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定風波歸去哪里,蘇軾定風波寫于什么地方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蘇軾定風波歸去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蘇軾定風波寫于什么地方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定風波蘇軾歸去哪里
《定風波》蘇軾的歸去指的是內在的“心”的退隱,歸向作者那堅強,從容、淡定的內心。終其一生,作者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退隱,想要歸去之處,指的是一個能使他敏感復雜的靈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園。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
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蘇軾定風波①蘇軾真正想要歸去哪里
“回首”三句復道心中事,含蘊深邃。向來,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來蕭瑟處”,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處,也是對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詞人反思的結果是:“歸去”。陶淵明的退隱躬耕,是詞人所仰慕的,但終其一生,詞人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退隱。也就是說,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隱,而是內在的“心”的退隱;所欲歸之處,也并非家鄉(xiāng)眉州,而是一個能使他敏感復雜的靈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園。“此心安處,即是吾鄉(xiāng)”。也正因如此,詞人以“也無風雨也無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尋味。方才遇雨時,詞人沒有盼晴,也不認為風雨有什么不好;現在天雖晴了,喜悅之情也淡得近乎沒有。因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順境有逆境,但在詞人心中卻無晴雨,因為“凡所有象,皆是虛妄。。詞人始終是泰然自若的。結句透過一層來寫,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蘇軾詩歌的典型風格——“坡仙化境”的很好體現。所謂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摯、迫切、執(zhí)著之后,忽然能夠回轉、放開,有類釋家的先“執(zhí)”后“破”。在此詞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瀟灑鎮(zhèn)靜中不免帶些抗爭之心,也仍是另一種形式的“執(zhí)”;“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對之的升華。
原文: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 文:
不必去理會那穿林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著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輕捷的更勝過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夠在風雨中過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風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
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信步歸去風雨,天晴,我無謂。
定風波中蘇軾說他要去“歸去”那么他要歸向何處?
? ? ?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結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指心靈歸于“無差別境界”。“歸去”可理解心靈的皈依。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么區(qū)別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勸人既不要因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陽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處之。這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種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這也反映出了蘇軾的人格境界。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