湖,西依惠山,京杭運河縱貫南北,京滬鐵路橫臥東西,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山明水秀,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位于該市西部高329 米的惠山,綿延20 公里,其九峰如九條頑皮的蒼龍,擠在一起,頭東尾西,淹沒于太湖之中。“挹九峰之蒼翠,瞰太湖之波濤”。山間古木參天,幽谷清靜,自古以來,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是著名的錫惠風景游覽勝地。
惠山多清泉,歷史上就有“九龍十三泉”之說。位于惠山寺附近的惠山泉原名漪瀾泉,相傳它是唐朝大歷未年(公元779 年),由無錫縣令敬澄派人開鑿的。共兩池,上池圓,水色澄碧,飲料都在這里汲取;下池方,雖一脈相通,但水質不如上池清澈。唐朝陸羽在他著的《茶經》中排列名泉20處,無錫惠山泉位居第二。另一位評水大家劉伯芻認為:“適宜于煮茶的泉水有七眼,惠山泉是第二”。此后“天下第二泉”之名為歷代文人名流所公認。宋代詩人蘇拭曾兩次游無錫品惠山泉,留下了“獨攜大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吟唱,更使惠山泉生輝。
惠山泉名不虛傳,泉水無色透明,含礦物質少,水質優良,甘美適口,系泉水之佼佼者。其原因是由于惠山巖石地層為烏桐石英砂巖,地下水從地層中涌向地面時,水中雜質多數已在滲濾過程中除去,相傳唐武宗時,宰相李德裕很愛惠山泉水,曾令地方官吏用壇封裝,馳馬傳遞數千里,從江蘇運到陜西,供他煎茶。因此唐朝詩人皮日休曾將此事和楊貴妃驛遞荔枝之事相比聯,作詩譏諷:“丞相常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嫌遲;吳國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到了宋朝,二泉水的聲譽更高。蘇東坡向人推薦:“雪芽為我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據宋張邦基《墨莊漫錄》所載:“無錫惠山泉水,久留不敗,政和甲午歲(公元1114 年)趙霆始貢水于上方,月進百樽。”二泉水一度成為進獻給皇帝的貢品。宋高宗兵敗南渡時,也不忘飲用二泉水,南朱著名詩人楊萬里在詩中稱贊二泉:“惠泉遂名陸子泉,泉與陸子名俱佳。一瓣佛香炷遺像,幾個袖子拜茶忙??”。惠山泉水自泉壁石雕的“龍頭”(螭首)中流出,叮咚作響,清脆悅耳。泉畔建有“二泉亭”,泉池旁的大石上,鐫亥情“天下第二泉”五個大字,是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趙子昂)所題。趙在題字之余,還題詩一首:“南朝古寺惠山前,裹名來尋第二泉。貪戀君思當北去,野花啼鳥漫留連。”
明朗,二泉更成了詩人墨客、達官貴人品茗游玩,題詠不絕的地方。特別是明初聽松庵的高僧性海,請湖州竹工做了個天圓地方,形成乾坤壺的竹爐,以二泉水煮茗待客。著名畫家王級于洪武甘八年(公元1395 年)為竹爐作畫,并有詩云:“寒齋夜不眠,瀹茗坐爐邊;伙火煨山栗,敲冰汲澗泉,瓦鐺翻白云,竹牖出青煙;一啜鳳生腋,俄警骨已仙!”足見其傾倒之情。著名畫家文徵明,在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 年)二月十九日清明節,與友人茶會于惠山,興會所致揮毫作了《惠山茶會圖》,設色紙本,再現了詩人、畫家竹爐煮茗,茅亭小想的情景,這一珍貴畫卷,珍藏故宮博物院。
清圣祖玄燁(康熙)和高宗弘歷(乾隆)都曾多次到無錫,每次必品嘗二泉水并題詠。乾隆對二泉更是贊賞有加:“石甃淙云乳,何以問來脈?摩沙幾千載,滌蕩含光澤。澄澈不愛塵,豈雜溪毛碧。鴻漸真識味,高風緬疇昔!”二泉由于受到清朝帝王的賞識,因此地方官紳對二泉周圍的環境,在原有基礎上加以整修,布置了池沼、流泉、石刻、假山、湖山和亭臺廳室,配置了花草樹木,使其成為一個精巧雅致的庭園。該庭園的主要構筑物,均分布在同一軸線上,結構嚴謹,基本定型于乾隆南巡期間(公元1751—1784年),所以成為我國造園鼎盛對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中心是泉亭,亭內有上池和中池;泉亭之上為“景徽堂”:泉亭之下為“漪瀾堂”,堂前為下池。上池,中池和下池組成了“天下第二泉”的完整水系。三池形狀各異,均砌以精致的青石欄桿。上池八角形,徑四尺五寸,開鑿最早,水質最好,除用作煮茗外,還可用來釀制著名的“二泉酒”。中池方形,邊長三尺,距上池僅二尺許,水質較差。下池最大,長方形,開鑿于北宋明道年間(公元1032—1031 年)。池的上壁裝有石刻的螭首,即《惠山記》中說的“龍吻”,中池條水經過漪瀾堂下面的暗渠,從螭口流入下池,叮咚有聲。池內金色大鯉魚、大青魚悠游其間。下池北面的圍墻上,嵌有“天下第二泉”大字題刻,筆勢雄勁,系清朝進士、吏部員外郎王澍手書。
從泉亭左右兩側的石階抬級而上,在平臺的后面,倚山有一座三間七架的廳室,這就是景徽堂。這座歇山頂的敞廳,屋字軒昂,三面環廊,廳前喬柯扶蘇,綠蔭翳然,現辟為茶室,是品評二泉水的理想之處。堂兩旁大書一聯:“試第二泉,且對明亭暗竇;攜小團月,分嘗山茗溪茶。”這座以泉石之勝而自成一格的古典庭園,每當月色溶溶的夜晚,皎潔加玉輪冰晶的皓月,倒影在波光微動的清泉之中,銀華閃爍,悠然入畫,水波月影,幽美寧靜,美妙詩情畫意是何等誘人。無錫當代民間音樂家華彥鈞(公元1893—1950 年),曾在惠山一帶顛沛流離。在泉水的汩汩聲中,這位飽經風霜、雙目失明的阿炳,追憶著舊時所見的山色水光:那清冽的泉水,該是辛酸的淚水凝成的吧?那倒映在清池里散發著柔和銀色光華的明月,不正象征著自己夢寐以求的光明和理想嗎?一首音樂的旋律在自己的胸中回蕩,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是瞎子阿炳20 多年嘔心瀝血、反復凝煉的結晶。那委婉悠揚,感人肺腑的曲調,今天已成為馳譽宇內,叩人心弦的絕響。而二泉也隨著這行云流水般的樂曲聲,飛越重洋,成為中外旅游者神往之地。
3.天下第三泉——蘇州觀音泉
觀音泉在蘇州虎丘觀音殿后,泉井所在的小院,清靜幽雅,園門上刻有“第三泉”三個大字。第三泉又名“陸羽井”,據《蘇州府志》記載,陸羽曾在虎丘寓居,發現虎丘泉水清冽沽瑩,甘美可口,便在虎丘山上挖一口泉井,所以得名。劉伯芻評此水為第三。
與第三泉相通的還有“劍池泉”,在蘇州虎丘山下。一入“別有洞天”的園門即是劍池,門旁有“虎丘劍池”四個大字,筆力雄勁,為唐代顏真卿所書。據文獻記載,劍池之下,為春秋晚期吳國國君闔閭之墓,為建該墓,當時征調10 萬民士,鑿池三年方成。因闔閭愛劍,下葬時以寶劍3000 殉葬。相傳秦始皇和東吳孫權曾遣人在此鑿石求劍,無成。鑿處遂成深2 丈的長方形深池,故名劍池。池旁峭壁如削,刻有“風壑云泉”四字,筆法圓潤,傳
為宋代米芾所書。
虎丘雖然是座小山,但其山勢雄奇如蹲虎狀,它的峰頂,更像從海中涌出狀。虎丘寺石泉水,加上“碧螺春”,在此煮茶品茗,別有一番情趣。難怪元朝名大顧瑛夸曰:“雪霽春泉碧,苔浸石瓷青,如何陸鴻漸,不入品茶經。”
4.天下第四泉——杭州虎跑泉
位于杭州西湖西南大慈山下的虎跑泉,相傳,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高僧寰中居此,苦于無水,欲走,一夜他夢見一位神仙,告訴他說:“南岳童子泉,當遣二虎移來。”第二天,果然看見“二虎跑地作穴”涌出一股泉水,故名“虎跑”。當今虎跑泉池東南隅溝谷中,西湖新十景之一的《虎跑夢泉》的浮雕,正活龍活現地再現了這個“虎移泉眼”的神話故事。
當然,虎跑泉并不是兩只老虎“跑”出來的。據地質學家的調查研究,“虎跑”附近的巖層屬于砂巖,因裂隙較多,透本性能好。而且這里的砂巖層都向東南傾斜,傾角較大,約有45度。虎跑泉就在砂巖層傾斜的下方,正好承受著巖層層面向下滲流的地下水。在地形上,虎跑泉又處在一個溝谷中,是個匯水區。它的北、西和西南三面被高山包圍,組成一個馬蹄形洼地。它的西北部山峰高230 米(虎跑泉的海拔高度約70 米左右),這160米高差和匯水洼地給虎跑泉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形和供水條件。此外,在虎跑泉附近還有一條與巖石層走向近于平行的斷層,可以攔蓄地下水,把地下水控制在斷層之中,堅硬巖石裂隙中存身的地下水叫裂隙水,其形成的虎跑泉為裂隙水泉。而西湖風景區另兩處名泉:一是補給玉泉的含水層系第四系松散砂礫層,其中的地下水稱為孔隙水,出露地表后被命名為孔隙水泉;另一處龍井泉水是巖溶地層中賦存的巖溶水,其天然露頭叫做巖溶泉水。
由于虎跑泉是從難溶解的石英砂巖中滲出來的,帶來的可溶解礦物質不多,因此虎跑水質相當純凈。經化學分析證明,它的礦物質含量每升水中只有20 毫克到150 毫克,比一般泉水要低,比玉泉水和龍井泉水低得多。這就是虎跑泉水特別沁人心脾,被譽為杭州名泉之首。虎跑泉周圍幽雅清秀,泉水甘冽醇厚,泉旁書有“天下第四泉”五個大字。蘇拭有詩贊日:“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尊自在嘗”。龍井茶用虎跑水浸泡,清香四溢,味美無窮,被稱為“龍虎斗”,是一種上等飲料,譽為“西湖雙絕”,聞名中外。
5.華夏人名泉
在華夏大地上,還有數處與著名歷史人物的生平活動有關,以他們的名或號命名,其中著名的是,湖北宜昌的陸游泉,江西上饒的陸羽泉,杭州西湖的六一泉,山東淄博的柳泉、諷貪倡廉泉。
陸游泉距宜昌市約10 公見出露在長江西陵峽西陵山腰,有石階一徑可達。泉水自巖壁石罅中流出,匯入長寬各1.5 米,深約1 米的正方形泉坑中,清澈如鏡,透亮見底;復不枯竭,冬不結冰;取而復滿,常盈不溢;用其煮茶,醇香適口。泉側有“三游洞”。史載,該洞于唐元和十三年冬,詩人白居易、元稹和文學家白行簡三人同游而得名。到了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于嘉佑元年冬,又游該洞,人稱“后三游”。“三游洞”依山傍水,高嵐深谷,秀美壯觀,為一處名泉奇洞旅游名勝。
陸游生活在南宋半壁江山淪陷,最高封建當局茍且偷安,醉心于腐化享樂的時代。他和許多愛國志士一樣,報國無門,郁郁不得志,于是憤世疾俗,將愛國之情寄托于山水詩書。陸游不僅喜歡名山大川,還樂意品嘗碧水佳泉。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 年)十月,陸游在入川途中游覽“三游洞”時,特意到洞門左側的泉邊取水煎茶,品評其味。佳美的泉水使陸游詩興大發,吟賦一首:“苔徑芒鞋滑不防,潭邊聊得據胡床,巖空倒看峰巒影,澗遠中含藥草香。汲取滿瓶半乳白,分流觸石佩聲長,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詩被人摩刻,泉被命名為“陸游泉”,遠近聞名。
陸游泉經過修葺,泉口已用條石鑲砌,外加雕花石欄桿,上覆一座半壁亭。亭子依山面溪而建,半壁嵌入山巖,如同“天墜地出”,雖由人作,宛似天成。亭為青石結構,仿宋代風格,飛檐翹角,頂脊兩端有甍石裝飾,亭柱上刻著“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詩句,古樸雅致。泉周圍綠竹森森,藤蘿重重,奇石累累,流水淙淙,景趣無窮。
六一泉位于杭州西湖孤山西南麓,是宋代文學家蘇軾于元祐四年(公元1089 年)任杭州知州時,為懷念同時代的散文家和詩人歐陽修(號六一居士)而命名的。
泉池面積約2 平方米,上蓋半亭一座。
柳泉在山東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東壑溝中。泉出溝底,外溢為溪,大旱不竭,稱“滿井”,溝內綠柳咸蔭,故名“柳泉”。相傳當年蒲松齡在此設茶待客,與人談狐說鬼,搜集創作素材。蒲松齡是位“寫妖寫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文學巨匠,自號柳泉居士。
柳泉水清冽透底,魚戲縷縷水藻中,真有點潭中魚“皆若空游無所依”的味道。四周草木環抱,幽靜安雅,1979 年茅盾先生所題《柳泉》石碑立于泉旁。也許蒲公家中后院的柳泉也占了蒲公的光,今天誕生了柳泉啤酒、柳泉路。
柳泉路上共有四泉:柳泉、荷泉、蒲泉、松泉。荷泉有三座亭亭玉立的石制建筑小品,如同三盆荷花盆景立于水中;四泉之首的蒲泉,泉水分別從三根“火柴棍”頭上幾十個噴孔中一涌而出,霎時三朵白色的蒲公英綻開在水中,如慧星襲月、天女散花。如果說上列三泉以妙趣橫生,給人以無限聯想取勝的話,那末,最后的松泉則給人幽深肅穆之感。
柳泉東南里許,有蒲松齡墓,墓前碑亭內立重刻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張之撰《柳泉蒲先生墓表》及茅盾新題墓碑。
陸羽泉又名“天下第十四泉”,位于江西上饒市廣教寺內(現為上饒市第一中學)。茶圣陸羽以嗜茶著名,世稱茶神。陸羽曾在上饒廣教寺隱居多年,筑有山舍,后人名為陸鴻漸宅。宅外種植茶園數畝,開鑿一井泉,地下水經過四周紅色石英砂巖滲透過濾,水清味甜,當時品為“天下第十四泉”。唐孟郊《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詩云:“驚彼武陵狀,移歸此巖邊。開亭凝貯云,鑿石先得泉。嘯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皇甫曾詩曰:“千峰侍逋客,香茗復叢生,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據此可見陸羽曾在此種茶、品泉,傳說《茶經》也在此寫作。泉邊石圈上“源清流潔”四個篆字是清末段大成所題,為陸羽泉水質的真實寫照。
文學泉相傳陸羽還在湖北無門縣城北門外“陸子井”取水品茶,因陸曾拜太子文學之職,故此井以“文學”名泉。此并口徑90 厘米,上覆八方形巨石,鑿三孔,作“品”字狀,甚為別致,故又俗稱三眼井。井后碑亭,為木結構建筑,六角重檐攢尖頂。內立石碑,正面題“文學泉”三字,背面題“品茶真跡”四字,蒼勁古樸。亭后小廟,壁嵌片石,線刻陸羽小像,端坐品茶,頗有鳳趣。
諷貪儡廉泉天下名泉中賦予道德生命的當推貪、廉兩泉。貪泉位于廣州市西北15 公里的名勝石門。史載,人如果誤飲貪泉就會貪婪成性,但實際上飲貪泉而不貪者大有人在。吳隱之于東晉元興年間(公元402—404年)任廣州刺史,特地前往飲泉,并賦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縱使齊歡飲,終當不易心。”詩意為區分貪與不貪,在內因不在外因。
果然,吳隱之在任職期間,始終保持兩袖清風,一塵不染;頗有傳奇色彩的是,當吳隱之任滿返鄉途中,船至貪泉附近江面,風浪大作,危難之際,吳隱之揣測,莫非家人違禁?一經詢問,果真夫人私帶名貴藥材沉香一斤。吳隱之隨即把沉香拋入江中后,竟然風靜波平,因此,這一帶遂得“沉香浦”地名。
廉泉在合肥包公祠內,是為紀念鐵面無私、剛正不阿的包拯而掘的。亭中石壁鐫文說:貪官喝了“廉泉”,頭會奇痛不止;清官飲了,則愈加廉潔奉公。泉因此得名。
無獨有偶,江西贛州市光孝寺也有一處廉泉。相傳,古時當地有一太守廉潔出名,忽一夜,雷擊過后,有清泉從地涌出。人們為紀念清官,便命名為“廉泉”。
關于蘇軾為什么命名六一泉和六一居士是誰的稱號蘇軾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