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對詩歌有哪些主張閱讀答案,白居易在詩歌創作中主張什么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白居易對詩歌有哪些主張閱讀答案,以及白居易在詩歌創作中主張什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白居易的美學觀點白居易繼承儒家傳統美學思想,強調詩歌在社會生活中應
12、 C E
13、 A
14、①詩歌在生活中應該發揮“補察時政”“瀉導人情”的作用。②這種“補察時政”“瀉導人情”的作用是詩歌的本質“詩言志”決定的。(每點2分)
15、①突出強調詩歌的抒情特性;②統治者允許并鼓勵老百姓抒發喜怒哀樂之情,有利于鞏固封建統治;③批評梁、陳以來詩歌脫離社會生活的傾向。(從第二段到第四、五段依次說了這三點)(每點1分,概括表達1分)
12、 依據第四段“白居易對梁、陳以來的詩歌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李白詩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詩歌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可知C項說他們詩的主旨“完全不同”是不符合文意的;E項對照第二段“魏晉南北朝以來美學思想發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對他發生影響。他在論證詩歌“補察時政”“瀉導人情”的作用時,和孔穎達一樣突出強調詩歌抒情的特性”可知白居易并沒有否定“魏晉南北朝以來特別是梁、陳的詩歌理論”。
13、 依據“補察時政”“瀉導人情”作判斷。
14、無
15、無?
白居易對詩歌的主張是什么
1、創作目的“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新樂府序》)“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顯然,諷諭詩的寫作,是為了補察時政。
2、尚實、尚俗:“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新樂府序》)這里分別強調了詩歌語言的質樸通俗、議論的直白顯豁、敘事的真實無誤,形式的流利通暢。這樣的詩顯然是和“溫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傳統詩學觀相悖的。
袁行霈:白居易的詩歌主張
白居易的生平及詩歌主張
白居易的詩歌主張
白居易的詩論主張,與正統的儒家詩論一脈相承。主要體現于他的《新樂府序》和《與元九書》中,而以《與元九書》為最全面、最系統。
主要內容是:”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即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負起“俯察時事,泄到人情”的政治使命,從而達到“救濟人病,裨補時闕”、“上下交合,內外胥悅“的政治目的。也即《新樂府序》中所說“為君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將詩歌與政治、人民生活結合,這是他詩論的核心。重為實:再詩歌與現實的關系上,他認為文學根植于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策林》六十九云:“大凡人之感與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于吟詠,而形于歌詩矣。”
尚通俗:強調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日顯露,寫實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連。即詩歌創作須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便于入樂歌唱,“老嫗能解”。
如《新樂府序》:“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倫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專信也;其主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強調諷論:認為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論。
如《策林》:”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主張形式為內容服務,反對脫離內容而從事形式。
《新樂府序》云:“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藏也。……其主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也。”所以,他“不務宮律高,不務文字齊”,力求做到平易通俗,音節和諧婉轉。
影響:一方面有積極意義:白居易較為系統的詩歌理論以其突出。
白居易的文學主張是什么?
一、白居易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里包含兩方面的意思:
1、一方面是反映時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謂“貞元、元和之際,予在長安,聞見之間,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
2、另一方面是為現實而作,也就是《與元九書》所謂“裨補時闕”。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時事,但目的是為了現實。
三、其他信息
1、杜甫一生寫了許多面對現實、諷諭時事的作品,但他沒有提出為時事而作的主張。白居易繼承了漢樂府“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從中唐的社會現實出發,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是對現實主義詩歌理論的一大貢獻。
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3、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主張什么?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白居易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并將這一主張付諸自己的詩歌創作實踐,
他的早期政治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用辭尖銳,主題鮮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影響極大。
他將自己的詩歌結合了當時的朝政和百姓為中心。用暗喻的手法諷刺當時的朝政昏庸無能,只顧自己的吃喝玩樂。他用自己的詩詞生動形象的描寫了,當時的朝政不顧百姓的生死、只顧自己的利益。
擴展資料
白居易,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著名唐代大詩人和文學家,與李白、杜甫齊名,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稱“香山居士”。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因而人稱詩佛,又自號樂居士。
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白居易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