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文言文有哪些(現在是唐朝用文言文怎么說)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唐朝的文言文有哪些,以及現在是唐朝用文言文怎么說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高中唐朝的文言文有哪些
韓愈的《師說》《祭十二郎文》、杜牧《阿房宮賦》、王勃《滕王閣序》、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可以說就這么多了 樓上說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王安石是宋代的。
唐代名人的古文要翻譯
師說 唐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時候求學問的人一定有老師。所謂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授與專業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道理的,誰能夠沒有疑難問題呢?有疑難問題卻不跟老師請教,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便終究不會解決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隨他,以他為師;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論地位高還是低,不論年齡大還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師也就在那里。 唉!從師學習的傳統不被繼承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是很困難的了!古時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夠遠了,尚且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不如圣人也夠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們;對于自己呢,卻不肯從師學習,這真糊涂了。那些兒童們的老師,是教給兒童們讀書和學習書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說的那種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不懂得書中的文句就從師學習,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大事反而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明白道理的地方。巫醫、樂師、各種工匠,不把相互學習當作難為情。讀書做官的這類人,一聽到有人以“老師”、“學生”相稱,就許多人聚集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這樣,他們就說:“他和他年紀差不多,學問也差不多。稱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稱官位高的人為老師,就近于拍馬。”唉!從師學習的傳統不能恢復,從這里可以知道了。巫醫、音樂師和工匠,是所謂上層人士看不起的,現在那些“上層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這些人,豈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及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業務各有鉆研與擅長,不過這樣罷了。 李家的兒子名叫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注全都學了,不被時俗拘束,來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代的從師之道,寫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唐宋八大家寫的古文
唐宋八大家,是散文家。
唐朝:
韓 愈——以尊儒反佛為主的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有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雜說》、《獲麟解》以及著名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等。
宋朝:
蘇 洵——《衡論》、《辨奸論》、《管仲論》、《權書》等
蘇 軾——那詞就很多了,《水調歌頭》,《浣溪紗》,《江城子》等;散文有《赤壁賦》,《后赤壁賦》、《平王論》、《留侯論》、《石鐘山記》等。
蘇 轍——《六國論》,《欒城集》84卷,《欒城應詔集》12卷。
曾 鞏——《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傷仲永》、《答司馬諫議書》
歐陽修——《醉翁亭記》,《鳴蟬賦》、《秋聲賦》、《與高司諫書》、《朋黨論》、《伶官傳序》
【急】寫唐朝詩人的文言文
高適者,渤海蓚人也。父從文,位終韶州長史。適少濩落,不事生業,家貧,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給。天寶中,海內事干進者注意文詞。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數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宋州刺史張九皋深奇之,薦舉有道科。時右相李林甫擅權,薄于文雅,唯以舉子待之。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節度哥舒翰見而異之。表為左驍衛兵曹,充翰府掌書記,從翰入朝,盛稱之于上前。
祿山之亂,征翰討賊,拜適左拾遺,轉監察御史,仍佐翰守潼關。及翰兵敗,適自駱谷西馳,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謁見玄宗,因陳潼關敗亡之勢曰:“仆射哥舒翰忠義感激,臣頗知之,然疾病沉頓,智力將竭。監軍李大宜與將士約為香火,使倡婦彈箜篌琵琶以相娛樂,樗蒱飲酒,不恤軍務。蕃渾及秦、隴武士,盛夏五六月于赤日之中,食倉米飯且猶不足,欲其勇戰,安可得乎?故有望敵散亡,臨陣翻動,萬全之地,一朝而失。南陽之軍,魯炅、何履光、趙國珍各皆持節,監軍等數人更相用事,寧有是,戰而能必勝哉?臣與楊國忠爭,終不見納。陛下因此履巴山、劍閣之險,西幸蜀中,避其蠆毒,未足為恥也。”玄宗嘉之,尋遷侍御史。至成都,八月,制曰:“侍御史高適,立節貞峻,植躬高朗,感激懷經濟之略,紛綸贍文雅之才。長策遠圖,可云大體;讜言義色,實謂忠臣。宜回糾逖之任,俾超諷諭之職,可諫議大夫,賜緋魚袋。”適負氣敢言,權幸憚之。
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東,欲據揚州。初,上皇以諸王分鎮,適切諫不可。及是永王叛,肅宗聞其論諫有素,召而謀之。適因陳江東利害,永王必敗。上奇其對,以適兼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詔與江東節度來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亂,會于安州。師將渡而永王敗,乃招季廣琛于歷陽。兵罷,李輔國惡適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未幾,蜀中亂,出為蜀州刺史,遷彭州。劍南自玄宗還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節度,百姓勞敝,適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論之曰:
劍南雖名東西兩川,其實一道。自邛關、黎、雅,界于南蠻也;茂州而西,經羌中至平戎數城,界于吐蕃也。臨邊小郡,各舉軍戎,并取給于劍南。其運糧戍,以全蜀之力,兼山南佐之,而猶不舉。今梓、遂、果閬等八州分為東川節度,歲月之計,西川不可得而參也。而嘉、陵比為夷獠所陷,今雖小定,瘡痍未平。又一年已來,耕織都廢,而衣食之業,皆貿易于成都,則其人不可得而役明矣。今可稅賦者,成都、彭、蜀、漢州。又以四州殘敝,當他十州之重役,其于終久,不亦至艱?又言利者穿鑿萬端,皆取之百姓;應差科者,自朝至暮,案牘千重。官吏相承,懼于罪譴,或責之于鄰保,或威之以杖罰。督促不已,逋逃益滋,欲無流亡,理不可得。比日關中米貴,而衣冠士庶,頗亦出城,山南、劍南,道路相望,村坊市肆,與蜀人雜居,其升合斗儲,皆求于蜀人矣。且田士疆界,蓋亦有涯;賦稅差科,乃無涯矣。為蜀人之計,不亦難哉!
今所界吐蕃城堡而疲于蜀人,不過平戎以西數城矣。邈在窮山之巔,垂于險絕之末,運糧于束馬之路,坐甲于無人之鄉。以戎狄言之,不足以利戎狄;以國家言之,不足以廣土宇。奈何以險阻彈丸之地,而困于全蜀太平之人哉?恐非今日之急務也。國家若將已戍之地不可廢,已鎮之兵不可收,當宜卻停東川,并力從事,猶恐狼狽,安可仰于成都、彭、漢、蜀四州哉!慮乖圣朝洗蕩關東掃清逆亂之意也。倘蜀人復擾,豈不貽陛下之憂?昔公孫弘愿罷西南夷、臨海,專事朔方,賈捐之請棄珠崖以寧中土,讜言政本,匪一朝一夕。臣愚望罷東川節度,以一劍南,西山不急之城,稍以減削,則事無窮頓,庶免倒懸。陛下若以微臣所陳有裨萬一,下宰相廷議,降公忠大臣定其損益,與劍南節度終始處置。
疏奏不納。
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東川節度使李奐,適率州兵從西川節度使崔光遠攻于璋,斬之。西川牙將花驚定者,恃勇,既誅子璋,大掠東蜀。天子怒光遠不能戢軍,乃罷之,以適代光遠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代宗即位,吐蕃陷隴右,漸逼京畿。適練兵于蜀,臨吐蕃南境以牽制之,師出無功,而松、維等州尋為蕃兵所陷。代宗以黃門侍郎嚴武代還,用為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封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戶。永泰元年正月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
適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義。逢時多難,以安危為己任,然言過其術,為大臣所輕。累為籓牧,政存寬簡,吏民便之。有文集二十卷。其《與賀蘭進明書》,令疾救梁、宋,以親諸軍;《與許叔冀書》,綢繆繼好,使釋他憾,同援梁、宋;《未過淮先與將校書》,使絕永王,各求自白,君子以為義而知變。而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文言文唐朝難度大的
4、《滕王閣序》
高中最難背的文言文,《滕王閣序》也是榜上有名,大家都知道其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寫得很優美,但若是讓你全文背誦的話,估計學霸都會背哭吧,《滕王閣序》是高中生必背誦的文言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雖說背誦起來有難度,但是比起以下幾篇,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畢竟唐朝離現在也就一千多年!戰國距離唐朝也上千年了,語言上的差異也是相當大的。
3、《琵琶行》
接下來是《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一句可以說是相當的經典的,雖然整篇文章篇幅比較長,但是熟讀之后,還是朗朗上口的,給人一種特別享受的感覺,但是要是真的背誦下來,還真的是特別困難的。不過,考試經常考,這篇文言文也被列入必備的行列,還是相當難為人的。
2、《離騷》
雖說《離騷》并不長,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這篇文章理解起來真的是挺難的,尤其是里邊生僻字超多,很多完全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在老師的不斷講解中,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還有就是里面“兮”字太多,背誦起來不僅拗口,還會導致背誦過程真的是很不順利,學霸還可以勉強,但是對于記性不好的學霸來說,簡直可以背到“懷疑人生”!
1、《長恨歌》
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首敘事詩。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這首詩一共有60句,每句14字,是一篇840字的長篇。屬于一首長篇敘述詩,講述了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恨情仇。大家都知道,對于白居易的詩歌,主要的特點是通俗易懂、婦孺皆知,但這首《長恨歌》不同,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可能會有疑問,主要想表達的宗旨hi什么呢?是在批評還是表揚?是愛情還是政治?等等,這首詩,可以說是相當的長,也不是很押韻,所以大家背起來也是挺困難的,很多學渣表示:只能記住簡單幾句而已。經典的文言文令人感慨先哲們的才華與智慧。也希望大家可以尊重文化,了解歷史!
唐代最早出現的比較成熟的古文
唐代最早出現的比較成熟的古文是唐代王績的《野望》。
原文: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黃昏的時候佇立在東皋悵望,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每棵樹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都披覆著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驅趕著牛群回家,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各自隨愿而歸。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只能詠一曲長歌來懷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
賞析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里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于嘗試新形式的人。
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