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nèi)容

今雖耄老是多少歲,年近耄耋是多少歲

她好無恙.2023-02-11 03:30歷史28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今雖耄老是多少歲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年近耄耋是多少歲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送東陽馬生序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給他的同鄉(xiāng)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文章。在這篇贈言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jīng)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專心治學。送東陽馬生序文言文翻譯及注釋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文言文翻譯及注釋資料,僅供參考。

送東陽馬生序文言文原文

送東陽馬生序

作者: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xiāng)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者,豈知余者哉!

——選自《四部備要》本《宋文憲公全集》

〔明〕宋濂

送東陽馬生序文言文翻譯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著經(jīng)書向同鄉(xiāng)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tài)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后,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著破舊的衣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就是這樣。現(xiàn)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shù)胤Q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xiàn)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jīng)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yè)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yè)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yǎng)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zhì)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tài)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

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xiāng)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xiāng)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送東陽馬生序文言文注釋

1. 東陽:今浙江東陽縣,當時與潛溪同屬金華府。馬生:姓馬的太學生,即文中的馬君則。序:文體名,有書序、贈序二種,本篇為贈序。

2. 致:得到。

3. 余:我。嗜(shì)學:愛好讀書。

4. 假借:借。

5.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

6. 走:跑,這里意為“趕快”。

7.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8. 既:已經(jīng),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發(fā)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

9. 圣賢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統(tǒng)。宋濂是一個主張仁義道德的理學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10. 碩(shuò朔)師:學問淵博的老師。游:交游。

11. 嘗:曾。趨:奔赴。

12. 鄉(xiāng)之先達:當?shù)卦诘赖聦W問上有名望的前輩。這里指浦江的柳貫、義烏的黃溍等古文家。執(zhí)經(jīng)叩問:攜帶經(jīng)書去請教。

13. 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辭色,言辭和臉色。

14. 援疑質(zhì)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15. 叱(chì赤)(咄duō奪):訓斥,呵責。

16. 俟(sì四):等待。忻(xīn新):同“欣”。

17. 卒:終于。

18. 篋(qiè竊):箱子。曳(yè夜)屣(xǐ喜):拖著鞋子。

19. 窮冬:隆冬。

20. 皸(jūn軍)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

21. 僵勁:僵硬。

22. 媵人:陪嫁的女子。這里指女仆。持湯沃灌:指拿熱水喝或拿熱水浸洗。湯:熱水。沃灌:澆水洗。

23. 衾(qīn欽):被子。

24. 逆旅主人:旅店主人。

25. 日再食:每日兩餐。

26. 被(pī披)綺繡:穿著華麗的綢緞衣服。被,同“披”。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27. 朱纓寶飾:紅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裝飾品。

28. 腰白玉之環(huán):腰間懸著白玉圈。

29. 容臭:香袋子。臭(xiù):氣味,這里指香氣。

30. 燁(yè頁)然:光采照人的樣子。

31. 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32. 耄(mào帽)老:年老。八九十歲的人稱耄。宋濂此時已六十九歲。

33. 幸預:有幸參與。君子指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

34. 綴:這里意為“跟隨”。

35. 謬稱:不恰當?shù)刭澰S。這是作者的謙詞。

36. 諸生:指太學生。太學:明代中央政府設立的教育士人的學校,稱作太學或國子監(jiān)。

37. 縣官:這里指朝廷。廩(lǐn凜)稍:當時政府免費供給的俸糧稱“廩”或“稍”。

38. 裘(qiú球):皮衣。葛:夏布衣服。遺(wèi位):贈,這里指接濟。

39. 司業(yè)、博士:分別為太學的次長官和教授。

40. 非天質(zhì)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資太低下。

41. 流輩:同輩。

42. 朝:舊時臣下朝見君主。宋濂寫此文時,正值他從家鄉(xiāng)到京城應天(南京)見朱元璋。

43. 以鄉(xiāng)人子:以同鄉(xiāng)之子的身份。謁(yè夜):拜見。

44. 撰(zhuàn賺):同“撰”,寫。長書:長信。贄(zhì至):古時初次拜見時所贈的禮物。

45. 夷:平易。

46. “謂余”二句:認為我是在勉勵同鄉(xiāng)人努力學習,這是說到了我的本意。

47. 詆:毀謗。際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賞識重用。驕鄉(xiāng)人:對同鄉(xiāng)驕傲。

48. 歸見:回家探望。

整體賞析

此篇贈序是宋濂寫給他的同鄉(xiāng)晚生馬君則的。作者贈他這篇文章,是以勉勵他勤奮學習,但意思卻不直接說出,而是從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體會中引申而出,婉轉含蓄,平易親切,字里行間充滿了一個碩德長者對晚生后輩的殷切期望,讀來令人感動。

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寫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情形,著意突出其“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內(nèi)中又分四個層次。第一層從借書之難寫自己學習條件的艱苦。因家貧無書,只好借書、抄書,盡管天大寒,硯結冰,手指凍僵,也不敢稍有懈怠。第二層從求師之難,寫虛心好學的必要。百里求師,恭謹小心。雖遇叱咄,終有所獲。第三層從生活條件之難,寫自己安于清貧,不慕富貴,因學有所得,故只覺其樂而不覺其苦,強調(diào)只要精神充實,生活條件的艱苦是微不足道的。第四層是這一段的總結。由于自己不怕各種艱難,勤苦學習,所以終于學有所成。雖然作者謙虛地說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實,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最后“況才之過于余者乎”的反詰句承前啟后,內(nèi)容十分豐富。首先作者用反詰的語氣強調(diào)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這樣勤奮,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絕成就。同時言外之意是說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現(xiàn)在的成績,都是勤奮苦學的結果。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資過分低下,學無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夠了。從下文知道,馬生是一個勤奮好學的青年,他只要堅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這一句話雖寥寥數(shù)字,但含義深厚,作用大,既照應了上文,又關聯(lián)了下文,扣緊了贈序的主題,把自己對馬生的勸誡、勉勵和期望,誠懇而又不失含蓄地從容道出,表現(xiàn)出“雍容渾穆”的大家風度。

第二段緊承第一段,寫當代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與作者青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形成鮮明的對照,從反面強調(diào)了勤苦學習的必要性。“日有廩稍之供”云云是與上文生活條件之苦對比,“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云云是與上文求師之難對比,“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云云,與上文借書之難對比。通過對比,人們很清楚地看出當今太學生在讀書、求師、生活等幾個方面,都比作者當年的求學條件優(yōu)越得多,但卻業(yè)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后用一個選擇句式又加一個反詰句式,強調(diào)指出:關鍵就在于這些太學生既不勤奮又不刻苦。這又是對上段第四層的照應。

以上兩段從正反兩個方面強調(diào)了勤苦學習的重要性,雖未明言是對馬生的勸勵,而勸勵之意自明。然而文章畢竟是為馬生而作的,所以至第三段便明確地寫到馬生,點明寫序的目的,這就是“道為學之難”,“勉鄉(xiāng)人以學者”。因為勸勵的內(nèi)容在上兩段中已經(jīng)寫足,所以這里便只講些推獎褒美的話,但是殷切款誠之意,馬生是不難心領神會的。

宋濂為人寬厚誠謹,謙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寫得情辭婉轉,平易親切。其實按他的聲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擺出長者的架子,正面說理大發(fā)議論,把這個青年教訓一通的。然而他卻不這樣做。他絕口不說你們青年應當怎樣怎樣,而只是說“我”曾經(jīng)怎樣怎樣,自己放在與對方平等的地位上,用自己親身的經(jīng)歷和切身的體會去和人談心。不僅從道理上,而且從形象上、情感上去啟發(fā)影響讀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處有一種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在不知不覺中縮短了與作者思想上的距離,贊同他的意見,并樂于照著他的意見去做。寫文章要能達到這一步,決非只是一個文章技巧問題,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養(yǎng)作基礎的。

其次,作者在說理上,也不是憑空論道,而是善于讓思想、道理從事實的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而在事實的敘述中,又善于將概括的述說與典型的細節(jié)描繪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使文章具體實在,僅在行文上簡練生動,而且還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說到讀書之難時,作者在概括地敘述了自己因家貧無書,不得不借書、抄書,計日以還的情形后說:“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通過這樣一個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就使人對作者當初讀書的勤奮及學習條件的艱苦,有了一個生動形象的具體感受。理在事中,而事頗感人。這也是此文使人樂于贊同并接受作者意見的又一個內(nèi)在的原因。

而且,文章渾然天成,內(nèi)在結構卻十分嚴密而緊湊。本來文章所贈送的對象是一篇之主體。然而文章卻偏把主體拋在一邊,先從自己談起,從容道來,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談及贈送的對象。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則匠心獨運。在文章的深層結構中,主賓之間有一種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時時針對著主,處處照應到主,而卻避免了一般贈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點,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長。在寫作中又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使左右有對比,前后有照應,文章于寬閑中顯示嚴整,“魚魚雅雅,自中節(jié)度”。這一點給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

文言文翻譯

送 東 陽 馬 生 序

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2),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3)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4)。錄畢,走(5)送之,不敢稍逾約(6),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7),益慕圣賢之道(8),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9)。嘗趨(10)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11)。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12)。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13),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14),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忻悅(15),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16)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17),行深山巨谷中。窮冬(18)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19)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20)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21),以衾(22)擁履,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23),日再食(24),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25),戴朱纓寶飾(26)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27),左佩刀,右備容臭(28),燁然(29)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30)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苦此。今雖耄老(31),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32)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33)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34)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35),縣官日有廩稍之供(36),父母歲有裘葛之遺(37),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38)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39),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40)甚稱其賢。余朝京師(41),生以鄉(xiāng)人子謁(42)余,撰長書以為贄(43),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44)。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xiāng)人以學者,余之志也(45);底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者(46),豈知余者哉!

[作者簡介]

宋濂(lián連)(一三一○——一三八一),字景濂,金華潛溪(今浙江金華)人。早年就有文名。元代至正年間被舉薦為翰林院編修,堅辭不就,入山隱居著述。后與劉基同受朱元璋征聘,任顧問。明代開國后,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負責草擬詔令),許多朝廷典冊文字都出他的手筆,又曾領修《元史》。年老歸鄉(xiāng)后,因事牽連,死于貶謫四川茂州的途中,謚“文憲”。著有《宋學士全集》。宋濂一部分傳記作品較有現(xiàn)實意義,人物形象生動。

作者在這篇贈言里,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jīng)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yè)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yōu)劣。作者的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他所說的學習目的與內(nèi)容,則不足取。文章層次分明。描摹細致,情意懇切,詞暢理達。

[注釋]

(1)東陽:今浙江東陽縣,當時與潛溪同屬金華府。馬生:姓馬的太學生,即文中的馬君則。序:文體名,有書序、贈序二種,本篇為贈序。

(2)余:我。嗜(shì是)學:愛好讀書。

(3)假借:借。

(4)弗之怠:即“弗怠之”,不偷懶。

(5)走:跑,這里意為“趕快”。

(6)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7)既:已經(jīng),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發(fā)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

(8)圣賢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統(tǒng)。宋濂是一個主張仁義道德的理學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9)碩(shuò朔)師:大師,即學問家。游:交游。

(10)嘗:曾。趨:奔赴。

(11)鄉(xiāng)之先達:當?shù)卦诘赖聦W問上有名望的前輩。這里指浦江的柳貫、義烏的黃溍等古文家。執(zhí)經(jīng)扣問:攜帶經(jīng)書去請教。

(12)稍降辭色:言辭、態(tài)度很嚴肅,沒有一點隨隨便便的樣子。

(13)援疑質(zhì)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14)叱(chì赤)(咄duó奪):斥責。

(15)俟(sì四):等待。忻(xīn新):同“欣”。

(16)卒:終于。

(17)篋(qiè竊):箱子。曳(yè夜)屣(xǐ喜):拖著鞋子。

(18)窮冬:深冬。

(19)皸(jūn軍)裂:皮膚因干燥或受凍而裂開。

(20)僵勁:僵硬。

(21)媵(yìng硬)人:這里指侍候的仆人。持湯沃灌:指拿熱水喝或拿熱水浸洗。

(22)衾(qīn欽):被子。

(23)逆旅主人:旅店主人。

(24)日再食:每日兩餐。

(25)被(pī披)綺繡:穿著華麗的綢緞衣服。被,同“披”。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26)朱纓寶飾:紅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裝飾品。

(27)腰白玉之環(huán):腰間懸著白玉圈。

(28)容臭:香袋子。

(29)燁(yè頁)然:光采艷麗的樣子。

(30)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31)耄(mào帽)老:年老。八九十歲的人稱耄。宋濂此時已六十九歲。

(32)幸預:有幸參與。君子指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

(33)綴:這里意為“跟隨”。

(34)謬稱:不恰當?shù)刭澰S。這是作者的謙詞。

(35)諸生:指太學生。太學:明代中央政府設立的教育士人的學校,稱作太學或國子監(jiān)。

(36)縣官:這里指朝廷。廩(lǐn凜)稍:當時政府免費供給的俸糧稱“廩”或“稍”。

(37)裘(qiú球):皮衣。葛:夏布衣服。遺(wèi位):贈,這里指接濟。

(38)司業(yè)、博士:分別為太學的次長官和教授。

(39)非天質(zhì)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資太低下。

(40)流輩:同輩。

(41)朝:舊時臣下朝見君主。宋濂寫此文時,正值他從家鄉(xiāng)到京城應天(南京)見朱元璋。

(42)以鄉(xiāng)人子:以同鄉(xiāng)之子的身份。謁(yè夜):拜見。

(43)撰(zhuàn賺):同“撰”,寫。長書:長信。贄(zhì至):古時初次拜見時所贈的禮物。

(44)夷:平易。

(45)“謂余”二句:認為我是在勉勵同鄉(xiāng)人努力學習,這是說到了我的本意。

(46)詆:毀謗。際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賞識重用。驕鄉(xiāng)人:對同鄉(xiāng)驕傲。

[譯文]

我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學習,家境貧窮,沒有錢買書來看,常常從家中有藏書的人那里把書借來,親自動手用筆抄錄書上的內(nèi)容,計算好日子,按期奉還。冬天,天氣特別寒冷,硯臺里的墨凍得像冰一樣堅硬,手指凍得不能屈伸,也從不敢偷懶。抄錄完后,趕快前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一點兒約定的日期。因此,人們常常愿意把書借給我。我因而能看遍許多書。到二十歲的時候,我更加羨慕圣人和賢人的道德思想,又擔憂沒有高明的老師,無法與名人交游,曾經(jīng)趕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追隨鄉(xiāng)里有名望有學識的先輩,手持經(jīng)典著作,虛心地向他們求教。這些先輩道德高尚,聲望尊貴,前來求學的門人和弟子很多,填滿了房屋,他們的言辭和臉色一直很嚴肅。我恭敬地站立著,陪伴在尊長的左右,謹慎地向他們提出疑問,質(zhì)詢道理,常常小心地俯下身子,側著耳朵來請教;有時遇到尊長怒斥,我的臉色就更加謙恭,禮節(jié)就更加周全,不敢說一句話來回答他們;等到尊長高興的時候,就又向他請教問題了。因此,我雖然愚鈍,也終于學到了不少知識。

當我追隨老師學習的時候,背著書箱,趿拉著鞋子,艱難地行走在深山巨谷之中。寒冬,刮著猛烈的大風,大雪積了數(shù)尺深,腳上的皮膚凍裂了也沒有感覺。到了住的地方,四肢僵直不能動,婢女端著熱水為我盥洗,用被子圍住我,蓋住我的身子,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客舍主人的家里,第二天才吃東西,沒有新鮮肥美的滋味來享用。同住的學生,全都穿著漂亮的絲綢繡衣,戴著用紅纓珠寶裝飾的帽子,腰帶上系著白玉的圓環(huán),左邊佩帶一把刀,右邊配備一袋香物,全身上下光彩閃爍好像神仙。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處在他們的中間,絲毫沒有一點羨慕美艷的想法,因為心中有足以讓我高興的學業(yè),因而并不感到衣食享用不如別人。我學習的勤奮與艱苦,大概就是這樣的。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成就什么事業(yè),還有幸在朝中做官,承蒙天子恩寵的光澤,追隨在公卿大人們的身后,每天在旁邊陪坐,準備回答眾人的咨詢,即使公卿的姓氏名字很尊貴,四海之內(nèi)也有人把他們稱呼錯了的時候,況且他們的才能遠遠地勝過我了呢?(注:此句的意思是:我的地位不及公卿是正常的事情,不足為怪。)

現(xiàn)在諸位學生在太學學習,每天都享用朝廷供給的伙食,每年都享用到父母供給的皮衣和布衣,再也沒有受凍挨餓的憂患了;坐在高大的房子下面誦讀詩書,再也沒有到處奔走求學的辛苦了;有太學里的教官給你們當老師,再也不會有提問而不告訴,求解答卻沒有結果的情況了。凡是你們應該有的書,全都集中在這里,再也不必像我那樣親自動手抄錄,要向眾人借取,才能看到書的情況了。太學的學生中,如果有學業(yè)不精進,道德修養(yǎng)不好的人,那就不是天資低下不如人,而是不如我那么專心致志地學習罷了,哪里是別人的過錯呢!

東陽的馬生君則,你在太學已經(jīng)學習二年,同輩的人十分稱贊你德才兼?zhèn)洹N以诰┒既ド铣瘯r,馬生以同鄉(xiāng)人之子的名義拜謁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初次拜見長者的禮物,言辭極為暢達;和馬生討論分辯問題時,馬生說話的神態(tài)謙和,臉色平易近人。馬生說自己年少時,在學習上用心很辛苦,這樣的學生才稱得上是好學生啊!馬生即將回鄉(xiāng)去見自己的親人了,我因此把求學的艱難寫下來并告訴給晚輩。說我勉勵同鄉(xiāng)人刻苦學習,就正合我的一番心意;如果歪曲我的本意,夸耀自己的運氣好,而在同鄉(xiāng)人面前自高自大的話,哪里是明白我的心意所在呢!

今雖耄老的耄怎么翻譯

mào

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老~|~耋之年。

《送東陽馬生序》全文翻譯是什么?

【《送東陽馬生序》全文翻譯】:

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家里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臺里的墨汁都結了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錄書。抄寫完畢后,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能夠遍觀群書。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經(jīng)趕到數(shù)百里以外,拿著經(jīng)書向鄉(xiāng)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辭和態(tài)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jié)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則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不少教益。

當我外出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峽谷之中。隆冬時節(jié),刮著猛烈的寒風,雪有好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人拿著熱水為我洗浴,用被子裹著我,很久才暖和起來。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應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用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囊,光彩鮮明,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處于他們之間,但我毫無羨慕的心。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我求學的辛勤和艱苦就是像這個樣子。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shù)胤Q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詩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yè)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yè)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yǎng)成的,不是天賦、資質(zhì)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tài)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xiāng)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際遇之好而在同鄉(xiāng)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的人嗎?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明代〕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xiāng)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者,豈知予者哉!

【《送東陽馬生序》賞析】:

在這篇贈序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jīng)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yè)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yōu)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專心治學。全文結構嚴謹,詳略有致,用對比說理,在敘事中穿插細節(jié)描繪,讀來生動感人。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段寫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情形,著意突出其“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內(nèi)中又分四個層次。第一層從借書之難寫自己學習條件的艱苦。因家貧無書,只好借書、抄書,盡管天大寒,硯結冰,手指凍僵,也不敢稍有懈怠。第二層從求師之難,寫虛心好學的必要。百里求師,恭謹小心。雖遇叱咄,終有所獲。第三層從生活條件之難,寫自己安于清貧,不慕富貴,因學有所得,故只覺其樂而不覺其苦,強調(diào)只要精神充實,生活條件的艱苦是微不足道的。第四層是這一段的總結。由于自己不怕各種艱難,勤苦學習,所以終于學有所成。雖然作者謙虛地說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實,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最后“況才之過于余者乎”的反詰句承前啟后,內(nèi)容十分豐富。首先作者用反詰的語氣強調(diào)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這樣勤奮,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絕成就。同時言外之意是說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現(xiàn)在的成績,都是勤奮苦學的結果。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資過分低下,學無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夠了。從下文知道,馬生是一個勤奮好學的青年,他只要堅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這一句話雖寥寥數(shù)字,但含義深厚,作用大,既照應了上文,又關聯(lián)了下文,扣緊了贈序的主題,把自己對馬生的勸誡、勉勵和期望,誠懇而又不失含蓄地從容道出,表現(xiàn)出“雍容渾穆”的大家風度。

第二段緊承第一段,寫當代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與作者青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形成鮮明的對照,從反面強調(diào)了勤苦學習的必要性。“日有廩稍之供”云云是與上文生活條件之苦對比,“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云云是與上文求師之難對比,“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云云,與上文借書之難對比。通過對比,人們很清楚地看出當今太學生在讀書、求師、生活等幾個方面,都比作者當年的求學條件優(yōu)越得多,但卻業(yè)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后用一個選擇句式又加一個反詰句式,強調(diào)指出:關鍵就在于這些太學生既不勤奮又不刻苦。這又是對上段第四層的照應。

以上兩段從正反兩個方面強調(diào)了勤苦學習的重要性,雖未明言是對馬生的勸勵,而勸勵之意自明。然而文章畢竟是為馬生而作的,所以至第三段便明確地寫到馬生,點明寫序的目的,這就是“道為學之難”,“勉鄉(xiāng)人以學者”。因為勸勵的內(nèi)容在上兩段中已經(jīng)寫足,所以這里便只講些推獎褒美的話,但是殷切款誠之意,馬生是不難心領神會的。

宋濂為人寬厚誠謹,謙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寫得情辭婉轉,平易親切。其實按他的聲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擺出長者的架子,正面說理大發(fā)議論,把這個青年教訓一通的。然而他卻不這樣做。他絕口不說你們青年應當怎樣怎樣,而只是說“我”曾經(jīng)怎樣怎樣,自己放在與對方平等的地位上,用自己親身的經(jīng)歷和切身的體會去和人談心。不僅從道理上,而且從形象上、情感上去啟發(fā)影響讀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處有一種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在不知不覺中縮短了與作者思想上的距離,贊同他的意見,并樂于照著他的意見去做。寫文章要能達到這一步,決非只是一個文章技巧問題,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養(yǎng)作基礎的。

其次,作者在說理上,也不是憑空論道,而是善于讓思想、道理從事實的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而在事實的敘述中,又善于將概括的述說與典型的細節(jié)描繪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使文章具體實在,僅在行文上簡練生動,而且還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說到讀書之難時,作者在概括地敘述了自己因家貧無書,不得不借書、抄書,計日以還的情形后說:“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通過這樣一個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就使人對作者當初讀書的勤奮及學習條件的艱苦,有了一個生動形象的具體感受。理在事中,而事頗感人。這也是此文使人樂于贊同并接受作者意見的又一個內(nèi)在的原因。

而且,文章渾然天成,內(nèi)在結構卻十分嚴密而緊湊。本來文章所贈送的對象是一篇之主體。然而文章卻偏把主體拋在一邊,先從自己談起,從容道來,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談及贈送的對象。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則匠心獨運。在文章的深層結構中,主賓之間有一種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時時針對著主,處處照應到主,而卻避免了一般贈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點,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長。在寫作中又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使左右有對比,前后有照應,文章于寬閑中顯示嚴整,“魚魚雅雅,自中節(jié)度”。這一點給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

本文在寫法方面,下述三者都值得學習:

一、緊扣中心,從不同角度加以闡述。本文的中心是個“學”字。作者記自己幼時如何“嗜學”,成年以后如何“慕道”,說太學諸生應專心學習,嘉許馬生“善學”,及“道為學之難”以送馬生等,由己及人,自始至終,無一不從“學”字著筆。寫自己過去生活的清苦,今日太學條件的優(yōu)越,仍然圍繞著“學”字來寫,只是角度不同。作者自述學習勤奮,勇于克服困難,是為現(xiàn)身說法,闡明主觀努力的重要性,使馬生從作者的經(jīng)歷中懂得學習必須“勤且艱”的道理。列舉太學的生活、師資、設備等方面的情況,是為了說明客觀條件的優(yōu)越有利于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讓馬生認識到應該珍惜已有的條件,像作者那樣專心求學,做到業(yè)精德成。這樣將與學習有關的道理,通過具體事例與實際情況的敘述,從不同角度加以說明,使馬生和讀者都能從作者娓娓動聽的敘述中受到啟發(fā),悟出怎樣為學的道理。

二、概敘與細敘相結合。本文以記敘為主,記敘有概敘與細敘之分。作者通過概敘,對自己幼年以至成年刻苦學習的過程與全貌,做了粗線條的敘述;通過細敘,對典型材料、具體環(huán)境加以生動、細致的展開。兩者結合,使敘述有點有面,既能使讀者對作者艱苦學習的情況有整體的認識,又能對其中重點“細節(jié)”獲得深刻的印象。如細敘“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這一“細節(jié)”,將作者長期“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的辛勤具體地反映出來。又如“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久而乃和”這段細敘,將“嘗趨百里外”從師途中的環(huán)境與艱辛反映得很為生動。再如“先達……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聽;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這段細敘,將“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時的尊師的神態(tài)和頑強學習的心理,真實地表現(xiàn)出來。此外,如同寫衣著,對同舍生細加敘述,與肖像描寫幾乎沒有區(qū)別,對自己則只用“缊袍敝衣”四字加以概敘,而對自己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卻又用了細敘的手法。兩者相輔相成,既表現(xiàn)了作者家境的貧寒,生活的儉樸,也反映出他的志趣的高尚。

三、對比方法的運用,是本文寫法最明顯的特點。主要將太學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與作者自己過去學習時的艱苦進行對比;將自己從師時生活的儉樸與同舍生的奢華進行對比。注評時已分別說明,這里不重述。

【詞句注釋】:

東陽:今浙江東陽市,當時與潛溪同屬金華府。馬生:姓馬的太學生,即文中的馬君則。序:文體名,有書序、贈序二種,本篇為贈序。

余:我。嗜(shì)學:愛好讀書。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錄書。弗,不。之,指代抄書。

走:跑。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既:已經(jīng),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發(fā)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

圣賢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統(tǒng)。宋濂是一個主張仁義道德的理學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碩(shuò)師:學問淵博的老師。游:交游。

嘗:曾。趨:奔赴。

鄉(xiāng)之先達:當?shù)卦诘赖聦W問上有名望的前輩。這里指浦江的柳貫、義烏的黃溍等古文家。執(zhí)經(jīng)叩問:攜帶經(jīng)書去請教。

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辭色,言辭和臉色。

援疑質(zhì)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叱(chì)咄(duō):訓斥,呵責。

俟(sì):等待。

卒:終于。

篋(qiè):箱子。曳屣(yè xǐ):拖著鞋子。

窮冬:隆冬。

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

僵勁:僵硬。

媵人:陪嫁的女子。這里指女仆。持湯沃灌:指拿熱水喝或拿熱水浸洗。湯:熱水。沃灌:澆水洗。

衾(qīn):被子。

逆旅:旅店。

日再食:每日兩餐。

被(pī)綺繡:穿著華麗的綢緞衣服。被,同“披”。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朱纓寶飾:紅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裝飾品。

腰白玉之環(huán):腰間懸著白玉圈。

容臭:香袋子。臭(xiù):氣味,這里指香氣。

燁(yè)然:光彩照人的樣子。

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耄(mào)老:年老。八九十歲的人稱耄。宋濂此時已六十九歲。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今浙江浦江縣)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東陽馬生序》、《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等。

【創(chuàng)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xiāng)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xiāng)浦江(浙江省浦江縣)到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去朝見,同鄉(xiāng)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下了此篇贈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和學習態(tài)度,以勉勵他人勤奮。

【表達主題】: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文學家宋濂創(chuàng)作的一篇贈序。在這篇贈序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jīng)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yè)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yōu)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專心治學。全文結構嚴謹,詳略有致,用對比說理,在敘事中穿插細節(jié)描繪,讀來生動感人。

【名家點評】:

遼寧省作協(xié)主席、遼寧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充閭《中國好文章·你不能錯過的文言文》:“本文通過敘述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迫切、境遇的艱難,勉勵馬生等太學生刻苦向學,期于有成。感情真摯,語重心長,說理透徹,頗具感人力量。”

【歷史評價】:

劉基曾評價宋濂的,送東的前五個自然段,從不同側面,用多種表述手法,充分敘述和闡明了勤奮好學的重要性,以及應秉持的精神、態(tài)度。最后一個自然段,才簡要說及題意:因為馬生進見,又因為馬生年輕善學,所以著文勉勵馬生。

這種別具一格的文章結構布局,可以說是先“賓”后“主”。“賓”,著力敘事說理、筆墨酣暢,因而水到渠成,可以自然過渡到“主”——惜墨如金地點明題意。

全文分三大部分,行文緊湊嚴密,前兩部分是從對比中闡發(fā)主旨,后一部分扣緊贈序文體,說明寫作意圖。文章有情有理,不空談,令人容易接受。第一部分是作者敘述自己的求學時期,如何不辭勞苦,不避艱險,不計客觀條件,虛心求學的學生之首”,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他自幼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曾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后陽馬生序》可謂其散文中的佳作,體現(xiàn)了其長者之風、大家之范,其中之美值得細細品味。

送東陽馬生序

余幼時即嗜[1]學。家貧,無從[2]致書[3]以觀,每假借[4]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錄畢,走[6]送之,不敢稍逾約[7]。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guān)[8],益慕圣賢之道。又患[9]無碩師[10]名人與游,嘗[11]趨[12]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13]執(zhí)經(jīng)叩問[14]。先達德隆望尊[15],門人弟子填其室[16],未嘗稍降辭色[17]。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18],俯身傾耳以請[19];或遇其叱咄[20],色愈恭,禮愈至[21],不敢出一言以復[22];俟[23]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qiè)曳(yè)屣(xǐ)[24]行深山巨谷中。窮冬[25]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26]而不知。至舍[27],四支[28]僵勁不能動,媵(yìng)人[29]持湯[30]沃灌[31],以衾(qīn)[32]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33],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綺(qǐ)繡,戴朱纓(yīng)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xiù)[34],燁然[35]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36]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37]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38],縣官[39]日有廩(lǐn)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něi)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40]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41]甚稱其賢。余朝京師[42],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撰[43]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44]。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xiāng)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45]而驕鄉(xiāng)人者,豈知余者哉!

[編輯本段]譯文

我幼年的時候就特別愛好學習。家里貧窮,沒辦法得到書來看,每次向有藏書的人家借來書,自己親手用筆抄錄,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歸還。在非常寒冷的冬天里,硯臺里的墨汁結成了堅硬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彎曲伸直,也不放松抄寫。抄錄完畢,跑著送過去,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博覽群書。成年之后,(我)更加地仰慕圣賢的學說,又擔心(憂慮)自己無法和才學淵博的老師、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往百里之外,手拿著經(jīng)書向當?shù)赜械赖掠袑W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子弟擠得滿屋都是,他(對待學生)從不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一些。我站在他身旁侍候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候遇前輩訓斥、呵責,我的表情更加恭敬了,禮節(jié)也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辯解。等到他高興后,就再次去請教他。所以我雖然愚笨,終于也有所收獲。

當我跟從老師求學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和巨大的峽谷中。隆冬時節(jié),刮著猛烈的寒風,雪有好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因為寒冷干燥而凍裂卻不知道。回到學舍(書館),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仆人拿著熱水(為我)澆洗我的四肢,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和起來。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兩頓伙食,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來享用。與我同住別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佩戴白玉做的玉環(huán),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囊,光彩照人的樣子好像神仙一樣;我卻在他們中間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但我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我求學的辛勤和艱苦大概就是像這個樣子啊!

現(xiàn)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shù)胤Q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xiàn)在各個學生在太學里讀書,每天有朝廷供給的公糧,每年有父母寄來冬夏的衣服,沒有受凍挨餓的憂慮;坐在大房子里面讀詩書,沒有奔波的辛勞;有司業(yè),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問題得不到解答,要求得不到滿足了;凡是該有的書,都搜集在這里,不必像我那樣親手抄錄,向別人借書然后才讀得到。他們有學業(yè)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資低下,而是心不如我專一罷了,哪里是他人的過失呢?

東陽的學生馬君則,在大學讀書已經(jīng)兩年了,同輩的人很稱贊他的才能。我到京師時,他以同鄉(xiāng)晚輩人的身份來拜見我。寫了一篇長信來當做初次見面時的禮物,文辭很通暢明白。我和他辯論,他的談吐溫和態(tài)度平和;他自己說少年時讀書很用心,十分勞苦。這可以說是善于學習的人了!他現(xiàn)在要回家去省親,因此我把求學的困難告訴他。

如果說我勉勵同鄉(xiāng)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xiāng)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編輯本段]注釋

[1]嗜:特別愛好。

[2]無從:沒有辦法。

[3]致書:得到書,這里是買書的意思。致:得到。

[4]假借:同意復詞。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書.“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6]走:跑。

[7]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8]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fā)戴帽)儀式,表示已經(jīng)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這里即指二十歲。

[9]患:擔心,憂慮。

[10]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碩,大。

[11]嘗:曾經(jīng)。

[12]趨:奔向。

[13]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

[14]叩問:求教。叩,請教。

[15]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又作德高望重。望,聲望,名望。

[16]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學生。填,塞。這里是擁擠的意思。

[17]辭色:言語和臉色。

[18]援疑質(zhì)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zhì),詢問。

[19]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現(xiàn)尊敬而專心)請教。

[20] 叱咄:訓斥,呵責。

[21]至:周到。

[22]復:這里指辯解。

[23]俟:等待。

[24]負篋(qiè)曳屣(xǐ):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25]窮冬:隆冬。

[26]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

[27]舍:這里指學舍,書館。

[28]支:通“肢”四肢的意思。

[29]媵(yìng)人:服侍的人。

[30]湯:熱水。

[31]沃灌:澆洗。

[32]以:用。

[33]衾:(qīn)被子。

[34]擁:圍著。

[35]而:表示修飾。

[36]乃:才。

[37]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8]被:通“披”,這里是穿的意思

[39]纓:帽帶

[40]腰:腰佩。腰,用作動詞。(名作動)

[41]容臭:(xiù)香袋。臭:氣味,這里指香氣。

[42]燁(yè)然:光彩照人的樣子。

[43]缊(yùn)袍敝(bì)衣:破舊的衣服.缊,舊絮.敝,破.

[44]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

[45]中:內(nèi)心。

[46口體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47]蓋:大概。

[48]太學:即國子監(jiān),設于京城,是全國最高學府。

[49]縣官:這里指朝廷。廩稍:國家供給的糧食。

[50]司業(yè)、博士:指國子監(jiān)司業(yè)、國子監(jiān)博士,都是教官。

[51]流輩:同輩的人。

[52]朝京師:這里指去官后進京朝見皇帝。

[53]長書:長信。贄:初見面時表敬意送的禮物。

[54]夷:平和。

[55]際遇之盛:謂好的遭遇。這里指官位之盛。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翻譯及注釋

《送東陽馬生序》寫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xiāng)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xiāng)浦江(浙江省浦江縣)到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同鄉(xiāng)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和學習態(tài)度,勉勵他人勤奮學習,成為朱元璋時,正在太學讀書的同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xiāng)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者,豈知予者哉!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錄。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jīng)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著經(jīng)書向同鄉(xiāng)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tài)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復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趿拉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上的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

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shù)胤Q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詩》《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yè)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yè)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yǎng)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zhì)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tài)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xiāng)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xiāng)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送東陽馬生序》注釋

東陽:今浙江東陽市,當時與潛溪同屬金華府。馬生:姓馬的太學生,即文中的馬君則。序:文體名,有書序、贈序二種,本篇為贈序。

余:我。嗜(shì)學:愛好讀書。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

走:跑,這里意為“趕快”。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既:已經(jīng),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發(fā)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

圣賢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統(tǒng)。宋濂是一個主張仁義道德的理學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碩(shuò)師:學問淵博的老師。游:交游。

嘗:曾。

趨:快步走。

鄉(xiāng)之先達:當?shù)卦诘赖聦W問上有名望的前輩。這里指浦江的柳貫、義烏的黃溍等古文家。執(zhí)經(jīng)叩問:攜帶經(jīng)書去請教。

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辭色,言辭和臉色。

援疑質(zhì)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叱(chì)(咄duō):訓斥,呵責。

俟(sì):等待。忻(xīn):同“欣”。

卒:終于。

篋(qiè):箱子。曳屣(yè xǐ):拖著鞋子。

窮冬:隆冬。

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

僵勁:僵硬。

媵人:陪嫁的女子。這里指女仆。持湯沃灌:指拿熱水喝或拿熱水浸洗。湯:熱水。沃灌:澆水洗。

衾(qīn):被子。

逆旅:旅店。

日再食:每日兩餐。

被(pī)綺繡:穿著華麗的綢緞衣服。被,同“披”。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朱纓寶飾:紅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裝飾品。

腰白玉之環(huán):腰間懸著白玉圈。

容臭:香袋子。臭(xiù):氣味,這里指香氣。

燁(yè頁)然:光采照人的樣子。

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耄(mào)老:年老。八九十歲的人稱耄。宋濂此時已六十九歲。

幸預:有幸參與。君子指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另譯指有官位的人 。

綴:這里意為“跟隨”。

謬稱:不恰當?shù)刭澰S。這是作者的謙詞。

諸生:指太學生。太學:明代中央政府設立的教育士人的學校,稱作太學或國子監(jiān)。

縣官:這里指朝廷。廩(lǐn)稍:當時政府免費供給的俸糧稱“廩”或“稍”。

裘(qiú):皮衣。葛:夏布衣服。遺(wèi):贈,這里指接濟。

司業(yè)、博士:分別為太學的次長官和教授。

非天質(zhì)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資太低下。

流輩:同輩。

朝:舊時臣下朝見君主。宋濂寫此文時,正值他從家鄉(xiāng)到京城應天(南京)見朱元璋。

以鄉(xiāng)人子:以同鄉(xiāng)之子的身份。謁(yè):拜見。

撰(zhuàn):同“撰”,寫。長書:長信。贄(zhì):古時初次拜見時所贈的禮物。

辯:同辨。

夷:平易。

歸見:回家探望。

“謂余”二句:認為我是在勉勵同鄉(xiāng)人努力學習,這是說到了我的本意。

詆(dǐ):毀謗。際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賞識重用。驕鄉(xiāng)人:對同鄉(xiāng)驕傲。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3246.html

分享給朋友:

“今雖耄老是多少歲,年近耄耋是多少歲” 的相關文章

師說全文多少字(師說全文字數(shù))

師說全文多少字(師說全文字數(shù))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師說全文多少字,以及師說全文字數(shù)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韓愈《師說》全文 《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

黃庭堅有多少首詩(黃庭堅最著名的一首詩)

黃庭堅有多少首詩(黃庭堅最著名的一首詩)

很多朋友對于黃庭堅有多少首詩和黃庭堅最著名的一首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黃庭堅的詩有哪些?速求回答! 以下均為黃庭堅的詩詞:1、清明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

王維寫古詩有哪些(王維寫了的古詩有哪些)

王維寫古詩有哪些(王維寫了的古詩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王維寫古詩有哪些,以及王維寫了的古詩有哪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維都寫了哪些詩 1. 《山中》- 王維 - 唐代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王維 - 唐代3. 《畫》- 王...

司馬光有多少首詩歌(司馬光一共寫了多少首詩)

司馬光有多少首詩歌(司馬光一共寫了多少首詩)

很多朋友對于司馬光有多少首詩歌和司馬光一共寫了多少首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司馬光,有沒有什么有名的詩詞 存詞三首,著名詞作兩首。阮郎歸(北宋) ?司馬光漁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閑。綺窗紗幌映朱顏。相逢醉夢間。 ?松露冷,海霞殷。匆匆整棹還。落花寂...

與朱元思書多少字(與朱元思書多少字除標點)

與朱元思書多少字(與朱元思書多少字除標點)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與朱元思書多少字,以及與朱元思書多少字除標點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與朱元思書》全文多少個字? 【原文】 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1],謁妙用真人祠[2]。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3]。祠正對巫山,峰...

洞庭湖相關的詩句有哪些(洞庭湖 的詩句)

洞庭湖相關的詩句有哪些(洞庭湖 的詩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洞庭湖相關的詩句有哪些,以及洞庭湖 的詩句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描寫洞庭湖詩句有哪些? 描寫洞庭湖詩句有如下:1、《望洞庭》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

王維五言絕句有哪些(王維五言絕句有哪些)

王維五言絕句有哪些(王維五言絕句有哪些)

很多朋友對于王維五言絕句有哪些和王維五言絕句有哪些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王維五言絕句有哪些? 《紅豆》,《相思》,《送別》,《竹里館》,《雜詩》,《漆園》,《山中》,《息夫人》,《辛夷塢》,《白是灘》王維的五言絕句是什么? 王維的五言絕句有:1、相...

《春晚》作者有哪些(春晚的作者簡介)

《春晚》作者有哪些(春晚的作者簡介)

大家好,關于《春晚》作者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春晚的作者簡介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春晚》詩意? 《春晚》是宋代詩人范成大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的字面意思:荒蕪的園子冷落凄清, 我懶得去...

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朗讀)

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朗讀)

很多朋友對于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和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朗讀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摸魚兒(又名雁丘詞) 作者:元好問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如何學好禮記(學記是禮記嗎)

如何學好禮記(學記是禮記嗎)

大家好,關于如何學好禮記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學記是禮記嗎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禮記》中的文學常識 《禮記》是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編纂而成,共49篇。為十三經(jīng)之一。是戰(zhàn)國以...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