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平水韻分析詩詞,古詩詞平水韻
很多朋友對于如何用平水韻分析詩詞和古詩詞平水韻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怎么用平水韻寫詩?
一般來講,普通話里的第一、第二聲(既陰平、陽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詩詞聲韻部里的“平聲”;而三、四聲都是仄聲(既“上聲”和“去聲”),但這僅僅是一般而言,絕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話發音作為韻的平仄確定,一準出現錯誤。
因為在不少入聲字里,它的發音就是普通話里的陰平、陽平聲,而入聲字,又偏偏就是詩韻中的仄音。
我對入聲韻字最頭痛,稍不留神就會出錯。
自己創作的古典詩詞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為入聲字的錯誤使用。
入聲字怎樣才能記住?有人總結了竅門,但我不太認可。
小認為入聲字的掌握,應該是在長期寫作時慢慢感悟出來的,在不熟悉的時候,只能靠查韻書去確定,這樣做雖然比較煩瑣,但是,能夠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現錯誤。
入聲字韻書上寫的很分明,這里就拿幾個字作為例子,不過是希望大家知道,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剝、吃、出、激、息、等等,這些字的發音都是普通話的“陰平”,但在詩韻里,它們都是仄韻。
附加講個小故事,很能說明平仄聲的問題:
其實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
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
比如“乙、億、邑”,它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部,可在普通話讀來卻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說這么多,其實,如果手里有一本韻書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許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準的時候,就可以翻查。
過去我比較喜歡使用“平水韻”,而現在只喜歡在書店里購買的《詩韻新編》,在本書被稱為“新韻”,而新韻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詩詞的韻書。
如果到一些比較大的書店里去,應該可以找到這類書賣。
(三聯書店里就有這些書籍)。
書本定價10.60元 二、關于韻的幾個概念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實,一個字如果出現在詩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稱為律,如果出現錯誤,就被稱為“出律”,一個字在韻腳處才叫“詩韻”,如果出現錯誤,就被稱為“出韻”。
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
從《詩經》到后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
甚至連民歌都會押韻。
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于是,“押韻”又稱為“合轍”。
一般人在寫古典詩詞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習慣不按格律平仄去寫詩詞,他們在格律上的使用,習慣按普通話發音確定,所以,出律與否不提了,本就沒有按格律寫作,但是,韻卻很可能出現錯誤,我固執的認為,一首古典詩詞,它能錯律但絕不能錯韻,否則就完全談不上古典而屬于現代詩歌,甚至屬順口溜了。
另一部分朋友喜歡按格律寫詩詞,參照的韻部多為“平水韻”或者是“聲律啟蒙”里的規定,這個做法是正確的,盡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話發音去確定一首詩詞韻聲部,但是,這些呼吁一直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或認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詩詞在韻上不出現錯誤,還是要使用古人為我們寫出的這些規定。
牽扯到韻的使用問題其實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韻書規定外,再就是把幾個必須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總結歸納一下與韻有關的定義,也算是名詞解釋吧:
1、通韻:古體詩寫作時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
2、窄韻:某韻部的字數很少。
(寬韻與窄韻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韻:應該按詞譜規定用韻時,詩詞里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叫做出韻。
4、和韻:在唱和別人詩詞中所使用的韻字來押韻作詩叫和韻。
5、次韻:也稱“步韻”,既用原詩詞相同的韻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須相同。
6、用韻:既使用別人原詩中相同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韻:既用與原詩詞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韻:既首句與末句押韻,第二句與道第二句押韻,以此類推向中環抱的押韻方式。
9、偶韻:既逢偶句才押韻 10、隨韻:既一呼一應進行轉換的押韻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韻,下句隨押。
11、排韻:既從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種韻。
三、對仗: “對仗”如果細說,不如買本書自己細看,主要是內容實在太多了。
記得當初我看見“對仗”這個詞的學習資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時候,吃驚極了。
總以為掌握基本知識就夠了,沒想到還有那么多的東西需要學習了解。
在對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難以在這里歸納全面,所以,只能揀一些易記、多用的知識作為筆記內容,再深的知識,就必須看書了。
詩詞中的對偶,就叫做“對仗”。
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便是“對仗”這個術語的來由。
一般講的對偶,指的是上下兩句的相對。
...
古詩中的平仄是怎么分的,能不能舉例子說明一下,何為平水韻,何用...
小學學的拼音,一聲平二生揚三聲拐彎四聲降,而其中的一生二聲為平(陰平,陽平)三生四聲為仄,所謂押韻,就是平水韻的用法古代分的很清(206韻和107韻106韻),其實簡單的說,用同一個韻母(拼音中可以標記一二三四聲的字母)開頭的為同一韻。
比如古代上平一東韻 所有韻母為 ong 上平二冬也類似主要是古今讀音變化上平三江韻 韻母 ang 以此類推作用就是押韻使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古代講究也很多,就不多說了可以查一下平水韻韻部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
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
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調,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永恒的話題。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合轍押韻指的是:讀起來朗朗上口,前車后轍,順口、聽著舒服,富有音樂性的詩詞,諸如對聯,歌詞、唱詞、對白等。
合轍,跟押韻的意思差不多,細分起來,轍寬,韻窄,如“發花乜斜”轍里可通押,韻中則不能。
先說合轍——“轍”,在生活中是指車輪碾過的痕跡,叫車轍。
合轍,說白點,就是后面的車輪子要走在前面的車轍里,不能跑偏。
而在詩詞中的所謂“轍”,則是指“十三轍”,也就是十三個韻部。
再說押韻, 韻,就是和諧而有節奏的音樂或念白。
說到人,文人雅士往往被稱為有風度,風致,情趣,韻味兒十足,等等。
而說到詩文, 就是把同韻的字有規律地配置在詩詞的句尾,即:每一個句子的最后那個字。
各句押韻的字叫做韻腳或韻字。
詩、詞和曲一般都是要押韻的,詩詞曲的韻都和語言有直接的關系。
詩韻最早形成,在唐朝就已經有了很詳細的廣韻。
而后在宋詞興之后,才有了詞韻。
而戲曲的十三轍,則是在明清時代形成的。
古體格律詩,到清末使用的官韻,是通稱的“平水韻部”。
在民國以后就沒有官韻了,而寫舊體是的人仍依“平水韻”,但平水韻部里的許多字,和現在的語言已經脫節了。
而且有許多的字和現在的語言根本不同了。
因此我極力主張用漢語拼音為標準的新韻。
只要依照漢語字典為準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一首詩,后句要跟著前句的轍;每句最后一字,要押得住上句最后那個字的韻。
律詩是一韻到底的,如毛澤東的《七律.長征》。
古體詩固然可以一韻到底,但也有例外,根據詩詞的內容,為著敘事的方便,也可以換韻,而且可以換幾次韻。
例如著名的《長恨歌》。
合轍押韻,前呼后應,是詩詞最大的語言特點之一。
主要作用是使聲音和諧優美,吟誦順口悅耳, 便于記憶流傳。
正因為此,諸如《將進酒》《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等等膾炙人口的詩篇才能得以口口相頌,流傳至今。
平水韻中平聲的三十個韻部是什么意思?古代的詞是如何限韻的?
《平水韻》上平、下平相加,一共三十韻部。
每一個韻部下的所有字在古音中聲調相同、韻母相同,可以在格律詩中作為同一首詩的韻腳使用。
所謂“限韻”,指的是一首格律詩限定用某一個韻部或某一個韻部中的某幾個字做韻腳進行創作,古時科考常有此類規定。
至于填詞“限韻”,我還沒有聽說過,一是詞的正統地位不比格律詩;二是詞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一直沒有一部韻書,無法“限韻”,直到清代嘉慶年間戈載編輯了《詞林正韻》,才有了一定的規范。
不過詞的“次韻”自古有之,如辛棄疾和陳亮互相唱酬的六首《賀新郎》,如葉夢得、辛棄疾、文天祥、鄧剡、張炎、蔡松年、趙秉文、薩都刺、李孝光、周用等多人次蘇軾韻所作的《念奴嬌》等
水平韻中很多一字多讀在詩詞中怎么區分平
一字多讀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多音字。一般情況下,古音(除入聲外)的平仄與今讀相差不大,如“彈”,表示彈琴時屬于平聲“上平十四寒”,表示彈丸時屬于仄聲“去聲十五翰”,與今讀相同。再如“中彈”和“中間”等等,都容易分辨。
比較麻煩的是入聲,如“覺”,現代讀音“睡覺”是仄聲,“知覺”是平聲。《平水韻》分別歸入去聲和入聲,都是仄聲。
如何把握?其實《平水韻》韻部對多音字有注解,按詞義來把握。例如“去聲十九效”:覺[寤也]。睡覺的意思;“入聲三覺”:覺[知覺]。
怎樣寫平水韻格律詩?
首先熟悉平水韻的韻部,
然后了解字的平仄區分,
第三步是學習平仄音步相間排列的句式,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四步,學習古詩的結構方式,起承轉合之類,比如律詩一共四聯,首聯是開頭,尾聯是結尾,中間的負責主題內容的展開和起伏。
5,總而言之,寫詩和寫作文一樣,有開頭結尾,有中間內容,中間內容里有抒情有寫景有層次有結構,也有固定的句式。
6總而言之,寫詩,寫格律詩,是和寫作文一樣,有結構有次,不是亂七八糟發點感慨然后配個對聯。
求詞林正韻、平水韻、中華新韻的區別與怎么用。
區別:
1、從來源上:平水韻、詞林正韻?是前人歸納的詩韻,而中華新韻是以現在普通話歸納的詩詞通用韻。
2、從嚴謹程度上來說:平水韻是比較嚴格;詞林正韻合并了平水韻里的部分韻部,更精練;中華新韻則更加現代,可以適當放松。
3、從使用上來說:平水韻,近體詩多用之;詞林正韻,是填詞的范韻;中華新韻可以進行詩詞創作。
使用:
1、平水韻是律詩的韻腳,依平仄分為五部106韻,其中平聲上下兩部,計30韻、仄聲上去入三部,計76韻,韻腳要求最嚴,即使是同一聲部內韻母相同的但不在同一目部里的就算不押韻;
2、中華新韻則是依《新華字典》的注音為標準,將35個韻母劃分為14個韻腳(也有18韻一說,但都是試行),其中一二聲為平聲韻,三四聲為仄聲韻,韻腳最寬;
3、詞林正韻介于二者之間,其實詞林正韻的韻部就是把平水韻的韻部綜合了一下,比如它的第三部平聲韻就是綜合了平水韻上平聲的四支五微八齊十灰,故要寫古詩詞首先要學好平水韻。
擴展資料:
《詞林正韻》是200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戈載。該書書分三卷,分平、上、去三聲為十四部,入聲為五部,一共是十九個韻部。這部書主要是戈載依據前人作詞用韻的情況歸納的詞韻。
“平水韻”是由其刊行者劉淵原籍為江北平水而得名。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出韻、錯用。
中華新韻是《中華詩詞》編輯部組織力量,對去年公布的兩種簡表以及詩詞界傳用的幾種簡表,進行了分析、研究、比較和歸納,征求了一些詩詞作者的意見,經過集體討論,整理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以下簡稱《簡表》)。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華新韻
平水韻對詩詞的作用
"平水韻"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其書今佚)。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錯用。
因為平水韻是根據唐初許敬宗奏議合并的韻,所以,唐人用韻,實際上用的是平水韻。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又把《平水韻》并為106個韻部;上平聲15部,如一東、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聲15部,如一先、二蕭、三肴、四豪……等;上聲29部,如一董、二腫、三講、四紙……等;去聲30部,如一送、二宋、三絳、四寘……等;入聲17部,如一屋、二沃、三覺、四質……等。
但現在的詩詞題材,早就不拘泥于此。只要用詞恰當,語句通順;能切實表達一種意境,也會是一片好的文章。
《平水韻》在詩詞創作中怎么應用?要注意什么問題?
對于古詩詞愛好者來說,平水韻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說是唐韻的增補修改。因為平水韻算的上是中華傳統音韻,想要了解古代詩詞的作品,如果離開了平水韻的話,理解就會產生一些偏差。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押韻押韻,就是古人在寫詩時,韻腳在發音中是有相似之處的,由于平水韻在讀上去時以普通話是有一些區別的。平為平生,上去則為仄聲。但是在發生時是有一些區別的,比如在現代人學習格律詩創作中容易產生平水韻錯誤而對格律詩產生錯誤的判斷。 那么平水韻在詩歌的創作中,首先就要注意的是押韻的問題。第1個就是要對聲韻的掌握十分的透徹,并且在運用時也要十分的熟練。第2個則是在古韻以及今韻中要掌握好通用字,在填寫詩歌時要注意好用平水韻寫詩填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陰頻和陽頻是平聲,相聲和聚聲是仄聲,而這兩個都區別還是十分的明顯的。想要學好如何用平水韻詩詞創作,那么對于平聲和仄聲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如果沒有掌握入聲字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應用技巧的話,那么就不可能用好平水韻的格律詩。當然有一些著名的古詩是按照古詩的慣例,可以用入聲韻來進行填寫。那么在使用入聲字時,最大的困難就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將它讀為平聲的字再入生時,則變成了仄聲字。那么如果不能夠把握自己所寫的入聲字,是否平仄有區別的話,就可以將自己的詩詞初稿輸入到中華國粹網進行查詢,利用互聯網進行審核,當逐字逐句的進行校對,發現沒有失誤以后再發出自己的文章。這樣就能夠大大減少使用入聲字出錯的概率。還要注意的就是在在使用通用字的時候,要注意某些字的特殊用法,不能夠隨便亂用。盡量不要按照自己的習慣來用,用軟件進行查詢后再進行使用。以此來提高自己使用的正確率。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