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重九遇雨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望江南的表現手法
今天給各位分享望江南重九遇雨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望江南的表現手法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望江南》一詩表達了什么情感,運用了什么樣的手法?
《望江南》通過對夢境中游上苑情景的描寫,表現詞人囚居汴京時的哀痛心情?!岸嗌俸?昨夜夢魂中”總領全詞,點明主旨,句意是:一切的悲憤,都來自昨夜夢中之事。前句表示結果,后句表示原因。
而昨夜夢中之事,又來自日有所思,廖廖八字將日夜思念、悲憤交加、郁愁難解的心情概括地描述出來。 然而昨夜在夢中所見究竟是何事?也就是詞人白日所思念的是何事?“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在夢境中又重現了昔日南唐春季去游上苑時的歡樂情景。那種豪華景象仍是帝王家的氣派,乘載國主國后、王公大臣、嬪妾宮女的華輦像流水一樣,駿馬連成一條龍,是何等的煊赫;當時又值春風微拂、花好月圓之時,又是何等的愜意!短短三句不僅具體而形象地將夢中之事描寫出來,并抒寫出留戀舊時之情。
這種以樂寫悲的對比手法,不僅表現了詞人重溫舊時帝王之夢的悲恨,同時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這種悲憤的情感被詞人概括為一個“恨”字,表現了詞人抱恨終生的強烈情感。李煜降宋以后的小詞“深哀淺貌,短語長情”。
在藝術技巧上達到 高峰。其特點是從大處落墨,選取足以代表某種生活的典型形象,如本詞中游上苑這種能代表帝王豪華的游樂活動,來表現詞人國破家亡抱恨終生的藝術情感,意境大、感慨深沉,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望江南 李煜 作者用了何種藝術手法描寫了何景,抒發了何情
44首 李煜南唐第三任國軍,稱為栗漁。精書法,善繪畫,通氣質,是有一定的詩歌文化素質,特別是在最高的成就而言。內容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寫在墮落之前,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愛情的男女之間,題材狹窄的歌曲;之后,第二類是降宋,李煜以悲痛的亡國,富人為了讓自己的感情運成就這一段遠遠超過了預先形容為“神品”。千古絕唱“虞美人”,“海浪”,“團圓”等,都為在這個時候。 Word中此期間,為最可憐的凄絕主要是描述自己欄桿遠遠望去,一個夢想重返現場,表達懷念無限的過去。所以有人說:李煜不是一個好皇帝,而是一個優秀的詩人。酈于在中國占據了詞史上的重要地位,被稱為“永遠的詞帝”,對后世影響很大。他繼承了中后期以來,遣唐字傳統的花朵,而是通過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的心情一般意義上的具體意義,創造這個詞是前進了一大步,擴大了性能中的字的字段。黎吁紋,文字,書,畫是豐富的。其主要收藏在單詞“南唐兩大字”。
望江南 李煜 請從藝術手法運用的角度談談對這首詞的看法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昨夜之夢,引發了多少悲恨啊.夢境中呈現的依舊是昔日游
上苑的情景:春光融融,和風煦煦,繁花似錦,隨從前呼后擁,儀仗車
水馬龍,好不氣派啊.可眼下……
這首詞是作者歸宋后的作品,書寫夢中重溫舊時游娛生活后的悲恨.
其內容雖無可取之處,但從藝術上看,卻頗可玩味.
作者起筆便突兀擲出一“恨”字,不知恨從何來?及讀下句,方知
恨起“昨夜夢魂中”.可是,夢中故國昔日的繁華,游娛活動的盛況,
何以引發其所“恨”者之恨呢?聯系詞人由帝王變為“臣虜”,“日夕
只以淚水洗面”的境況,可知其所“恨”者當然不是“昨夜夢魂中”的
事情,而是昨夜這場夢本身.夢中情事固然是他時時眷戀著的生活,但
夢醒后所面對的殘酷現實更令他倍感悲愴,他怎能不產生無限的悲恨呢
?正如王夫之所言“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可取得“一倍增其哀
樂”的藝術效果.這首詞可說是“正面不寫寫反面”的藝術手法成功運
用的范例.
溫庭筠的《望江南》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此詞以江水、遠帆、斜陽為背景,截取倚樓顒望這一場景,用詞中出現的樓頭、船帆、斜暉、江水、小洲,這些互不相干的客觀存在物,寫出思婦的由盼郎歸來的喜悅到痛苦失望的心境,塑造了一個望夫盼歸、凝愁含恨的思婦形象。
唐代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原文為: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譯文:
梳洗完畢,獨自一人登上望江樓,倚靠著樓柱凝望著滔滔江面。上千艘船過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沒有出現。太陽的余暉脈脈地灑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著,思念的柔腸縈繞在那片白蘋洲上。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溫庭筠這首小令,《草堂詩余別集》在此調下有題“閨怨”??梢姶嗽~是為閨中女子代言之作,其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
主旨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寫的是思婦樓頭,望人不歸。只有二十七個字,為詞中的小令。
起句看似平平,但這三個字不是一般人早晨起來的洗臉梳頭,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婦),在特定條件(準備迎接久別的愛人歸來)下,一種特定情緒(喜悅和激動)的反映。這三個字,把這個女子獨居的環境,深藏內心的感情變化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動地表現出來。
接著一句,以江為背景,樓為主體,焦點是獨倚的人。這時的女子,感情是復雜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情緒是變化的。初登樓時的興奮喜悅,久等不至的焦急,還有對往日的深沉追懷。
再下一句是全詞感情上的大轉折。落日流水本是沒有生命的無情物,但在此時此地的思婦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產生的一種聯想類比。
至此,景物的描繪,感情的抒發,氣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末句點出主題似太直,但在感情的高潮中結句,仍有“不盡之意”。表現了女主人公從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腸斷”的感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望江南·梳洗罷
2.本詩最后一句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
你的提問沒有最后一句詩,不知道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藝術手法比較多,藝術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達手法和修辭手法三種。下面是表現手法,供你參考:
表現手法:比興、象征、比喻、夸張、比擬、借代、雙關、襯托、烘托、渲染、對照、用典、疊詞、點化(化用)、互文、想象、聯想、曲筆、逆筆、照應、倒裝、鋪墊、鋪排、抑揚(先抑后揚、先揚后抑)、正側結合、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化動為靜(以動襯靜)、以小見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顯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貶、明褒實貶、欲擒故縱、畫龍點睛、重章疊句、意象組合、白描與工筆、以樂景寫哀情等。
1、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城,無處話凄涼。”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對亡妻的懷念之情?!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保ㄍ踔疁o《登鸛雀樓》)前兩句寫景,后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間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過對某種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人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華的流逝,種種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達出來,含蓄委婉,余味無窮。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對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來抒發感情、表達志向和意愿的一種抒情方式。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以及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對象。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全詞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慘遭遇,喻托作者報國無門、屢受排擠與打擊的不平心境。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中包含著作者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3、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如王勃的《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弊詈髢删鋵懮缴贤妼嵕埃骋r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自己的悲苦。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痹娙藬⑹聲r只寫淫樂不寫敗亡,這種以景結情的手法余味無窮,耐人尋味。
4、鋪排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它指的是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的多角度地進行鋪排陳述。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夸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蘭芝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
5、渲染渲染就是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如:《雨霖鈴》上片描寫送別的環境,作者濃墨重彩,極力渲染一種凄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帮L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烘托烘托屬側面描寫,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后用于寫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起來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襯托襯托是烘托的一種,指的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襯托手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正襯(陪襯),一種是反襯。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 ? 赤壁懷古》)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有以動襯靜,以美襯丑,以樂襯苦等。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等都是以鬧襯靜。
8、以樂景寫哀情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借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如歐陽修的《踏莎行》“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以散發芳香的青草與和暖的春風這種樂景反襯詞人無窮的離愁別緒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昔日游上苑時的熱鬧與美好正顯示了今日處境的凄涼。
9、化動為靜就是在詩中將動景化為靜景來寫。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句,將富有動態的瀑布化為靜態來寫,一個“掛”字,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大的贊頌。
10、動靜結合指在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描寫的一種手法。如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的尾句與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
11、抑揚指的是在褒貶人、事、物的時候,為了使人信服,或預先防止別人的反駁,常對要褒的先寫其不足,對要貶的先寫其長處,這種手法就是抑揚。如元曲“沛公,大風,也得文章用。卻教猛士嘆良弓,多了游云夢。駕馭英雄,能擒能縱,無人出彀中。后宮,外宗,險把炎劉并?!毕葘憚畹姆N種神威,臨末才說到后宮外宗之亂,欲楊先抑,諷刺性極強?!伴|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這首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后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12、白描與工筆白描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指純用線條勾畫,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學創作,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而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一種描寫手法。工筆是指對事物注重細部,進行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如蘇軾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辈蓴X生活中的兩個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達,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種別有情趣的美感。
13、意象組合意象組合類似于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電影導演為表現影片的主題思想,把許多鏡頭組織起來,使之構成一部前后連貫、首尾完整的影片。詩歌中的意象組合是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將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邏輯,有機地組合在詩中,給人以鮮明的形象感。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贝饲汕叭渚艂€名詞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們巧妙地組織在一個畫面里,渲染了一派凄涼蕭瑟的晚秋氣氛,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溫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寫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六個意象,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4、曲筆曲筆是寫文章時故意離開本題而不直書其事的寫法。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國恨”就是曲筆,因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么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見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詩作最后兩句于婉曲輕麗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和無限的感慨。表達了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
15、重章疊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的一種表現手法,如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鄙掀瑢懙氖悄贻p時候無所事事,無病呻吟的“閑愁”,下片寫的是而今關懷國事報國無門的“哀愁”。上下兩片采用了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在反復詠唱中,即使語言具有音樂美,又在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
16、以小見大指寫的是小題材反映的是大問題的一種寫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比娨孕∫姶?,通過“不系船”這樣一件小事,表現江村寧靜幽美的自然環境和主人公悠閑安逸的情調。我們透過詩的畫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種單純樸實的社會生活。
17、比興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所謂興,就是在詩的開頭“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東南飛》的開頭就是運用了興的手法,“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從孔雀因顧戀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蘭芝的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最后雙雙徇情的故事。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案摺敝赶s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有恨。比興常在詩歌中連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18、鋪墊既以一系列非主要情節做主要情節的準備或高潮到來前的氣氛醞釀。必要的鋪墊可以制造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讀者的注意力隨情節的發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19、虛實實寫是指對事物進行直接的正面的敘述和描寫,虛寫是指側面交代或烘托性的敘述和描寫。虛實結合,可以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詩人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蓱z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比木洹盁o定河邊骨”和“春閨夢里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凄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著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