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出自哪里,淑人君子 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 心如結(jié)兮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guān)于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出自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淑人君子 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 心如結(jié)兮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孝經(jīng)·圣治章第九》之十一
各位同學(xué)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xù)共學(xué)《孝經(jīng)》圣治章,今天學(xué)最后一句話:
“ 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意思是君子行六事“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這樣的道德行儀面對人民,會產(chǎn)生一個影響,人民心理就敬服而愛戴之,行為上也“則而象之”,仿效他、以他為法則。他就很容易能夠完成他的德教,順利推行他的政令。
唐玄宗注解:“君行六事,臨撫其人,則下畏其威,愛其德,皆放象于君也。”其實政治就是兩件事:一、成其德教,二、行其政令。我們注意:一個為政的君子能夠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的原因是因為“畏而愛之,則而象之”,百姓對你既敬畏又愛戴,愿意以你為法則向你學(xué)習(xí)。
那么為什么百姓對你“畏而愛之,則而象之”?因為你做好了這六件事:“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百姓對你畏而愛之?那么畏的什么?畏的是領(lǐng)導(dǎo)人的威德,不是怕你發(fā)脾氣,顯威風(fēng)。威德又從哪里來?是你行“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功效。“威”這個字本來最早就是指刑罰而令人畏懾服從,現(xiàn)在不是了,君子將這種最初只是對刑罰的畏懼之威,轉(zhuǎn)換成一種個人可通過學(xué)養(yǎng)形成的一種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zhì),從而展現(xiàn)出個人生命的威儀氣象,產(chǎn)生出影響他人的力量。執(zhí)政者一定要有威,否則,管理臣屬、發(fā)號施令就沒有影響力。
《論語》“堯曰篇”孔子說:“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意思是君子自尊其瞻視儀容,自己檢束自己的心意目光,都符合嚴(yán)格的禮儀法則。莊嚴(yán)的樣子,令人見而生畏敬之心。因此,這個威,第一是因為君子自己生命的宗旨目標(biāo),不重則不威,第二來自于君子個人精準(zhǔn)慎重的禮容。君子使人“儼然人望而畏之”的要素是“衣冠”與“瞻視”兩項,這是“威”可從外相塑造的一個面向,透過身體言行舉止等具體的儀容展現(xiàn)。
日常生活隨時隨地在進行的言行坐立,遍布全身,最終使“威”發(fā)展成為一種人格德能,其核心就是敬而已矣。這說明“民畏”不來自于憤怒或兇猛的凌人,相反的,威必須要結(jié)合恭敬謹(jǐn)慎的態(tài)度。敬慎是展現(xiàn)威儀的重要態(tài)度,也就是說“威”這種德行,充滿著敬慎與精嚴(yán),全無半點兇猛狠毅,因此“民畏而愛之”。
這是我們現(xiàn)在家庭教育里家長最困難的部分,很多家長把威當(dāng)成威風(fēng),而不注意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及價值觀有威儀軌則。
《左傳》上的一段話:“君子貴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禮。”家庭要講禮儀建設(shè),孩子尊敬你、你能影響孩子,因為有禮。面對你的孩子,想“成其德教,行其政令”,孩子必須對你“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才行。我們可以回家里問問自己的孩子,長大希望像爸爸媽媽一樣么?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我問過我的小孩,他說:“不希望”,看到我一臉的失望,他又說:“有的地方希望,有的地方不希望。”我問他:“比如……”他說,不希望像我生氣時的樣子,希望像我一樣熱愛學(xué)習(xí)。我聽了就非常感慨。我們整天教育孩子,如果孩子都不希望成為你,就證明你在他眼里不是美好的,雖然情感上他依賴你,但你教育他的話他不一定接受,那說什么都白說了。現(xiàn)在很多孩子都會說不希望長大后成為父母親那樣,這一點真的很遺憾。我們父母都沒做好表率,我們家庭教育的結(jié)果不是“畏而無愛”就是“愛而無畏“,更有甚者是無畏也無愛。因此,麻煩做父母的在對孩子開口之前,一定動用一下情商,你對外人都說不出口的話,就不要對孩子說,他會全部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孩子就像家里墻上的攝像頭。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一個君子他首先要求自己。我們自己要先有道德,然后才可以要求別人來學(xué)著做。
假如我們自己生命中沒有過恭敬莊嚴(yán)的時刻,見到自己父母都不恭敬,我們怎么教孩子恭敬你?就像很多父母說孩子晚上看電視不及時寫作業(yè),那就得問一問,家長有沒有不看電視?孩子看電視是誰教的?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懂得“聽其言,觀其行”。你說得很好,但自己不做,小孩也就不服你,“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因此,教育最終還是一個教育者自己修身的問題。政治也是一樣,在上位的人有德,處處所行符合禮法,尊重法律,做到了無懈可擊的境界, 內(nèi)有德義,外有禮儀。內(nèi)外兼善,本就美好,則人人向往,人民自然就“畏而愛之,則而象之”“皆放象于君子”“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這就是以威德、盛德治國平天下。治理小家也是一樣,兒女敬畏你、愛戴你,想效法你,那才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否則說多少都是白說。君子有了禮,才會有風(fēng)度,才會有魅力,才會美。正是禮,使君子神采無限。禮是中華民族理想人格的最佳標(biāo)識,也是東方人文美學(xué)的最佳歸宿。正人君子,具足了德行、威儀,從內(nèi)到外都會讓大家敬仰、效法,這就是德行的感召。 孔子在《論語》中說:“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關(guān)鍵在于自己身先要修正,不正其身發(fā)布的命令,得不到下面的響應(yīng)。 因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就是修德,有德,自然號令就容易下達(dá),圣人之德自行圓滿,圣人之教化他圓滿,這就叫圣治章。
最后孔子引《詩經(jīng)》的一句話作為第九章總結(jié):“淑人君子,其儀不忒”。“淑人”就是善人。忒,是差錯。“不忒”是不差、不會錯亂,意思是一個負(fù)責(zé)管轄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道德行儀、威儀禮節(jié),一定是端正沒有差錯。
總結(jié)一下:本章開篇由曾子問,得出圣人之德莫大于孝。接著孔子說明圣人周公嚴(yán)父配天,感得四海之內(nèi)各以其職來祭、人人各安其位。然后由此闡述圣人推行政教簡易的原因,是因為教育依循人性、抓住了孝作為根本。接下來說明父子的關(guān)系如何重大“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說明悖德悖禮,不以愛敬之心為人,雖得一官半職,君子不以為貴,這是兇德。接著闡述說明君子的作風(fēng),行六事“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君子以示范人群、推行政教。最后,引《詩》證明威儀的重要性。“孝治”所講,重在德行方面,而“圣治”一章,卻在德威并重、內(nèi)仁外禮。其意以內(nèi)在的圣德圓滿,顯現(xiàn)出莊嚴(yán)的禮儀之威,內(nèi)外兼修,愛敬并施,自然成其德教、行其政令、風(fēng)行天下。圣治章到此結(jié)束。(注:文字部分為講師手稿,與音頻稍有出入。)
思考題
1.本章講的威和耍威風(fēng)有何區(qū)別?
2.教育的根本是什么?
教育最終還是一個教育者自己修身的問題。政治也是一樣,在上位的人有德,處處所行符合禮法,尊重法律,做到了無懈可擊的境界,內(nèi)有德義,外有禮儀。內(nèi)外兼善,本就美好,則人人向往,人民自然就“畏而愛之,則而象之”“皆放象于君子”“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這就是以威德、盛德治國平天下。治理小家也是一樣,兒女敬畏你、愛戴你,想效法你,那才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否則說多少都是白說。君子有了禮,才會有風(fēng)度,才會有魅力,才會美。正是禮,使君子神采無限。禮是中華民族理想人格的最佳標(biāo)識,也是東方人文美學(xué)的最佳歸宿。正人君子,具足了德行、威儀,從內(nèi)到外都會讓大家敬仰、效法,這就是德行的感召。孔子在《論語》中說:“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關(guān)鍵在于自己身先要修正,不正其身發(fā)布的命令,得不到下面的響應(yīng)。因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就是修德,有德,自然號令就容易下達(dá),圣人之德自行圓滿,圣人之教化他圓滿,這就叫圣治章。
《禮記》禮記·經(jīng)解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yuǎn),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
愚,則深于詩者也;疏通知遠(yuǎn)而不誣,則深于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其在朝廷則道仁圣禮義之序,燕處則聽雅頌之音,行步則有環(huán)佩之聲,升車則有鸞和之音,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其宜,萬事得其序。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此之謂也。發(fā)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義與信,和與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無其器,則不成。
禮之于正國也,猶衡之于輕重也,繩墨之于曲直也,規(guī)矩之于方圜也。故衡誠懸,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規(guī)矩誠設(shè),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奸詐。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故以奉宗廟則敬,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以處室家則父子親、兄弟和,以處鄉(xiāng)里則長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此之謂也。
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xiāng)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dāng) R耘f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
故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鄉(xiāng)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斗之獄繁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眾矣。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諸侯之行惡,而倍畔侵陵之?dāng)∑鹨印?/p>
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yuǎn)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厘,繆以千里。”此之謂也。
淑人君子 其態(tài)不忒 出自哪本書
《論語》之十四
孔子引詩經(jīng)曹風(fēng)篇:淑人君子,其儀不忒。‘一個負(fù)責(zé)管轄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威儀禮節(jié),一定沒有差錯,他才能夠為人作模范,而為老百姓所取法了。
《詩經(jīng)》國風(fēng)·曹風(fēng)
∷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于我歸處。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于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于我歸說。
∷候人
彼候人兮,何戈與礻殳。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維鵜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薈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孌兮,季女斯饑。
∷鳲鳩
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
鳲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鳲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鳲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愾我寤嘆,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蕭。愾我寤嘆,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愾我寤嘆,念彼京師。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四國有王,郇伯勞之。
韓非子引先圣諺原文_翻譯及賞析
不躓于山。而躓于垤。規(guī)有摩而水有波。我欲更之。無奈之何。——先秦·佚名《韓非子引先圣諺》 韓非子引先圣諺 不躓于山。
而躓于垤。
規(guī)有摩而水有波。
我欲更之。
無奈之何。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有狐綏綏,在彼淇厲。心之憂矣,之子無帶。有狐綏綏,在彼淇側(cè)。心之憂矣,之子無服。——先秦·佚名《有狐》
有狐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
有狐綏綏,在彼淇厲。心之憂矣,之子無帶。
有狐綏綏,在彼淇側(cè)。心之憂矣,之子無服。 詩經(jīng)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鸤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鸤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鸤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先秦·佚名《鸤鳩》
鸤鳩
先秦 : 佚名
詩經(jīng)寫鳥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媚茲一人,應(yīng)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昭茲來許,繩其祖武。于萬斯年,受天之祜。受天之祜,四方來賀。于萬斯年,不遐有佐。——先秦·佚名《下武》
下武
先秦 : 佚名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媚茲一人,應(yīng)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于萬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
展開閱讀全文∨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媚茲一人,應(yīng)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于萬斯年,受天之祜。
詩經(jīng) , 贊頌寫人
《禮記.經(jīng)解-上》詩解詩書禮樂義信和仁
《禮記.經(jīng)解-上》詩解詩書禮樂義信和仁
題文詩:
至情至教,至教自教,自教自知,自知自立,
自立有禮,有禮至正,氣正風(fēng)清,己正正人.
欲知其教,先入其國.溫柔敦厚,詩詠性情,
表情達(dá)意,教民不愚;疏通知遠(yuǎn),書教不誣;
廣博易良,大樂至和,至簡易從,樂教不奢;
潔靜不淫,精益求精,謹(jǐn)小慎微,易教不賊;
恭儉莊敬,五倫相親,和睦有節(jié),禮教不煩;
屬辭比事,以史為鑒,諷古喻今,春秋不亂.
天地有情,天覆地載,生養(yǎng)萬物,天子真情,
情通天地,與天地參,德配天地,兼利萬物,
至情至公,日月并明,明照四海,不遺微小.
其在朝廷,仁圣禮義;天子燕處,聽雅頌音;
天子行步,有環(huán)佩聲;天子升車,有鸞和音.
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宜,萬事得序.
淑人君子,其儀不忒,不忒至正,以正四國.
令出民悅,謂之至和;上下相親,謂之至仁;
不求所欲,得之謂信;除天地害,謂之至義.
義信和仁,真情至誠,誠通宇內(nèi),霸王之器.
正文: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yuǎn),《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疏通知遠(yuǎn)而不誣,則深于《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也;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也。」
鄭玄注: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觀其風(fēng)俗,則知其所以教。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yuǎn),《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屬,猶合也。《春秋》多記諸侯朝聘、會同,有相接之辭。罪辯之事。易良,以豉反,下“易良”同。屬音燭,注及下同。比,毗志反,下同。朝聘,直遙反,篇內(nèi)同。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失,謂不能節(jié)其教者也。《詩》敦厚,近愚。《書》知遠(yuǎn),近誣。《易》精微,愛惡相攻,遠(yuǎn)近相取,則不能容人,近於傷害。《春秋》習(xí)戰(zhàn)爭之事,近亂。近愚,附近之近,下除“遠(yuǎn)近”一字并同。惡,烏路反。爭,爭斗之爭,下文同。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yuǎn)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言深者,既能以教,又防其失。
? ? [疏] “孔子”至“者也”。正義曰:《經(jīng)解》一篇總是孔子之言,記者錄之以為《經(jīng)解》者,皇氏云:“解者分析之名,此篇分析六經(jīng)體教不同,故名曰《經(jīng)解》也。六經(jīng)其教雖異,總以禮為本,故記者錄入於禮。”“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者,言人君以六經(jīng)之道,各隨其民教之,民從上教,各從六經(jīng)之性觀民風(fēng)俗,則知其教,故云“其教可知也”。“溫柔敦厚,《詩》教也”者,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疏通知遠(yuǎn),《書》教也”者,書錄帝王言誥,舉其大綱,事非繁密,是疏通上知帝皇之世,是知遠(yuǎn)也。“廣博易良,《樂》教也”者,《樂》以和通為體,無所不用,是廣博簡易良善,使人從化,是易良。“絜靜精微,《易》教也”者,《易》之於人,正則獲吉,邪則獲兇,不為淫濫,是絜靜。窮理盡性,言入秋毫,是精微。“恭儉莊敬,《禮》教也”者,《禮》以恭遜、節(jié)儉、齊莊敬慎為本,若人能恭敬節(jié)儉,是《禮》之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者,屬,合也;比,近也。《春秋》聚合、會同之辭,是屬辭,比次褒貶之事,是比事也。凡人君行此等六經(jīng)之教,以化於下。在下染習(xí)其教,還有六經(jīng)之性,故云《詩》教《書》教之等。“故《詩》之失愚”者,《詩》主敦厚,若不節(jié)之,則失在於愚。“《書》之失誣”者,《書》廣知久遠(yuǎn),若不節(jié)制,則失在於誣。“《樂》之失奢”者,《樂》主廣博和易,若不節(jié)制,則失在於奢。“《易》之失賊”者,《易》主絜靜嚴(yán)正,遠(yuǎn)近相取,愛惡相攻,若不節(jié)制,則失在於賊害。“《禮》之失煩”者,《禮》主文物,恭儉莊敬,若不能節(jié)制,則失在於煩苛。“《春秋》之失亂”者,《春秋》習(xí)戰(zhàn)爭之事,若不能節(jié)制,失在於亂。此皆謂人君用之教下,不能可否相濟、節(jié)制合宜,所以致失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此一經(jīng)以《詩》化民,雖用敦厚,能以義節(jié)之。欲使民雖敦厚,不至于愚,則是在上深達(dá)於《詩》之義理,能以《詩》教民也。故云“深於《詩》者”也。以下諸經(jīng),義皆放此。注云“易精”至“之事”。正義曰:“《易》精微”者,《易》理微密,相責(zé)褊切,不能含容。云“愛惡相攻”者,謂《易》卦六爻,或陰爻乘陽,或陽爻據(jù)陰,近而不得,是愛惡相攻也。云“遠(yuǎn)近相取”者,謂彼此有應(yīng),是遠(yuǎn)近相取也。或遠(yuǎn)而無應(yīng),近而不相得,是遠(yuǎn)近不相取也。云“則不能容人,近於傷害”者,若意合則雖遠(yuǎn)必相愛,若意離雖近必相惡,是不能容人不與己同,浪被傷害,是失於賊害也。云“《春秋》習(xí)戰(zhàn)爭之事”者,以《春秋》記諸侯相侵伐,又有斗爭之辭。若僖二十八年,晉人執(zhí)衛(wèi)侯歸之于京師;昭十三年平丘之會,子產(chǎn)爭丞之類是也。故前注云《春秋》記罪辯之事也。然《詩》為《樂》章,《詩》、《樂》是一,而教別者,若以聲音、干戚以教人,是《樂》教也;若以《詩》辭美刺、諷喻以教人,是《詩》教也。此為政以教民,故有六經(jīng)。若教國子弟於庠序之內(nèi),則唯用四術(shù)。故《王制》云“《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是也。此六經(jīng)者,惟論人君施化,能以此教民,民得從之,未能行之至極也。若盛明之君,為民之父母者,則能恩惠下極於民,則《詩》有好惡之情,禮有政治之體,樂有諧和性情,皆能與民至極,民同上情,故《孔子間居》云“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是也。其《書》、《易》、《春秋》,非是恩情相感、與民至極者,故《孔子閑居》無《書》、《易》及《春秋》也。
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其在朝廷,則道仁圣禮義之序;燕處,則聽雅、頌之音;行步,則有環(huán)佩之聲;升車,則有鸞和之音。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其宜,萬事得其序。《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此之謂也。發(fā)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義與信,和與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無其器,則不成。
? ? ? 鄭玄注: 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其在朝廷則道仁圣禮義之序,燕處則聽《雅》、《頌》之音,行步則有環(huán)佩之聲,升車則有鸞和之音。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其宜,萬事得其序。《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此之謂也。道,猶言也。環(huán)佩,佩環(huán)、佩玉也,所以為行節(jié)也。《玉藻》曰:“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環(huán)取其無窮止,玉則比德焉。孔子佩象環(huán),五寸。人君之環(huán),其制未聞也。鸞、和,皆鈴也,所以為車行節(jié)也。《韓詩內(nèi)傳》曰:“鸞在衡,和在軾。前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yīng)。”居處,朝廷與燕也。進退,行步與升車也。淑,常六反。忒,吐得反。槍,七羊反,本又作鏘。鈴音零。軾音式。應(yīng),應(yīng)對之應(yīng)。發(fā)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義與信,和與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無其器,則不成。器,謂所操以作事者也。義、信和仁,皆存乎禮。說音悅。去,羌呂反,下同。王,徐于況反。操,七刀反。
? ? ? [疏]“ 天子”至“不成”。正義曰:此一節(jié)盛明天子霸王,唯有禮為霸王之器,言禮之重也。“與天地參”者,天覆地載,生養(yǎng)萬物,天子亦能覆載生養(yǎng)之功,與天地相參齊等,故云“與天地參”。“《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者,此《詩·曹風(fēng)·鸤鳩》之篇,剌上下不均平之詩,言善人君子用心均平,其威儀不有差忒,以其不差,故能正此四方之國。“此之謂也”者,言《詩》之所云,正當(dāng)此圣人有禮之謂也。“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者,謂明君在上,周贍於下,民不須營求所欲之物,自然得之,是在上信實,恩能覆養(yǎng)故也。猶若《尚書傳》稱“民擊壤而歌,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有何力”,是不求其所欲也。天不言而四時行,是信若四時,故云“謂之信”也。“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者,義,宜也。天地?zé)o害於物,有宜故為義。天地害者,謂水旱之等及疫癘之屬,及天地之內(nèi)有惡事害人,皆名天地之害也。“霸王之器”者,器,謂人所操持以作事物者。欲為其事,必先利其器,言欲作霸王,必須義、信和仁,是霸王之器也。注云“韓詩”至“軾前”。正義曰:此鸞和所在,謂朝祀所乘之車,若田獵之車則鸞在鑣也。故《詩·秦風(fēng)》云“輶車鸞鑣”,箋云“置鸞於鑣,異於乘車”。是乘車鸞在衡也。然鄭於《商頌》箋云“在軾曰和,在鑣曰鸞”,彼亦乘車,鸞在鑣,與《秦詩》箋不同者,鄭於《秦詩》已解,故於《商頌》略而不言,或可以經(jīng)無正文,鄭為兩說。
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出自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淑人君子 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 心如結(jié)兮、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出自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