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為什么留下這么多詩詞(陸游為什么留下這么多詩詞名句)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陸游為什么留下這么多詩詞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陸游為什么留下這么多詩詞名句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⑵陸游為什么能在軍旅生活中寫下不少愛國詩篇?
在軍旅生活中,陸游真切的體會到一名戰士的辛酸、一位戰士的愛國熱情,在行軍旅途中,他也深深體會到了,老百姓們那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他在這期間無不感慨萬千,十分感動,故寫下了大量愛國的詩篇。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
中國有一首家喻戶曉的古詩《示兒》。詩是這么寫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臨終遺囑。詩中表達了一個行將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國光復的那一天,告訴他勝利的消息。從這首詩中,人們可以感覺到一位老詩人在人生的彌留之際強烈的愛國之心。他就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陸游。
陸游是中國南宋詩人,生于公元1125年。陸游生活的時代,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金國頻頻向宋朝發動戰爭,積貧積弱的宋朝喪失了大量國土,被迫不斷向南遷移,人民生活在戰亂和動蕩之中。少年時代的陸游就不得不隨著家人逃難,飽嘗流離失所的痛苦。
陸游從小受到父親強烈愛國思想的熏陶,很早就養成了憂國憂民、渴望國家重建的品格。為了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他特別注意學習兵書。20歲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親臨戰場、殺敵報國。然而直到四十多歲時,他才有機會在軍中做一名軍官,實現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軍中生活,在陸游的生活和創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著戎裝,來往于前線各地,抗敵將士的艱苦生活和愛國熱情,極大地開拓了他的詩歌境界,豪邁而悲壯也成為他一生詩歌創作的基調。
作為一名杰出的詩人,陸游一生創作詩歌9300余首。這些詩中大多數都是與抗擊侵略者的有關的。或者描寫火熱的軍中生活,"失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或者寄托自己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和自己空抱一腔報國熱情的愁悶心情。
(希望對你有幫助喲~)
根據考證陸游寫過的詩可能多達3萬,為何他這么高產?
我覺得陸游寫的這3萬多首應該是從,出生到離世無論好壞都算在一起的數量。因為精簡出來的現存數量大概有9300多首,其實9300多首已經很多了,唐代詩仙李白一生也沒寫過9000多首詩。陸游的這9300多首詩就已經超過了蘇軾、白居易和黃庭堅所有人作詩的總和。
據數據統計,全宋詩人作的詩加在一起一共是24萬,如果把陸游寫的詩全算上的話占了全宋詩人的4%左右。他是一個絕對高產的詩人,他第一高產詩人稱號記錄保持了600多年,直到乾隆出現才把他的記錄刷新。
而且陸游的詩還有一個特點,雖然數量很多,但質量也不差。這點比乾隆要好很多,乾隆的詩基本都是打油詩,完全沒有任何藝術價值。
比如陸游寫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鐵馬冰河入夢來;我與貍奴不出門等等,都是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好詩句。陸游的這3萬多首詩還沒有加他寫過的詞,如果把它的詞也加進來的話,那數量會更多的。
陸游活了85歲,一年是365天,兩者相乘得出的結果就是31025天。所以按照陸游的詩量來看,他幾乎是每天都寫一首詩,可以看出寫詩對于陸游來說就像在寫日記一樣。
陸游的詩多關乎戰爭和家國情懷,這也是為什么高產的原因。陸游的仕途特別不順利,他曾經高中榜首,但因為性格過于秉直最后被貶官。而陸游所在的朝代又是宋朝國力最弱的時候,經常遭到金國和蒙古的欺負。陸游一廂憤恨但卻無法發泄出來,他只能通過寫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而且陸游的愛情也不是很如意,他一生的摯愛唐婉也離去了,這也導致他用詩來懷念。
陸游一生些了多少首詩詞?
陸游一生究竟寫了多少詩,這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們只能大致推斷, 陸游一生至少寫有三萬多首詩。《劍南詩稿》總計存詩 9138 首,現將其詩作系年統計表展示如下:年歲詩數年歲詩數年歲詩數 36 以前 49 37 10 38 11 39 22 40 5 41 14 42 16 43 28 44 12 45 (無) 46 68 47 51 48 109 49 129 50 175 51 36 52 148 53 212 54 147 55 154 56 173 57 164 58 69 59 211 60 114 61 64 62 169 63 176 64 100 65 41 年歲詩數年歲詩數年歲詩數 66 67 67 221 68 251 69 249 70 260 71 227 72 158 73 105 74 246 75 362 76 300 77 468 78 278 79 355 80 453 81 454 82 451 83 478 84 599 85 479 當然,這絕非陸游的全部作品。如,曾幾《茶山集》卷 一有《還守臺州次陸務觀贈行韻》,卷五有《雪山陸務觀來問訊,用其韻奉贈》、《陸務觀 效孔方四舅氏體,倒用二舅氏題云門草堂韻,某亦依韻》,而在《劍南詩稿》 中均查不到原韻。周必大《省齋文稿》卷二有《陸務觀病彌旬,仆不知也, 佳篇謝鄰里,次韻自解》、《務觀得曾吉甫茶,以詩見遺,因次其韻》、《招 陸務觀令江西筍,歸有絕句云??戲和》,卷三有《次韻陸務觀送行二首》、《病中次陸務觀通判韻》,而《劍南詩稿》并無原韻。范成大《石湖詩集》 卷一八有《次韻陸務觀慈姥巖酌別二絕》,《劍南詩稿》無原詩;又,同卷 有《次韻陸務觀編修新津遇雨不得登修覺山,經過眉州三絕》,《劍南詩稿》 有二絕,無愁字韻。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六有《次韻務觀城西書事二首》,《劍南詩稿》無原韻。史浩《■峰真隱漫錄》卷四有《次韻陸務觀游四明洞 天》,卷五有《阿育王山有松萬株,乞亭名于真隱居士,榜曰‘構風’,陸務觀作詩,因次韻》,《劍南詩稿》無原韻。《宋詩紀事》卷五○有程大昌《次韻陸務觀海棠》,《劍南詩稿》無原韻。 當然,陸游佚詩遠非以上所舉。如,《劍南詩稿》卷十九有《余年二十時,嘗作菊枕詩??》,而《菊枕》詩失傳。隆興二年閏十一月至乾道元年 正月,陸游與其友韓元吉皆在京口,唱酬頗樂,共賦詩 30 篇,編為《京口唱 和》,陸游為之作序(見《渭南文集》卷十四)。今檢陸游詩詞,唯得《無 咎兄郡齋燕集有詩未章見及,敬次元韻》(見《劍南詩稿》卷一)、《赤壁 詞》(調下原注:“招韓無咎游金山。”見《渭南文集》卷四九)、《浣溪 沙》(調下原注:“和無咎韻。”見《渭南文集》卷四九),其余均亡佚。 乾道九年,陸游自編《東樓集》,收古律 30 首,并有序,見《渭南文集》卷 十四。序謂乾道八年在王炎幕府“憑高望■”,“思一醉曲江、■陂之間, 其勢無由”,及發而為詩,“欲出則不敢,欲棄則不忍”,遂“敘藏”之。 據此序檢《劍南詩稿》,似此集所收之詩已大部失傳。陸游乾道八年南鄭從 戎時寫下不少軍旅之作,曾自選百余篇編為《山南雜詩》,而在舟行過望云 灘時竟墜落水中,此《山南雜詩》百余篇因此失傳。 另外,據陸游長子陸子■的《〈劍南詩稿〉江州刊本跋》,陸游在嚴州 時自編前稿,于舊詩多所去取,“其所遺詩,存者尚七卷”,陸子■別其名 為《劍南詩稿遺稿》。但《劍南詩稿遺稿》早已失傳,部分作品在他書中有 所保存。如,王象之《輿地紀勝》收陸游供詩六首,首尾完整者二首、殘句 四首,皆陸游在嚴州編詩前之作。再如,《須溪精選陸放翁詩集》收詩 196 首,未見《劍南詩稿》者 14 首,這 14 首詩與陸游晚期作品不類,當是嚴州 編詩之前所作。據此,似可推斷須溪及王象之曾接觸過《劍南詩稿遺稿》。 我們為什么推斷陸游一生至少寫了三萬多首詩呢?根據當然是有的。《渭南文集》卷二七《跋詩稿》云: 此予丙戌以前詩二十之一也。及在嚴州再編,又去十之九。然此殘稿,終亦惜之,乃以付子聿。紹熙改元立夏日書。 跋語中所說的“丙戌”,是乾道二年(1166),陸游時年 42 歲。查《劍南詩稿》,陸游乾道二年前的詩作有 111 篇。按《跋詩稿》所說, 111 首 詩是“嚴州再編又去十之九”的結果,說明嚴州再編前有詩 1100 余首,而這 個數字僅是“丙戌以前詩二十之一”,那么,丙戌以前,即陸游 42 歲以前, 就寫詩 22000 余首。這是有根有據,不容置疑的了。 根據《劍南詩稿》,陸游 42 歲以后的詩收 9027 首,這個數字加上 42 歲之前的 22000 余首,就已 31000 余首了。在此,我們尚未涉及陸游 42 歲之 后詩作的亡佚情況。總之,我們可以肯定,陸游一生最少寫了 3 萬余首詩。 在詩歌創作方面,陸游異常勤奮,他自稱:“三日無詩便怪衰”,“損 食一年猶可健,無詩三日卻堪憂”,甚至到了每日必有詩的地步(“無詩日 每慚”),由此,他的詩作是異常豐富的。問題是,既然陸游一生創作了至少 30000 余首詩,為什么只留下 9000余首呢?為什么乾道二年前之詩僅留下“二十之一”呢?要回答這個問題, 不能不提到南鄭從戎。陸游在紹熙三年寫下《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 作歌》(《劍南詩稿》卷二五),詩云:我昔學詩未有得,殘余未免從人乞; 力孱氣餒心自知,妄取虛名有慚色。 四十從戎駐南鄭,酣宴軍中夜連日。 打■筑場一千步,閱馬列廄三萬匹。 華燈縱博聲滿樓,寶釵艷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亂,羯鼓手勻風雨疾。 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 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 世間才■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論,《廣陵散》絕還堪惜。為了理解這首詩,我們不妨再 讀一讀陸游嘉定元年寫的《示子■》(《劍南詩稿》卷七八):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 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 怪奇亦間出,如石漱湍瀨。 數仞李杜墻,常恨欠領會。 元白才倚門,溫李真自鄶。 正令筆找鼎,亦未造三昧。 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陸游南鄭從戎,這是他得以身臨前線的唯一機會。陸游心情振奮,他身 著戎裝,戍衛在大散關頭,來往于前線各地,接觸了愛國民眾,考察了南鄭 一帶的地形,出謀獻策,積極準備揮戈北伐。他生活在戰士中間。這種火熱 的戰斗生活,更加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也擴大了他的詩歌領域,并使他領 悟到“詩家三昧”,從現實生活中、從火熱的斗爭中汲取題材,因而形成了 他的宏麗悲壯的風格。這是陸游詩歌成熟的關鍵時期。為了紀念這段有意義 的生活,后來他把自己的詩集題名為《劍南詩稿》。正是基于這一原因,他 在嚴州再編詩稿時,在 42 歲之前的詩作 22000 余首僅選 111 余首,將大量的 “從人乞”的模仿之篇和“工藻繪”的早期不滿之作,徹底刪除了。這便是 陸游詩歌僅留傳下來 9000 余首的主要原因。 《宋人百家小說》及《香艷叢書》收《清尊錄》一卷,共十則,署名為 陸游。然而,《說郭》及《古今說海》亦收此書。
如果有疑問就來找我,QQ號碼:398694501 昵稱:星空☆雨落
為什么陸游的詩作到現在還能流傳九千多首?
古時候有才華的詩人與作家十分之多,但是他們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卻十分之少,史書記載的轟動一時,名垂千古的樂譜,詩作,文章等等最后有許多也逃不過失傳的命運,只留一個名字罷了。但是陸游,他在文學家中可以說是一個異類,他不僅筆耕不輟,創作出大量的詩篇,還將這些成功的保存下來,供后人欣賞,這可以說是很難得的了。
這件事情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首先陸游出生在一個印刷術十分興盛的朝代。在古時候印刷一直是作品流傳的一大難題。在更早一些的時候,主要是靠雕刻竹簡或是將詩作親自抄錄下來,都10分的麻煩,所以說,很多作品流傳的都不是很廣,最后也就漸漸絕跡了。而陸游所處的宋朝,正好是雕版印刷十分興盛的時候。陸游的作品,也大多都是借由雕版印刷術,印成書卷,大范圍的流傳,才能代代保留。
除此之外還與陸游的家世有關。即便是在宋代,雕版印刷術也不是人人都使用的起的。只有王公貴族或是達官顯貴,才可能將自己的作品利用雕版印刷術保存下來,普通百姓是印不起書的。而陸游家世顯赫,他的祖上都世代為官,他的祖父與父親都在朝中身居要職,為他攢下了一份豐厚的家底。同時他的父親也非常喜愛藏書,不僅創立了藏書堂,還能在自家印書,陸游也正是用這些便利條件,才能將自己的作品長久的保存。
還有陸游的后人也在陸游的作品保留上出了很大的力。陸游的后人將陸游一生的作品進行整理編繪,出了10分多的文集與詩集,并且將這些作品都流傳到市面上,擴大了廣度,也便于這些作品世代流傳。
關于陸游為什么留下這么多詩詞和陸游為什么留下這么多詩詞名句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