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譯哪些留(留的古文翻譯)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古文翻譯哪些留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留的古文翻譯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文言文翻譯中哪些詞是可以直接抄寫,不譯的
地名、人名、官職、稱號、特殊事件的名字、物品的名字。
文言文中詞語不需要翻譯詞語為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中的“留、略”。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詞匯及專有名詞.其中專有名詞包括人名、地名、民族名、謚號、廟號、特殊稱謂、特殊的學術或專業術語、現在已經消失的事物、官職名、年號名、器物名等。
略——就是略支文言文中某些詞語,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如“夫”“蓋”,襯音助詞,如“之”,陳述語氣助詞,如“也”,提頓語氣詞,如“者”,某些承接連詞,如“而”“以”等,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就可以不譯。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于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匯,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
古文觀止:文言文翻譯“六字法”留、刪、換、調、補、變
翻譯“六字法”:留、刪、換、調、補、變
第一步,結合上下文語境,了解所譯文句大體意思,做到心中有數,并找出句中需要著重翻譯的重點詞,一則為理清句意,二則為后面給重點詞選擇恰當的意思做準備。
第二步,直譯求字字落實——留、刪、換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②“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
主要有:①句首:“夫”、“蓋”等發語詞。
②句中: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頓作用的助詞;如“者”“也”等,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順承關系的連詞,如“予與四人擁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補足音節的助詞,如“頃之,煙炎張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虛詞在實際的翻譯中,都無須譯出,若強譯,則屬錯誤。
③“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①把古代用現在已不用的詞用現代漢語進行替換,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②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所以在翻譯時,要把古漢語中的單音詞變為雙音詞。
第三步,意譯求文從字順——調、補、變
① “調”就是調整句式。需要調整的句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調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裝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翻譯時,要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古漢語中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無乃……乎”“……孰與……”等,翻譯時,要把這些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的形式表達出來。
②“補”,就是增補。
a.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這就要求我們要對古漢語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斷一個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補出;
b.補出省略了的語句,古人用筆簡約,往往前面說過的話,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復,而在現代漢語,就要給出。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③“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為相關文字。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義及夸張的說法、委婉地說法、互文地說法等,直譯時會不明確。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直譯為“連秋天里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顯得不合道理,而應意譯為“連最細小的東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確。
課程推薦
古文觀止誦讀經典文章,培養文言語感,練習仿真試題,古文觀止被譽為文言文中的巔峰之作,共有三本練習精講,一本為先秦兩漢篇,一本為唐宋篇還有一本明清篇。本次團課班為唐宋篇,借助于梯方老師的精彩講解,提高應試能力,該書刷完,高考文言文,以及初升高自招考試高分不在話下。
古文觀止小團課:
翻譯文言文句子的具體用法:留、補、調、換、刪、組
1、留——保留。1)古今同義詞。2)表時間、年號、人名、字號、官名、地名、國號等的詞。
2、補——增補。1)原文省略部分 。2)代詞所指的內容或使上下文銜接連貫的內容等。
3、調——調整。把倒裝句的句子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
4、換——替換。 遇到古今異義詞,要用古義替換今義,要注意詞類活用現象。
5、刪——刪除。重復多余部分。1)一些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2)同義詞,保留一個。
6、組——組詞,把單音節詞變成雙音節詞、多音節詞。
文言文翻譯刪留補例句?
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時,刪、留、補是三個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綜合運用古漢語詞法、句法知識,準確翻譯文言文的三個途徑。
1、刪。即刪去不需要譯的詞。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判斷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在現代漢語中沒有詞能替代,便可刪去。
例如:
(1)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打仗,是靠勇氣的。“夫”為發語詞,沒有實在意義,翻譯時刪去。
(2)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好拿來夸耀自己的功勞。其中的“之”是只起結構作用的助詞,翻譯成白話文時可以刪去。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山北面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大山居住。
例句中的“而”,只起連接的作用,無實在意義,應不譯。
2、留。即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職稱、器具名稱等,可照錄不翻譯。
例如: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巴陵郡做郡守。
句子中的“慶歷”、“滕子京”、“巴陵郡”等年號、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譯。
3、補。即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地補充出來。例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桃花源中的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全部作了回答。(桃花源中的人)便把(漁人)請到家里,擺酒殺雞做飯,殷勤款待(漁人)。譯文里括號中的內容,都是補出來的。只有補出這些成分,才能使譯文通順。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