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如何回歸閱讀答案,回歸怎么說的有詩意
很多朋友對于古詩文如何回歸閱讀答案和回歸怎么說的有詩意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詩詞之美。說說“傳統文化需要回歸”的原因有哪些?
古詩詞帶給我們
專屬于中國人的表達體系
詩詞傳遞情感,這種情感的表達,只有我們中國人能夠通過中國的古詩詞含蓄而優雅地表達出來。
比如,網聊時我們說“你說的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這是現代文的表達,在古詩中陶淵明會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同樣的含義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就是古詩的魅力所在,精簡凝練且含蓄而優雅。
再如,表達自己孤獨之意,現代人會說:“我最近真是孤獨寂寞冷”,而在詩人李白筆下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古詩詞這種含蓄優雅的表達是專屬于中國人的表達體系。
古詩詞帶給我們
一份詩意的生活
如今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也隨之增加,很對人更關注眼前的物質。
高曉松曾經寫過一首歌,歌詞里有一句: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那么現在的我們從哪里能感受到這樣的詩意生活?
其實,詩,就能給你帶來遠方,在古詩中你就能領略到中國風景的秀美。
足不出戶,你就能通過杜甫筆下的《望岳》一詩,感受五岳之首泰山的巍峨:“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足不出屋,你就能通過李白筆下的《望天門山》一詩,感受天門山江水的洶涌氣勢:“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詩歌能帶給我們小生活中的大格局。
傳統文化需要回歸
中國的文化,讓我們中國在強大的時候彬彬有禮,在弱小的時候堅韌不拔。
正是因為有了中華文化,才有了我們的民族大氣磅礴,我們的生活詩意盎然,它是我們每個人的骨氣和底氣,也是我們每個人文化自信源源不絕的動力。
我們經常會感慨自己英語不好,卻很少有人會想想自己的中文就真的學好了嗎?
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顯著提高,漢語走向世界,今天這個時代,漢語越來與重要,因此我們需要回歸傳統文化,走近傳統文化中的詩詞,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之美,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喚起他們心中的詩和遠方。
詩詞承載了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詩詞決定了我們,永遠都是中國人。
小孩子更需要詩和遠方
有一句話“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現在很多家庭都做到只要假期就能帶孩子去國內國外到處旅游。可是遠方是有了,但是詩呢?
傳統文化的回歸需從娃娃抓起。研究表明,越早接觸文學的孩子,悟性越高。自古以來,中國傳統一直有“詩教”之說。詩歌最大之美,就在于它給了孩子想象和靈性。從風霜雨露,到草木鳥獸;從家國情深,到塞外戰場;感化孩子對天地草木、人生聚散的關懷。
古詩詞能提升孩子的心靈品質,培養他們成為有思想、有感情、有文學修養的人。
詩詞對于孩子的學習生活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傳統文化的回歸對于孩子的成長不言而喻,因此傳統文化的回歸需從娃娃抓起。
古詩文閱讀題目10篇及答案
閱讀詩歌,完成習題。
練習1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1,“嶺外”一般是指 地區,由此看來宋之問詩的一二句是寫 ,三四句是寫 。
2,本來應該是“近鄉情更切”,可作者為什么“近鄉情更且”?這種手法叫什么手法?其作用如何?請作具體說明。
[作者]
宋之問(約656—712),唐詩人,曾先后事奉張易之和太平公主,后貶欽州。詩多歌功頌德之作,文辭華靡,對格律詩的形成、完備頗有影響。他在放逐中的詩歌能夠表達真切感受,寫得比較平實自然。
[相關歷史地理知識]
欽州:隋開皇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唐時轄地相當于今廣西欽州、靈山等地。
嶺外:又稱嶺表、嶺南、嶺嶠、嶺海,是指五嶺(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座山嶺的總稱)以南地區,唐代范圍大致相當于現廣東、廣西大部及越南北部地區。當時嶺南是蠻荒之地,也是唐、宋時流逐官員的地方。
漢江:即漢水,長1532千米,流域面積17.43萬平方千米,是長江最大的支流。發源于陜西省寧強縣蟠冢山,自西向東流入湖北后在武漢注入長江。
[簡解]
具有一定的常見(常見)的文化和歷史地理知識,對于理解古文、古詩,是很有作用的。我們知道了“嶺外”的知識,便自然知道“嶺外”指的就是“五嶺以南”地區,而這個地區原本是唐、宋流放地,就能準確解答第1題了,答案為“五嶺以南地區”。知道了“漢江”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作者在由南向北行進,從而知道史的1、2句是追述貶官嶺南的情況,而3、4句是寫作者臨近家鄉時的心情。
再看1、2句和3、4句之間,實際上有因果關系。因為貶官到遙遠的嶺南,很就沒有得到家鄉、親人的音信(“音書絕”),對于親人的近況一點也不了解;因此臨近家鄉、臨近舊居的時候,內心忐忑不安,“不敢問來人”,生怕有什么意外。這一心理描寫,真是惟妙惟肖、意味悠長。
長期貶謫天涯,一旦赦還家鄉,自然是興高采烈的,作者卻反而膽怯起來了。這無疑是反襯手法,以此來反映他的矛盾心理,突出他強烈而深切的思念、關愛之情,這一手法是很巧妙的。
由此看來,我們必須具有常見的歷史地理知識和較強的聯想能力,必須首先把詩歌看懂讀透;然后在按照題目要求,有的放矢地分析、解答。
[參考答案]
1,五嶺以南地區 追述貶居嶺南情況 回歸近鄉時的心情 2,因為貶居嶺南“音書斷”,不知家里情況,有種種疑慮,心情十分矛盾。這是映襯手法,更能表現出深切的思念、關愛之情。(意思對即可)
練習2
馬嵬驛 袁枚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試題]
1,“石壕村”源自唐代詩人 的詩歌 ;“長恨歌”的作者是唐代詩人 ,其號為 。
2,詩的三、四句中的“石壕村”與一、二句中的 相呼應,“長生殿”與一、二句中的 相呼應。
3,詩的三、四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 袁枚,字子才,號隨園老人,清代文學家,浙江錢塘人。提倡“性靈說”,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和《子不語》。
[常識] 馬嵬,地名,在今陜西興平縣西25里。唐朝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逃四川,路過此地,禁軍兵諫,處死楊國忠,并且逼迫玄宗命楊貴妃(楊玉環)自縊。
長恨歌:白居易所作長篇敘事詩,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題解]
清乾隆十七年(1752)作者赴陜西任職,路過馬嵬坡,吊古傷今,題寫了這首詩。
要解答好試題,必須先弄清作者思路,把詩歌讀懂。詩人的思路是由古到今、由君王到百姓,通過對比,提出自己的見解。
詩的起句便一反古人,面對馬嵬坡而呼吁人們不要老是吟唱當年白居易寫得《長恨歌》,替唐玄宗和楊貴妃垂淚;承句直接指出,那是因為人間也有“銀河”阻隔,使人們不能團圓。第三句轉到安史之亂時期的大詩人杜甫,杜甫所寫的《石壕吏》等一系列的詩歌,描寫了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慘遭遇,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最后一句詩人指出百姓的淚多于長生殿上的淚,人民的痛苦遠遠地超出了唐玄宗的個人痛苦,實際上這是再次強調“莫唱當年長恨歌”,而應當去多多關心人民的疾苦。由此看來,作者對文人們一到馬嵬坡,就想起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故事大不以為然,他認為應當以民為本,始終關注人民的疾苦。懷古是為了諷今、或者是為了抒懷,袁枚的這首詩自然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順利地解答試題了。第1題為文學常識,答案為:杜甫 、 《石壕吏》, 白居易 、 香山居士。
第2題需作簡要分析。“石壕村”是民間鄉村,是當時百姓苦難的象征,所以和“人間”相呼應,唐玄宗身居“長生殿”,自然和“長恨歌”相呼應。
三、四兩句,“石壕村”和“長生殿”并列,以淚相比,所以是運用的對比的手法,突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表達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長恨歌》的不以為然。(意思對即可)
練習3
過華清宮 杜牧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過華清宮 崔擼
門橫金鎖悄無人,落日秋聲渭水濱。
紅葉下山寒寂寂,濕云如夢雨中塵。
[試題]
1,兩首詩的一、二句有所不同,杜牧從 的角度切入,崔擼卻是從 角度切入。
2,有人認為杜牧詩中的“始”字用得極好,請作簡要說明。
3,你認為哪首詩的主題更深刻?為什么?
[注釋]
華清宮:位于驪山腳下,唐玄宗為楊貴妃所見,內有楊貴妃沐浴的華清池。霓裳曲:傳說是唐玄宗為楊貴妃舞蹈制作的樂曲。漁陽:地名,今天津薊縣,安祿山在此起兵造反。渭水:河名,源出甘肅,經陜西、河南,匯合洛水,流入黃河。
[題解]
這是比較閱讀,一般是要求比較內容或特色。這就需要在讀懂作品的前提下,依照題目要求仔細辨析它們的異同。
杜牧站在華清宮前,首先想起了歷史,所以直接從安祿山造反入手,把“霓裳一曲千峰上”和中原“破”進行對比,尖銳地揭露和諷刺了唐玄宗荒淫誤國的嚴重錯誤,是對晚唐統治者的警誡。而崔擼則是從眼前所見的華清宮衰敗景象入手,最后感慨“濕云如夢雨中塵”,寄情于景,含蓄委婉。
這樣,我們就可以準確地解答第1題,同時也為解答第3題作好了準備。第1題的答案分別為“歷史事件”和“眼前景象”。
第2 題考查詞語的作用理解。“始”在詩中的意思是“才”“方才”。一個“才”字顯示了唐玄宗尋歡作樂的時間之長,也顯示了唐玄宗耽迷聲色、荒淫誤國的惡果,既有極強的諷刺性。所以這個“才”字用得非常之好。
這兩首詩,杜詩主題顯明,崔詩主題含蓄;杜詩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揭示了荒淫誤國的歷史教訓,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而崔詩只是一般的歷史變遷的感慨。所以,比較起來杜牧的詩主題更深刻。
2008年4月17日
練習4
綠竹引 宋之問
青溪綠潭潭水側,修竹嬋娟同一色。
徒生仙實鳳不游,老死空山人詎識。
妙年秉愿逃俗氛,歸臥嵩丘弄白云。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無此君。
[試題]
1,詩中的“此君”是 ,和它“同一色”的是 。
2,這首詩是近體詩還是古體詩?為什么?(至少2點理由)
3,從內容上來看,前四句所寫的對象主要是 ,表現 ;后四句所寫的對象則是 ,表現
。
[題解]
這道試題,還是以讀懂為主,兼帶詩歌常識。
讀詩必須看題目,因為題目是詩歌的眼睛,我們通過題目依據“起、承、轉、合,把握作者的思路,也可以透過題目了解詩歌的題材,有時還可以推知詩歌的體裁(近體或古體)。
這首詩的題目是“綠竹引”,“綠竹”就是此詩的線索。詩的1、2句點“綠”和“竹”,寫珠子生長在“青溪綠潭”邊,和潭水“同一色”,即為“綠竹”。此竹不但碧綠青翠,而且姿態優雅美好——“嬋娟”。3、4句接著寫竹子的遭遇。“仙實”但鳳凰卻不來光臨;一直到老,死在空山里也沒有人賞識。古人有言說:“鳳凰非練實不食,非梧桐不止。”“練實”就是竹實(“仙實”),即竹子結的果實。但是竹子結出了“仙實”,鳳凰卻不來光臨,只能默默無聞地老死在空山里也沒有人賞識。一個“徒”(白白地)字道盡了竹子的感傷無奈,一個“空”字,寫出了竹子的孤獨寂寞,流露出作者對竹子的哀憐同情。
5、6句中的“秉”、“ 逃”、“ 臥”、“ 弄”等詞表明,作者轉而開始寫人,敘寫自己的際遇,抒發自己的情感,說自己秉承早年的心愿,為了脫離俗世的污垢,回歸嵩山過上了隱居生活。7、8句寫自己和竹子朝夕相處內心甚感寬慰,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要和竹子終生相伴——保持竹子一樣的高尚品節(王徽之曾說“何可一日無此君”)。
這樣,習題1和習題3就得到了正確的解答。1,“此君”即竹子,“同一色”的是“潭”和“竹”,顏色當然是綠色。3,詩的前四句主要是寫竹子的“居處”和它的孤獨寂寞、不為人賞識;后四句主要寫自己的隱居和志向——保持竹子的高潔品格。(可惜此人言行不一)
分辨古體和近體的方法有多種,這首詩與七律相似,所以可以用律詩的基本要求來辨別。如果是七律,那么七律壓韻是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可以轉韻,而《綠竹引》前四句和后四句不同韻。律詩一般要求3、4句和5、6句必須對仗,但是此詩的5、6兩句顯然不能對仗。根據以上兩點,可以判定《綠竹引》是古體詩。這種辨別疑似近體的試題一般是不會拿來考試的,所以不必過分注意,只要大概了解就可以了。
練習5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注釋] 本詩作于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犯武則天,被誣而下獄。
[試題]
1,駱賓王為“初唐四杰”之一,其他三位是 。
2,詩中的“玄鬢”指的是 ,“南冠”指的是 。
3,這首詩最主要的手法是 (填四字),頸聯中還運用了比喻象征,“露重”和“風多”比喻的是 。
4,尾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題解]
駱賓王為“初唐四杰”之一,其他三位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初唐四杰”的詩歌雖然還殘留著齊、梁以來的綺麗習氣,但是題材較為廣泛,風格也比較清峻,對唐代文學風氣的轉變起了積極作用。
駱賓王曾任臨海丞,后隨徐敬業反武則天,兵敗后下落不明,他寫的《討武曌檄》氣勢磅礴、文采斐然,武則天讀后曾有“宰相安得失此人”之嘆。其詩多悲憤之意,又善駢文。
詩的1、2句點題,第一句點“詠蟬”,第2句以“南冠”點“在獄”,“南冠”是典故,一般指被囚禁而志不變的忠貞之士。3、4句承接,“來對白頭吟”的是“玄鬢”,而“玄鬢”就是“蟬”。這四句說自己被囚禁在監獄之中,忽然聽到了蟬的鳴叫,引起來無窮的憂傷感慨。5、6句一轉寫因為“露重”,所以蟬“飛難進”,因為“風多”(大),所以“響易沉”(叫聲容易消散)。7、8兩句感嘆,沒有人相信我的“高潔”,又有誰能夠替我表白心跡呢。全詩托物言志,表達出深沉的憂傷感慨。
這樣我們就能夠結合注釋(本詩作于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犯武則天,被誣而下獄。),準確解答習題了,參考答案如下:
1,王勃 楊炯 盧照鄰 2,蟬 自己 3,托物言志 仕途的風波和自己遭受的迫害、打擊 4,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潔,卻無人相信,希望友人為自己表白。
練習6
羌村(其二) 杜甫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
賴知禾黍收,已覺槽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
[注釋] 安史之亂中,杜甫逃出長安,追上肅宗,被任為左拾遺。為了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放回鄜州羌村探視家人。
[試題]
1,杜甫,字 ,因官職而被稱為 ,因詩歌成就被稱為 。
2,從詩中看來,“還家少歡趣”表現在 。
3,聯系時代和杜甫思想、經歷,詩中的“百慮”指的是
。
4,對“畏我復卻去”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因為孩子怕我而離開,另一說是孩子怕我有離家遠出。你認為那一種更合理?為什么?
5,分析詩中“蕭蕭”和“煎”字的表達作用。
凡是在試題中出現的注解,尤其是關于時代背景或作者經歷的注釋,必須高度重視。
[題解]
第1題為文學常識,答案為:子美、杜工部(杜拾遺)、詩圣。
此詩的1、2句中的“迫偷生”、“少歡趣”是一個綱,下文便全面展開。細讀詩句,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畏我復卻去”、“憶昔”“繞池樹”、“撫事煎百慮”、“斟酌”“慰遲暮”,正是作者“少歡趣”的種種方面——即家庭的離合、憶昔的惆悵、國事的憂慮、遲暮的感傷等等百感交集。由此第2題也獲得了正確的解答。
凡是在試題中出現的注解,尤其是關于時代背景或作者經歷的注釋,必須高度重視。通過這首詩的注釋,我們可以看到,杜甫的詩寫于安史之亂中,“迫偷生”的原因是因為“為了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放回鄜州羌村探視家人”——即為了國家、時事而遭到打擊。這也是杜甫“撫事”的重點,也是“煎百慮”的主要方面。這樣,結合作者的家庭和自身的情況,我們就可以較好地解答第3題了。杜甫“煎百慮”的內容無非是國家命運、人民疾苦和個人的仕途坎坷。
第4題,是一個比較理解。比較理解不能脫離原詩,不能脫離語境,不能脫離作者的思想情感,要從詩歌本身得出正確的結論,切不可主觀臆斷。請看“畏我復卻去”的前句是“嬌兒不離膝”。“嬌兒不離膝”說明孩子非常喜愛父親,所以“孩子怕我而離開”是毫無根據的。而“另一說是孩子怕我又離家遠出”,卻是十分合理的。為什么呢?其一,前后兩句形成映襯,更能表現父子的深情;其二,孩子“畏我復卻去”,又說明父親離家已經不是一次,更能表現安史之亂危害的劇烈。所以這個描述內涵和感情極為豐富,自然是“更合理”的。
第5題是詞語分析。詩歌中的詞語考察,無非是分析詞語在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考察的詞語大多為動詞、形容詞,以及副詞,此外還有疊詞和名詞(名詞組成畫面)。本詩中的“蕭蕭北風勁”是寫景,“撫事煎百慮”是寫自己的心境,所以前者一定是渲染氣氛,創造一種憂傷悲涼的氣氛。“蕭蕭”描繪風聲,表現秋風之大,創造出一種凄涼感傷的意境。“煎”寫心境,是煎熬的意思,突出內心極其復雜強烈的焦慮痛苦,體現他深切的憂國憂民之情,生動而感人。
練習7
夢江南 溫庭筠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試題]
1,從詞的長短來看,這首詞屬于其中的 。詞的別稱有 、 等。
2,“過盡”一詞內涵的意思有兩層,分別是 和 。
3,簡析“斜暉脈脈水悠悠”的表現手法和作用。
[題解]
詞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原本是可以合樂歌唱的,所以稱為曲、曲子詞。詞的別稱還有詩余、長短句、樂府、琴趣、樂章等。
詞按字數分為小令(大約58字以下)、中調和長調(大約90字以上)。詞一般分為上下兩闕,也叫上下片(也有單支的小令和三、四片的長調)。
詞的上下片之間起過度作用的句子叫“過片”,“過片”一般在下片的開頭(也有少數在上片末尾的)。
“慢詞”是按照曲子的節奏來定的,所謂“慢詞”就是音樂節奏舒緩的詞作。
詞是按照一定的曲子填寫的,所以可以沒題目,但是一定有詞牌。作為基本常識,詞牌和詞題(題目)必須分清,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題目。
由此可知,第1題的答案為:[1] 小令,[2] 曲子詞、詩余(長短句、樂府、琴趣、樂章)。
第2題考察對詞語表達作用的理解。詞語是用來敘事、描繪和表達思想、情感的,而且敘事、描繪常常又是和情感相融的;所以,我們應該先讀懂作品,揣摩句意,然后由表及里,理解其中蘊涵的思想情感。“過盡”一詞寫女子看遍了江上的船只,說明她佇立遠望的時間十分久長;這一長時間的孤立期盼,又與“皆不是”形成強烈對照,真切地表現了她相思之情和失望之意的深長悠遠——這就是從表層到深層的理解。
第3題考察對“景語”的理解。古詩中的寫景,往往寄寓著情感。我們就要分析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人物或作者自己怎樣的思想感情。溫庭筠的這首小詞屬于閨情題材,主人翁是閨中思婦,所以作者的敘述描寫都是為表現思婦的情感服務的。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斜暉和江水寫得情意綿綿,實際上表現的是思婦的情感,這叫寄情于景。所以我們可以回答說:作者寄情于景,運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女主人公無窮無盡的相思和憂傷(要點到,意思對即可)。
練習8
閱讀詩歌,完成習題。
觀書有感 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 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1,從題材上看,這兩首詩屬于 詩。朱熹詩揭示的道理是
,蘇軾詩暗示的道理是
。
2,分析這兩首詩在表達上的不同。
[題解]
古代詩歌的題材有山水、田園詩,送別詩,羈旅(行旅)詩,邊塞詩,詠懷詩,詠物詩,懷古、詠史詩,哲理詩,愛情(閨怨)詩等等,應該能夠加以基本的識別。練習8所選的兩首詩都是闡述道理的,所以是“哲理詩”。
對于哲理詩必須弄清兩點:一、說明(或隱含)著怎樣的道理;二、這種道理是如何來表達(或顯示)的——即表現手法。
題解1,朱熹的詩說,由于春水上漲,所以“艨艟巨艦”就像一根羽毛那樣輕了;原來費了很大的力氣也推不動,現在卻在水中自然地漂動起來了——即“春水生”是“自在行”的條件。由此我們可以明白,朱熹詩中說的是事物的發展變化與必要條件的關系——事物的發展變化是需要恰當條件的,或者說當一定的條件具備了,事物就會發生變化。
蘇軾的詩說琴放在匣子不會發出琴聲,必須要手指彈奏才行;但是光有手指沒有琴,也不會產生琴聲。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想聽到優美的琴聲,琴和手指(善演奏的手指)兩者是不可缺一的——即事物是互相聯系的(用哲學來說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互為作用的。
題解2,從表達上來看,兩首詩是明顯不同的。朱熹的詩先敘事,再轉而對比、議論,由“事”而“理”,“理”由“事”出,在比較具體的敘述中顯示哲理。蘇軾的詩全是議論(虛寫),問而不答,引人思考,在體悟中明白道理,顯得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尋味。(意思對、要點準即可)
2008年5月5日星期一
練習9
[雙調] 水仙子 重觀瀑布 喬吉
天機織罷月梭閑,石壁高垂雪練寒。冰絲帶雨懸霄漢,幾千年曬未干,露華涼人怯衣單。似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
[試題]
1,從作者的觀察視角來看,作品中有 ,如 ,主要表現 ;有 ,如
主要表現 。
2,“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 、 等,其作用是 。
3,請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和“天機織罷月梭閑,石壁高垂雪練寒”,作一個簡要的比較分析。
[題解]
這是喬吉著名的元曲小令之一。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通俗地說,雜劇是戲劇劇本,散曲是依照宮調、曲牌填詞而演唱的歌曲。散曲又分為套數和小令兩種,幾支歌曲依照規則組合在一起的就叫套數(套曲),單支的歌曲就叫做小令。每支單曲都有宮調、曲牌和題目(題目有時可以沒有,象詞一樣只有詞牌而沒有題目),比如所選作品中的“雙調”是宮調名,“水仙子”是曲牌,“重觀瀑布”是題目。
描寫山水風景,就象畫畫一樣,要表現出山水風景的空間立體感,這就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描繪。從觀察的視角來看,無非是遠、中、近,正、側、反,俯視、平視、仰視等。如曲中“石壁高垂雪練寒”是遠望,“ 冰絲帶雨懸霄漢”是仰視,“露華涼人怯衣單”是近觀感受,而“似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則是“遠、中、近”和“仰、平、俯”融合。
所以我們在第1題的橫線上,可以填入“仰視”,如“ 石壁高垂雪練寒”,主要表現瀑布之“高懸”氣勢;“俯視”,如“晴雪飛灘”,主要表現水勢之湍急壯觀(意思對即可)。
2題中的“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首先在總體上是運用了排比,而每個句子又運用了比喻(連用比喻也叫博喻)。排比的作用一是可以增強氣勢,二是可以從不同方面或不同層次來表現事物或表達思想情感。比喻在文學作品中的主要作用,是使描繪更加具體形象,表達更加生動感人。所以,“似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瀑布的動態、色彩,栩栩如生,表現了瀑布飛瀉的宏偉氣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意思對、要點準即可)。
第3題是比較分析,比較必須抓住比較對象的根本特點(相同或相異)。此題中兩者都寫瀑布高懸的景象,是很明顯的共同點;所以,主要是比較的是它們不同點。李白的詩句沒有具體的形態、色彩描寫,著力于瀑布的“神”,表現瀑布“飛流直下”的震撼人心的磅礴氣勢;喬吉則重在描繪瀑布的形態、色彩和給人的感覺(寒)。兩者各有特色,但是李白的“飛流直下”的氣勢,是喬吉所遠遠不及的(詩如其人,沒有李白的胸懷、豪情,是寫不出李白那樣的詩歌的。怪不得古人有言:“杜甫可學而李白不可學。”)。此題只要比較點準確,分析合理即可。
2009年5月1日星期四
練習10
贈韋侍御黃裳 李白
太華生長松,亭亭凌霜雪。天與百尺高,豈為微飆折?
桃李賣陽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掃地盡,碧葉成黃泥。
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注釋] 韋黃裳,曾任侍御,據《舊唐書》記載,其為人好諂媚權貴。 飆:風。
[試題]
1,詩中與“受屈不改心”相應的句子是“ ”、“ ”,這兩句表現了松樹 的品格,和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名句 表達的思想是一致的。
2,此詩最主要的表現手法是 和 ,作用是
。
3,詩歌五至八句是指出 ,作者寫作此詩的意圖是 。
[題解]
綜觀此詩:前四句,李白先寫松樹,表現松樹凌冬不凋、昂然挺立的雄姿,傲岸不屈的精神;中間四句,寫桃李以美艷取悅于人,卻不能久長,與青松形成鮮明對比。后四句,李白揭示主題,語重心長地告誡黃裳,要學習青松而不要作桃李,同時也顯示了自己的心志。
題解1,讀全詩可知,“受屈”指的是受“霜雪”之寒和受“微飆”之摧,所以和“受屈不改心”相應的句子應該是“亭亭凌霜雪”和“豈為微飆折”。這兩者表現了松樹歷經艱難而堅強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與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完全一致的。
題解2,“長松”和“桃李”是對比,同時又是比喻(象征),其作用自然是既形象生動地表現出“長松”和“桃李”的不同品格,又鮮明地突出了詩歌的主題——為人必須不趨炎附勢,堅持高尚堅貞的品格。
題解3,詩歌的5——8句是寫桃李可以迷人一時,好景不長。它們奴顏婢膝而“賣陽艷”確實可以使人“行且迷”,但是春天一過,桃李就“碧葉成黃泥”,下場悲慘了。也就是說獻諂媚人僅能得意一時,卻不能長久。因此,李白寫作此詩的意圖也十分明確:“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希望黃裳做個正人君子。
高考語文閱讀題和古詩詞鑒賞的答題技巧
詩歌鑒賞解題技巧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并準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第六種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么情感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06年全國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步驟一)(因為沒有什么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再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05年全國卷2)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 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第七種模式 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后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后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后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云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蕩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后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八種模式 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后,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 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05年浙江卷)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第一問: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
第二問: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
現代文閱讀的話,個人認為把各文章類型分開講解題方法會具體一點!
第一部分(必做題):一般論述類和說明類文章的閱讀(15分)
【一】:依據文體特征讀懂文章
(1)根據文體特征讀懂文章。一類是以社會科學為研究對象的一般論述類文章(學術論文),主要運用說明的議論的表達方式行文,內容涉及到經濟學,教育學,文化學歷史學,語言學,美學等,且內容多為介紹學術論點及其分論點,論據,背景和意義。一類是以自然科學為對象的科技說明文,主要運用說明的表達方式行文,內容多為介紹新科技新發現新認識,主體文字若干段落從不同角度具體介紹這個“新”: 背景,構造,原理,特點,現狀,發展,評價(優點缺陷)及其研究應用前景。(根據文體特征,可邊閱讀邊猜測下文內容,提高閱讀速度。)
(2)注重整體閱讀。逐段閱讀,標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頭腦中大體復述各段內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說明對象(議論對象)的基礎上整合文意。
【二】:選擇題的解答
明確此類題目是在玩文字游戲,命題者改造原文設置錯部分定語或狀語(復句的部分分句),從而改變句意。(1)設誤的常用五種方法:添:添加定語或狀語, 刪:刪除句子而改變句意。換:換用別的的詞語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調:調換詞語或句子順序,從而改變句意。湊:將意義有關或無關的幾個詞語(句子)雜糅湊合而造成錯誤。
(2)仔細辨別干擾項邏輯錯誤, 特別關注選項中處于定語或狀語位置的類似詞語是否等值轉換:
一偷換概念: 通過漏字,添字,改字,換序等方法擴大、縮小或轉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詞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體(或相反),以個別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點關注:
a表數量多少的詞語(少數,部分,幾個,大多數);b表范圍大小的詞語(凡,全,都 ,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輕重的詞語( 特別,十分,稍微等);d表頻率高低的詞語(通常,總是; 有時,偶爾等)
三混淆時態:(已然與未然)已經,曾經,過去;現在,目前;將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態:(可能與必然)一定,必將; 可能,估計,如果,未必等
五正話反說: 即肯定和否定顛倒。
六順序錯亂: 時間先后錯位,邏輯事理先后錯位,空間位置錯亂。
七顛倒因果: “因”與“果”錯位;或 “條件”與“結果”錯位。
八強加因果: 即兩件事無因果關系,卻強行說成有因果關系。
九無中生有: 即原文無此信息。
十答非所問: 即選項回答的不是題干中的問題,或沒有答全題干中問題的幾層意思。
另外,別讓以下幾點成為答題盲區:
(1)記住:不能只看選項本身的錯對,注意選項是否答非所問;(2)記住:題干中有“根據”、“證據”、“原
因”等字樣,選項與題干之間要能構成因果關系;(3)記住:有的選項要選最佳答案,而非正誤選擇;
(4)記住:題干涉及幾層意思,選項中則要答全幾層意思。
【三】:簡答題(07年新增題型)的解答
整體閱讀,從整體上把握語料: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從議論說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有無分論點,用什么材料來證明觀點,論證結構有什么特點;
閱讀科技說明文:科技文一般屬消息一類,其結構一般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話題,介紹新工藝、新技術、新見解、新成果,介紹它的構造、原理、發展、現狀、評價等等,閱讀時首先要明確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價值,有什么作用,對社會有什么意義等。 重點與難點:
重難點一: 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辯明文體,選準角度. 議論文體,可從總體上根據引論、本論、結論來劃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內在邏輯關系、材料性質、論證方法,進一步按常見的論證結構——并列、對照、總分、層進——作切分;說明文體,緊扣說明對象,根據其特定的說明順序,或按時間、空間、或按事物自身的構成,或按事物發展,或按事理邏輯來劃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領起句、總結句、過渡句、前呼后應句(包括文中反復出現的文句)
技巧3:審辨標志性詞語。可以作為標志性詞語的有:A順序詞,B關聯詞,C指代詞,D范圍詞,E類別詞,F過渡詞。此外還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復出現的同義或近義的詞語。
技巧4:(1)從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視具有前后銜接、勾聯、照應作用的語言標志;重視有區分層次作用的標點符號。②掌握文章因文體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結構規律: 議論文常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來論證事理;說明文常采用總分總式或并列式結構來說明問題。
重難點二: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歸納文章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將文章的整體內容和文章的主題中心用簡明的語言表述出來。
1. 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要注意以下幾點:
■要有文體特征意識: 論述文,論題、論點(分論點)是主要信息,論據和論證是次要信息; 說明文,說明的對象、說明的內
容和對象的特征(特點)是主要信息,說明的方法及運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層分層意識: 研究段與段之間的結構關系或句與句之間的結構關系.
同一關系取其一; 相屬關系取其”屬”; 相并關系取其”和”; 主次關系(偏正關系)取其”主” 。
■要有全文整體意識: 分析歸納時,要從全文出發、整體把握,才能全面準確。
語言組織方法主要有:
(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點),進行壓縮;
(2)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層意思不可缺時,可將各層內容合并起來;
(3) 采用提煉法: 對于沒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語句間的關系,把握其內容的重點,選擇主要內容;
2. 分析歸納中心意思,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1) 尋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標題即是中心,有的開頭點明中心,有的結尾揭示中心。
(2) 合并各段內容, 概括中心意思: 尋找各段中心句, 合并各段主要內容來提煉概括。
(3) 采用整體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文章(段)沒有主旨句,須將全文各段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提煉。
重難點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是指作者對某具體事物的主觀傾向,或贊同或反對,或喜愛或憎惡,帶有鮮明的個人主觀色彩。其表述因文體而有差異。有的直接說出,有的則分散在字里行間,若隱若現。在具體的分析概括時,首先要抓住文體特點,其次,要抓住一些標志性詞句,如“認為”、“覺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須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思想、主題。 分析的具體做法是:
① 統觀全文,篩選出能直接體現作者觀點和態度的句子;
② 從材料的中心內容入手來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③從作品的表達方式入手來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第二部分(選做題):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的閱讀
高分口訣:讀懂文章 審準題眼 規范作答
0.現代文(各類文本)閱讀與答題基本知識
(一)答題基本知識:
1.閱讀: 注意整體閱讀,注意抓三個方面 :一是要有文體特征意識(散文和小說,新聞和傳記的文體特征概述見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識(邊讀邊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三是要有尋找中心句意識(每段的中心句,特別是文章的開頭,結尾,過渡句以及標題)
2.審題:從題干中求啟示,尋求解題的突破口,確保準確答題。題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題區域; 暗示答題思路; 暗示答題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審題時注意:
◆是否選準題眼(答題重點); ◆是否選全要點(要答幾個方面);
◆是否選準角度(以誰為陳述主體); ◆ 是否選好恰當的句式(要與設問的句式一致)
組織語言時,注意“問”與“答”要照應好. 如問:
“為什么對作者來說這是一次短暫而愉快的旅行?” 則:
(1)題眼(答題重點)是: 短暫而愉快 ; (2)要點(回答的內容)應包括:“短暫”和“愉快”兩點;
(3)設問的角度: 以“這”作陳述對象,而不是“作者” ;(4)句式應為: 兩個句子,且構成并列關系。
3.答題: “規范作答”不能忘記的三個原則: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來源于文中或或從文中提煉); ⑵選擇并重
組文中關鍵詞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與設問角度是否一致) ; (3)分點分條作答(高考閱卷采點給分) 。
(二)常用寫作手法(技巧)(加橫線的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類: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第二類:表現手法:對比、襯托(反襯),變換人稱,聯想想象, 象征,類比,虛實結合 渲染烘托
第三類:結構方式:前后照應、鋪墊,過渡(承上啟下)、設置懸念、卒章顯志,欲揚先抑、制造波瀾 , 特定線索、 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等),
第四類:修辭手法:比喻、反復、對比、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借代:
第五類:描寫手法:
描 寫 角 度: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
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三)基本題型題(非探究型和評價型)及解答思路
題型1: 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表現力
A.語句的含義題:還原修辭句的本義;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轉化深奧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雙關意;
B.語句的作用題:要回答該句子在文章結構與內容主題兩個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應標題(開篇點題); ⑵渲染氣氛(定下情感基調); ⑶埋下伏筆
⑷設置懸念; ⑸為下文(中心)作輔墊; ⑹總領下文;
2文中句:⑴ 前后照應,⑵承上啟下(過渡);⑶總結上文;開啟下文;⑷為下文作輔墊
3文末句:⑴總照應開頭或標題,結構緊密;⑵卒章顯志,揭示中心;⑶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題型2: 整理文章思路并歸納文章的內容
本題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寫的和寫了什么:文章各段說的是什么內容,是從哪些角度說的;段與段之間是什么關系(相并,相承,相屬),它們之間是如何照應的,又是如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各段與中心的關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轉合的行文思路看出來了,把文章的領起段、過渡段、中心段、歸旨段、結語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脈絡層次與主要內容就在你眼前了。
▲敘述性文體的線索:看時間的變化,看空間的變化,看情感的變化,
看故事情節的變化,看事物發展階段的變化。
▲論述性文體的結構: 并列式,對照式,層進式, 總分式。
▲說明性文體的順序: 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
題型3: 分析手法及作用(見前四大類13小類).這里主要舉例說明修辭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擬人:化物為人,拉近距離,親切自然; 便于對話,交流情感。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夸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于吟誦,易于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辟,條分縷析;語氣強勁,抒情強烈。
7.反復:突出思想,強調情感;承上啟下,層次清晰;多次強調,增強感染力。
題型4: 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歸納主旨
解題思路:⑴快速讀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記敘、議論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體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會問題?)→→⑶舍末逐本,歸納要點,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圖是什么)→→⑷按照題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題型5: 探究類(含評價)另附專題
關于古詩文如何回歸閱讀答案和回歸怎么說的有詩意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