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好禮記(學記是禮記嗎)
大家好,關于如何學好禮記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學記是禮記嗎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禮記》中的文學常識
《禮記》是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編纂而成,共49篇。為十三經之一。是戰國以后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
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漢族哲學思想。
《禮記》全書多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饒具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如:
1、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3、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讀書分享: 《禮記·學記》的七大辦學原則和簡注。
1、示敬道原則。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開學的時候,第一件事要展示敬道的原則。讓所有人對“道”都生起信心。用皮弁祭菜,是祭祀的形式。皮弁就是穿上制服,天子親自參加,因為那個地方是太學,所以周天子要參加。各諸侯國的國君在他自己的各諸侯國也要穿上朝服,到后來就讓有司來代替,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持人他來代替。“祭”就是祭祀先圣先師。“菜”就是芹藻之類的祭品。“皮弁祭菜”的意思就是天子任命有司穿著皮弁(太子才能穿的朝服),用芹藻之菜來祭祀先圣先師,也就是說開學的第一天要行祭禮,行拜師禮。祭祀,古代的祖師爺叫先圣先師,到后來學校的祖師爺大家都知道就是大成至圣先師孔老夫子。所以到后代,乃至漢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以來,唐宋元明清,歷代歷朝,大家都祭祀大成至圣先師孔老夫子,這是一個歷史的過程。
祭祀的目的是什么?“祭神如神在”讓學生生起恭敬心,尊師敬道的心。對“道”古圣先賢相傳的圣人之道,產生恭敬心,叫“示敬道”。“示”就是展示,用祭禮來展示。
2、官其始原則。“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宵雅》就是《詩經》的《小雅》,“肄”就是練習,是祭祀時一定要學習《詩經》里面的三首詩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這三首詩歌都是講君臣之道,用上下之官、君臣的道義,來勸勉剛剛入學的學生。告訴孩子們在家里要行孝道,進入學校要學君道。這九年,就要努力的學習君臣之道,而且還要用圣賢人的心來學君臣之道,叫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為官的責任道義來勸勉剛剛15歲入學的學生,十有五而志于學,立志這門學問,就是要勸勉學生學習為官的道義以及君臣相宴樂的和厚。
3、孫其業原則。“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就是學生入學之時,太胥之官先擊鼓召集學生上課,學生到了課堂打開框篋,取出所要學習的經典課業。“孫”意思就是恭順,對我們的學業很恭敬,然后按照學習的順序來學習。“孫其業”就是恭順各自所選的經典課業。
4、收其威原則。“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叫稻木,“楚”是荊條,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教鞭。這個教鞭,收斂整齊之,讓孩子感到威嚴,不敢犯錯誤。所以學生不努力向學,老師就用夏楚二物來鞭撻之。所以在古代,老師就把兩個教鞭掛在門邊上,然后變得很大,學生上課不認真,老師也不用打他就看著那個教具,看著那個“夏楚二物”再看看學生,學生就知道趕緊做好了,教鞭在哪,這是收其威的原則。
5、游其志原則。“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這個“視學”就是檢查,“禘”就是大祭,“未卜禘”就是還沒有大祭,祭祀還沒有祭過。古代的祭祀叫“春禘秋嘗”,一年幾次大祭,天子要親自參加。天子沒有參加過大祭,不能視察“太學”。還沒有進行祭祀,不要到學校去檢查。
“游”的意思是深入。在古代深入進去潛水才叫游。現在的“游泳”古代叫浮水。所以“游其志”的意思是游遐學生的志意,讓這些太學的圣賢師生們,深入經典。深入經典才能智慧如海,不要亂檢查他。所以圣賢學問真好,天子和諸侯只有完成了夏天的大祭祀之后,才能對太學進行“視學”,這樣才能不要很急切的逼迫學生。
6、存其心原則。“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時觀”就是學生剛入學時,老師時時觀察學生。卻沒有和學生一直叮嚀很多道理,是希望讓學生自己去深入領會圣賢的教誨。“存其心”讓學生把道理存于心。老師沒有講很多道理,學生就會心憤憤,口悱悱,然后老師才啟發學生,學生就會把所悟到的道理生存于心。
7、學不躐等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幼者”是初學者,作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這門學問的初學者,最近深刻感悟到此處的“學”的意思是教與學。既包含教又包含學,所以教學不能逾越等級。就是說圣賢的教學要讓學生學習謙退,不能逾越學習的次第。讓初學的學生聽而不問,所以教學不躐等。教學的常理,如果學生有疑惑未能通達的,必須問老師,但是初學者剛剛接觸的學問不熟悉,所以要學會謙退,要多聽老師或學長姐說,不要隨便發問,否則就容易驕傲自滿,發問,也常常不知所云,浪費時間。
“此七者,教之大倫也”。這七個方面都是辦太學辦教育的大原則。
國學中的傳統禮儀我們應該怎么學
禮儀在古代社會規范著人的道德和行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禮儀在歷史上被不斷的修正、完善、繼承和發揚。《周禮》、《儀禮》、《禮記》三部專門闡述禮的經典著作在中華文化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禮”深含人類對宇宙天地的敬畏,對德性的追尋,對和諧的追求,對人本身的期望和寬容,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審美情趣的重視和培養,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協調。《左傳·隱公十一年》所謂:“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禮記學記講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一般認為是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樂正克。
其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
藝術特色
《學記》是中國古代教育理論、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的總結。它的語言多用對比,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得出簡明的結論,而沒有采取滔滔論辯的方法,但其論辯性仍舊可以覺察得著的。比如“大學之法……然后可以為人師也”一段,開頭用對比說明問題,先正后反,最后一句總結,條理井井,使人一目了然。
《學記》在論述中,多采用排比的方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然后得出結論,簡潔鮮明,不枝不蔓。比如“雖有嘉肴……教學相長也”一段,先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出要闡明的觀點,強調學與教的關系,最后歸納出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的結論,思路清晰,文勢流暢,層層遞進,文氣貫通,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擴展資料
《學記》作為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論著,對先秦時期的教育和教學,第一次從理論上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總結。《學記》論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⑴教育作用與目的:《學記》本著儒家的德治精神,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務政治,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的思想。《學記》所主張的教育目的有兩個:
一是培養具有“建國君民”能力的統治者;
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順民。《學記》將教育與政治、社會高度結合起來,把教育當成政治的重要手段,這種觀點也是歷代封建學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發點。
⑵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學記》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學制系統:“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這種按行政建制設學的思想,對后世興辦學校有很大影響。在學校管理方面,《學記》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進程和考查標準。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這個教學進程設想,一方面明確了教育的總目標,又確定了每個階段的具體標準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個階段要達到的標準中都規定了學業知識和思想品德兩方面的要求,體現了德智并重、循序漸進的特點。
⑶教育教學原則:《學記》在綜合各家長期教育、教學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總結了一套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這是《學記》的精華所在。
第一,教學相長。教與學是教學過程的兩個方面,兩者是相輔要成的。
第二,尊師重道。《學記》明確提出了“師嚴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學記》高度評價了教師的作用;另一方面,《學記》又對教師提出嚴格的要求,既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崇高的道德修養,又要熟練掌握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能技巧等教師應具備的條件。
第三,藏息相輔。《學記》認為正課學習與課外練習必須兼顧,相互補充。
第四,豫時孫摩。這是《學記》總結了長期教育、教學中的經驗教訓,概括出的重要規律,包含四條原則。“豫”是預防性原則,“禁于未發之謂豫”,要求事先估計到可能會產生的不良傾向,采取預防措施。
“時”是指及時施教原則,“當其可之謂時”,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適時而學,適時施教,否則,“時過而后學,則勤苦而難成”;“孫”是指循序漸進原則,“不陵節而施之謂孫”,教學要遵循一定的順序進行,如果“雜施而不孫”,其效果將適得其反。
“摩”指學習觀摩原則,“相觀而善之謂摩”,學習中要相互妯摩,取長補短,否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但在觀摩學習中要防止“燕朋”、“燕辟”,燕朋指輕慢而不莊重的朋友,燕辟即輕慢邪辟的言行。
第五,啟發誘導。《學記》對啟發式原則的實質以及方法作了較全面的理論闡述。第六,長善救失。《學記》認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指出了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四種缺點,即貪多務得、片面狹窄、自滿自足、畏難不前。這些缺點在每個人身上表現不同,產生的原因也各異,教師要學會具體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當,缺點可以轉化為優點。
⑷教學方法:
第一,問答法。發問要注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答問要注意深淺適宜,詳略得當。
第二,講解法。教師的講解要簡明扼要,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富于啟發性。
第三,練習法。《學記》以鐵匠、弓匠之子與小馬學駕車為例,說明必須從最基本、最簡單的功夫練習起,打好基礎。
第四,類比法。通過類比,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具有“觸類旁通”的能力。
《學記》為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發展樹立了典范,它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專門化的形成,是中國“教育學的雛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學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禮記
關于禮記中教學方法的句子
1.教學相長
【原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即使有味美的菜肴,但不去吃,就不會知道它味道的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會知道它好在何處.所以學習以后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育別人以后才會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才能勉勵自己加強學習.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
2.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原文】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琴弦),不能安弦;不學博依(比喻),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朋友)而不反.
【譯文】 大學的教學,要按時序進行.所教的必須是正規的科目,課后休息時也要有課外作業.不練習操琴指法,就演奏不好樂曲;不學習廣博的比興手法,就寫不出好詩;不習學各種雜事之禮,就不能學好禮儀;不喜歡學習各種技藝,就不能激發出學業的興趣.所以君子對于學業,心里想著,每天學著,休息時學,閑游時學.如果能這樣,就能學得好,與老師又親近,樂于和同學相處,對自己所學的道理深信不疑.所以,即使離開了老師和同學,也不會違反所信奉的道理.
3.教之不刑,其此之由
【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竹簡),多其訊言,及于數(同“速”)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通“拂”,違背).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譯文】 現在作老師的,只會照著書本宣講,又只會提許多問題為難學生,教學進度快而不顧學生能否接受,指導學生沒有誠心,教育學生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才能.教育學生違背了情理,學生求學也不順利.因此,學生對學習厭惡,對老師憎恨,對學習感到困難而畏懼,不知道學習的好處.學生即使最后勉強完成了學業,學到的知識也一定很快會忘記.教育的不成功,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吧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