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為什么寫秋夕這首詩(杜牧為什么要寫秋夕)
今天給各位分享杜牧為什么寫秋夕這首詩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杜牧為什么要寫秋夕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杜牧的‘秋夕’這首詩表達的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個是一首宮怨詩。是詩人模擬宮女的口吻寫的詩。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復雜感情見于言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的思想感情。
出處:《秋夕》是唐代詩人杜牧(一作王建)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一首宮怨詩。
全詩如下: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在秋夜里燭光映照著畫屏,手拿著小羅扇撲打螢火蟲。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擴展資料
此詩寫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凄涼的心境,透著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
在一個秋天的晚上,銀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
她久久地凝望著牽牛織女星,難以入眠,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于真摯愛情的向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頭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見《六一詩話》)這兩句話恰好可以說明此詩在藝術上的特點。一、三句寫景,把深宮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冷”字,形容詞當動詞用,很有氣氛。
“涼如水”的比喻不僅有色感,而且有溫度感。二、四兩句寫宮女,含蓄蘊藉,很耐人尋味。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復雜感情卻溢于言外了。
秋夕杜牧的詩人背景/詩背后的故事/意思/作者的思想的感情/寫作時間
秋夕詩是寫一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凄涼的心境,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
觀書有感創作背景: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并寫下《福山》一詩。在此期間,他往來于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贊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的著名詩句。朱熹離村后,村民便將蛤蟆窩村改為源頭村,民國時曾設活水鄉(今屬上塘鎮)以紀念朱熹。在南豐曾鞏讀書巖石壁上刻有朱熹手書“書巖”二字,在巖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書“墨池”二字。
春望:是杜甫“安史之亂”期間在長安所作的。“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ū)州(現在陜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后困居長安。該詩作于次年三月。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郁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杜牧寫秋夕是為了什么
此詩寫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凄涼的心境,表達了詩人自己對宮女的同情。
唐朝杜牧的《秋夕》賞析
這是一首宮怨詩,描寫了一名孤單的宮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兩側的牛郎織女,不時扇撲流螢,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表現了一位官女舉目無親、百無聊賴的苦悶心情。
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
唐代杜牧《秋夕》原文: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
秋夜,白色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我手執綾羅小扇,輕盈地撲打流螢。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涼,臥榻仰望星空,牽牛星正對織女星。
擴展資料
在中國封建社會,宮廷的婚姻制度頗為畸形而不合理。皇帝一人擁有配偶成百上千,所謂“后宮佳麗三千人”,而有幸承皇恩得寵的宮女則少得可憐,絕大多數的宮女只能在深宮之中虛度光陰,浪費青春,發抒怨情,于是,有了為數眾多的宮怨詩。
漢代班婕妤的《怨歌行》是現存最早的宮怨詩,正如孫月峰所說的“此后世宮詞之祖”。唐宋是宮怨詩的鼎盛時期,寫宮怨詩的詩人多,詩作更多,不少詩詞大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等,都寫過宮怨詩。
唐代詩人寫的宮怨詩不同于六朝及唐初那些專門描寫宮庭綺靡生活的宮體詩,而是以描寫宮女幽怨為主題的。白居易的《上陽白發人》、《陵園妾》,劉方平的《春怨》,王維的《秋夜曲》,杜牧的《秋夕》,李白的《玉階怨》,謝眺《玉階怨》等,不勝枚舉。絕句圣手王昌齡則更寫了著名的《西宮春怨》、《長信秋詞》。
這些宮怨詩大都從不同角度,描寫了宮女(或嬪妃)們的悲慘生活和精神痛苦。但是,它們卻有個共同之點,都把宮妃們的怨恨,歸之于失寵或不得寵而生的怨望,而且都只表露宮女們生活的一角,或則說得很含蓄。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秋夕
杜牧的【秋夕】的解釋
杜牧《秋夕》的解釋:
在秋夜里燭光映照著畫屏,
手拿著小羅扇撲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
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原文: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的簡介: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注釋:
1.秋夕:秋天的夜晚。
2.銀燭:銀色而精美的蠟燭。銀,一作“紅”。畫屏:畫有圖案的屏風。
3.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團扇。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擴展資料:
這首詩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秋夕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