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寫的短詩有哪些,諸葛亮寫的短詩有哪些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諸葛亮寫的短詩有哪些,以及諸葛亮寫的短詩有哪些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五首諸葛亮寫的詩
諸葛亮寫的詩總共有兩首,分別是《悼周瑜詩》和《梁父吟》,具體如下:
1、《悼周瑜詩》
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君其有靈,享我烝嘗!吊君弘才,文武籌略;火攻破敵,挽強為弱。想君當年,雄姿英發;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昊天昏暗,三軍愴然;主為哀泣;友為淚漣。亮也不才,丐計求謀;助吳拒曹,輔漢安劉;掎角之援,首尾相儔,嗚呼公瑾!生死永別,魂如有靈,以鑒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
譯文:
唉!你不幸早逝!老天讓你短壽,人們豈不哀傷?我心真痛,以酒澆愁;您若在天有靈,請享用我的祭品!憑您少年博學,結交孫策將軍;仗義輕財,讓出房屋給窮困人居。您未成年,已如大鵬乘風而起,創建霸業,雄踞江南。憑您偉力,鎮守巴丘;劉表討賊無為,全然仰仗于你。
您風度翩翩,與小喬結成佳偶,漢朝忠臣,不辱使命,您氣概非凡,從善如流更使主公廣開言路,不驕不躁,不氣不餒。洞庭湖畔,蔣干前來離間,您演戲揮灑自如,氣度大情趣高。才能宏大,文武雙全,火燒曹軍,以弱勝強。您當時姿態雄壯而英俊,可惜早逝,使我趴在地上痛哭至流血。
忠義心,英才氣,三十六年不枉此生,名揚百代,深情哀悼,讓我愁腸百回,只此忠心,悲情連綿。光明的天為之失色,全軍悲痛,主公哀哭,朋友流淚,我雖不才,向您討教,助吳抗曹,輔佐漢朝使劉氏安寧。夾攻敵人,友情常在,你我無論生死,何時不互相擔憂。
唉,別了周,固守友誼真情,只待轉世輪回,若有魂靈,請照我心,從此天下,再無我的知音。真悲痛啊!
2、《梁父吟》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宴子。
譯文:
緩步走出臨淄城的城門,遙望蕭瑟死寂的蕩陰里。那里有三座墳墓緊相連,形狀大小都非常的相似。請問這里是誰家的墓地,田開疆、古冶子和公孫氏。
他們的力氣能推倒南山,又能截斷系大地的繩子。不料一朝遭到讒言,他們三人卻是因為兩個桃子的原因而死 。誰能夠設想出這個奇計?他就是齊國的宰相晏子。
擴展資料: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國丞相,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3-6]??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于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于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陜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十首諸葛亮詩有哪些?
十首諸葛亮詩:
1、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唐代: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2、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唐代:杜甫《蜀相》
3、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
云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
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
落落盤踞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
大廈如傾要梁棟,萬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翦伐誰能送?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終經宿鸞鳳。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唐代:杜甫《古柏行》
4、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后主,不復臥南陽。
——唐代:杜甫《武侯廟》
5、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唐代:杜甫《八陣圖》
6、猿鳥猶疑畏簡書,風云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余。
——唐代:李商隱《籌筆驛》
7、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余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唐代:羅隱《籌筆驛》
8、木牛零落陣圖殘,山姥燒錢古柏寒。
七縱七擒何處在,茅花櫪葉蓋神壇。
——唐代:章孝標《諸葛武侯廟》
9、陸困泥蟠未適從,豈妨耕稼隱高蹤。
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茅廬一臥龍。
——唐代:汪遵《詠南陽》
10、鐵馬云雕久絕塵,柳營高壓漢營春。
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錦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
——唐代:溫庭筠《過五丈原》
諸葛亮還都寫過哪些詩?
諸葛亮的代表作:
《前出師表》、《后出師表》、《誡子書》、《草廬對》《誡外甥書》《將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等著作。
諸葛亮經典語錄:
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3、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4、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
5、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6、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由沈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7、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8、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9、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10、遠慮者安,無慮者危。
諸葛亮的詩詞作品?
諸葛亮寫的詩有:《梁父吟》、《悼周瑜詩》等,其文章有《前出師表》、 《后出師表》、 《隆中對》等。如:
1、隆中對
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翻譯: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相比、樂毅,當時人們都不承認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潁川(河南禹州)的徐庶與諸葛亮關系甚好,說確實是這樣。適逢先帝劉備駐扎在新野。
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是人間臥伏著的龍啊,將軍可愿意見他?”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將軍你應該屈尊親自去拜訪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于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退下說:“漢室的統治崩潰,奸邪的臣子盜用政令,皇上蒙受風塵遭難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任,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然而我才智與謀略短淺,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認為該采取怎樣的辦法呢?”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獨掌大權以來,各地豪杰同時起兵,占據州、郡的人數不勝數。
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憑借弱小的力量戰勝強大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
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
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相連、蜀郡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拿它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可有占領它的意思呢?
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那里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
將軍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荊州、益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
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南陽、洛陽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么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與諸葛亮的關系一天天親密起來。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么了。”關羽、張飛于是不再說什么了。
2、出師表
原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翻譯: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指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不過宮廷里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圣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于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皇宮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不應有所不同。
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
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商討,這樣以后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贊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復興,那么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駕來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后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只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將領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興復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于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圣德的建議,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
陛下也應自行謀劃,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么。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