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律詩,五言律詩大全500首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什么叫律詩,以及五言律詩大全500首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律詩的意思解釋
律詩的意思: [lǜshī]
近體詩的一種。全首八句。每句五言的稱五言律詩,七言的叫七言律詩。其中三四兩句和五六兩句必須對仗。每句之內,句與句之間平仄調配有一定的格式。偶句押平聲韻,一韻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律詩的詳細解釋: 律詩 [lǜ shī]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起源于 南北朝 ,成熟于 唐 初。格律要求嚴格。分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律、七律。以八句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雙句押韻,以押平聲為常,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間四句除特殊情況外必須對偶。亦偶有六律。其句數在八句以上者稱排律。
《新唐書·文藝上·杜甫傳贊》:“ 唐 興,詩人承 陳隋 風流,浮靡相矜。至 宋之問 、 沉佺期 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 宋 洪適 《<元氏長慶集>原跋》:“聲勢沿順,屬對穩切者為律詩,以七言、五言為兩體。”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三:“律詩起於初 唐 ,而實肧胎於 齊 梁 之世。”
律詩是什么意思
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
律詩共八行,一個逗號為一句,前兩句即首聯,第三,四句即頜聯,第五,六句即頸聯,最后兩句即尾聯。其中領聯和頸聯要求必須對仗。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范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
律詩起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全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頷聯就是律詩第二聯,即三四句,一般要求對仗。頸聯指律詩的第三聯(五、六兩句)。律詩分為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主要在字數上,絕句共四句,律詩共八句。絕句又叫“截句”,押韻一般在一、二、四句,特殊者除外。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而律詩的頸聯和頷聯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超過八句的律詩就稱排律。
其實在絕句當中可以大概分為五言、七言兩種,也就是常說的五絕和七絕,其實七絕是在五絕上擴充的,所以基本的規律大致相同一些,所以一首合格的七絕就需要掌握好其中平仄方法。而在對仗上面絕句就會顯得不那么看重,而律詩就比較嚴謹,這也是兩者的區分之一。
因為律詩要求中二聯是需要對仗的,但后因比較困難就放低了標準,鴿聯最后不對仗也是可以。兩者還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律詩寫法要求首尾聯要合,也就是以一聯兩句為單位,而絕句是以單句的。
什么是律詩?
所謂律詩即要求按一定的格律程式來寫詩。唐人吸取了六朝永明體詩四聲八病說和駢文駢賦崇尚駢偶對仗的合理內核,將其進一步規則化,產生了新體的律詩。這些規律主要包括:音調要合乎平仄聲的規律。即在一句之中,要以兩字為節平仄聲相間,尤其要使偶數字平仄相間;在一聯兩句之內,要平仄相對,如五言的出句為“平平平仄仄”的話(七言只需在前邊加上與五言一二兩字相異的仄仄即可),那么對句即需作“仄仄仄平平”(七言則作平平仄仄仄平平);而在兩聯之間,即下一聯的出句與上一聯的對句之間要平仄相粘,如五言的上一聯對句為仄仄仄平平的話,那么下一聯的出句則要作仄仄平平仄,其余以此類推,反復終篇。字詞句法要合乎對仗要求。律詩多以八句四聯為篇,四聯又可分別稱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其中第二、三兩聯應是嚴格的對仗句式,一四兩聯則可對可不對。與此相關,由六朝四句小詩發展而來的五七言絕句體也逐漸律化,稱為律絕,而其聲律及對仗的規律可符合律詩中的前兩聯、后兩聯、中兩聯,或首尾兩聯中的任何一種。由于律詩和律絕有鮮明和諧的節奏及抑揚有序的聲調,所以讀起來愈發朗朗上口,充滿音樂美。
律詩是什么
律詩是指屬于近體詩的一種,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常見的類型有五律和七律。律詩起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
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廣義律詩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許拗格存在,允許三仄尾。如崔顥的《黃鶴樓》就是典型代表。律詩通常押平聲韻,而且必須按韻書中的字押韻。
什么叫律詩
【中文名】:律詩
【解 釋】: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常見的類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幾個字說幾言。律詩是漢族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具有重要意義。
【形 式】: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規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定:講究粘和對。
4,每首中對仗聯可以多到三聯、也可以少到一聯,這是律詩的重要特點。
什么是律詩
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源于南朝時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
律詩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其次對詩句數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八句。如果僅六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詩,稱排律或長律。第三是特定的對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
律詩,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按照舊時律詩寫作的起承轉合結構,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中間兩聯,即頷
聯、頸聯的上下句都必須是對偶句。排律則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都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或一二兩聯,或二三兩聯,或僅二聯要求上下句對
偶。第四便是聲韻格律的嚴密要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為例,首先是押韻,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
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數不押韻,七律首句多數押韻。也有押仄聲韻的,有人認為押仄韻的應屬古體。其次是聲調。古代漢語分平上去入四聲。詩歌聲律以平聲字
為一類,以上去入三聲字為一類,稱“仄聲”。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
五律仄起式
乧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乑平平仄仄,乧仄仄平平。
乧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乑平平仄仄,乧仄仄平平。
五律平起式
乑平平仄仄,乧仄仄平平。
乧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乑平平仄仄,乧仄仄平平。
乧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起式
乧仄平平仄仄平,乑平乧仄仄平平。
乑平乧仄平平仄,乧仄平平仄仄平。
乧仄乑平平仄仄,乑平乧仄仄平平。
乑平乧仄平平仄,乧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平起式
乑平乧仄仄平平,乧仄平平仄仄平。
乧仄乑平平仄仄,乑平乧仄仄平平。
乑平乧仄平平仄,乧仄平平仄仄平。
乧仄乑平平仄仄,乑平乧仄仄平平。
加圈的字表示可平可仄。五律首句如押韻,仄起式改為“乧仄仄乑平”,平起式改為“平平仄仄平”;七律首句如不押韻,仄起式改為“乧仄乑平平仄仄”,平起
式改為“乑平乧仄平平仄”,其余不變。又,每聯中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后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須與前聯對句第二字一致,稱為“粘對”,否則叫“失粘”;廣義的失粘兼指一切平仄不調的現象。
關于律詩的聲律,舊傳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即謂七言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須分明;五言句可推為“一三不論,
二四分明”。這是不準確的。實際上七言第一字可以不論。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在多數場合下也可不論,但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
平”句中,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如用仄聲,則全句除韻腳平聲字外,只有一個平聲字,詩律上稱作犯“孤平”,
是必須避忌的。五言“平平平仄仄”句、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后三字有時可換成“仄平仄”,但有一個條件,即此類五言句第一字和七言句第三字不能換仄
聲,否則也會犯“孤平”。五言句第三字和七言句第五字則不可不論。上述五七律的聲韻格律要求,同樣適用于排律和小律。
唐代律詩在定型化過程中和定型后的創作實踐中,都存在變例。在定型化過程中,有些律詩不完全按照格式寫作,崔顥《黃鶴樓》即前半首古體格調,后半首才合律。近體成熟后,也有作者有意識不依常格,變動平仄規定,稱為“拗體”。除變動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外,還著重變動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平仄。兩聯都拗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稱“拗律”。七律中有所謂“吳體”,也是一種拗律。杜甫以創作拗體力矯圓熟,為后人所仿效。還有所謂“拗救”如上句有應平而用仄,則下句中應仄處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調音節;也有本句中自救或拗而不救的。
律詩發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
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短律;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每首的二、三兩聯(即
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尾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
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于絕句。 唐代律詩
在定型化過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變例,有些律詩不完全按照格式寫作,如崔顥的《黃鶴樓》,即前半首為古體格調,后半首才合律。律詩的這種變化被稱為拗
體。 一首律詩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第一聯(第1,2句)稱“首聯”(或起聯),第二聯(第3,4句)稱“頷聯”,第三聯(第5,6句)稱“頸
聯”,第四聯(第7,8句)稱“尾聯”(或結聯)。每聯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律詩的容量比絕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寫更多的事或景,可抒發更多更細致
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變,對仗工整,內容充實”;“五律顯得簡短,樸直,有力,七律顯得暢達,悠揚,紆徐。律詩既講平仄,押韻,又講對仗,故寫作
較難。
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規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
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定:講究粘和對。 4,每首中間兩聯必須用對偶,這是律詩的重要特點。其他兩聯用不用對仗悉聽尊便。
經究起來,律詩是有很多規矩的,這也是現代人懂得的少的原因,若是有興趣,可以在網上多搜搜,還可以找到很多關于律詩的文章。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