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兩首涼州詞(涼州詞為啥有兩首)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為什么有兩首涼州詞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涼州詞為啥有兩首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涼州詞二首其二王翰
涼州詞二首其二
唐 ?王翰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注釋
秦中:指今陜西中部平原地區。
闌:盡。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種類似笛子的樂器,其聲悲涼。
折楊柳:樂府曲辭,屬《橫吹曲》,多描寫傷春和別離之意。
意氣:情意。一作“氣盡”。
長安:這里代指故鄉。
譯文:
已是暮春時節,要在故鄉,此時一定是萬紫千紅的盛花期已過、枝繁葉茂、果實初長之時,而鳥兒也一定筑起香巢,爭相覓食育雛了吧??墒侨馊匀皇谴箫L凜冽、塵沙滿天,冷酷嚴寒。
戰士們在夜里聽著凄涼的胡笳曲《折楊柳》,勾起了對故鄉的美好回憶。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1.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2.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這里指華貴而精美的酒杯。據《海內十洲記》所載,為周穆王時西胡所獻之寶。
3.欲:將要。
4.琵琶:這里指作戰時用來發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5.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鳴奏助興。
6.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場。
7.君:你。
8.征戰:打仗。
譯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尸,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涼州詞》詩詞大意
《涼州詞》一共兩首,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第二首詩反映的是唐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詩歌以漢代唐,寫一位邊地首領到唐朝來求和親而未能如愿,通過描寫其行動與心理,從側面烘托唐朝國勢的強盛。
一、《涼州詞·其一》
1、原文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翻譯
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云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里,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
二、《涼州詞·其二》
1、原文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2、翻譯
突厥首領來到中原求和親,北望自己的領土,看到了邊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經多次在此殺馬登臺祭祀,然后興兵犯唐,頗有幾分躊躇滿志。但現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突厥和親,此次中原之行只好無功而返。
擴展資料:
根據王之渙墓志銘可知,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辭官,過了15年的自由生活。《涼州詞二首》當作于其辭官居家的15年期間,即開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第一首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像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
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
“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第二首詩反映了唐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間,突厥首領小殺曾乞與玄宗為子,玄宗許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賜而不許和親。
詩中的后兩句通過突厥首領心理活動的微妙變化贊頌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說明其威勢足以震懾周邊少數民族,對于他們的無理要求堅決按原則辦事,決不肯對之妥協以求茍安。
這首詩,從側面贊頌了唐朝在處理少數民族關系上的有理有節,借突厥首領求和親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強大,充滿了民族自豪感。
涼州詞怎么有兩個
涼州詞是個詞牌,有王之渙和王翰兩個人作的詞。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涼州詞》古詩有哪些?
1、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出處:唐代:王翰《涼州詞二首·其一》
釋義: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夜光杯之中,正要暢飲時,馬上琵琶也聲聲響起,仿佛催人出征。如果醉臥在沙揚上,也請你不要笑話,古來出外打仗的能有幾人返回家鄉?
2、原文: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出處:唐代: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釋義:黃河好像從白云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
3、原文: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出處:唐代: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二》
釋義:已是暮春時節,要在故鄉,此時一定是萬紫千紅的盛花期已過、枝繁葉茂、果實初長之時,而鳥兒也一定筑起香巢,爭相覓食育雛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風凜冽、塵沙滿天,冷酷嚴寒。戰士們在夜里聽著凄涼的胡笳曲《折楊柳》,勾起了對故鄉的美好回憶。
4、原文: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
出處:唐代:孟浩然《涼州詞》
釋義:渾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聲音洪亮直上云霄。遙遠的胡地三萬里,即使是送與王明君馬上作樂的琵琶聲又哪能穿越。
身處異地即便是歡樂也讓人覺得悲涼,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坐在邊塞看著今晚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殺光邊關的敵人。
5、原文:鳳林關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出處:唐代:張籍《涼州詞三首·其三》
釋義:流經鳳林關的河水向東流去,白草、黃榆樹已經生長了六十年。邊城的將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賞賜,卻沒有人知道去奪回涼州。
涼州詞一共有幾首?分別是什么??
二首,分別是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二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
簡介
突厥首領來到中原求和親,北望自己的領土,看到了邊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經多次在此殺馬登臺祭祀,然后興兵犯唐,頗有幾分躊躇滿志。
但現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突厥和親,此次中原之行只好無功而返。根據王之渙墓志銘可知,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王之渙辭官,過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涼州詞二首》當作于其辭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間,即開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間。
關于為什么有兩首涼州詞和涼州詞為啥有兩首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