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別哪個山(山中送別的山中表明什么)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山中送別哪個山,以及山中送別的山中表明什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山中送別詩
山中送別——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
送別——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別董大——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洲。
與君別離意,
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
兒女共沾巾。
渭城曲——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 山中送別
《山中送別》
作者:王維
原文: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注釋:
1、掩:關閉。
2、柴扉:柴門。
3、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翻譯: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明年春草再綠的時候,
您能不能回來呢?
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并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行間,見離愁于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后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
山中雜詩
山中雜詩
《山中雜詩》
南朝梁吳均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
云從窗里出。
注釋:
1、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2、煙:此指云霧。
3、窺:從縫隙中看。
4、檐:房檐。
譯文:
山與天相接的地方繚繞著陣陣嵐氣云煙,
從竹林的縫隙里看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鳥兒歡快地在房檐上飛來飛去,
潔白的云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賞析:
這首小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云彩從窗里飄出來。此幽居蕩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云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并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見。
全詩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山中送別的詩意
山中送別的詩意
《山中送別》
作者:王維
原文: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注釋:
1、掩:關閉。柴扉:柴門。
2、明年:一作年年。
3、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后兩句化用《楚辭招隱士》的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詩意: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
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
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寫與友人話別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際的環境氣氛,而偏寫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舉動。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并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行間,見離愁于字里。使詩人感到一種寂寞與孤獨,自然會追憶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現友人在山中時朝夕相處的歡樂,同時,也一定會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蹤,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歸來重聚。一句話,詩人身雖在柴扉之內,心卻在柴扉之外。但所有這些,詩人都沒有直接說出來,讓讀者自己從掩柴扉這一動作細節中體會。詩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詩的前兩句是陪襯,后兩句才是表現的主體。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兩句化來。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
這兩句化用《楚辭招隱士》句意,但一點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覺得是從詩人內心深處自然流出的深情話語。這里用典不僅貼切,而且靈活,巧妙。《楚辭招隱士》中的王孫是淹留山中,辭賦作者是要招其離開山中歸家,而王維詩卻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來;《楚辭招隱士》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而王維詩是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楚辭招隱士》用的是直接感嘆句,王維改用疑問語氣,所傳達的感情便微妙、豐富多了。
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歸不歸三字,有擔心、疑惑友人去而不歸,又有盼望友人明春歸來之意緒。在王維之前,南齊謝朓《酬王晉安》詩也用了《楚辭招隱士》的句意,寫出了春草秋更綠,公子未西歸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綠,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綠。比較之下,春草明年綠更為美妙。它是全篇詩的警句。有了這一句,描繪出了詩人在柴扉中想象的這一片春草的綠色,使整首詩有了色彩,有了畫意,有了象趣,而詩人盼望友人歸來同賞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借以寓托的鮮明美麗物象。綠字是詩眼,明字也妙。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
《山中送別》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
《山中送別》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全詩的白話文意思是: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西墜我半掩柴門。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歸?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表達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全詩原文如下: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這是一首送別詩,抒寫了詩人依依難舍的深厚友情,表現了送別友人后詩人寂寞和思念的心情。全詩含蓄深厚,曲折別致,獨具匠心,耐人尋味。
擴展資料
這首送別詩,該首詩與其他的送別詩有所不同,一著筆,就開始對讀者道出了離別相送。沒有其他送別詩的那樣纏綿惆悵,沒有送行時的話別場面和惜別情懷,僅僅以一個看似毫無著墨的“罷”字簡單帶過,為后面的“歸不歸”做鋪墊。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
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表達了對友人的深深不舍之情。
《山中送別》古詩原文及賞析
《山中送別》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寫送別友人,表達了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題材非常普遍,構思卻獨具匠心,極有特色。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山中送別》古詩原文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詩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出處】唐·王維《三中送別》。
【譯注】送別友人,回到山中。天剛剛黑,便關 上了柴門。“罷”字作結,凝練地概括了詩人依依話別的情景。“日 暮”便“掩柴扉”更為含蓄,它委婉地暗示出詩人的孤寂和對友人的無限 深情。繼日暮而來的漫漫長夜,詩人將如何排遣那深重的離愁?這令人 神傷的場面也都飽溢在詩句中,可謂力透紙背。
注: 山中,王維隱居輞川別墅所在地藍田。
【全詩】
《山中送別》
[唐]·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注釋】
①柴扉:柴門。
②年年:一作“明年”。王孫:貴族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翻譯】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歸?
【全詩賞讀】
這首《山中送別》乍讀會讓人感到特別: 題為《送別》,卻不寫送別, 起首一句便是“山中相送罷”,說今天曾有過“送別”那么一回事,已經過 去了。至于行者為誰,前往何處,離別情景,一概略去,僅以一個并無感情 色彩的“罷”字一帶而過,大有漫不經心的意味。次句接以“日暮掩柴 扉”,柴扉,指山居常見的白板門。山中生活簡靜,既昏便息,“掩柴扉” 是每天到日暮時分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這似乎也與白晝送別沒有多少 關聯; 而詩人卻把這本不相關的兩件事連在一起,真讓人疑心這是不是在寫 送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三、四句從《楚辭·招隱士》 “王孫 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化來。《招隱士》兩句原意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 不歸; 王維這兩句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這是詩人“掩 柴扉”以后的心理活動,正面抒惜別之情。經過后面這么一問,通首詩豁然 開朗,變得神采飛動。“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按常情應在相別之際向行 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這說明 它是詩人“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他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 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 又擔心其久不歸了。正是“扉掩于暮,居人 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 (唐汝詢《唐詩解》)。正因為日 暮是離愁別緒最難排解的時刻,所以“掩柴扉”這一看似平常的舉動就顯示 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被涂上濃重的感情色彩。讀者不僅可以從中看到詩中 人寂寞低回的神態,推想其悵然若失之情,進而還能設身處地地想象詩人在柴 扉關閉后何以打發那漫漫長夜。至于到“春草明年綠”時,那又要費幾多時 日,何況“王孫歸不歸”還在未卜之中。
繞開相送直寫送罷,由“相送罷”直接“日暮掩柴扉”,又從當天的 “日暮”遙接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時間上連續跳躍, 而離愁別緒也在這跳躍中被逐步加強。“以送罷始,以盼歸終,抒別后相思 之意,彌見當前惜別之情。”(劉拜山評語)語言樸素、自然,而感情深厚、 真摯,可謂寄至味于平淡。
作者簡介
王維像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王維《山中送別說》的是哪座山 送的是誰?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并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行間,見離愁于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后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王維的情景小詩,幾乎篇篇都是這樣,看似通俗平淡,明白如話,但仔細琢磨,卻又境界精
美,情深如注,味外有味,反復推敲,乃至愛不釋手。?
古代寫送別的詩甚多,大多刻意于離愁別緒上抒寫。可是,王維的這首詩,卻無一句鋪陳離
別之詞,而且在篇首已點出與友人“相送罷”,以下則著重抒寫別后相思之深,留下的寂寞
和惆悵。只從“掩柴扉”這一行動就已充分體現了人物內心難以掩飾的深情。以送罷開篇,
以盼歸終篇,在詩的結構上采用了跨越時空的寫法,從白日相別,跳躍到日暮;又從日暮跳
躍到想像中的來年,這種大跨度的蒙太奇結構給讀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所產生的意識流卻是
“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唐汝詢《唐詩解》)的無窮的潛臺詞。?
王維的處理方法正是“道是無情卻有情”的非聯系性的形象思維表述手法。首句把本應情篤
誼深的送別寫得情深難離,卻用了一個表面看來毫無情味的“罷”字輕輕帶過,接著便突然
寫到黃昏時的“掩柴扉”。這一舉動,與白天送友人并無聯系,但每天黃昏關柴門這一平常
的舉動卻與今日不同,這在天天都相同動作中的不同,正是詩人要讀者思索與品味的。朋友
白天遠去了,黃昏前的思念自然是苦澀的,但天黑下來輕輕地關上柴門之時,才意識到朋友
確確實實不在眼前了;那種再無知音傾吐的孤獨感會讓他形成輾轉反側,夜不成寐的苦悶,
才使他感到不可一時無君。詩句中給讀者留下的想像是無窮的,一個在黃昏中“掩柴扉”的
“掩”的動作,飽含了滿懷思情關不住的思友之情,在輕輕的關門動作中,我們似乎感到了
詩人手的顫抖以及欲滴的淚珠在滾動。?
詩的三四句是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點化而來。
原辭意是慨嘆春草雖又生,但游子卻久去不歸。王維在這首詩中引用并非直用原義,是說與
友人分別的當天就擔心友人是否能再返回,引人深思。俞陛云在《詩境淺說續編》中說:“
所送別者,當是馳騖功名之士,而非棲遲泉石之人”。如是,詩中人的離思,包含著內心的
思想斗爭,可能與友人在仕途所見有所爭議,但因才能稟賦相似,又希望友人能于鬧市中深
悟,早日返回山林。
于小視角、小題材中顯示古代知識分子所關注的大文化、深哲理,而又寓于平淡、樸實的詩
情表達之中,這正是王維詩歌的一大特色。
關于山中送別哪個山和山中送別的山中表明什么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