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在哪里翻譯的,四十二章經原文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四十二章經在哪里翻譯的,以及四十二章經原文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四十二章經》是如何由來的?
現存最早的漢文佛經是《四十二章經》。據東漢《牟融理惑論》等書記載,傳說漢明帝永平七年(64)時夜夢金人飛行殿廷,于是派遣使者12人前往西域訪求佛法。永平十年(67),他們同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了經書、佛像,翻譯了《四十二章經》。這部經書由42段短小的佛經組成,因此有關學者考證,它不是直接的譯經,而是一部輯譯多種經書的“經抄”。
四十二章經有哪些版本?
四十二章經現在流傳三種版本:一是《高麗藏》所收本,它又緣于北宋初年的《開寶藏》;一是北宋真宗時的注釋本,收入明代《永樂南藏》中;還有一種是宋代守遂的注釋本,流行較廣,明清兩代僧人都給它作過注疏。
東漢末桓帝、靈帝時,西域的佛教僧徒相繼來到我國內地,佛經翻譯漸盛。漢末傳人的佛教有兩個系統:一是小乘派的安息系統,以安世高為代表,他到洛陽不久就學會了漢語,并開始譯經,共譯佛經30余部,其中較重要的有《安般守意經》《陰持人經》,大小《十二門經》等,多為小乘佛教一切有部的經典。安世高傳布教義,重在“禪數”之學。“禪”指禪觀,即通過禪定靜慮而領悟佛教之道,其法多種,其中如“安般守意”法,指有意識地控制氣息出入,守持意念,專心一境;“數”是用數字把佛教中名目繁多的名詞概念歸類論述,從而達到闡述佛教理論的目的,如四諦、五蘊、八正道、十二因緣、十八界等。這給初學佛教者帶來很大方便,所以安世高傳教很有成效。另一系統是月氏系統,以大乘派的支婁迦讖為代表。他在中國譯經十余部,其中確實可考的是《道行般若經》《首楞嚴三昧經》《般舟三昧經》三部。其所譯佛經數量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大影響,如《道行般若經》是反映佛教般若學的較早經典,主要宣揚大乘佛教“諸法性空”“諸法如幻”的思想,在魏晉時曾形成大的研究高潮。其他兩部佛經也都是講大乘禪觀的經典。又如《般舟三昧經》宣傳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后來凈土思想的流傳實以此為開端。以上代表大小乘佛教的兩個系統,漢末與魏晉時期在中國皆有影響,只是后來由于大乘佛教的學說更適合中國的社會思想和文化環境,才得到更充分發展而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
《鹿鼎記》中各門派爭搶的“四十二章經”,到底是什么書?
金庸小說筆下的《鹿鼎記》也是金庸最出色的電視劇。而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各個門派都爭搶的四十二章經。因為《四十二章經》是佛經漢譯的伊始。所以各個門派以及宗教和江湖勢力都想爭奪這本書,因為這本書上藏著驚天地、泣鬼神的秘密。那么《鹿鼎記》中各門派爭搶的“四十二章經”,到底是什么書?
在金庸的小說里面,這部經書是中國古代翻譯的第一部佛教經典的創作。從遙遠的西邊傳到我們東方的第一本書。當時因為剛剛從西方傳入我們國家,甚至沒有多少人會翻譯。
東漢明帝劉莊在這本書出現之后,在一天夜幕將至忽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在夢里他看到一個高大的金色桐人,燦如朝霞,全身發著金光,赤腳踏空從遠方飛來,降落在這大殿之上。漢明帝夢想之后一直想著這個夢,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第二天上朝告訴所有人這個夢,并要求各位群臣開始解夢,各位群臣都紛紛糊涂了,心想孔、孟出生也不是這樣。
太史傅毅博學多才,智慧過人,博覽群書,說:我聽說西方傳言有這么有一位得道的神,自己稱自己為佛,能夠赤身飛身于虛空,我想大概陛下夢見的大概是佛。漢明帝當即拍板,必須尋找人翻譯出這本經書,使者從洛陽出發,跋山涉水到了天竺國。尋找兩位高人,在皇家的支持下,便翻譯出了第一本經書也叫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的譯者簡介
攝摩騰(?年—公元73年)、竺法蘭(生卒年不詳),皆為中天竺(古印度)人,東漢明帝時受邀來到中國,在都城洛陽長期居住,皆卒葬洛陽。
攝摩騰,亦稱迦葉摩騰,能解大小乘經,以宣揚佛理為己任,經常四處游化。一次,他到天竺國的附庸小國講《金光明經》,正遇敵國入侵。攝摩騰舍生忘死,親自出面調解,終使雙方和好,他因此顯名。
東漢永平初的一天,漢明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次日召集群臣詢問,知為西方之佛。于是,明帝派郎中蔡愔(yīn)、博士秦景等12人出使天竺國,去尋訪佛法。蔡愔等人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至中亞一帶)巧遇攝摩騰,就邀請他到中國。
公元67年(永平十年),他們一行以白馬馱經,來到洛陽。明帝隆重接待,先將其安置于鴻臚寺,后又專門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建白馬寺。此為中國國家設立僧寺之始。攝摩騰遂成為中國第一位沙門,白馬寺也成為中國佛教的釋源和祖庭。
攝摩騰為了弘揚佛法,首先開始翻譯佛經。他翻譯著名的《四十二章經》,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法。《高僧傳》將他排列首位。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攝摩騰圓寂于白馬寺,葬在寺內。墓前拱形券頂的石碑上刻有“圣旨”、“敕賜”、“漢啟道圓寂通摩騰大師墓”字樣。
竺法蘭本為天竺學者之師,自言能誦經論數萬章。他也是蔡愔一行在天竺國遇到的,受邀請后,卻被佛徒挽留,后也輾轉來到洛陽,與攝摩騰同住白馬寺。
竺法蘭博聞強記,在洛不久即學會說漢語,很快就投入譯經工作之中,先后譯出《十地段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等。后竺法蘭卒,葬于白馬寺西院,與攝摩騰墓東西相對,形制完全相同。其碑文為“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
中國最早傳譯的佛教經典是
《四十二章經》
這是古代官方的記載,就是佛經傳到白馬寺后,在白馬寺翻譯的第一部佛經。白馬寺也是中國第一個寺院。
不過以上記載都是官方史書的記載。其實佛教傳入中國民間比官方記載的白馬寺和《四十二章經》要早的多,中國的藏南地區,緊鄰佛祖的故鄉,所以傳播佛經是非常容易得,但藏南地區民間傳播的是什么佛經,已經無法考證。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