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平治什么成語,正治的成語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guān)于正平治什么成語這個(gè)問題的知識(shí),還有對于正治的成語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gè)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解釋,謝謝,詳細(xì)一點(diǎn)
差強(qiáng)人意
拼音: chā qiáng rén yì 簡拼: cqry
近義詞: 心滿意足、稱心如意 反義詞: 大失所望
用法: 動(dòng)賓式;作謂語;含褒義,形容尚能令人滿意
解釋: 差:尚,略;強(qiáng):振奮。勉強(qiáng)使人滿意。
出處: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吳漢傳》:“帝時(shí)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zhàn)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qiáng)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例子: 我得了這一封信,似乎還~。(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十六回)
首當(dāng)其沖
拼音: shǒu dāng qí chōng 簡拼: sdqc
近義詞: 一馬當(dāng)先 反義詞: 畏縮不前
用法: 動(dòng)賓式;作謂語、定語;指首先受到攻擊
解釋: 沖: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到災(zāi)難。
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公孫瓚傳》裴松之注引《獻(xiàn)帝春秋》:“蓋聞在昔衰周之世,僵尸流血,以為不然,豈意今日身當(dāng)其沖。”
例子: 毛澤東《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第六章第一節(jié):“是沒有疑義的,平原的游擊根據(jù)地自將~。”
謁后語: 水龍頭下洗腦袋
謎語: 淋浴;頭攻
萬人空巷
拼音: wàn rén kōng xiàng 簡拼: wrkx
近義詞: 萬頭攢動(dòng) 反義詞: 窮鄉(xiāng)僻壤
用法: 復(fù)雜式;作謂語、定語、分句;形容、歡迎等盛況
解釋: 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里出來了。多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
出處: 宋·蘇軾《八月十七復(fù)登望海樓》詩:“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斗新妝。”
例子: 此時(shí)路旁看的,幾于~,大馬路雖寬,卻也幾乎有人滿之患。(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十八回)
從長計(jì)議
拼音: cóng cháng jì yì 簡拼: ccjy
近義詞: 穩(wěn)扎穩(wěn)打 反義詞: 操之過急、倉促行事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用于不急于作出決定
解釋: 用較長的時(shí)間慎重考慮、仔細(xì)商量;或不急于作出決定,慢慢想辦法解決
出處: 元·李行道《灰闌記》楔子:“且待女孩兒到來,慢慢的與他從長計(jì)議,有何不可?”
例子: 少奶奶到了此時(shí),真是無可如何,只得說道:“公公婆婆,且先請起,凡事都可以~。(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八十九回
謎語: 智囊團(tuán);跳遠(yuǎn)評分;選拔籃球中鋒
文不加點(diǎn)
拼音: wén bù jiā diǎn 簡拼: wbjd
近義詞: 一氣呵成 反義詞: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解釋: 點(diǎn):涂上一點(diǎn),表示刪去。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
出處: 漢·張衡《文士傳》:“據(jù)令賦一物然后坐,純應(yīng)聲便成,文不加點(diǎn)。”
例子: 援筆一揮,~。(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夔關(guān)姚卞吊諸葛》)
火中取栗
拼音: huǒ zhōng qǔ lì 簡拼: hzql
近義詞: 代人受過、為人作嫁 反義詞: 坐享其成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受人利用,冒險(xiǎn)出力卻一無所得
解釋: 比喻受人利用,冒險(xiǎn)出力卻一無所得。
出處: 十七世紀(jì)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與貓》載:猴子騙貓取火中栗子,栗子讓猴子吃了,貓卻把腳上的毛燒掉了
例子: 我們目前自顧不暇,鄭成功不來就是天主保佑了,我們還好去惹他么。我們不能為別人~。(郭沫若《鄭成功》第五章)
別無長物
拼音: bié wú cháng wù 簡拼: bwcw
近義詞: 空空如也、軟囊羞澀、家徒四壁 反義詞: 一應(yīng)俱全、應(yīng)有盡有、腰纏萬貫
用法: 動(dòng)賓式;作謂語,形容貧困
解釋: 長物:多余的東西。除一身之外再?zèng)]有多余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樸。現(xiàn)形容貧窮。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例子: 他們除雙手外,~,其經(jīng)濟(jì)地位和產(chǎn)業(yè)工人相似。(毛澤東《中國社會(huì)各階級(jí)的分析》)
無可非議
拼音: wú kě fēi yì 簡拼: wkfy
近義詞: 無可厚非 反義詞: 評頭品足
用法: 動(dòng)賓式;作主語、賓語;形容人、事、思想等
解釋: 非議:責(zé)備,批評。沒有什么可以指責(zé)的。表示做得妥當(dāng)。
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何晏注引孔安國曰:“無所非議也。”
例子: 你們的盛情是可感的,動(dòng)機(jī)是~的。(歐陽山《三家巷》三一)
謎語: 說人壞話應(yīng)杜絕
不絕如縷
拼音: bù jué rú lǚ 簡拼: bjrl
近義詞: 危如累卵、岌岌可危 反義詞: 牢不可破、安如泰山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用于聲音、書信、情緒等
解釋: 絕:斷;縷:細(xì)線。多形容局面危急或聲音、氣息等低沉微弱、時(shí)斷時(shí)續(xù)。
出處: 宋·蘇軾《前赤壁賦》:“馀音裊裊,不絕如縷。”
例子: 音樂會(huì)上,演員的歌聲~。
謎語: 春蠶到死絲方盡
大相徑庭
拼音: dà xiāng jìng tíng 簡拼: dxjt
近義詞: 迥然不同、涇渭分明、截然不同、天差地別 反義詞: 一模一樣、如出一轍、大同小異、相差無幾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形容事物區(qū)別明顯
解釋: 徑:小路;庭:院子;徑庭:懸殊,偏激。比喻相差很遠(yuǎn),大不相同。
出處: 莊周《莊子·逍遙游》:“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
例子: 雖然結(jié)果一樣,其“因”卻~。(魯迅《集外集拾遺·田園思想》)
截然不同
拼音: jié rán bù tóng 簡拼: jrbt
近義詞: 天壤之別、迥然不同 反義詞: 半斤八兩、一模一樣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兩件事物毫無共同之處
解釋: 形容兩件事物毫無共同之處。
出處: 魯迅《墳·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直到近來,經(jīng)過許多學(xué)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
例子: 直到近來,經(jīng)過許多學(xué)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與成人~。(魯迅《墳·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
《三國演義》有關(guān)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懊悔無及〗 成語典故: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8回;“于是即令人往探之,果是虛營,只插著數(shù)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無及。”
〖傲睨得志〗 成語典故: 原來曹操自破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飲宴,無事少出,國政皆在相府商議。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
〖昂然而入〗 成語典故: 須臾,李恢昂然而入。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5回
〖昂然直入〗 成語典故: 何進(jìn)昂然直入。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
〖安身之處〗 成語典故: 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可乘此機(jī)會(huì),取得荊州為安身之地。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回
〖安身之地〗 成語典故: 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可乘此機(jī)會(huì),取彼荊州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0回
〖傲賢慢士〗 成語典故: 何期逆賊恣逞奸雄,傲賢慢士,故特來見明公。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
〖步步為營〗 成語典故: 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jìn),步步為營,誘淵來戰(zhàn)而擒之。 明·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71回
〖敗兵折將〗 成語典故: 袁本初敗兵折將。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6回
〖不測風(fēng)云〗 成語典故: 孔明笑曰:‘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又豈能料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回“李定道:‘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暫時(shí)禍福。你怎么就保得無事?’”
〖半籌莫展〗 成語典故: 周瑜雖能用計(jì),豈能出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
〖不成體統(tǒng)〗 成語典故: 刻印不及,以錐畫之,全不成體統(tǒng)。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三回
〖不此之圖〗 成語典故: 不此之圖,而伐荊州,荊州豐樂之地,國和民順,未可動(dòng)搖。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2回
〖不次之圖〗 成語典故: 以明公之威,擊疲憊之眾,如迅風(fēng)之掃秋葉也。不此之圖,而伐荊州;荊州豐樂之地,國和民順,未可動(dòng)搖。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
〖寶刀不老〗 成語典故: 張郃出馬,見了黃忠,笑曰:‘你許大年紀(jì),猶不識(shí)羞,尚欲出陣耶?’忠怒曰:‘豎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寶刀卻不老。’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0回
〖步罡踏斗〗 成語典故: [孔明]日則計(jì)議軍機(jī),夜則步罡踏斗。 《三國演義》第一○三回
〖兵精糧足〗 成語典故: 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xiǎn)。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不可造次〗 成語典故: 此事當(dāng)深慮遠(yuǎn)議,不可造次。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
〖兵疲意阻〗 成語典故: 諸公不知兵法,備乃世之梟雄,更多智謀,其兵始集,法度精專,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
〖背若芒刺〗 成語典故: 不意〔曹操〕專國弄權(quán),擅作威福。朕每見之,背若芒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回
〖病勢尪羸〗 成語典故: 此正如病勢尪羸已極之時(shí)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
〖不世之略〗 成語典故: 今天子蒙塵,將軍誠因此時(shí)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眾望,不世之略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避兇就吉〗 成語典故: 主公宜避兇就吉,不可輕舉妄動(dòng)。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6回
〖避嫌守義〗 成語典故: 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3回
〖把薪助火〗 成語典故: 今求軍馬錢糧,切不可與。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
〖飽學(xué)之士〗 成語典故: 公等皆飽學(xué)之士,登此高臺(tái),可不進(jìn)佳章以紀(jì)一時(shí)勝事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
〖撥云霧見青天〗 成語典故: 今遇明主,如撥云霧而見青天!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
〖不置褒貶〗 成語典故: 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于門上一‘活’字而去。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
〖別作良圖〗 成語典故: 愿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yǎng)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
〖出榜安民〗 成語典故: 請后主還宮,出榜安民,交割倉庫。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八回
〖赤膊上陣〗 成語典故: 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zhàn)。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
〖才薄智淺〗 成語典故: 某才薄智淺,不稱其職。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8回
〖躊躇不定〗 成語典故: 操欲立后嗣,躊躇不定。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躊躇不決〗 成語典故: 四人爭論未定,紹躊躇不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
〖草船借箭〗 成語典故: 用奇謀孔明借箭,獻(xiàn)密計(jì)黃蓋受刑。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6回回目
〖尺寸可取〗 成語典故: 仆雖一介書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fù)重故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3回
〖初出茅廬〗 成語典故: 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
〖唇齒之戲〗 成語典故: 足下深知安邦定國之道,何在唇齒之戲哉!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
〖乘其不備〗 成語典故: 我乘其不備而更追之,故能勝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八回
〖赤身裸體〗 成語典故: 耀武揚(yáng)威,辱罵不絕;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體,或誰或坐。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4回
〖赤身露體〗 成語典故: 吳班引兵到關(guān)前搦戰(zhàn),耀武揚(yáng)威,辱罵不絕,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體,或睡或坐。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
〖初生之犢不懼虎〗 成語典故: 俗云:‘初生之犢不懼虎。’父親縱然斬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 《三國演義》第七四回
〖才疏智淺〗 成語典故: 愚才疏智淺,恐不堪當(dāng)此任。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
〖?jí)m頭大起〗 成語典故: 山后塵頭大起,必有伏兵。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0回
〖赤體上陣〗 成語典故: 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zhàn)。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9回
〖才望兼隆〗 成語典故: 今卿亦須薦一才望高隆者,代卿為妙。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
〖?xì)堎t害善〗 成語典故: 而操遂承資跋扈,恣行兇忒,割剝元元,殘賢害善。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
〖村野匹夫〗 成語典故: 馬超曰:‘吾家屢世公侯,豈識(shí)村野匹夫!’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5回
〖東沖西突〗 成語典故: 曹操見云東沖西突,所向無前……奮然大怒,自領(lǐng)左右將士來趕趙云。 《三國演義》第七一回
〖得而復(fù)失〗 成語典故: 孔明變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復(fù)失,與不得同。公以此賀我,實(shí)足使我愧赧耳!’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
〖大獲全勝〗 成語典故: 玄德大獲全勝,引軍入樊城,縣令劉泌出現(xiàn)。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
〖大吉大利〗 成語典故: 孔明曰:‘來意亮已知道了。適間卜《易》,得一大吉大利之兆。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
〖大計(jì)小用〗 成語典故: 孔明連夜驅(qū)兵,真出祁山前下寨,收住軍兵,重賞姜維。維曰:‘某恨不得殺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計(jì)小用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
〖丁寧告戒〗 成語典故: 吾累次丁寧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領(lǐng)此重任。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6回
〖刀槍劍戟〗 成語典故: 卻教帳中排開七重劊子手,刀槍劍戟,燦若霜雪。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
〖大仁大義〗 成語典故: 日行十里,不思進(jìn)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也大仁大義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4回
〖膽喪心驚〗 成語典故: 袁紹父子膽喪心驚,奔入舊寨。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
〖低頭喪氣〗 成語典故: 嚴(yán)畯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三國演義》第四三回
〖答問如流〗 成語典故: 此時(shí)秦宓語言清朗,答問如流,滿座皆驚。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6回
〖等閑人物〗 成語典故: 操還營自思:‘孫權(quán)非等閑人物……’于是有退兵之意。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1回
〖等閑視之〗 成語典故: 汝勿以等閑視之,失吾大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等閑之輩〗 成語典故: 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閑之輩。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等閑之人〗 成語典故: 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閑之輩。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五回
〖大雨滂沱〗 成語典故: 行了數(shù)日,忽值大雨滂沱,行裝盡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8回
〖大言欺人〗 成語典故: 軍敗于當(dāng)陽,詈窮于夏口,亙亙求救于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地遠(yuǎn)山險(xiǎn)〗 成語典故: 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蠻恃其地遠(yuǎn)山險(xiǎn),不服久矣,雖今日破,明日復(fù)叛。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
〖蠹政病民〗 成語典故: 時(shí)皓〔孫皓〕居武昌,揚(yáng)州百姓溯流供給,甚苦之;又奢侈無度,公私匱乏。陸凱上疏諫曰:‘……又左右皆非其人,群黨相挾,害忠隱賢,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
〖抵足而眠〗 成語典故: 瑜曰:‘久不與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5回
〖抵足而臥〗 成語典故: 一日,眾官皆散,權(quán)(孫權(quán))留魯肅共飲,至晚同榻抵足而臥。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
〖燈燭輝煌〗 成語典故: 軍士引闞澤至,只見帳上燈燭輝煌,曹操憑幾危坐。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
〖大展經(jīng)綸〗 成語典故: 先取荊州后取川,大展經(jīng)綸補(bǔ)天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獨(dú)坐窮山,引虎自衛(wèi)〗 成語典故: 此所謂獨(dú)坐窮山,引虎自衛(wèi)者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3回
〖恩榮并濟(jì)〗 成語典故: 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并濟(jì),上下有節(jié),為治之道,于斯著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
〖恩怨分明〗 成語典故: 某素知云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qiáng)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回
〖反敗為勝〗 成語典故: 將軍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堅(jiān)壘,任謗任勞,使反敗為勝,雖古之名將,何以加茲!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6回
〖法不徇情〗 成語典故: 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法不徇情,爾直深戒。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
〖紛紛穰穰〗 成語典故: 孔明端坐于帳上,只見蠻兵紛紛穰穰,解到無數(shù)。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7回
〖反覆無常〗 成語典故: 操曰:‘袁譚小子,反覆無常,吾難準(zhǔn)信。’ 《三國演義》第三三回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成語典故: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演義》第一回
〖封金掛印〗 成語典故: [曹操]因謂張遼曰:‘云長封金掛印,財(cái)賄不以動(dòng)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三國演義》第二七回
〖反客為主〗 成語典故: 拔寨前進(jìn),步步為營,誘淵來戰(zhàn)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鳳毛雞膽〗 成語典故: 羊質(zhì)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
〖繁禮多儀〗 成語典故: 今紹有十?dāng)。惺畡伲B兵雖盛,不足懼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八回
〖費(fèi)力勞心〗 成語典故: 吾為汝御敵,費(fèi)力勞心。汝今積財(cái)吝賞,何以使士卒效命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2回
〖放龍入海〗 成語典故: 此放龍入海,縱虎歸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1回
〖逢山開路,遇水疊橋〗 成語典故: 軍旅逢山開路,遇水疊橋,豈有泥濘不堪行之理!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0回
〖奮武揚(yáng)威〗 成語典故: [姜維]奮武揚(yáng)威,殺入魏軍之中,左沖右突,魏兵大亂。 《三國演義》第一一○回
〖拂袖而起〗 成語典故: 操先見張松人物猥瑣,五分不喜;又聞?wù)Z言沖撞,遂拂袖而起,轉(zhuǎn)入后堂。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
〖放魚入海〗 成語典故: 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shí)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 《三國演義》第四二回
〖滾鞍下馬〗 成語典故: 良久,見一員小將,白袍銀鎧,滾鞍下馬。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
〖各霸一方〗 成語典故: 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3回
〖骨顫肉驚〗 成語典故: 卻說王甫在麥城中,骨顫肉驚,乃問周倉曰:‘昨夜夢見主公深?yuàn)W血污……不知主何吉兇?’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
〖蓋地而來〗 成語典故: 漢軍大敗,后面漫山塞野,黃巾蓋地而來,旗上大寫‘天公將軍’。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
〖割恩斷義〗 成語典故: 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
〖股肱心腹〗 成語典故: 先生乃吾之股肱心腹,倘有疏虞,如之奈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5回
〖葛巾布袍〗 成語典故: 干葛巾布袍,駕一只小舟,徑到周瑜寨中。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5回
〖國家大計(jì)〗 成語典故: 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戰(zhàn)之故;于國家大計(jì),本無所損。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5回
〖鼓角齊鳴〗 成語典故: 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
〖官輕勢微〗 成語典故: 孫權(quán)雖有雄才,乃殘漢驃騎將軍、南昌侯之職,官輕則勢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正位,則陛下一階耳。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二回
〖骨肉之恩〗 成語典故: 孤亦何不待卿以骨肉之情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
〖骨肉之情〗 成語典故: 孤亦何不待卿以骨肉之情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
〖?xì)w師勿掩,窮寇莫追〗 成語典故: ‘歸師勿掩,窮寇莫追。’汝可從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當(dāng)斜谷之兵。 清·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
〖過五關(guān),斬六將〗 成語典故: 關(guān)云長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guān)斬六將。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
〖割須換袍〗 成語典故: 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聞之,即扯旗角包頸而逃。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8回
〖割須棄袍〗 成語典故: 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聞之,即扯旗角包頸而逃。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8回
〖光陰荏苒〗 成語典故: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陰荏苒,雙是新春。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鼓噪四起〗 成語典故: 如遇魏兵,不可大擊,只鼓噪?yún)群埃砸杀@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緩兵之計(jì)〗 成語典故: 孔明用緩兵之計(jì),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
〖虎蕩羊群〗 成語典故: 孔融望見太史慈與關(guān)、張趕殺賊眾,如虎入羊群,縱橫莫當(dāng)。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虎踞鯨吞〗 成語典故: 諸將皆來動(dòng)問,盡皆愕然相顧曰:‘江北百萬之眾,虎踞鯨吞。不爭都督如此,倘曹兵一至,如之奈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
〖好謀無斷〗 成語典故: 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1回
〖好亂樂禍〗 成語典故: 操贅閹遺丑,本無懿德,漂狡鋒協(xié),好亂樂禍。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
〖虎狼之穴〗 成語典故: 父親奈何以萬金之軀,親蹈虎狼之穴。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
〖紅旗招展〗 成語典故: 法正見曹兵倦怠,銳氣已墮,多下馬坐息,乃將紅旗招展。鼓角齊鳴,喊聲大震。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虎入羊群〗 成語典故: 孔融望見太史慈與關(guān)、張趕殺賊眾,如虎入羊群,縱橫莫當(dāng),便驅(qū)兵出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回
〖虎體熊腰〗 成語典故: 為首一將,生得廣額闊面,虎體熊腰;吳郡富春人也,姓孫,名堅(jiān),字文臺(tái),乃孫武子之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
〖何往不利〗 成語典故: 公抱匡濟(jì)之才,何往不利?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為了敦請他輔佐自己打江山,求賢心切,三次拜訪隱居在隆中草屋里的臥龍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誠心誠意的邀請或訪問。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zhàn)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yīng)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shí),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shè)計(jì)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dāng)時(shí)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后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huì),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jīng)驗(yàn)。
【舌戰(zhàn)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jié)寨,準(zhǔn)備并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zhàn)難以定奪。諸葛亮運(yùn)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quán)要與劉備聯(lián)合抗曹。才有后來的赤壁之戰(zhàn)。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后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并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jì) 】孫權(quán)用公瑾之計(jì),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云三個(gè)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nèi)封三條神妙計(jì)策,到時(shí)依次打開行事。”趙云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jì)破了公瑾計(jì)策,娶了孫權(quán)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shí)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并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后雖秘不發(fā)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xiàn),,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后,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zhèn)定自若的瀟灑風(fēng)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zhàn)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后卻“權(quán)歸司馬”結(jié)束了三國紛
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jié)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國演義》里,還有“過五關(guān)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jì)”、“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等成語,就不多說了~~~~
【一手包辦 】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xué):「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yīng)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jì):「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后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xiǎn)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云 】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廢 】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nèi)如焚 】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nèi)。」
【人生如寄 】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岳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
【出處】后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于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云傳注:「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
【出處】據(jù)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xué)識(shí)英博,非復(fù)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shí),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注:「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xué)識(shí)英博,非復(fù)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dòng),未悉允當(dāng),蔣濟(jì)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yùn)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dú)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jì)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長言,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quán)。」
【月明星稀 】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guān)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dāng)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shù)】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jì)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shí)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fēng)喚雨 】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xí),能呼風(fēng)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注:「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shí)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蕩氣】
【出處】魏文帝大墻上蒿行:「感心動(dòng)耳,蕩氣回腸。」
帶心字的成語有哪些
語重心長、
心直口快、
十指連心、
三心二意、
一心一意、
齊心合力、
萬眾一心、
勾心斗角、
漫不經(jīng)心、
怦然心動(dòng)、
振奮人心、
心急如焚、
專心致志、
心急火燎、
口是心非、
真心誠意、
蕙質(zhì)蘭心、
心緒不寧、
心悅誠服、
心照不宣、
嘔心瀝血、
賞心悅目、
心煩意亂、
枉費(fèi)心機(jī)、
雄心壯志、
隨心所欲、
將心比心、
財(cái)迷心竅、
撕心裂肺、
心安理得
別出心裁、
心安理得、
同心協(xié)力、
誠心誠意、
驚心動(dòng)魄、
提心吊膽、
獨(dú)具匠心、
心驚肉跳、
苦心孤詣、
別具匠心、
野心勃勃、
心不在焉、
心花怒放、
心曠神怡、
問心無愧、
觸目驚心、
自出心裁、
心馳神往、
心潮澎湃、
平心而論、
心浮氣躁、
居心叵測、
戮力同心、
刻骨銘心、
心灰意冷、
漠不關(guān)心、
心灰意懶、
痛心疾首、
心無旁騖、
明心見性
扣人心弦、
苦心經(jīng)營、
心滿意足、
同心同德、
心神不定、
心存芥蒂、
椎心泣血、
死心塌地、
人心向背、
煞費(fèi)苦心、
癡心妄想、
稱心如意、
惻隱之心、
推心置腹、
心廣體胖、
心驚膽戰(zhàn)、
心勞日拙、
心心相印、
心血來潮、
做賊心虛、
震撼人心、
處心積慮、
沁人心脾、
小心謹(jǐn)慎、
童心未泯、
心亂如麻、
心如刀割、
心如止水、
心神不寧、
心術(shù)不正
心細(xì)如發(fā)、
心慌意亂、
心口不一、
心力交瘁、
心服口服、
心高氣傲、
心懷鬼胎、
喪心病狂、
雄心勃勃、
修心養(yǎng)性、
籠絡(luò)人心、
居心不良、
赤子之心、
私心雜念、
粗心大意、
費(fèi)盡心機(jī)、
膽大心細(xì)、
鐵石心腸、
蠱惑人心、
灰心喪氣、
清心寡欲、
利欲熏心、
包藏禍心、
歸心似箭、
鬼迷心竅、
狼心狗肺、
苦口婆心、
仁心仁術(shù)、
人心惶惶、
人心叵測
死心眼兒、
赤子之心、
心余力絀、
心事重重、
盡心盡力、
真心真意、
膽顫心驚、
深得人心、
誠心實(shí)意、
獨(dú)出心裁、
大快人心、
膽戰(zhàn)心驚、
狼子野心、
離心離德、
力不從心、
鉤心斗角、
一門心思、
赤膽忠心、
捫心自問、
得心應(yīng)手、
回心轉(zhuǎn)意、
別有用心、
耍心眼兒、
意懶心灰、
好心好意、
存心不良、
心醉神迷、
鼓舞人心、
全心全意、
人面獸心
回心轉(zhuǎn)意、
別有用心、
獨(dú)出心裁、
大快人心、
膽戰(zhàn)心驚、
狼子野心、
離心離德、
力不從心、
鉤心斗角、
一門心思、
赤膽忠心、
捫心自問、
全心全意、
人面獸心、
萬箭穿心、
平心靜氣、
挖空心思、
洗心革面、
意懶心灰、
好心好意、
深得人心、
誠心實(shí)意、
沒心沒肺、
瀝盡心血、
潛心貫注、
憂心忡忡、
齊心協(xié)力、
茶飯無心、
心如鐵石、
心煩意燥
心如死灰、
心神恍惚、
心無二用、
心向往之、
心中無數(shù)、
心醉魂迷、
心懷叵測、
心旌搖曳、
心口如一、
心口相應(yīng)、
心慈面軟、
心粗氣浮、
心膽俱裂、
心蕩神迷、
心煩技癢、
心安神泰、
心謗腹非、
不得人心、
萬箭攢心、
熊心豹膽、
繡口錦心、
悉心畢力、
勠力同心、
亂箭攢心、
開心見誠、
口不應(yīng)心、
眷眷之心、
捫心無愧、
赤心報(bào)國、
洗心滌慮
銘心刻骨、
臣心如水、
率土歸心、
蕙心蘭質(zhì)、
蘭心蕙性、
傾心吐膽、
良工心苦、
聊表寸心、
了然于心、
佛口蛇心、
撫心自問、
剖心析肝、
發(fā)短心長、
一片冰心、
一片丹心、
望峰息心、
意馬心猿、
一心一德、
壯心不已、
無所用心、
實(shí)心實(shí)意、
人心不古、
人心大快、
人心渙散、
人心如面、
蕙心紈質(zhì)、
身遙心邇、
一瓣心香、
銘記于心、
心胸開闊
心向往之、
心中無數(shù)、
心醉魂迷、
心懷叵測、
心旌搖曳、
心口如一、
心口相應(yīng)、
心慈面軟、
心粗氣浮、
心膽俱裂、
心蕩神迷、
心煩技癢、
心安神泰、
心謗腹非、
不得人心、
萬箭攢心、
熊心豹膽、
繡口錦心、
悉心畢力、
勠力同心、
亂箭攢心、
開心見誠、
口不應(yīng)心、
眷眷之心、
捫心無愧、
望峰息心、
無所用心、
意馬心猿、
一心一德、
一片冰心
獎(jiǎng)拔公心、
悅目賞心、
心懷若谷、
丹心一寸、
心驚膽顫、
丹心如故、
潛心篤志、
心閑手敏、
平心定氣、
像心稱意、
坐上琴心、
牛心拐孤、
心喬意怯、
竹柏異心、
爽心豁目、
銘心鏤骨、
嘴甜心苦、
神怡心靜、
楊花心性、
安心恬蕩、
佛性禪心、
歸心如箭、
白水鑒心、
一心一力、
安心樂意、
齊心戮力、
心驚膽寒、
依心像意、
心甜意洽、
人心皇皇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和對其真實(shí)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shí)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