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在馬嵬中如何評價李楊的愛情,馬嵬李楊愛情悲劇的句子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商隱在馬嵬中如何評價李楊的愛情,以及馬嵬李楊愛情悲劇的句子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此日六君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
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
不及盧家有莫愁! 補充: 當時七夕笑牽牛”是回想起唐明皇與楊貴妃往昔相依相偎時笑牛郎和織女一年只能見一次面。而現在呢,李與楊卻在馬嵬永訣。李商隱用此詩來諷刺李楊兩人。
補充: 此日”指貴妃賜死之日,“當時”指七夕相約之時。“六軍同駐馬”指禁軍嘩變,李、楊兩人的愛情也一同“駐馬”了,幻滅成空。“七夕笑牽牛”,意為七夕之夜,長生殿上兩人曾歡笑密約,并笑牽牛織女一年一度相見之短暫;“ 當時”曾“笑”他人,而今卻不如牽牛織女之長久相戀;相比之下,令人可憫而又可笑。詩人把六軍憤慨之情與長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議論深刻,筆鋒犀利。七八句以反詰語氣反襯作結。
馬嵬其二為我們講述的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中的幾個片段,分別是那幾句,請分析?
《馬嵬·其二》是唐朝大詩人李商隱的詩歌,這是一首懷古詩,其中關于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愛情片段有一“此日六軍同駐馬”這一句描寫的是馬嵬坡兵變,楊貴妃被逼自殺,一代美女從此香消玉殞。還有一個片段就是詩中所描寫的“當時七夕笑牽牛”,這個就是描寫楊貴妃和唐玄宗在七夕節相會的場面,這個場景在另外一首詩歌《長恨歌》中間也有關于這一個場景的描寫“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談談對《長恨歌》中李楊式愛情的看法
一.關于李楊之愛情
李楊帝妃之間的愛情是經典的,具有傳奇性的,他們的流傳首先是在民間,這足以說明他們的愛情是大家公認的,確實存在,是作為真摯愛情的代表而備受關注的。
李楊之間的愛情是自由的。本來在封建社會,愛情的自由是很難得到的,必須合乎禮教才會被應允和承認。當愛情的主人公是封建階級里最高統治者的時候,這樣的自由更是難以企及。李楊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代表著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是社會至上、至純、至高道德的化身,但是他們卻突破禮教,甚至不顧當時公媳倫理關系的束縛,只為他們的一見傾心,真心相愛。雖然這種自由給他們帶來了悲劇性的結局,但是追求自由的過程卻是偉大的、振奮人心的、令世人佩服的。
李楊之間的愛情是專一的。“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長恨歌》)皇帝不是一般的人,他在一個國家中擁有極大的權力,在私生活方面,也擁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特權,占有為數眾多的性奴隸——后宮等級分明的大批宮女。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能夠對楊玉環“三千寵愛于一身”,玄宗的專一真的是可圈可點了。后宮佳麗雖然三千,但是這些人中又有多少是真正為了愛情而走進皇宮的呢?又有多少人欣賞了皇帝的才情呢?楊貴妃的傾國傾城之貌打動著玄宗,更重要的是他們之間有相同之處——對音樂的喜愛。
誰知道李商隱的詩“馬嵬”?
不及盧家有莫愁,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不如莫愁那平平淡淡的好
馬崽,這首詩中李商隱是如何對待李楊二人的感情李楊二人的愛情?
雖然他們曾經轟轟烈烈,但是李商隱認為,唐玄宗雖然做了40多年的妻天子卻不能像普通老百姓老姓一樣保護自己的心愛的女人,所以這種愛情是令人遺憾的。
如何理解《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1.《馬嵬(其二)》的寫作手法
詩歌在藝術上主要運用了襯托和對比的手法。例如:頷聯中, 詩人用" 虎旅傳宵柝" 就烘托出逃難途中的典型環境; 同時, 詩人還用宮廷中的雞哨人報曉籌 " 反襯馬鬼驛的"虎旅傳宵柝",使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境躍然紙上。再如:頸聯中"六軍同駐馬"和“七夕笑牽牛吻”成對比, 意義豐富, 耐人尋味。玄宗當年七夕和楊貴妃"密相誓心";要"世世為夫婦",而譏笑牛郎與織女只能一年一會, 可是現在當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楊貴妃卻落得被"賜死的結局,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無遺。又如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 一方面是當了皇帝的唐玄宗卻保不住自己的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夠保住自己的妻子莫愁。為什么皇帝還不如普通百姓呢?耐人思索。
2.《馬嵬(其二)》的基調
第二首繼承了前一首的基調,卻更勝一籌,寫得回環往復,一唱三嘆,意味深長。首聯從“海外”說起,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傳說,楊貴妃死后,唐玄宗悲傷不已,就命蜀地方術之士尋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機進言,說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還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詩人這里用“徒聞”二字將此事輕輕帶過,實際上是否定了這虛妄之說。接著,詩人又宕開一筆,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為:來世渺茫難求,可是李楊今生的緣分已然斷絕,卻是無爭的事實。此語如當頭棒喝,發人深省。第二、三兩聯,都是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的。馬嵬之后,唐玄宗這位失去了權勢的皇帝,聽到的只是軍旅的梆聲,再也享受不到在長安宮殿里專人報曉的服務了。現實的情景是軍隊嘩變,“六軍不發”,當年盟誓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謂“樂往哀來摧肺肝”!詩的最后一聯,點明題旨:如何貴為天子那么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3.《馬嵬(其二)》的章法結構如何?
這首詠史詩從章法上看,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后的凄涼,最后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牛”事發在前,反而置后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在后,反而先著筆。這一點,是李商隱學杜甫之處。他的詩雖沒有杜詩的“沉郁”,但卻頗得杜詩的“頓挫”:如水流遇阻,回環幽咽,蓄勢待發,波瀾起伏。
4.《馬嵬(其二)》的巧對
從對偶上看,這首詩也是頗為后人稱道的。中間兩聯,僅僅四句28字,卻呼雞驅虎,駐馬牽牛,信手拈來,自然流利;妙趣橫生,而又無穿鑿之嫌。另外,以“六軍”對“七夕”;以“駐馬”對“牽牛”,都是借對的妙用。所謂借對,是指形式上相對,內容上不屬于一類、而且往往相去甚遠的對語。如“駐馬”是指軍隊停滯不前,而“牽牛”卻是指牽牛星,不是牽著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詩中,這樣的借對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對“白”。這一點,李商隱也是學杜甫,但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唐宋以后,律詩對偶往往以借對為高,因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對于這首詩的對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時期的方回認為“六軍、七夕、駐馬、牽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吳喬更是大加贊賞:“敘天下事而六、七、馬、牛為對,恰似兒戲,扛鼎之筆也。”(《圍爐詩話》)。但也有不同意見,明代的吳昌祺認為“虎雞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詢《唐詩解》吳昌祺評語),清代的屈復認為“空聞、無復,熟套語,七八輕薄”(《唐詩成法》)。我們認為,后面的否定意見過于拘執傳統,只要出語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人詩呢?
5.李商隱詩的意境
當詩人以極度的虔誠,極度的勞累把自己的生命與詩境熔鑄在一起時,我們體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詩人的生命。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