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祖的元曲有哪些,鄭光祖的元曲作品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鄭光祖的元曲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鄭光祖的元曲作品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元代鄭光祖寫了什么元曲
據傳鄭公所作雜劇共18種,今存8種:《伊尹耕莘》、《三戰呂布》、《無鹽破環》、《王粲登樓》、《周公攝政》、《老君堂》、《翰林風月》、《倩女離魂》,其代表作是《倩女離魂》,另外《伊尹耕莘》、《無鹽破環》、《老君堂》是否確為鄭公所作,尚有疑問。另有《月夜聞箏》存殘曲。鄭光祖的散曲今存小令六首,套曲兩道。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
鄭光祖的元雜劇代表作是
鄭光祖(1264年—?)[1],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
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于雜劇活動,享有盛譽。[2]但他做過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動在南方,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激賞鄭光祖的文詞,將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并列,后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后三種被質疑并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鄭光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據文學戲劇界的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攝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
有關鄭光祖的生平事跡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從鐘嗣成《錄鬼簿》中,我們知道他早年習儒為業,后來補授杭州路為吏,因而南居。他“為人方直”,不善與官場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場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見,他的官場生活是很艱難的。杭州的美麗風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斷地觸發著他的感情,他本來頗具文學才情,使他開始了雜劇創作。
從這些保留的劇目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劇目主要兩個主題,一個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另一個是歷史題材故事。這說明,在選擇主題方面,他不像關漢卿敢于面對現實,揭露現實,他的劇目主題離現實較遠。他寫劇本,大多是藝術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以描寫青年男女愛情故事為主題的劇本中,《迷青瑣倩女離魂》是他的代表作(附圖即為此作)。劇本以唐朝陳玄祐的《離魂記》小說為素材,其大致情節是:秀才王文舉與倩女指腹為婚,王文舉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約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舉得了進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賴掉這門婚事。不料倩女卻十分忠實于愛情,就在王文舉赴京應試,與倩女柳亭相別之后,由于思念王文舉,倩女的魂魄便離了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奔赴京城。
而王文舉卻不知是倩女的魂魄與他在一起,還以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當他狀元及第三年后,準備從京城啟程赴官,順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書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舉偕同倩女魂魄來到了倩女身邊,魂魄與身體又合一,一對恩愛夫妻得到團圓。
全劇集中刻畫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貞于愛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決不輕易任人擺布。當她的母親想要悔約,要她與王文舉兄妹相稱時,她便一眼看穿了母親的用意,表示了堅決的反對。當倩女的魂魄離開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赴京路上,王文舉以為倩女本人奔來,先是說怕倩女的母親知道,勸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說:“他若是趕上咱,待怎樣?常言道,做著不怕!”
王文舉勸阻行不通,使用禮教來教訓她,說什么“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說她“私自趕來,有玷風化”。倩女更堅定地說:“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歸家。我本真情,非為相謔,已主定心猿意馬”。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鄙視。
鄭光祖在《倩女離魂》一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感情真摯熱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這一劇堪與《西廂記》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鄭光祖“名香天下,聲振閨閣”。鄭光祖的歷史劇,似乎不及他的愛情劇引人入勝,但是,他在描寫人物內心活動方面,還是獨具一格。
鄭光祖寫的元曲有什么?
鄭光祖,元代戲曲作家。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詳。
小 令
【正宮】塞鴻秋
門前五柳江侵路,莊兒緊靠白蘋渡。除彭澤縣令無心做,淵明老子達時務。
頻將濁酒沽,識破興亡數,醉時節笑捻著黃花去。
雨余梨雪開香玉,風和柳線搖新綠。日融桃錦堆紅樹,煙迷苔色鋪青褥。王
維舊畫圖,杜甫新詩句。怎相逢不飲空歸去。
金谷園那得三生富,鐵門限枉作千年妒。汨羅江空把三閭污,北邙山誰是千
鐘祿?想應陶令杯,不到劉伶墓。怎相逢不飲空歸去。
【雙調】蟾宮曲
半窗幽夢微茫,歌罷錢塘,賦罷高塘。風入羅幃,爽入疏欞,月照紗窗。縹
緲見梨花淡汝,依稀聞蘭麝余香。喚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飄飄泊泊船攬定沙汀,悄悄冥冥。江樹碧熒熒,半明不滅一點漁燈。冷冷清
清瀟湘景晚風生,淅留淅零墓雨初晴。皎皎潔潔照櫓篷剔留團欒月明,正瀟瀟颯
颯和銀箏失留疏剌秋聲。見希胡都茶客微醒,細尋尋思思雙生雙生,你可閃下
蘇卿?
套 數
【南呂】梧桐樹南 題情
相思借酒消,酒醒相思到,月夕花朝,容易傷懷抱。懨懨病轉深,未否他知
道。要得重生,除是他醫療。他行自有靈丹藥。
【罵玉郎北】無端掘下相思窖,那里是蜂蝶陣、燕鶯巢。癡心枉作千年調。
不札實似風竹搖,無投奔似風絮飄,沒出活似風花落。
【東甌令南】情山遠,意波遙,咫尺妝樓天樣高。月圓苦被陰云罩,偏不把
離愁照。玉人何處教吹簫,辜負了這良宵。
【感皇恩北】呀,那些個投以木桃,報以瓊瑤?我便似日影內捕金烏、月輪
中擒玉兔、云端里覓黃鶴。心腸枉費,伎倆徒勞。也是我恩情盡、時運乖、分緣
薄。
【浣溪沙南】我自招,隨人笑,自古今好物難牢。我做了謁漿崔護違前約,
采藥劉郎沒下梢,心懊惱。再休想畫堂中、綺筵前,夜將紅燭高燒。
【采茶歌北】疼熱話向誰學?機密事把誰托?那里是潯陽江上不能潮?有一
日相逢酬舊好,我把這相思兩字細推敲。
【尾南】我青春,他年少,玉簫終久遇韋皋,萬苦千辛休忘了。
【雙調】駐馬聽近 秋閨
財葉將殘,雨霽風高摧木杪;江鄉瀟灑,數株衰柳罩平橋。露寒波冷翠荷凋,
霧濃霜重丹楓老。暮云收,晴虹散,落霞飄。
【幺】雨過池塘肥水面,云歸巖谷瘦山腰。橫空幾行塞鴻高,茂林千點昏鴉
噪。日銜山,船艤岸,鳥尋巢。
【駐馬聽】悶入孤幃,靜掩重門情似燒;文窗寂靜,畫屏冷落暗魂消。倦聞
近砌竹相敲,忍聽鄰院砧聲搗。景無聊,閑階落葉從風掃。
【幺】玉漏遲遲,銀漢澄澄涼月高;金爐煙燼,錦衾寬剩越難熬。強夜
永把燈挑,欲求歡夢和衣倒,眼才交,惱人促織叨叨鬧。
【尾】一點來不夠身軀小,響喉嚨針眼里應難到。煎聒的離人,斗來合噪。
草蟲之中無你般薄劣把人焦。急睡著,急驚覺,緊截定陽臺路兒叫。
鄭光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他是四大元曲家之一
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品:關漢卿 《竇娥冤》、白樸《墻頭馬上》、馬致遠 《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
鄭光祖《蟾宮曲·夢中作?》翻譯
《蟾宮曲·夢中作》此曲寫夢中與情人幽會,醒來后茫然若失的情景,表現了對情人的刻骨相思。下面我為大家帶來關于鄭光祖的元曲——《蟾宮曲·夢中作》,希望大家喜歡!
《蟾宮曲·夢中作》
朝代:元代
作者:鄭光祖
半窗幽夢微茫,歌罷錢塘,賦罷高唐。風入羅幃,爽入疏欞,月照紗窗。縹緲見梨花淡妝,依稀聞蘭麝余香。喚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譯文
窗兒半掩,幽深的夢境朦朧迷茫,好像蘇小小的歌聲剛剛停歇,又好像才和神女歡會在高唐。夜風吹入輕羅帳,透過疏朗的窗欞,使人清爽,月光如水映照著紗窗,面前隱隱約約出現了她淡雅的形象,仿佛還能聞到她那蘭麝般的余香。這一切都喚起我思量,本想不思量,又怎能不思量?
注釋
①歌罷錢塘:用南齊錢塘名妓蘇小小的故事。《春渚紀聞》記載她的《蝶戀花》詞一首,詞中有“妾本錢塘江上住,花落花開,不管流年度”之句。錢塘,即杭州,曾為南宋都城,古代歌舞繁華之地。
②賦罷高唐:高唐,戰國時楚國臺館名,在古云夢澤中。相傳楚懷王游高唐,夢見巫山神女與其歡會,見宋玉《高唐賦》。
③羅幃:用細紗做的帳子。
④疏欞:稀疏的窗格。
⑤縹緲:隱約、仿佛。梨花淡妝:形容女子裝束素雅,像梨花一樣清淡。此句化用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詩意。
⑥依稀:仿佛。蘭麝:蘭香與麝香,均為名貴的香料。
詩人簡介
鄭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于雜劇活動,享有盛譽。但他的主要活動在南方,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
詩人生平
中國元代雜劇作家。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曾任杭州路吏,在鐘嗣成《錄鬼簿》成書時,已卒于杭州,火葬于西湖靈芝寺。作品數量多,頗有聲望。周德清《中原音韻》把他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并列,后人稱為元曲四大家。鄭光祖的劇作存目18種,流傳至今的有8種,其中《倩女離魂》根據唐陳玄祐的傳奇小說《離魂記》改編,是鄭光祖的代表作。他的劇作詞曲優美,甚得明代一些曲家的.稱賞。有時化用詩詞名句貼切自然,然而也有過于雕飾的缺點。
有關鄭光祖的生平事跡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從鐘嗣成《錄鬼簿》中,我們知道他早年習儒為業,后來補授杭州路為吏,因而南居。
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攝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從這些保留的劇目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劇目主要兩個主題,一個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另一個是歷史題材故事。這說明,在選擇主題方面,他不像關漢卿敢于面對現實,揭露現實,他的劇目主題離現實較遠。他寫劇本,大多是藝術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這些散曲的內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嫵媚,在文學藝術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同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一樣,盡管他們的作品數世紀來為人傳誦,但他們本人的身世卻鮮為人知。鄭光祖也是這樣,他默默地在藝術園地耕耘,把他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民眾,而又默默地離開了這個人世。
從同鄭光祖同期的雜劇家鐘嗣成《錄鬼簿》中,我們知道他早年習儒為業,后來補授杭州路為吏,因而南居。他“為人方直”,不善與官場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場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見,他的官場生活是很艱難的。杭州的美麗風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斷地觸發著他的感情。鄭光祖一生從事于雜劇的創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貢獻于這一民間藝術,在當時的藝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伶人都尊稱他為鄭老先生,他的作品通過眾多伶人的傳播,在民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與蘇杭一帶的伶人有著緊密的聯系,他死后,就是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的靈隱寺中的。
關于鄭光祖的元曲有哪些和鄭光祖的元曲作品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