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詩歌離騷,如何理解離騷的思想意蘊
很多朋友對于如何理解詩歌離騷和如何理解離騷的思想意蘊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名詞解釋:離騷
《離騷》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的詩歌。此詩以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為主線,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蕩,和復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作品傾訴了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哀民生之多艱”,嘆奸佞之當道。主張“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提出“皇天無私阿”,對天命論進行批判。詩中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像,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并開創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離騷賞析
賞析:屈原的這首《離騷》是中國古代篇幅最長的一首抒情詩了,詩中呈現的思想內容也極其豐富,前半篇反復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后半篇通過神游天界、追求實現理想和失敗后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離騷賞析
《離騷》這首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詩句中的思想內容可以概括為兩個部分,一是描述了詩人和當朝統治者的矛盾,即理想與現實的對立;二是描述了詩人心靈的痛苦和糾結,即進取和退隱的矛盾。
前半篇反復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后半篇通過神游天界、追求實現理想和失敗后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并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離騷”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屈原寫的詩篇稱為《離騷》?
離者,麗也,附麗也。《易·離卦·彖傳》:“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蔓草麗乎土”。離的意思就是附麗、依附于。“離離”便是緊緊地依附于著的模樣。如“離離原上草”的意思就是指草在原野上投身、生長發育、世世代代繁殖,緊緊地依附于在這片原野上。騷者,躁動不安躁動也。《玉篇》云:“騷,動也。”《說文》云:“騷,擾也。”騷字從馬從蚤,虱子跑進馬的身上,馬有蹄不可以以及身,有尾不可以驅其害,有牙不可以解其癢,僅有還有機會躺在地上打滾才可以不停癢,因此馬身上有跳蚤,馬一定是焦躁不安的,謂之擾也、動也。司馬遷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但深沉的痛苦、綿綿的熱愛祖國情絲卻使司馬遷的奮斗精神得到提升,化成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詩文。他生中為狹小的燕國朝中擠兌,死卻作為中國文壇的旗子被插到世界文學史的高峰。
《離騷》是一首浪漫派抒情詩歌篇。上半部是作家現實生活的歷經,是寫實性,后半段是作家煩悶的靈魂上天下地的追尋,是虛寫。不但描寫了作家個人不幸,也描寫了時代的發展不幸;不但描寫了杰出人格的高尚,也描寫了為道理而勇于獻身的悲痛。整詩一字一句透露出一種怨忿。司馬遷的《離騷》是詩經楚辭中最重要的經典作品之一,楚辭是春秋戰國時代南方地區燕國的一種體裁,它的作用是,很多吸取民歌民謠,并富有想象力地使用了許多神話故事,可以理解頗具浪漫派特點。《離騷》彰顯了這一特點,例如詩里提到了三次“求女”,以民俗求女意味著找尋賢君。還提到魂游,從修真到西方國家,三日即達。由于《離騷》的鮮明特點與在文學著作中的重要性,又將詩經楚辭稱之為“騷體”。
屈原的詩作乃千古絕唱,篇篇精彩紛呈,但第一個的應屬《離騷》。《離騷》精彩紛呈,大氣磅礴,洋灑上千年。司馬遷在這其中傾注了不少感情,也有倏生倏滅的密境更替,具備個人傳記特性。《離騷》是古代文學史上最開始、最優異的,彌漫著積極主動浪漫派精神的抒發感情長詩,整詩共2489個字,習慣性按兩小標題一句把它隔開為188句,按中心思想分成五段來解讀。讀《離騷》,且看一看司馬遷的“肖像畫”。這里所講的“肖像畫”帶上了冒號,由于司馬遷在《離騷》開場寫自已的平生,進行了簡略的人物畫,而并非真正在繪畫。
?《離騷》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詩人屈原的經典作品,整詩應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神話故事和奇妙的想象,產生絢爛的才華和宏偉的構造,表現出了積極主動的浪漫派精神實質,并開辟了中國古代文學里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后人形成了深刻影響。司馬遷原文中的美人不是指漂亮美女麗人,反而是品德高尚的人。司馬遷在史記中那么點評《離騷》: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并且指巨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可。自疏濯淖淤泥當中,蟬蛻于濁穢,以蜉蝣浮塵以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增光添彩可也。
“離騷”代表的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將屈原寫的詩叫做《離騷》呢?
離騷是一種離心離德的憂憤,是根據屈原當時所處的境遇來表達的一個意思,總體是屈原對于當時自己所處的一個情況,感覺到非常憂愁和傷感,里面其實有包含報國無門、無方的惋惜和悲憤。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離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于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離騷》作為長篇巨制,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主要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描述了詩人和當朝統治者的矛盾,即理想與現實的對立;二是描述了詩人心靈的痛苦和糾結,即進取和退隱的矛盾。關于它的內容層次,歷來有各種不同的分法。大致說來,全詩可分為三個部分再加一個禮辭。
如何評價《離騷》這首詩?
《離騷》的思想內容:通過詩人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終生的描寫,強烈地抒發了他遭讒被害的苦悶和矛盾的心情,表現了他為國獻身的精神,和與國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和同情人民的感情。
《離騷》的藝術特色:中國文學觀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創作方法源遠流長,現實主義導源于《詩經》,浪漫主義導源于《楚辭》。《離騷》的浪漫主義表現在兩個方面。
《離騷》展現了作者愛國主義的崇高理想和為實現這種理想而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他殷切希望楚國能實行修明法度、舉賢授能的“美政”,再現堯舜禹湯文武和三后那樣的自己心目中的盛世。
擴展資料:
關于《離騷》的創作年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據此則當作于屈原放逐后。
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于楚懷王時屈原被疏遠后,還是作于楚頃襄王時屈原被流放后,有說作于懷王末頃襄王初,有說始作于懷王時而成于頃襄王初,迄無定論。寫作時間當在秋天。
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離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于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
如何賞析楚辭中的《離騷》?
《離騷》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漢代以后,后世文人無不對屈原推崇備至。究其原因,似可歸功于屈原那砥勵不懈、特立獨行的節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堅持真理、反抗黑暗統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經歷過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同。西漢賈誼因為才高受嫉,謫遷長沙,作《吊屈原賦》,以屈原自擬。司馬遷向以“立德、立功、立言”自勵,“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報任安書》),卻慘遭宮刑,司馬遷從“屈原放逐,著《離騷》”的事跡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記》的撰述。梁代鐘嶸《詩品》說李陵的詩作“其源出于楚辭。文多凄愴,怨者之流”。陶淵明《感士不遇賦》:“夷皓有‘安歸’之嘆,三閭發‘已矣’之哀。“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直是把屈原的旨趣當作自己的行為準則。唐代詩人李白豪邁地宣稱:“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的很多作品也同屈原的《離騷》一樣,往往大量編織神話傳說、日月風云和歷史人物,構成具有象征意義的雄奇圖畫。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憂國憂民的精神,也與屈原有淵源關系,他在《戲為六絕句》中說:“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聲稱不僅要學習屈原作品的文采,而且要學習屈原作品的思想內容。特別是在外族入侵、國破家亡的緊急關頭,愛國志士們多以屈原的氣節來鼓勵自己。南宋詞人劉克莊在金人入侵的形勢下,寫詩頌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示自己決不投降敵國的堅定信念。他在《屈原》一詩中說:“羋姓且為虜,累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復著《離騷》。”
《離騷》是戰國詩人屈原創作的文學作品。“離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離騷》以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為主線,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蕩,和復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作品傾訴了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哀民生之多艱”,嘆奸佞之當道。主張“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提出“皇天無私阿”,對天命論進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像,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并開創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后世有深遠影響。有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南宋朱熹《楚辭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賦注》等注本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