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上慈恩塔哪個(慈恩塔在哪里)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guān)于高上慈恩塔哪個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慈恩塔在哪里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白居易的詩中有關(guān)大雁塔的有哪些
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搜尋結(jié)果見下: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白居易
憶在貞元歲,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無隔,形骸兩不羈。
疏狂屬年少,閑散為官卑。
分定金蘭契,言通藥石規(guī)。
交賢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賞,無杯不共持。
秋風(fēng)拂琴匣,夜雪卷書帷。
高上慈恩塔,幽尋皇子陂。----------
唐昌玉蕊會,崇敬牡丹期。
笑勸迂辛酒,閑吟短李詩。
儒風(fēng)愛敦質(zhì),佛理賞玄師。
度日曾無悶,通宵靡不為。
雙聲聯(lián)律句,八面對宮棋。
往往游三省,騰騰出九逵。
寒銷直城路,春到曲江池。
樹暖枝條弱,山晴彩翠奇。
峰攢石綠點,柳宛麹塵絲。
岸草煙鋪地,園花雪壓枝。
早光紅照耀,新溜碧逶迤。
幄幕侵堤布,盤筵占地施。
征伶皆絕藝,選伎悉名姬。
粉黛凝春態(tài),金鈿耀水嬉。
風(fēng)流夸墮髻,時世斗啼眉。
密坐隨歡促,華尊逐勝移。
香飄歌袂動,翠落舞釵遺。
籌插紅螺碗,觥飛白玉卮。
打嫌調(diào)笑易,飲訝卷波遲。
殘席喧嘩散,歸鞍酩酊騎。
酡顏烏帽側(cè),醉袖玉鞭垂。
紫陌傳鐘鼓,紅塵塞路岐。
幾時曾暫別,何處不相隨。
荏苒星霜換,回環(huán)節(jié)候催。
兩衙多請告,三考欲成資。
運啟千年圣,天成萬物宜。
皆當(dāng)少壯日,同惜盛明時。
光景嗟虛擲,云霄竊暗窺。
攻文朝矻矻,講學(xué)夜孜孜。
策目穿如札,鋒毫銳若錐。
繁張獲鳥網(wǎng),堅守釣魚坻。
并受夔龍薦,齊陳晁董詞。
萬言經(jīng)濟略,三策太平基。
中第爭無敵,專場戰(zhàn)不疲。
輔車排勝陣,掎角搴降旗。
雙闕紛容衛(wèi),千僚儼等衰。
恩隨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既在高科選,還從好爵縻。
東垣君諫諍,西邑我驅(qū)馳。
再喜登烏府,多慚侍赤墀。
官班分內(nèi)外,游處遂參差。
每列鹓鸞序,偏瞻獬豸姿。
簡威霜凜冽,衣彩繡葳蕤。
正色摧強御,剛腸嫉喔咿。
常憎持祿位,不擬保妻兒。
養(yǎng)勇期除惡,輸忠在滅私。
下鞲驚燕雀,當(dāng)?shù)缿睾偂?/p>
南國人無怨,東臺吏不欺。
理冤多定國,切諫甚辛毗。
造次行于是,平生志在茲。
道將心共直,言與行兼危。
水暗波翻覆,山藏路險巇。
未為明主識,已被幸臣疑。
木秀遭風(fēng)折,蘭芳遇霰萎。
千鈞勢易壓,一柱力難支。
騰口因成痏,吹毛遂得疵。
憂來吟貝錦,謫去詠江蘺。
邂逅塵中遇,殷勤馬上辭。
賈生離魏闕,王粲向荊夷。
水過清源寺,山經(jīng)綺季祠。
心搖漢皋佩,淚墮峴亭碑。
驛路緣云際,城樓枕水湄。
思鄉(xiāng)多繞澤,望闕獨登陴。
林晚青蕭索,江平綠渺彌。
野秋鳴蟋蟀,沙冷聚鸕鶿。
官舍黃茅屋,人家苦竹籬。
白醪充夜酌,紅粟備晨炊。
寡鶴摧風(fēng)翮,鰥魚失水鬐。
暗雛啼渴旦,涼葉墜相思。
一點寒燈滅,三聲曉角吹。
藍衫經(jīng)雨故,驄馬臥霜羸。
念涸誰濡沫,嫌醒自歠醨。
耳垂無伯樂,舌在有張儀。
負氣沖星劍,傾心向日葵。
金言自銷鑠,玉性肯磷緇。
伸屈須看蠖,窮通莫問龜。
定知身是患,應(yīng)用道為醫(yī)。
想子今如彼,嗟予獨在斯。
無憀當(dāng)歲杪,有夢到天涯。
坐阻連襟帶,行乖接履綦。
潤銷衣上霧,香散室中芝。
念遠緣遷貶,驚時為別離。
素書三往復(fù),明月七盈虧。
舊里非難到,馀歡不可追。
樹依興善老,草傍靜安衰。
前事思如昨,中懷寫向誰。
北村尋古柏,南宅訪辛夷。
此日空搔首,何人共解頤。
病多知夜永,年長覺秋悲。
不飲長如醉,加餐亦似饑。
狂吟一千字,因使寄微之。
【酬元員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憶見寄】白居易
悵望慈恩三月盡,紫桐花落鳥關(guān)關(guān)。
誠知曲水春相憶,其奈長沙老未還。
赤嶺猿聲催白首,黃茅瘴色換朱顏。
誰言南國無霜雪,盡在愁人鬢發(fā)間。
【贈曇禪師(夢中作)】白居易
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尋師始一來。
欲知火宅焚燒苦,方寸如今化作灰。
【慈恩寺有感(時杓直初逝,居敬方病)】白居易
自問有何惆悵事,寺門臨入?yún)s遲回。
李家哭泣元家病,柿葉紅時獨自來。
翻譯《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杜甫
高標(biāo)跨蒼穹, 慈恩塔像一個高高的標(biāo)志高聳至天空
烈風(fēng)無時休。 強勁的風(fēng)沒有停息的時刻
自非曠士懷, 如果沒有曠達之士的胸懷
登茲翻百憂。 登臨此塔會激起種種憂愁。
方知象教力, 這才瞭解佛教的力量(聚集人力、財力產(chǎn)生此雄偉建筑),
足可追冥搜。 足可尋求幽僻境地。
仰穿龍蛇窟, 往上爬升彷佛穿越龍蛇盤踞的洞窟,
始出枝撐幽。 方始通過橫斜支撐走出昏幽。
七星在北戶, 北斗七星就在塔上北開的門洞,
河漢聲西流。 聽見銀河水聲已偏轉(zhuǎn)向西流。
羲和鞭白日, 羲和鞭策白日(指時光迅速),
少昊行清秋。 少昊掌管清秋。
秦山忽破碎, 秦地諸山黃昏望去山色朦朧,不成整體,
涇渭不可求? 涇水、渭水也分辨不清了。
俯視但一氣, 往下一看氣象混沌一片,
焉能辨皇州? 怎能辨出皇帝所居的京城長安?
回首叫虞舜, 回首呼叫虞舜(喻玄宗昏庸使先帝不安),
蒼梧云正愁。 蒼梧的白云正昏暗發(fā)愁。
惜哉瑤池飲, 可惜啊!瑤池仍在飲宴,
日晏昆侖丘。 天晚日落仍停留在昆侖之丘。
黃鵠去不息, 黃鶴不停地離開長安(喻玄宗不用賢才,朝中賢才不斷離去)
哀鳴何所投? 悲鳴著將往哪奔投 ?
君看隨陽雁, 你看那追求溫飽的大雁,
各有稻梁謀。 它們各自有稻粱之謀 (喻追求溫飽的士大夫)。
西游記中唐僧打掃的那座塔是什么塔,有多高?
大雁塔的位置存在分歧。可以確定的是大雁塔是唐僧親自督造的。
一說是:大雁塔初建時五層,表面磚砌,土心,后來塌毀,重建時為十層,公元704年唐武則天改建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打破了唐朝佛塔均為單數(shù)層的慣例增高至10層。公元931年,五代時后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改建,大雁塔被降至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公元1604年,明萬歷23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層四面的正中開辟磚券的大門。塔內(nèi)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shè)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biāo)志性建筑,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跡。國務(wù)院于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wù),領(lǐng)管佛經(jīng)譯場,創(chuàng)立佛教宗派。寺內(nèi)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nèi)外的重視。
另一說是:大雁塔簡介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jīng)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層磚塔,后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
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體為方形錐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shù)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 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nèi),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氣勢恢宏、古樸雄偉的唐代著名古塔。此塔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jīng)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jīng)和藏經(jīng)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nèi)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以示區(qū)別,人們把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nèi)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將長安風(fēng)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cè)的磚龕內(nèi),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字體清秀瀟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詳細資料用下面的網(wǎng)址。
大雁塔在哪個城市?
大雁塔位于今陜西西安市南慈恩寺內(nèi)。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是唐代樓閣式磚塔的代表,寺系唐高宗李治為其母長孫皇后追孝冥福而建。塔初建于永徽三年(652),是當(dāng)時慈恩寺主持玄奘法師為保護由印度帶回的經(jīng)籍,由高宗皇帝資助在寺內(nèi)西院修建而成。許多游人和新中的進士都愿在此登高賦詩,留下大量的逸事佳話。
“大雁塔”塔身結(jié)構(gòu)
此塔亦沿印度舊俗,初為五層方形實心,后改為七層,總高64.1米。底層每邊長25米,往上層層縮小,是一座方形角錐形狀的塔。每層四面正中辟圓券門洞,內(nèi)部是磚砌空筒,各層有木樓板及木梯。
塔南面兩側(cè)鑲嵌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二通,由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字體秀麗,為唐代遺留后世的名碑。塔的門楣、門框,以陰線雕刻唐代建筑圖案,畫面嚴謹,線條流暢遒勁,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資料。
大雁塔塔身、枋、斗拱及欄額均為青磚仿木結(jié)構(gòu),磨磚對縫,非常嚴密,近視有一種向下的壓力,莊重威嚴;遠視渾然一體,與慈恩寺其他庭院樓閣相互襯補,形成統(tǒng)一環(huán)境。是中國塔式建筑典型的藝術(shù)杰作。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這首詩有一句著名的句子:“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本文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由大學(xué)高考編輯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導(dǎo)讀:
五言古詩與七言古詩是古詩中常用的兩種體裁,而在杜甫的作品中五言古詩還是比較常見的。其原文如下: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
高標(biāo)跨蒼穹,烈風(fēng)無時休。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
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翻譯:
慈恩塔像一個高高的標(biāo)志高聳至天空
強勁的風(fēng)沒有停息的時刻
如果沒有曠達之士的胸懷
登臨此塔會激起種種憂愁。
這才瞭解佛教的力量(聚集人力、財力產(chǎn)生此雄偉建筑),
足可尋求幽僻境地。
往上爬升彷佛穿越龍蛇盤踞的洞窟,
方始通過橫斜支撐走出昏幽。
北斗七星就在塔上北開的門洞,
聽見銀河水聲已偏轉(zhuǎn)向西流。
羲和鞭策白日(指時光迅速),
少昊掌管清秋。
秦地諸山黃昏望去山色朦朧,不成整體,
涇水、渭水也分辨不清了。
往下一看氣象混沌一片,
怎能辨出皇帝所居的京城長安?
回首呼叫虞舜(喻玄宗昏庸使先帝不安),
蒼梧的白云正昏暗發(fā)愁。
可惜啊!瑤池仍在飲宴,
天晚日落仍停留在昆侖之丘。
黃鶴不停地離開長安(喻玄宗不用賢才,朝中賢才不斷離去)
悲鳴著將往哪奔投 ?
你看那追求溫飽的大雁,
它們各自有稻粱之謀 (喻追求溫飽的士大夫)。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賞析:
“高標(biāo)跨蒼穹,烈風(fēng)無時休。”詩一開頭就出語奇突,氣概不凡。不說高塔而說高標(biāo),使人想起左思《蜀都賦》中“陽鳥回翼乎高標(biāo)”句所描繪的直插天穹的樹梢,又使人想起李白《蜀道難》中“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句所形容的高聳入云的峰頂。這里借“高標(biāo)”極言塔高。不說蒼天而說“蒼穹”,即勾畫出天像穹窿形。用一“跨”字,正和“蒼穹”緊聯(lián)。天是穹窿形的,所以就可“跨”在上面。這樣夸張地寫高還嫌不夠,又引出“烈風(fēng)”來襯托。風(fēng)“烈”而且“無時休”,更見塔之極高。“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二句委婉言懷,不無憤世之慨。詩人不說受不了烈風(fēng)的狂吹而引起百憂,而是推開一步,說他自己不如曠達之士那么清逸風(fēng)雅,登塔俯視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滾起無窮無盡的憂慮。當(dāng)時唐王朝表面上還是歌舞升平,實際上已經(jīng)危機四伏。對烈風(fēng)而生百憂,正是感觸到這種政治危機所在。憂深慮遠,為其他諸公之作所不能企及。
接下去四句,拋開“百憂”,另起波瀾,轉(zhuǎn)而對寺塔建筑進行描繪。“方知”承“登茲”,細針密線,銜接緊湊。象教即佛教,佛教用形象來教人,故稱“象教”。“冥搜”,意謂在高遠幽深中探索,這里有冥思和想象的意思。“追”即“追攀”。由于塔是崇拜佛教的產(chǎn)物,這里塔便成了佛教力量的象征。“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二句,極贊寺塔建筑的奇?zhèn)ズ晷郏瑯O言其巧奪天工,盡人間想象之妙。寫到這里,又用驚人之筆,點明登塔,突出塔之奇險。“仰穿龍蛇窟”,沿著狹窄、曲折而幽深的階梯向上攀登,如同穿過龍蛇的洞穴;“始出枝撐幽”,繞過塔內(nèi)犬牙交錯的幽暗梁欄,攀到塔的頂層,方才豁然開朗。此二句既照應(yīng)“高標(biāo)”,又引出塔頂遠眺,行文自然而嚴謹。
詩人站在塔的最高層,宛如置身天宮仙闕。“七星在北戶”,他眼前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閃爍;“河漢聲西流”,耳邊似乎響著銀河水向西流淌的聲音。銀河既無水又無聲,這里把它比作人間的河,引出水聲,曲喻奇妙。二句寫的是想象中的夜景。接著轉(zhuǎn)過來寫登臨時的黃昏景色。“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交代時間是黃昏,時令是秋季。羲和是駕駛?cè)哲嚨纳瘢鄠魉s著六條龍拉著的車子,載著太陽在空中跑。作者在這里馳騁想象,把這個神話改造了一下,不是六條龍拉著太陽跑,而是羲和趕著太陽跑,他嫌太陽跑得慢,還用鞭子鞭打太陽,催它快跑。少昊,傳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主管秋天的神,他正在推行秋令,掌管著人間秋色。這兩句點出登臨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時分,為下面觸景抒情醞釀了氣氛。
接下去寫俯視所見,從而引起感慨,是全篇重點。“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詩人結(jié)合登塔所見來寫,在寫景中有所寄托。秦山指終南山和秦嶺,在平地上望過去,只看到青蒼的一片,而在塔上遠眺,則群山大小相雜,高低起伏,大地好像被切成許多碎塊。涇水濁,渭水清,然而從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涇水,哪是渭水,清濁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長安),只看到朦朧一片。這四句寫黃昏景象,卻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濁不分,京都朦朧,政治昏暗。這正和“百憂”呼應(yīng)。《資治通鑒》:“(天寶十一載)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為天下無復(fù)可憂,遂深居禁中,專以聲色自娛,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會上意,以固其寵。杜絕言路,掩蔽聰明,以成其奸;妒賢疾能,排抑勝己,以保其位;屢起大獄,誅逐貴臣,以張其勢。”“凡在相位十九年,養(yǎng)成天下之亂。”杜甫已經(jīng)看到了這種情況,所以有百憂的感慨。
以下八句是感事。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機四伏,所以追思唐太宗時代。“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塔在長安東南區(qū),上文俯視長安是面向西北,詩人南望蒼梧,所以要“回首”。唐高祖號神堯皇帝,太宗受內(nèi)禪,所以稱虞舜。舜葬蒼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寫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為唐朝的政治昏亂發(fā)愁。一個“叫”字,正寫出杜甫對太宗政治清明時代的深切懷念。下二句追昔,引出撫今:“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瑤池飲,《穆天子傳》卷四,記周穆王“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列子·周穆王》稱周穆王“升昆侖之丘”,“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乃觀日之所入”。這里借指唐玄宗與楊貴妃在驪山飲宴,過著荒淫的生活。日晏結(jié)合日落,比喻唐朝將陷入危亂。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應(yīng),申述所懷百憂。正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李排抑賢能,所以“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賢能的人才一個接一個地受到排斥,只好離開朝廷,像黃鵠那樣哀叫而無處可以投奔。最后,詩人憤慨地寫道:“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指斥那樣趨炎附勢的人,就像隨著太陽溫暖轉(zhuǎn)徙的候鳥,只顧自我謀生,追逐私利。
全詩有景有情,寓意深遠。錢謙益說:“高標(biāo)烈風(fēng),登茲百憂,岌岌乎有漂搖崩析之恐,正起興也。涇渭不可求,長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瑤池日晏,言天下將亂,而宴樂之不可以為常也。”這就說明了全篇旨意。正因為如此,這首詩成為詩人前期創(chuàng)作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xué)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xiàn)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xiàn)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dāng)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tǒng)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后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表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飄泊無依的感傷
以上這篇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zhuǎn)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盡在大學(xué)高考!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
關(guān)于高上慈恩塔哪個和慈恩塔在哪里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