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如何換韻,古詩換韻規(guī)則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古詩詞如何換韻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古詩換韻規(guī)則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押韻規(guī)則
什么是押韻
押韻,就是把韻母相同或接近的字,按一定的規(guī)律排列在句子的末尾,這叫韻腳或韻字。一般來說,詩詞的雙數(shù)句子的末尾,必須押韻。
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其中的“新”、“人”就是韻腳,韻母是“in”和“en”,在平水韻中同屬“十一真”韻部,所以這首詩是押韻的。
為什么要押韻
詩是韻文。不押韻就不是詩了。但是,韻文又不僅僅有詩,詞牌,散曲,戲曲詞,歌詞,包括以前的賦,都是韻文。詩和詞只是相對精致,短小的韻文。
那么為什么會有韻文產(chǎn)生呢?咱們最基礎的韻文是什么?“順口溜”。押韻就是為了讓句子念起來“順”,在每個句子最后用相同的韻母來表示句子完結(jié),給說話的人找準節(jié)奏,增強句子的韻律性,讓人讀起來能卡在點上,抑揚頓挫,可誦可唱。
如果連順口溜都做不到,就不要說寫詩了。因為詩詞的韻腳不單用來斷句,找節(jié)奏,還可以通過韻腳的多種變化來反應情感,增強詩歌的感染力。
押韻也成為了詩詞一種修辭方法,不再僅僅是一種形式。
押韻的規(guī)則
在讀古詩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的是全都押韻,有的又不全是為什么?押韻是只要最后一個字押韻就可以嗎?
押韻規(guī)則其實是根據(jù)詩歌發(fā)展而發(fā)展的。
早期的古風對押韻要求不是很嚴格,沒有后來近體詩那么多規(guī)則。像漢武帝時發(fā)明的“柏梁體”,純粹是皇帝大臣們在柏梁臺上聯(lián)句子玩,要求就是每句押韻。魏晉南北朝漢字音韻學發(fā)展以后,為了增強語句的抑揚頓挫,一般在單句就不要求押韻了,只在雙數(shù)句子結(jié)尾要求押韻。
前面的斷句相當于話沒說完,停頓一下,如果句句押韻,人家就會產(chǎn)生每一句都可以做結(jié)尾的感覺,對整體篇幅產(chǎn)生混淆。就好像我們?nèi)ヂ牻豁憳钒桑髅鬟^了高潮,大家都鼓掌了,可人家其實還有個尾子沒演奏完,尷不尷尬?所以在沒說完的地方就不要用韻,以示區(qū)分。
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是隨著音樂的豐富,詩詞篇幅增加而出現(xiàn)的。
最終到了唐朝,詩人們制定了近體格律詩,就將押韻作為一條規(guī)則明確了下來。
近體詩分為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
其實押韻相對于近體詩規(guī)則來說并不復雜,只分為首句入韻和不入韻兩種格式。如《宿建德江》首句就是不入韻的,而李嶠的《中秋》: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這種就是首句入韻格式的,“空”、“同”、“風”的韻母為“ong”、“eng”,視為同韻,在平水韻中同屬于“一東”部,所以是押韻的。
近體詩一般是平聲押韻,不允許鄰韻通押,不允許轉(zhuǎn)韻(律詩、排律),但是像這種首句入韻的格式,第一句的韻腳是可以押鄰韻的,叫做“孤雁出群格”。
而古風的押韻就相對寬松很多,可以鄰韻通押,中途可以轉(zhuǎn)韻,但是在兩聯(lián)中(轉(zhuǎn)韻的最小單位)不能平仄通押。可以押仄聲韻,不過用仄聲韻的時候,單數(shù)句就要用平聲韻斷句,這一點和近體格律詩相反。
其實都是為了創(chuàng)造出抑揚頓挫,有起有伏的朗誦感覺吧。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古絕押的就是仄聲韻,所以在第三句就用了平聲“翁”來斷句。
押韻的忌諱
重韻,落韻,湊韻,倒韻,同義字相押,多音字非本義相押。
這個屬于升階問題,這里就不詳細舉例敘述了。
古今韻書
韻書古有《平水韻》,今有《中華新韻》,寫詩的人需要先進行學習,才能更好地賞析古詩詞(平水韻),當然如果只是想自己寫詩,不一定非得按《平水韻》來,用新韻就可以了,因為基于普通話,所以并不難,而且寫出來的詩人人都能讀懂,沒有讀音上的困擾,方便大眾閱讀流傳。
但是閱讀賞析古詩詞,特別是唐詩宋詞,還是對平水韻有些了解比較好。
用平水韻還是新韻,其實沒有沖突。詩詞這種文藝類作品,求同存異,不要相互苛責。
詩是韻文沒錯,但更重要的是“詩以言志,詩以言情”。
換韻的詳細解釋
換韻
律詩是一韻到底的。古體詩固然可以一韻到底,但也可以換 韻,而且可以換幾次韻。換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每兩句一換韻,四句一換韻,六句一換韻,也可以多到十幾句纔換韻,;可以連 用兩個平聲韻,連用兩個仄聲韻,也可以平仄韻交替。現(xiàn)在舉幾個例 子: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致,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村",元韻:"人",真韻:"看",寒韻。真元寒通韻。 "怒"、"戍",遇韻:"苦",麌韻。麌遇上去通韻。"至",寘
韻:"死"、"矣",紙韻。紙寘上去通韻。"人",真韻:"孫", 元韻:"裙",文韻;真文元通韻。"衰"、"炊",支韻:"歸",
微韻。支微通韻。"絕"、"咽"、"別",屑韻。)
白雪歌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 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折"、"雪",屑韻。"來"、"開",灰韻。"幕"、 "薄"、"著",藥韻。"冰"、"凝",蒸韻。"客",陌韻: "笛",錫韻。陌錫通韻。"門"、"翻",元韻。"去"、"處", 御韻。"路",遇韻。御遇通韻。)
注意:換韻的第一句,一般總是押韻的。近體詩首句往往押韻,古體詩在這一點可能是受了近體詩的影響。
關于古詩詞韻律問題
近體詩押韻有較嚴格的規(guī)定,總結(jié)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聲韻],分述如下: 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 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例如:
寄揚州韓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第一二四句押韻。又如:
登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首句并不入韻,二四句押韻。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 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關于首句押韻與否的平仄規(guī)律 請參照“平仄簡表”。 古詩(古風)允許中途換韻,但近體詩不允許這樣。
首句押韻可借鄰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 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 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shù)很少(稱為窄 韻),也不能摻雜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 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 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
《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余甘漱晚汀。軟沙倚坐穩(wěn),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華音發(fā)從伶。數(shù)杯君不見,都已遣沈冥。
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 了八庚的“清”。這叫做借鄰韻發(fā)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 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
古體詩押韻規(guī)則
若想學習古今詩詞創(chuàng)作,不能不先搞懂弄通韻律。韻律就好比詩詞創(chuàng)作入門的敲門磚,也是詩詞創(chuàng)作的基礎。沒有韻律的詩詞,就會失去感情色彩和美感,也就象是一杯白開水,品之無味。但凡有韻律的詩詞,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朗誦起來聲情并茂、動聽悅耳。聞者的感情隨著詩中的意境跌宕起伏,使人覺得有一種流暢回環(huán)的韻律美。 為了使朋友們更好地了解詩詞的韻律,下面我們就簡去繁先將詩詞韻律(以今韻為主)作一簡介: 一 韻轍 劉勰的《文心雕龍——聲律》有“同聲相應為之韻”的話,雖然和我們現(xiàn)代的解釋有出入,但還是揭示了漢語詞句語體的基本特征。我們通常指的韻轍,其實就是戲曲、曲藝以及詩詞、歌詞的專用名稱——合轍押韻。也就是詩詞等當中的詞句與詞句,呼應起來有合轍押韻的關系。 1 合轍押韻 所謂合轍押韻,簡單地說就是指兩個韻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大家都知道,漢字的讀音是由聲母和韻母兩部分組成的(少數(shù)字只有韻母)。如“漢”字,它的聲母是h,韻母是an ,合起來讀han (漢)。而合轍押韻同聲母無關,如“彈”字,聲母:d,韻母:an 。雖然二字讀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個韻母—an 運用到詩句的尾字中,以起到合轍押韻的作用。現(xiàn)編兩句說明:錚錚鐵漢,猶如炮彈。兩個句尾字押的都是an韻,讀起來順口易記, 也是詩詞語體的基本特征。 2 韻轍分類 現(xiàn)代普通話的概念是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北京話為表準的語音。我個人覺得我們還是應該提倡用以北京話為標準的今(新)韻,這是因為古韻實在是令大多數(shù)人不易掌握,也不利于初學者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從現(xiàn)代人創(chuàng)作的詩詞(含歌詞等)來看,基本上是按照傳統(tǒng)的“十三轍”以北京語音為標準來合轍押韻的。“十三轍”即十三韻轍之意。這種韻轍的分類,起之于明清,約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從語音的具體內(nèi)容來看,就是將幾個發(fā)音相近的韻部相互通融合并,也稱通押。下面就將比較通行的韻轍名稱及所含的韻母和收音列成一個簡表,供大家參考: 轍名 包含的韻母 收音 一七i (—i) v (er) i v 姑蘇u u 發(fā)花a ia ua a 梭波o e uo o e 乜斜ie ve ie ve 懷來ai uai ai 灰堆ei uei ei 遙條ao uao ao 由求ou iou ou 言前an ian uan van an 人辰en in uen vn en 江陽ang iang uang ang 中東eng ing ueng ong iong eng ong 以上就是十三轍表,供各位朋友參考。 3 押韻方式 詩詞押韻的方式,既有傳統(tǒng)的繼承,也有現(xiàn)代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現(xiàn)代詩詞的韻式一般都比較靈活,甚至有的詩詞連韻都不要了,如有的散文詩或者自由詩根本就沒有韻,只是詞句的排列組合有詩詞的模樣而已。筆者倒是認為:只要是詩詞,還是應該有韻律的,有韻律的詩詞才能算是真正完全意義上的詩詞。但詩詞作者對押韻的方式卻是有一定的選擇的,這是因為選擇不同的方式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這對詩詞意境表達的完美與否,起著較大的作用。方式選擇的不合適,會直接影響詩詞內(nèi)容的表達,削弱詩詞的美感。詩詞作者一般都回采用如下的幾種押韻方式: (1) 通韻 一首詩里句句押韻,也就是說通篇押韻就叫通韻(排韻),也有俗稱鐵打韻的。其特點是韻感特強,詩意較濃,易讀易記。缺點是有時為了考慮押韻,限制住了詞句的選擇,從而影響了意思的表達。筆者將在本版發(fā)的《隨著-------》一帖,就是選擇的通韻,押的是“灰堆”韻,請查閱。 (2) 跳韻 這是較常見的韻式,跳一句一韻,也叫隔句韻或雙句韻,就是每隔一句一韻,單句不論,雙句必韻,也有起句也韻的。其特點是韻點分布工整,有較強的韻感。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象通韻那樣句句必韻,這樣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慮押韻而影響詞句的選擇和內(nèi)容的發(fā)揮。請參看筆者將發(fā)的《月離我很近,你離我很遠》一帖,用的就是跳韻。 (3) 變韻 一般的長詩很難做到一韻到底,因為過長的篇幅只用一個韻,使詩意的表達和詞句的選擇,會有較大的局限性,因此詩詞作者往往采取變韻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在一首長詩中,采取兩個以上的韻,就叫著變韻。這個韻式在長詩中比較多見,筆者就不舉例說明了。 (4) 交韻 就是奇數(shù)句和偶數(shù)句各自押韻,即相互交替押韻。這種韻式最早見于《詩經(jīng)》,現(xiàn)代詩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見。筆者還是現(xiàn)作一首小詩句加以說明: 蠟燭燃燒柔弱的身體, 是為給別人帶來光明。 她一生都在毀掉自己, 用淚跡書寫光榮生平。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韻”;二`四句用的是“中東”韻,這就是交韻。 (5) 抱韻 有的詩詞作者還采取這樣一種韻式,盡管不多見但時有出現(xiàn)。就是在四句一節(jié)的詩中,一 四句押韻,抱著二`三句的押韻。為更好的說明問題,筆者還是寫一首拙詩加以說明: 愛你不需要原因, 不存在任何距離。 只要決定作的事, 就需要努力勤奮。 一`四句押韻,二`三句押韻。前者用的是“一七”韻,后這用的是“人辰”韻,前者抱著后者的韻。這種韻式更為少見,在這里就不多作說明了。 (6) 疊韻 這里的“疊”不是指前后字的疊,而是指前后句的疊,是指詩句中前后兩句的末尾兩字的押韻相同。也就是說“韻角”(末尾)兩字有兩個韻,最后一字是輕音節(jié)韻,這種韻式在詩詞里也就更為罕見了,倒是在曲藝和兒歌中比較多見。為了加深各位朋友的理解,筆者還是現(xiàn)編一拙詩加以說明: 你我分別好久啦, 度日如度三秋啦。 雖然朝思暮想啦, 甜蜜卻潤心頭啦。 末尾第二字(久`秋`頭)三字押的是“由求”韻,尾字押的是“發(fā)花”韻,這就是所謂的疊韻。 4 韻轍選擇 詩詞韻轍的選擇,一般考慮如下幾個因素: (1) 作品的內(nèi)容和感情因素 首先是要充分利用韻仄音色上的特點,來表現(xiàn)豐富多彩的詩詞情感。如“發(fā)花”`“江陽”`“中東”`“言前”等韻的收音是放口(開口)韻,音色比較洪亮,選擇這樣的韻仄適合表現(xiàn)慷慨激昂`熱烈奔放的豪情壯志。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詩,就是選擇的“中東”韻,充分地表達了作者激越壯闊的情懷,也使讀者朗誦該詩時體會到了愛國主義的激情。二“一七”`“姑蘇”“梭波”等韻的收音是收口(閉口)韻,音色比較柔和,選擇這樣的韻轍就適合表現(xiàn)憂郁凄婉的情感。如陸游的《釵頭鳳》一詞選擇的是“梭波”韻,較好地體現(xiàn)了作者在回憶與表妹唐婉的深厚感情時,那種百感交集`悲苦難忍的心情,也使讀者深切地體會到了作者的悲痛和哀怨。 (2) 韻轍本身的特點因素 漢字十三韻轍中,無論是哪一種韻轍,都有一個包含漢字的多少問題,有寬韻和窄韻之說。 寬韻如言前、江陽、中東、人辰、發(fā)花、遙條、一七等韻轍,因包括的常用漢字多,構詞能力較強,被大多數(shù)作者選擇其作為韻腳用字。特別是寫較長的詩篇時,要選擇寬韻。窄韻如乜斜等韻轍,包括的漢字屈指可數(shù),構詞能力也較差,一般詩詞作者較少采用。 (3) 詩詞的音樂性因素 因為好多的詩詞是可歌的,所以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假如考慮到譜曲的功能,就要考慮到這一因素了。若是雄壯豪邁的歌曲,就應該選擇言前、江陽、中東等韻轍了。若改編的是女聲歌曲,用一七韻就會使女歌手更易唱得響亮動聽。 總之,無論選擇什么樣的韻轍,都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必照抄照搬。尤其是在寫短詩時,完全可以跟著感覺走,心里怎么想得就怎么寫。如果越寫越覺得別扭,難以將意思表達的透徹,也可以換個韻轍重寫,直到滿意為止。 5 韻腳安排 古典詩詞的韻腳安排是有一定格式的,只要按照格式創(chuàng)作就行了,在這里就不多介紹了。現(xiàn)代詩詞則比較靈活,這和自由詩體裁的多樣性有關。不過大致也可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一是句式、節(jié)奏整齊有序。此類詩常分為幾段,每段句數(shù)相同,為了使韻腳安排的合理,且大多是雙數(shù)句。一般都在雙數(shù)句押韻,每段的第一句可韻可不韻。 二是句式節(jié)奏參差不齊。這在自由詩和散文詩中比較常見,其韻腳安排也無規(guī)律可循。有的段落是通韻,有的段落跳韻,還有的段落內(nèi)就變韻,無論采取什么韻式,韻腳相隔的都不太遠。從中可以看出,現(xiàn)代詩韻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安排得比較靈活。 三是句式、節(jié)奏錯落不等。這樣的詩,往往被人們稱之為自由詩。作者經(jīng)常把一句較長的詩分成樓梯似的幾行,以增強感情的起伏頓挫。但一般韻腳比較稀疏,有的隔好幾句才安排一個韻腳,甚至有的一個段落才有一個韻腳,當然這要視情況而定了。盡管句式分成幾行,但大多還是用通韻和跳韻的形式作韻腳安排的。見筆者發(fā)的《情》一帖,樓梯的句式,一段一個韻腳。 二 格律 格律,主要是指古典詩詞在字數(shù)`對仗`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guī)范。古典詩詞和現(xiàn)代詩歌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古典詩詞有著較為嚴格的格律,而平仄又是基礎。因此,我們在這里還是以古詩詞的平仄來解釋格律。 1 聲率 其實就是在聲調(diào)上的平仄要求,是指聲調(diào)的長短律和高低律,即長短調(diào)的交替和高低調(diào)的 交替。平仄運用的得當。聲調(diào)就會高低協(xié)調(diào)平衡,使詩詞具有抑揚頓挫的韻律,正象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所說的“異音相從謂之和”,這樣就會使詩詞既有“同聲相應”的韻,又有“異音相從”的律,無疑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的。 平仄的內(nèi)容古代和現(xiàn)代是有區(qū)別的,為了言簡意賅,我們還是從現(xiàn)代的角度去說。大家都知道漢語拼音是分為四個聲調(diào)的:陰平(一聲)、陽平(二聲)、上聲(三聲)、去聲(四聲)。所謂平就是漢語的一、二聲;仄就是三、四聲。這在古詩詞句中每個字都是有要求的,以后祥介。 2 對仗 對仗既是對偶,就象是古代儀仗隊一樣,兩兩相對,主要是指律詩當中相連的奇數(shù)句和偶數(shù)句的對偶關系。如無論是五言和七言的八句律詩,一~二、三~四句(以下類推)-------,都是對聯(lián)的關系。一般首尾兩聯(lián)可對可不對,可寬對也可工對,但中間兩聯(lián)必須是工對。請參考筆者將發(fā)的《楹聯(lián)的基本要求》一帖。 3韻腳 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外,其余句字跳韻,即偶數(shù)句押韻。其主要要求: (1)韻腳在偶數(shù)句尾。 (2)第一句可韻可不韻。 (3)一般一韻到底。 (4)不允許一個字重韻。 3 字數(shù) 古詩詞中的每首詩詞,都有非常規(guī)范的字數(shù)。這其中包括: (1)每首詩詞有一定的總字數(shù)。 (2)有一定的句數(shù)。 (3)每句又有一定的字數(shù)。 如五言律詩,總字數(shù)為40字;8句;每句五字
在古詩詞中,“換韻”是什么意思?
亦稱"轉(zhuǎn)韻"。詩韻術語。除律詩、絕句不得換韻外,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既不限平聲韻、仄聲韻,也不限于鄰韻。轉(zhuǎn)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lián)的出句先轉(zhuǎn),接著聯(lián)末韻腳跟著轉(zhuǎn)。
詩詞如何押韻?
古體詩押韻:
古體詩押韻較寬。可轉(zhuǎn)韻,或鄰韻通押;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
仄聲韻中,要區(qū)別上、去、入聲,不同聲調(diào)一般不相押,只有上聲韻和去聲韻偶然可以相押。
古體詩除了押韻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縛,這是一種半自由體的詩。
押韻:
即是在句尾使用同一個韻的字,并通過周期性循環(huán),達到一種品讀舒暢、踏實和圓滿的藝術效果。它是句子節(jié)奏和音韻的回歸。
押韻要求:?
1、押韻位置:
在每個偶數(shù)句的句末。即“韻腳”(序三已述)。
2、首句問題:
在前面“押韻模式”里已經(jīng)提及,首句仄收不入韻,平收須入韻。 通常五言者首句不入韻為多,七言者首句不入韻為少。
首句入韻與不入韻常與首聯(lián)是否對仗有關,首聯(lián)對仗,則首句仄收,不入韻;首聯(lián)不對仗,則首句平收入韻。若首聯(lián)既不對仗首句亦不入韻,這樣不是不可,只是效果不好,顯得低能,尤其是七絕。
3、押平聲韻:
格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有極少仄韻的,那屬于不規(guī)范類。
4、一韻到底:
格律詩不允許中途換韻,韻腳只能是同組韻部的字,除了首句押韻可借鄰韻外,其它韻腳不可用鄰韻的字,否則,就是“出韻”,出韻的詩不能算作標準的格律詩。
古詩詞如何換韻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于古詩換韻規(guī)則、古詩詞如何換韻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