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如春夢多少時去似朝云無覓處,詩句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中的來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來如春夢多少時去似朝云無覓處,以及詩句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中的來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什么意思
意思是:來時像春夢一樣能有多少時間?去時又好似朝云散盡沒有覓處。
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雜言古詩《花非花》,原文為: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譯文:
像花而不是花,似霧而不是霧。半夜時分到來,天亮以后離去。
來時像春夢一樣能有多少時間?去時又好似朝云散盡沒有覓處。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白氏長慶集》中有《真娘墓》以及《簡簡吟》二詩,且二詩均為悼亡之作。此《花非花》詩與以上二詩同卷,編次其后。《花非花》詩大約與《簡簡吟》同時為同一目所作。
據詩意,是表達對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的感慨,表現出一種對于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花非花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什么意思
這句詩的意思是來時仿佛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云彩無處尋覓。來如即來時。幾多時指短暫美好的。去似即去了以后,如早晨飄散的云彩,無處尋覓。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夢巫山神女之典故。
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花非花》,全詩原文如下: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白話文意思是說它是花不是花,說它是霧嗎不是霧。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來時仿佛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云彩無處尋覓。
擴展資料
花非花,霧非霧:其實說的是自然界的真實狀況,是對作者修行證悟的最好說明。也就是說花的長成,并不是因為人們給他們命名為花而長成。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這個人。而是人為的一種稱呼。而這種行為在修道之中,被稱為污染了人心。
來如春夢幾多時:所以下面這句正好點名了作者的心思。對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的感慨。更是作者在體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霧非霧這個道理之后,對自己的“之前”,以及對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種感慨。
去似朝云無覓處:人來人往,人生苦短,命運多舛。你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這就是作者體悟到的世事無常。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一顆真心,誰能解?來如春夢兮去似朝云。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是什么意思?
“來如春夢幾多時”一句,以“春”飾夢,說明這種感覺像做美夢一樣,而以“幾多時”設疑而問,則說明感覺雖好,但春夢畢竟難持長久.“去似朝云無覓處”一句,則表現出一種傷感和惆悵之情,因為這燦如朝霞的美好情景,一旦飄然逝去,就再也無法找尋.這怎能不令人感到無限追思和悵惘?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賞析: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
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胺腔ā薄ⅰ胺庆F”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蘇東坡似從這里獲得一絲靈感,寫出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水龍吟》)的名句。蘇詞所詠為楊花柳絮,而白詩所詠何物未嘗顯言。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里取喻于花與霧,在于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
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皦簟痹瓉硪彩且槐?。這里“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于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云霞雖美卻易幻滅,于是引出一嘆:“去似朝云無覓處”。
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這叫博喻。它們環環緊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復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詩詞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賀鑄《青玉案》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但這些博喻都不過是詩詞中一個組成部分,象此詩通篇用博喻構成則甚罕見。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牽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噓名復何益”;后一例用煙草、風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問閑悉都幾許”,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確的。而此詩只見喻體(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個耐人尋思的謎。從而詩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了。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百度[引用時間2018-4-2]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