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煮海歌在哪里,柳永煮海歌涉及何人
今天給各位分享柳永煮海歌在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柳永煮海歌涉及何人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煮海歌中主要涉及什么人?
鹽民
天涯明月刀手游白衣卿相奇遇中茶童詢問的煮海歌中主要涉及的是鹽民。根據柳永的《煮海歌》可以獲得此答案。
《煮海歌》一般指《鬻海歌》是北宋文學家柳永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此詩開頭四句領起全詩,以“鬻海”為業而不事耕織的鹽民引出鹽民煮鹽的艱辛。
接著二十句寫鹽民在官租私租逼迫下過著的苦難生活,先是寫勞動環境的惡劣,再寫勞動過程的漫,加之服徭役的痛苦與官租私租的重重剝削;最后八句是詩人的政治見解,寓諷諫之意。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寫于詩人在昌國縣(今浙江定海)任曉峰鹽場監官之時,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當時詩人目睹了海邊鹽民的悲慘生活,于是創作此詩以反映鹽民的深重苦難,并追究其根源,表達了自己去兵、輟征和罷鹽鐵的主張,希望能供風人采擇,以達上聽,來解脫百姓之疾苦。
古代詩人柳永
白衣卿相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鈴》。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許。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沉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詞家,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死時靠妓女捐錢安葬。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作流傳極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許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調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實感人。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節物風光,另有游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二百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一百五十個之多,并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后世影響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詞家,有《樂章集》。
柳永的父親、叔叔、哥哥三接、三復都是進士,連兒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賜進士出身,是時已是年近半百。詞作極佳,流傳甚廣。其作品僅《樂章集》一卷流傳至今。描寫羈旅窮愁的,如《雨霖鈴》、《八聲甘州》,以嚴肅的態度,唱出不忍的離別,難收的歸思,極富感染力。
少年柳永混跡于煙花巷陌中。51歲時,柳永終于及第,去過福建,留有《煮海歌》,對當時煮鹽為生的民眾給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兩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載入了《海內名宦錄》中,足可見其在經綸事物上的天賦。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屢造排貶,因此進入四處漂泊的“浮生”,養成了一種對蕭索景物,秋傷風景的偏好。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對此,不與置評。柳永晚年窮愁潦倒,死時一貧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們集資營葬。死后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節,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并相沿成習,稱之“吊柳七”或“吊柳會”。
柳家世代做官。柳永少年時在家鄉勤學苦讀,希望能傳承家業,官至公卿。學成之后,他就到汴京應試,準備大展鴻圖,在政治上一試身手。不料,一到光怪陸離的京城,骨子里浪漫風流的年輕才子柳永,就被青樓歌館里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拋在了腦后,一天到晚在風月場里瀟灑,與青樓歌妓打得火熱,而且還把他的風流生活寫進詞里:
“近日來,陡把狂心牽系。羅綺叢中,笙歌筵上,有個人人可意。”“知幾度、密約秦樓盡醉。便攜手,眷戀香衾繡被。”(《長壽樂》)當然,他也沒有忘記此行考中進士的目標,只是他“自負風流才調”,自信“藝足才高”,“多才多藝善詞賦”(《擊梧桐》),沒把考試當回事,以為考中進士、做個狀元是唾手可得的事。他曾經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說,即使是皇帝臨軒親試,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長壽樂》)。不料事與愿違,放榜時名落孫山。他沮喪憤激之余,寫下了傳誦一時的名作《鶴沖天》(黃金榜上),宣稱“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你皇帝老兒不讓我進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詞壇上叱咤風云,難道不是一樣的輝煌?正是“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表面上看,柳永對功名利祿不無鄙視,很有點叛逆精神。其實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騷話,骨子里還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魚水》中一方面說“浮名利,擬拚休。是非莫掛心頭。”另一方面卻又自我安慰說“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因此,他在科場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戰科場。
仁宗初年的再試,考試成績本已過關,但由于《鶴沖天》詞傳到禁中,上達宸聽。等到臨軒放榜時,仁宗以《鶴沖天》詞為口實,說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給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
再度的失敗,柳永真的有些憤怒了,他干脆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從此無所顧忌地縱游妓館酒樓之間,致力于民間新聲和詞的藝術創作。官場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詞人柳永,使他的藝術天賦在詞的創作領域得到充分的發揮。當時教坊樂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調,都請求柳永為之填詞,然后才能傳世,得到聽眾的認同。柳永創作的新聲曲子詞,有很多是跟教坊樂工、歌妓合作的結果。
柳永為教坊樂工和歌妓填詞,供她們在酒肆歌樓里演唱,常常會得到她們的經濟資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連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南宋羅燁《醉翁談錄》丙集卷二就說“耆卿居京華,暇日遍游妓館。所至,妓者多以金物資給之。”柳永憑借通俗文藝的創作而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表明宋代文學的商品化開始萌芽,為后來“職業”地從事通俗文藝創作的書會才人開了先河。 有“豪蘇膩柳”之稱,柳詞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約,細膩獨到。
柳永名列宋代婉約派四大旗幟之一,他的詞凄婉纏綿,兒女情長,但卻不靡靡。構詞意境脫俗,豪放不羈。以至于“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詞,始行于世”。雖有花間詞派遺風,亦標新立異,獨樹一幟。
柳永是北宋一大詞家,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許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調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實感人。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節物風光,另有游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二百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一百五十個之多,并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后世影響也十分深巨。
煙花巷陌 柳永情事
北宋仁宗時,有位名妓謝玉英,色佳才秀,最愛唱柳永的詞。柳永才高氣傲,惱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舉而只得個馀杭縣宰。途經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結識謝玉英,見其書房有一冊"柳七新詞",都是她用蠅頭小楷抄錄的。因而與她一讀而知心,才情相配。臨別時,柳永寫新詞表示永不變心,謝玉英則發誓從此閉門謝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結識了許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謝玉英。任滿回京,到江州與她相會。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悵,在花墻上賦詞一首,述三年前恩愛光景,又表今日失約之不快。最后道:"見說蘭臺宋玉,多才多藝善賦,試問朝朝暮暮,行云何處去?"
謝玉英回來見到柳永詞,嘆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賣掉家私趕往東京尋柳永。幾經周折,謝玉英在東京名妓陳師師家找到了柳永。久別重逢,種種情懷難以訴說,兩人再修前好。謝玉英就在陳師師東院住下,與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后來柳永出言不遜,得罪朝官,仁宗罷了他屯田員外郎,圣諭道:"任作白衣卿相,風前月下填詞。"從此,他改名柳三變,專出入名妓花樓,衣食都由名妓們供給,都求他賜一詞以抬高身價。他也樂得漫游名妓之家以填詞為業,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
柳永盡情放浪多年,身心俱傷,死在名妓趙香香家。他既無家室,也無財產,死后無人過問。謝玉英、陳師師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學和情癡,湊一筆錢為他安葬。謝玉英曾與他擬為夫妻,為他戴重孝,眾妓都為他戴孝守喪。出殯之時,東京滿城妓女都來了,半城縞素,一片哀聲。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話。
謝玉英痛思柳郎,哀傷過度,兩個月后便死去。陳師師等念她情重,葬她于柳永墓旁。
煮海歌主要涉及何人
鹽民,《煮海歌》描寫的是鹽民的艱難生活,諷刺了當時官僚的貪腐作風。
《煮海歌》一般指《鬻海歌》。此詩開頭四句領起全詩,以“鬻海”為業而不事耕織的鹽民引出鹽民煮鹽的艱辛;接著二十句寫鹽民在官租私租逼迫下過著的苦難生活,先是寫勞動環境的惡劣,再寫勞動過程的漫,加之服徭役的痛苦與官租私租的重重剝削;最后八句是詩人的政治見解,寓諷諫之意。
擴展資料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本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
據考證,柳永是在54歲于景祐四年(1037)任監官。當時,柳永統轄舟山所有的鹽場。這首《煮海歌》描寫了舟山鹽民的生活狀態,深刻揭示了當時繁盛景象之下的社會矛盾,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史詩。2014年年底,舟山市政府在定海曉峰山南麓建造的柳永紀念館落成。
(七年級暑假作業)歌詠舟山的詩詞文賦(三句以上),并注明作者和出處
昏迷 樓上你那個是覆舟山 貌似是九華山。
柳永知道么,他曾經在舟山當過縣令。
煮海歌 柳永
煮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輪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島嶼。風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鹵。
鹵濃堿淡未得閑,采樵深入無窮山。豹蹤虎跡不敢避,朝陽山去夕陽還。
船載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熱。晨燒暮爍堆積高,才得波濤變成雪。
自從潴鹵至飛霜,無非假貸充糇糧。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緡往往十緡償。
周而復始無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門,安得母富子不貧。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廣皇仁到海濱。
甲兵凈洗征輪輟,君有馀財罷鹽鐵。太平相業爾惟鹽,化作夏商周時節。
這個就當課外閱讀吧。
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輸征。
——柳永《煮海歌 憫亭戶也》
這是柳永《煮海歌》起頭的四句。沒錯,確實是柳永的作品,寫作地點在舟山,不管你信也不信。看來柳永已經別了“上苑柳農(同濃)”,離了“別館花深” (《黃鶯兒》)的繁華都市,放下自己的身架踏踏實實的走進真正的市井陌巷,開始體驗貧苦百姓的生活了。他已不再詠嘆“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八聲甘州》)的那個青樓美人,他已不再是那個“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
的翩翩少年。那就讓我們一起陪柳永一起舟山“煮海”吧。柳永在開篇即展現出身處在社會最底層的鹽戶只能以煮鹽為生的緣由及其無奈。鹽民無田地可耕,無蠶桑可織,衣食的來源和賦稅的交納,只能靠“牢盆煮就”牢盆,是熬煮海鹽的器具。《漢書?食貸志下》:“官與牢盆。”王先謙補注:“此是官與以煮鹽器作,而定其價直,故曰牢盆。”柳永開篇幾句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們的心,帶我們一起走進鹽戶的生活世界。
那么,柳永真的熟悉鹽戶的生活嗎,他對鹽戶的同情惻隱之心是真的嗎?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島嶼。風干日曝鹽味加,始灌潮波溜成鹵。
鹵濃鹽淡未得閑,采樵深入無窮山。豹蹤虎跡不敢避,朝陽出去夕陽還。
船載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熱。晨燒暮爍堆積高,才得波濤變成雪。
—柳永《煮海歌 憫亭戶也》
柳永在詩中完整記錄了當時海鹽制作的生產過程,春夏季節潮退之后,鹽民將經過海水浸漬的泥土,鏟刮堆積起來,堆成一個個的“島嶼”;經過“風干日曝”,泥土的水分漸漸蒸發了;于是再引海水稀釋咸土使鹽分溶于水中分餾成鹵。然后鹽戶還要深入虎豹出沒的山林劈樹砍柴,回來才能將鹽鹵“投入巨灶”“晨燒暮爍”,最后制成了雪白的海鹽。這中間,鹽戶們不僅要經受“刮泥”、“灌潮波”、“采樵”和煮鹽的辛苦勞作,而且“砍柴還要冒著生命的危險。這如雪的海鹽,是鹽民用辛勞和生命換得的成果啊。
柳永何以那么熟悉鹽戶的生活?
原來柳永真的到過舟山,到舟山的定海當過官,而且到曉峰鹽場做過監鹽官。有史可查,這在《方輿勝覽》、《干道四明圖經》、《寶歷四明志?昌國縣志》、《大德昌國州圖志》等文獻里都有記載的。看來宋仁宗的那一紙禁令已經撤除,他不再“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他已經可以去追逐那夢想中的“浮名”,而且已經成了現實了。做監鹽官是做一個實實在在腳踏實地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業了。
經過辛苦勞作和生命的考驗鹽民們是不是就可以用這些鹽來解決自己的衣食生計,改變極度貧困窘迫的生活了呢?令人惋惜的是,他們的命運竟然和柳宗元筆下的捕蛇者并無二致。
自從潴鹵至飛霜,無非假貸充糇糧。秤入官中得微值,一緡往往十緡償。
周而得始無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
——柳永《煮海歌 憫亭戶也》
從海鹽制鹵到成鹽這生產的整個周期,鹽民們全靠借債來維持生計。鹽民只能把鹽賣給官府,官府卻把鹽價壓得很低。賣鹽所得之金極其微薄,借債一緡卻須要償還十緡之價,官債私債一時催逼,鹽戶只有再次借錢還債,周而復始,永遠沒有完結之時。鹽戶們為了完成官府規定的產鹽定額,只能“驅妻逐子”全家同去勞作,結果卻是人人受饑挨餓,個個面黃肌瘦。從這里看來,柳永應該更想“為民請命”,而不是愿意“且去填詞”。
柳永的《鶴沖天》詞里確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看來他追逐風雅,好為淫冶謳歌之曲,他自己是承認的。但文人的詩詞里總有矯揉造作的成分,古代的文人盡管風流,填詞還是不能成為他們安身立命的終生事業的。“忍把浮名, 換了淺斟低唱”是當不了真的。如今柳永終于是改“邪”歸正了,宋仁宗或者他的繼承者也給了他改“邪”歸正的機會。柳永去做監鹽官,史書上的記載是皇佑元年(1049年),查歷史紀年,皇佑偏偏是宋仁宗的年號,看來宋仁
宗這位皇帝還是改了他的金口玉律,放了柳永一馬,給了柳永一條生路。看宋仁宗這位皇帝,光年號就有天圣、明道、景佑等九個之多,自然也不是一位迂腐死板之人,經常做些出乎人意料的事情也在常理。他有九個年號,在位時間應該不短,查年表,有42年之多。還好,他不是那么古板之人,否則,柳永真的只能“奉旨填詞”,永無出頭之日,永遠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了。正是宋仁宗的金口一開,才改變了柳永的生活,讓他走進下層鹽戶的生活,也讓柳永在親身體驗了
鹽戶的生活的同時產生了同情憐憫的情感。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貧。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廣皇仁到海濱。
甲兵凈洗征輸輟,君有馀財罷鹽鐵。太平相業爾惟鹽,化化夏商周時節。
——柳永《煮海歌 憫亭戶也》
這是柳永對社會的沉重思考:鹽民的勞動是何等的辛苦,卻是不得溫飽,怎么才能讓他們“母富子不貧”,日子過得輕松悠閑一點呢?柳永認為關鍵在于要對海濱之民減輕賦稅,推廣朝廷的恩澤。具體措施就是:國家不再發動戰爭、減少軍費開支而使財政充足,然后就可以減免鹽民的賦稅了。柳永認為只要宰相能夠仁愛待民,夏禹商湯周文王時代那樣的理想時世就會重現。
柳永的《煮海歌 憫亭戶也》,徹底的顛覆了他在我們能心中的形象。柳永不再是我們心目中那個風流才子更像是唐代那個憂國憂民的詩圣杜甫。從體裁上看,它是一首樂府詩,詩題后注有“憫亭戶也”四字,更是仿白居易《新樂府》題下加注語的方式,讓人不由得想起白居易那首和下層百姓心心相印的《賣炭翁》來。 而事實上,柳永也有著那種憂國憂民的那份情懷。《嘉慶馀杭志》就說柳永“撫民清靜”,“百姓愛之”。而寫作《煮海歌》時,柳永當時的身份是曉峰鹽場的監鹽官,從職位來說他應當站在官家的立場維護統治者的利益才是,而他在詩中卻站在了鹽民的立場,訴說鹽民的種種辛苦與不幸,哀求朝廷減輕對鹽民的征斂。這也印證了,柳永絕不是一位為制造“政績”工程而不惜侵害鹽民利益的昏官。
當我們站在定海的山峰曉峰嶺,遙望著腳下的大海和海灘,遙望著千年前柳永曾經供職的曉峰鹽場,心中不禁涌起無限的崇敬之情:“且去低吟淺唱”的柳永,畢竟沒有失卻他作為一個讀書人的良知!
Y柳永的《煮海歌》原文是什么?
煮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 。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輸征 。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島嶼 。
風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鹵 。
后面還有從百度知道上搜吧內容有長度限制的
關于柳永煮海歌在哪里和柳永煮海歌涉及何人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