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的古詩有哪些,描寫燈的古詩有哪些
大家好,關于燈的古詩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描寫燈的古詩有哪些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關于描寫燈的古詩句
1. 關于賞燈的古詩句
關于賞燈的古詩句 1.描寫賞燈的詩句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里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贊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2.有關賞燈的詩句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 ,一進天上著詞聲。
詩曰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詩曰
(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詩曰
(宋)姜白石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注:珍品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 隋煬帝
**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正月十五夜》
(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關于元宵賞燈的詩句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上元夜,指舊歷正月十五夜,又稱元宵節。我國素有元宵賞燈的風俗。
崔液組詩《上元夜》七絕,共六首。描寫當時京城長安元宵賞燈的繁華景象。
據劉肅《大唐新語》記載:“神龍(唐中宗年號)之際,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族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游。
車馬喧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競夸。
文士皆賦詩一章,以記其事。作者數百人,唯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郎郭利貞(蘇、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為絕唱。”
這是崔液所作賞燈詩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
“玉漏銀壺”,計時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計時,具體方法是用銅壺盛水,壺底打通一小孔,壺中立刻度箭,壺中的水逐漸減少,箭上的度數就依次顯露,就可按度計時,擊鼓報更。元宵夜盡管解除了宵禁,但長安城的鐘鼓樓上,仍舊按時報更;人們聽了,都嫌時間過得太快,怕不能玩得盡興,于是說:滴漏箭壺,你不要這樣一聲比一聲緊地催促呀,也不要過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門要一直開到天亮呢!上句寫出了人們“歡娛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說在此太平盛世,應該通宵盡興。
吃過晚飯,打扮一新的人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門,三五成群相邀著、呼喚著、嬉笑著,涌出巷口,融入大街,匯進似潮喧鬧歡騰的人流。人們興高采烈地燃放煙花爆竹,揮舞獅子龍燈,觀賞絢麗多彩的燈火,評論著、嬉戲著、贊嘆著。
越看越高興,越玩越興奮,“莫相催” 襯托出氣氛之熱烈,景色之迷人、“徹明開”既寫出了元宵節通宵達旦鬧花燈時間和程度,又寫出了人們高漲而持續的勃勃興致。 接著連用兩個問句:“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誰家”、“何處”,實際是指家家、人人說明萬巷皆空的盛況。
這包括了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類人。因而,“誰家”“何處” 這四字包涵的內容實在太多,它把人聲鼎沸、車如流水馬如龍,燈火閃爍,繁華似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語道盡。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新正元旦之后,人們忙著拜節、賀年,雖然新衣美食,娛樂游賞的活動卻比較少;元宵節則將這種沉悶的氣氛打破,把新正的歡慶活動推向了高潮。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將大地點綴得五彩繽紛,甚至一直綿延不絕地與昊昊天穹連成一片,遠處的( 燈光)恍若點點繁星墜地,靠樓的(燈光)似明月高懸。
為這節日增光添彩的,當然還少不了美麗姑娘的歡聲笑語。
4.元宵節賞燈詩句
1、“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
2、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描繪了燈月交輝,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3、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牶“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
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
4、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5、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這里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6、宋代蘇東坡有詩云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
7、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
8、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9、清代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
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10、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
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11、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12、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5.元宵節賞燈詩句
1、“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
2、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
3、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牶“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
4、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
5、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里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6、宋代蘇東坡有詩云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
7、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
8、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9、清代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
10、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11、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12、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6.描寫元宵節賞燈詩句
一、《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二、《詠元宵節》
——姚元之
花間蜂蝶趁喜狂,
寶馬香車夜正長。
十二樓前燈似火,
四平街外月如霜。
三、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加之我國優秀而且源遠流長的詩歌文化,因而,每到元宵節都會出現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賞燈詩也成為了我國元宵節的一項娛樂活動。
7.描寫燈光的詩詞句有哪些
描寫燈光的詩詞句有:
1、唐·白居易 《琵琶行》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2、唐·李商隱 《無題》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3、清·納蘭性德 《長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4、宋·李清照 《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
燈盡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
5、唐·韋莊 《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
8.關于過節觀燈的詩句有哪些
《折桂令》 元宵 (元)佚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
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元 宵》(明)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正月十五夜燈》(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青玉案 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
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元夕無月》(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唐朝關于燈的詩句
1.有關燈的古詩
同張將薊門觀燈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異俗非鄉俗,新年改故年。
薊門看火樹,疑是燭龍燃。
十五夜觀燈
年代:【唐】 作者:【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
褥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名霎,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詠燈
年代:【唐】 作者:【李昪】
一點分明值萬金,開時惟怕冷風侵。
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尊前不盡心。
對殘燈
年代:【唐】 作者:【韋應物】
獨照碧窗久,欲隨寒燼滅。
幽人將遽眠,解帶翻成結。
燈影
年代:【唐】 作者:【元稹】
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掛紅紗滿樹頭。
見說平時燈影里,玄宗潛伴太真游。
觀燈
年代:【唐】 作者:【張蕭遠】
十萬人家火燭光,門門開處見紅妝。歌鐘喧夜更漏暗,
羅綺滿街塵土香。星宿別從天畔出,蓮花不向水中芳。
寶釵驟馬多遺落,依舊明朝在路傍。
燈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隱】
皎潔終無倦,煎熬亦自求。花時隨酒遠,雨后背窗休。
冷暗黃茅驛,暄明紫桂樓。錦囊名畫掩,玉局敗棋收。
何處無佳夢,誰人不隱憂。影隨簾押轉,光信簟文流。
客自勝潘岳,儂今定莫愁。固應留半焰,回照下幃羞。
詠燈
年代:【唐】 作者:【徐夤】
分影由來恨不同,綠窗孤館兩何窮。
熒煌短焰長疑暗,零落殘花旋委空。
幾處隔簾愁夜雨,誰家當戶怯秋風。
莫言明滅無多事,曾比人生一世中。
雜詠 燈
年代:【南北朝】 作者:【謝朓】
發翠斜溪里。
蓄寶宕山峯。
抽莖類仙掌。
銜光似燭龍。
飛蛾再三繞。
輕花四五重。
孤對相思夕。
空照舞衣縫。
2.描寫賞燈的詩句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里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贊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3.關于燈籠的詩詞與來歷與歷史
1、詩詞
《同張將薊門觀燈》孟浩然
異俗非鄉俗,新年改故年。
薊門看火樹,疑是燭龍燃。
《十五夜觀燈》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
褥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名霎,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詠燈》李昪
一點分明值萬金,開時惟怕冷風侵。
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尊前不盡心。
2、來歷
燈籠,乃是古時燈具的一種,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后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后。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于漢朝初年,但也有相傳唐明皇于元宵節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征著“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的風氣至今仍還廣為流行。
3、歷史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4.唐朝有關于月亮的詩句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玉階怨》 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秋浦歌其十三》 李白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
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把酒問月》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月》 薛濤 魄依鉤樣小,扇逐漢機團。
細影將圓質,人間幾處看?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旅宿》 杜牧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故人寄茶》 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月余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霜月》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臺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漫興》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明月夜留別》 李冶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到層城。
《江樓有感》 趙嘏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生查子》 牛希濟 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圓意。
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終日劈桃瓤,仁兒在心里。
兩朵隔墻花,早晚成連理。 《調笑令》 戴叔倫 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
《菩薩蠻》 馮延巳 梅花吹入誰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欹枕不成瞑,關山人未還。
聲隨幽怨絕,云斷澄霜月。 月影下重簾,輕風花滿檐。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中秋月》 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春夜》 王安石 金爐香燼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天仙子》 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
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
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采桑子》 呂本中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5.誰有描寫古人過節觀燈的詩句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蘇道味《正月十五夜》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宋朝姜白石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歐陽修《生查子》
唐寅《元宵》中也因“不展芳尊開口笑”,發出“如何消得此良辰”的嘆息,無名氏則輕嘆“怕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6.關于過節觀燈的詩句有哪些
《青玉案 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
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元夕無月》(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折桂令》 元宵 (元)佚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
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元 宵》(明)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正月十五夜燈》(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描寫花燈的優美古詩詞有哪些?
描寫花燈的優美古詩詞如下:
1、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唐代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翻譯:連接天河的燈光煙火好像是星星墜落下來,靠著高樓的燈似乎月亮懸掛空中。
2、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翻譯: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蕩,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
3、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宋代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翻譯: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同去年一樣。
4、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唐代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翻譯:元宵佳節,千家萬戶走出家門,街上亮起無數花燈,好像整個京都都震動了。
5、袨服華妝著處縫,六街燈火鬧兒童。——金代元好問《京都元夕》
翻譯:游人穿著華麗,妝容華貴,兒童看著燈火玩鬧嬉戲。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