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龍在明史的多少傳,李攀龍書法作品拍賣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攀龍在明史的多少傳,以及李攀龍書法作品拍賣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明代詩詞方面“前七子”“后七子”分別指的是誰?
所謂“前七子”是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邊貢、王廷相、徐禎卿的文學群體
后七子”是一個比較嚴密的文學宗派,其形成情況大致如下:約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進士出身任職于京師的李攀龍、王世貞相結交討論文學,決定重揭李夢陽、何景明等人文學復古的“旗鼓”。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譽、宗臣中進士,與李、王結成詩社,遂有“五子”之稱。后又增謝榛、吳國倫,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后七子”了
資料出處
明代散文 提倡擬古的 后七子 都是誰?有哪些代表作和理論?
先說后七子,包括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時代大概在明嘉靖、隆慶年間(1522-1566)。
后七子中,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這個稱呼首見于《明史·李攀龍傳》。因在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之后,故稱后七子;又稱為“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繼承前七子的文學主張,同樣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以漢魏、盛唐為楷模。他們復古擬古,主格調,講法度,互相標榜,廣立門戶,聲勢更浩大,從而把明代文學的復古傾向推向高潮。后七子在文壇上活躍的時間比前七子長。
開始,他們結詩社,首推謝榛為長,后以李攀龍為領袖,李死后,王世貞主盟文壇達20幾年。李攀龍復古觀點最執固,但創作上富于才力,時有雄邁之作。謝榛的文學主張較開明,重視詩作中的“超悟”、“興趣”,擅長詩歌,最富于個性。王世貞晚年放棄復古,肯定直寫性靈,不求藻飾,詩富于才情,能達平淡之境。梁有譽摹擬之病較少,詩有南國情調,謝榛外,最富獨立性。宗臣長于散文,《報劉一丈書》名動一時。徐中行爽健蒼勁,吳國倫懇切樸實。后七子的創作總體上不脫對前人的模擬,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來表現出某種重視獨創和性靈的傾向。
李攀龍文言文翻譯明史
1. 幫忙翻譯下《李攀龍 明史》 急用
明代文學家。字于鱗,號滄溟。歷城(今山東濟南)人。9歲喪父,家境貧寒,無力延師,但刻苦好學。稍長嗜好詩歌。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初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在京期間,先后與謝榛、王世貞、宗臣、徐中行、梁有譽、吳國倫結詩社,“諸人多少年,才高氣銳,互相標榜,視當世無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明史·李攀龍傳》)。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守順德,饒有政績,3年后擢為陜西提學副使,不久以病歸里。自建一樓于華山、鮑山之間,取名“白雪樓”,讀書、吟哦于其中。為人孤傲,對于不合者,輒戒門人不接納。隆慶改元(1567),薦起浙江副使,兩年后遷為參政,后擢河南按察使。因母亡故,持喪還家,哀傷過度,不久去世。
李攀龍是“后七子”的首領之一。他持論比謝榛、王世貞還要褊狹,強調“文自西京、詩自天寶而下,俱無足觀,于本朝獨推李夢陽”。他認為,先秦古文已有成法,“其成言班如也,法則森如也”,創作只要“摭其華而裁其衷,琢字成辭,屬辭成篇,以求當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貞《李于鱗先生傳》)。甚至鼓吹“視古修辭,寧失諸理”(《送王元美序》)。他推崇漢魏古詩、盛唐近體,“論古則判唐、選為鴻溝,言今則別中、盛如河漢”(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以至對盛唐古詩也加以鄙視,他編選歷代詩歌而成的《古今詩刪》,唐后即直接明代,宋元詩一首未選,以示其論詩宗旨。
由于他的文學主張過于片面,所以對他自己的詩文創作有著不良影響。比如他的樂府詩,自視甚高,實則剽竊模擬十分嚴重,“止規字句而遺其神明”(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王世貞也承認,李攀龍的樂府詩“不堪與古樂府并看,看則似臨摹帖耳”(《藝苑卮言》)。又如他的散文“無一語作漢以后,亦無一字不出漢以前”,時常有意詰屈其詞、涂飾其字,讀之贅牙戟口,也無甚佳作。
但李攀龍頭腦比較清醒,“資地本高”、“才力富健”。當他稍能面對現實、抒寫內心真切感情時,也能創作出一些較好的詩章。他有時也要感時傷世、憂念旱災:“地勝紆王事,年饑損吏才。難將憂旱意,涕泣向蒿萊”(《廣陽山道中》),有時則面對潦水感慨萬端:“潦水陰相積,蕭葭晚自寒。大夫方跋涉,天步屬艱難”(《趙州道中》)。他有時還要抒發自己宦海浮沉的哀怨和牢騷,同時表現向往隱居的閑情逸志。如《冬日登樓》、《九日登樓》、《和余德甫江上雜詠》等,這些詩雖然取材也還嫌狹隘,但的確有一定真情實感。
在李攀龍的各體詩中,以七律和七絕較優。其七律聲調清亮、詞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見湖中影,鐵騎初回海上潮”(《與子與游保俶塔同賦》)來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漚并結金龕麗,飛竇雙銜石甕圓”(《酬張轉運龍洞山之作》)來形容龍洞山的金龕和石甕情況,雖嫌體物呆滯,但也還能傳神。他以“明時抱病風塵下,短褐論交天地間”(《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來表現南北奔波的布衣詩人謝榛,以“自昔風塵驅傲吏,還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來刻畫好友王世貞,也較形象。但其構思、用詞多見雷同。他的某些七絕,也還寫得自然,還能注意頓挫變化。如《和聶儀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風寒,抱得琵琶馬上彈。曲罷不知青海月,徘徊猶作漢宮看。”意味雋永,靜韻深長。沈德潛品評此詩說:“不著議論,而一切著議論者皆在其下。”
著有《滄溟集》30卷。
2. 李攀龍的《出郭》的全詩翻譯
李攀龍《出郭 》賞析 出 郭 李攀龍
出郭隨吾適,人家杜曲邊。 溪流縈去馬,山路入鳴蟬。 禾黍殷秋作,茅茨入晝眠。 可能祛物役,歸買汶陽田。 李攀龍(1514—1570)字于鱗,號滄溟,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繼“前七子”之后,與謝榛、王世貞等倡導文學復古運動,為“后七子”的領袖人物,被尊為“宗工巨匠”。主盟文壇20余年,其影響及于清初。 該詩表達了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及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詩大意:隨我出城去往杜曲,騎馬沿著小溪走在山路上,看到稀疏的人家,聽見秋蟬的鳴叫。如果能夠在這深秋時節收獲莊稼,在茅屋里小憩,我可以放棄利祿官位,歸隱田園。
賞析:
嘉靖三十二年(1553),李攀龍出守順德(今河北邢臺市),為順德知府。3年任期中,政績卓著。其間詩文創作,也取得一定成就。無論贈答抒懷,還是描山摹水,或是關心時政之作,都各具特色。《登黃榆、馬陵諸山是太行絕頂處四首》、《春興》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李攀龍被提升為陜西按察司提學副使。到任不久,不能忍受陜西巡撫殷學挾勢倨傲的作風,以母老歸養為由,上疏乞歸,旨未下即拂衣辭官。在職雖不滿一年,李攀龍足跡卻遍及區內,在視察府州縣學的同時,也游覽了各地的名山勝跡。《杪秋登太華山絕頂四首》、《宿華頂玉井樓二首》、《出郭》是這一時期的詩作。《出郭》應作于辭官回鄉之時。 首聯“出郭隨吾適,人家杜曲邊。”寫詩人離開了就職的城郭,順著自己的心意游走,來到杜曲看到幾戶人家坐落在樊川、御宿二水交匯處,別是一番“小橋流水人家”!出郭,既是點題,又一語雙關。詩人離開了浮華的城市,也走出了心靈的樊籠。“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詩人的輕松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頷聯“溪流縈去馬,山路入鳴蟬。”寫途中之景。回環的溪流潺潺,幽深的山路彎彎,熱鬧的鳴蟬陣陣,騎馬的行人悠悠遠去,好一幅幽靜恬淡的山村鄉野圖。運用反襯的手法繪景,以聲襯靜,動靜結合,突出描繪了山村田園的清幽怡人,詩人心中不禁生出喜愛之情! 頸聯“禾黍殷秋作,茅茨入晝眠。”主要寫農人的活動。深秋季節,田里的禾黍長勢喜人,豐收在即,農夫們正在忙碌。茅草屋雖然簡陋,對于勞累的農人卻足以小憩酣眠,你看,他們午覺睡得多香呀!農夫們安然自樂、心無羈絆、順意而為的生活已令詩人心向往之! 尾聯“可能祛物役,歸買汶陽田。”抒寫自己的心志。陶潛有詩云:“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陶令公因心靈被外物所役使而失意惆悵。“物役”,為外物所役使,指為功名利祿而為官。詩人看到農人們的灑脫無羈,不禁產生了歸隱之意。“歸買汶陽田”借用閔子騫的典故抒情言志。《論語·雍也》:“ 季氏 使閔子騫為費宰。 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后以“汶陽田”寓意歸隱。詩人借此典故抒發了自己胸臆——歸隱田園。 全詩借景抒情,人家、溪水、山路、鳴蟬、禾黍、茅屋這些田園意象,無不透露著恬靜安閑的情趣,表達了詩人對爾虞我詐官場生活的厭倦、對閑適自由田園生活的憧憬與向往之情!
3. 明史 王宗沐傳 翻譯
【譯文】
王宗沐,字新甫,臨海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進士。授職為刑部主事。與同僚李攀龍、王世貞等人,以詩詞、文字相互結交友好。王宗沐尤其通曉吏治。歷任江西提學副使。修建白鹿洞書院,招引諸生在其中講學研習。
三次遷官后升任山西右布政使。當時山西連續災荒,王宗沐趁上京覲見皇帝之機上奏說:“山西諸郡都受荒災,太原尤其嚴重。三年來,都是如此,一百多里聽不見雞鳴。父子、夫婦彼此交換以吃飽一餐,稱作‘人市’。宗親的八十五萬石俸祿,多年欠缺,因饑餓、瘟疫而死亡的人達二百人。山西是京城的右掖。從故關至真定,從忻、代地區至紫荊,都不到三天的行程。宣、大地區的糧食雖然分派到了各郡,但是運送糧食的人全在太原。饑民一旦聚集,蹂躪、踐踏、劫奪,每年供給宣、大兩鎮六十七萬兩糧餉,誰替他們采辦。這是一件深為憂念之事。各地上奏的水旱災害以十計,部里評議常常裁減至十分之三,免除的不過是各地應該留存的部分。現在山西存留的是供應的鎮關的糧餉。存留卻反而比起運還急,因此山西最終沒有享受絲毫的寬緩。這是第二件憂心的事。在萬山之中開拓疆域,峰巖阻隔,太原的百姓不能到達澤、潞,怎么能到其他地方尋飯吃。唯獨真定的米稍稍可以通濟。然而背負車運,大致兩斗得到一斗,剛至壽陽,價錢就漲了三倍。這是第三件憂心的事。饑民聚眾造反,招撫不了他們,必將進行捕殺。小則動用庫存的經費,大則要請求調撥內府的資金。與其撥錢獎賞殺強盜的人,不如撥錢使他們不做強盜。這是第四件憂心的事。近來丘富進行誘惑,邊地百姓謠傳他募人耕田不征收租稅。愚昧的百姓知道什么,急迫間無暇選擇,八百多里長的邊關沒有誰要挾他們。他們誘惑聚眾,我方因逃亡而空虛。這是第五件憂心的事。”他因而請求延緩征收拖欠的賦稅,截留河東新增加的鹽課供給宗族的俸祿。不久他改任廣西左布政使,又調補山東。
隆慶五年(1571),給事中李貴和請求開挖膠萊河。王宗沐認為此事難辦,不足以振興漕運,致函給朝廷勸阻此事。他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管漕運,兼任鳳陽巡撫,極力陳說運糧軍士的困苦,請求即刻進行撫恤。又因為黃河經常決堤,漕運通道終于被梗塞,他想恢復海運,上奏稱:“自從會通河開通以來,已經很久沒人提海運之事。我近來在山東任官,曾經逐條陳述此議。巡撫都御史梁夢龍毅然嘗試,無所阻滯,但是有顧慮者總是擔心風浪危害。南海域,全國眾多的河流匯注那里,渺茫一片沒有山島,連躲避風浪的地方也沒有,越往南方海水溫度越高,它是蛟龍的巢穴。所以元代的人對海運很驚駭,因而從太倉、嘉定向北航行。如果從淮安向東,經過登、萊,停靠天津,此稱為北海,其中島嶼很多,可以避風浪。
又因為它的地勢高多礁石,蛟龍出沒卻沒有巢穴。所以登州有海市,由石氣與水氣相互搏擊,映在石上就形成了,石氣能夠超出水面,因為石頭離水近的緣故。北海較淺,就是明顯的應驗。可以彌補運河的不足,沒有比這更便利的事情。”他趁勢逐條上奏陳述了七件便利的事情。第二年三月運送十二萬石米由淮安入海,五月份抵達天津。陳述功績時,他與梁夢龍一起晉級,被賞賜金幣。但是南京給事中張煥稱:“聽說有八艘船漂走或沉沒了,損失三千二百石米。王宗沐預計有此損失,私下派人買糧補充。米可以補充,人命可以補充嗎?王宗沐掩飾視聽,不合乎大臣的道義。”王宗沐上奏爭辯,請求核查。皇帝下詔施行先前的意見,熟習海運路徑以防緊急之事。不久,海運船隊抵達即墨,刮起颶風,七艘船翻沉。都給事中賈三近、御史鮑希顏以及山東巡撫傅希摯都稱海運不便,因此就廢置了。當時是萬歷元年(1573)。
王宗沐認為徐、邳地區的民俗蠻橫、兇悍,很奸詐、狡猾,沿海地區走私的鹽販出沒,六安、霍山地區暗中盜礦的人很多,奏請設置守將。又召募豪俠富戶的三百多人充當義勇兵,責令他們追捕盜賊,此后都按功授予官職。調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改任工部職。不久又升任刑部左侍郎,奉旨巡視宣、大、山西各鎮的邊防事務。母親去世后他回鄉了。萬歷九年(1581),他在京官考核中被罷免,不予進職。在家閑居十多年后去世。被贈封為刑部尚書。天啟初年,追授謚號為襄裕。
4. 明史夏原吉古文翻譯
李時勉,名字叫做懋,以字稱呼他(即李懋,字時勉)。安福人。他小時候,冬天很冷,他就用被子包住雙腳伸進桶里保暖,堅持讀書。永樂二年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進入文淵閣學習,參與修訂《太祖實錄》。被授予刑部主事的官職,又參與重新修改《太祖實錄》,完成后授予翰林侍讀。他個性耿直,胸懷大志以天下為己任。永樂十九年,北京紫禁城的三座正殿遭遇火災,皇帝下詔請求天下人上書直言得失。李時勉條列出關于時事的十五條建議。當時明成祖朱棣決計遷都北京。正在招徠各地的百姓到北京居住。李時勉上書說大興土木的害處和遠方來朝貢的人不宜讓他們居住在他天子腳下。觸忤了皇帝。過了一段時間,看了其他的建議,大多切中時弊,就把他的奏折放在地上,又撿起來看,最后采納了他的建議。過了一段時間李時勉被人誣陷入獄。過了一年多被釋放 ,楊榮推薦他官復原職。洪熙元年又上書言事。(惹得)仁宗皇帝很生氣 ,把他召入便殿責罵,李時勉抗辯不屈。皇帝命令武士用金瓜(錘)打他,打斷了三根肋骨,拖出去的時候幾乎快要死了。第二天,改任他為交趾道御史。他決定每有一位新的犯人入獄,就寫一篇奏折談論時政。奏疏多次呈上,沒有答復。最后他被下錦衣衛獄。李時勉曾對錦衣衛的一位千戶有恩,當時(那位千戶)正好去監獄視察,秘密叫醫生來,用藥物幫他止血治療,(李時勉)得以保住性命。仁宗病重快要死去的時候,對夏元吉說:“李時勉曾經當面羞辱我 。”說罷,勃然大怒。夏元吉安慰仁宗。當天晚上,仁宗病死。宣宗皇帝即位過了一年多,有人把李時勉觸怒先帝(仁宗)的事上報宣宗。宣宗大怒,命令使臣說:“把他綁來,我親自定罪,一定要殺了他。”說罷,命令王指揮使把李時勉綁赴西市斬首,不讓他入見皇帝。王指揮從端西旁門出去 ,而前面派出的使者已經帶著李時勉從端東旁門進來,(王指揮)沒有碰到(李時勉)。宣宗遠遠望見,說:"你這個小臣竟敢觸犯先帝,你奏折里怎么說的?過來告訴我。”李時勉叩頭說:“微臣說先帝病重不應過度寵幸嬪妃,不應讓太子離開身邊。”宣宗面色稍微好轉。于是慢慢陳述了六件事。宣宗讓他都說出來,李時勉說微臣惶恐不能 都記得。宣宗更加寬慰,說:“這恐怕很難當眾說出來,你奏章的草稿呢?”回答說:“已經燒掉了。”皇帝長嘆一聲,夸贊李時勉是忠臣,立刻釋放他,官復原職,作翰林侍讀。等到王指揮從監獄回來,李時勉已經穿好官服站在殿前。
5. 文言文翻譯《明史·劉崧傳》
劉崧,字子高,泰和人,原名楚。他家貧卻學習十分努力,寒冷時沒火御寒,手皸裂,但抄錄文章絲毫未停止。元朝末年鄉試中
舉。洪武三年(1370),舉薦為經明行修,改成現在的名字。太祖在奉天殿召見了他,授予兵部職方司郎中。奉命到鎮江征糧。鎮江有許多勛臣的田地,租賦都
由百姓承擔,劉崧竭力請求減免。晉升為北平按察司副使,輕刑省事,招集流亡,百姓重新樂業。設立文天祥祠于學宮之側。在學門前石頭上刻字,告示府縣不要以
徭役拖累諸生。他曾請求減少偏僻之地的驛馬,以此來充實宛平。太祖同意了他的奏請,對侍臣說:“驛傳勞逸不均已經很久了,劉崧能意識到這個問題,統治百姓
難道不就是要如此嗎!”因遭到胡惟庸的排擠,被貶為輸作,不久,被遣回鄉。十三年胡惟庸被誅,劉崧 *** 為禮部侍郎。不久,提升為吏部尚書。雷震謹身殿,太
祖下令群臣陳說得失。劉崧叩頭,以修德行仁對答。不久辭官。
第二年三月和前刑部尚書李敬一并召入。任命李敬為國子祭酒,劉崧為司業。
賜給鞍馬,令朝夕相見,見輒燕語移時。未旬日去世。得病后,仍強坐訓導諸生。病重時,李敬問他有什么可說的。劉崧說“:天子派我教導國子,責成我完成任
務,可惜這么快就要死了!”他沒有一句話談及家事。太祖命令有關部門為他安排殯殮,并親自作文祭奠。
劉崧年幼時就博學廣聞,天性謙
慎。兄弟三人共居一間茅屋,有田地五十畝。到他當官后,家產也沒有增加。十年用一床布被,被老鼠咬破,才換新的,仍做成衣服給他兒子穿。當官時也不帶家
屬。到北平赴任,攜帶一侍童前往,到達后就把侍童遣回。黃昏時官吏退下后,他孤燈讀書,常常通宵達旦。他善長寫詩,豫章人推崇他為“西 *** ”之宗。
6. 明史金幼孜文言文翻譯
【譯文】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新淦人。建文二年(1400)中進士。后被授予戶科給事中。成祖即位后,改任翰林檢討,與解縉等人同在文淵閣當值,再升為侍講。當時,翰林院和坊局之臣在東宮講書,都先要準備所講的經義,由閣臣閱正后,呈皇上批覽,然后才得進講。解縉講《書經》,楊士奇講《易經》,胡廣講《詩經》,幼孜講《春秋經》,幼孜借此呈上《春秋要旨》三卷。
永樂五年(1407),進升幼孜為右諭德兼侍講,并傳諭吏部,說在內閣當值的胡廣、金幼孜等人已任滿,不要改作他任。七年,幼孜隨從皇上到北京。第二年北征,幼孜與胡廣、楊榮隨行。圣駕駐扎在清水源,有泉水涌出。幼孜獻上銘,楊榮獻上詩,皇上都以最高等級給予慰勞。皇上敬重幼孜的文學才華,所過山川要害,總命他加以記載。幼孜就在馬鞍上當場起草。使者從瓦剌來,皇上召幼孜等人傍車輿而行,談論敵方之事,對他很親信和倚重。他曾與胡廣、楊榮和侍郎金純迷路陷在山谷中。天黑時,幼孜從馬上掉下來,胡廣、金純去而不顧,楊榮為他結鞍再行,走了一會兒幼孜又掉下來,楊榮便將自己的馬讓給他騎,第二天才到達行在所。那個晚上,皇上派出十幾名使者追尋楊榮和幼孜,但都沒有找到。他們回來后,皇上非常高興。此后每次北征,幼孜都隨從,他還寫下了《北征前錄》和《后錄》。十二年他受命與胡廣、楊榮等人編纂《五經》和《四書》、《性理大全》,升為翰林學士,十八年他與楊榮一起升為文淵閣大學士。
二十二年(1424)幼孜隨從皇上北征,途中士兵疲憊,皇上向群臣問對策,沒有人敢回答。只有幼孜說不宜深入,皇上不聽。到達開平時,皇上對楊榮、幼孜說“:朕夢見神人兩次說上帝好生,這是什么兆頭?”楊榮、幼孜回答說:“陛下此舉,固在于除暴安民。但火燒昆侖,玉石俱焚,望陛下留意。”皇上同意他們的意見,當即命他們起草詔書,詔諭各個部落。軍隊回到榆木川時,皇上駕崩,秘不發喪。楊榮到京師報喪,幼孜護梓宮返回。
仁宗即位,幼孜被任為戶部右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不久加封為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這一年十月命幼孜、楊榮、楊士奇在承天門外一起審查并記錄囚犯的罪狀。皇上還下詔給法司,審查重案囚犯必須會同這三位學士一起辦,皇上對他們的委任更重了。皇上御臨西角門閱覽廷臣的制誥,對三學士說:“你們三人和蹇義、夏原吉兩位尚書,都是先帝舊臣,朕正靠你們來輔佐。朕曾見前代君主不喜歡聽直言,雖是一向所親近的人,也因為懼怕君主之威而順從君主的旨意,緘默不言以討好君主。賢良之臣,所言不被采納,便會退而閉口。朕與諸位愛卿應當引以為戒。”幼孜等人叩頭致謝。洪熙元年(1425)幼孜進升為禮部尚書,仍兼大學士、學士,并支給三職俸祿。幼孜不久請求回家探母。第二年,他母親去世。
宣宗即位后,詔令幼孜出來任職,修撰兩朝實錄,充任總裁官。宣德三年(1428),幼孜持節到寧夏,冊封慶府郡王妃。他所經過的地方,都詢問士兵和百姓疾苦,回來后上奏皇上,皇上都嘉許并采納了。隨從皇上巡邊,度過雞鳴山時,皇上說“:唐太宗仗著其英武征遼時,曾經過此山。”幼孜回答說“:太宗不久便后悔這一戰役,所以修建了憫忠閣。”皇上說“:此山在元順帝時崩塌了,成為元朝滅亡的征兆。”幼孜回答說“:順帝是亡國之主,就是山不崩,國也必亡。”宣德六年(1431)十二月幼孜去世,終年六十四歲。贈少保,謚文靖。
幼孜為人平易,沉默寡言,心胸開闊。雖很受皇上寵信,但他自己更加謙虛。他給自己起居之室命名為“退庵”。他病重時,家人囑咐他請求身后之恩,但幼孜不聽。他說“:這種做法是君子所恥的行為。”
7. 明史夏原吉古文翻譯
原文:夏原吉,字維哲,其先德興人。父時敏,官湘陰教諭,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學養母。以鄉薦入太學,選入禁中書制誥。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儼然。太祖 ①而異之,擢戶部主事。成祖即位,轉左侍郎。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樂元年命原吉治之。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經畫,盛暑不張蓋,曰:“民勞,吾何忍獨適。”事竣,還京師。七年,帝北巡,命兼攝行在禮部、兵部、都察院事。有二指揮冒月廩,帝欲斬之。原吉曰:“非律也,假實為盜,將何以加?”乃止……(宣宗)三年,從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嘗之,笑曰:“何惡也?”對曰:“軍中猶有餒者。”帝命賜以大官之饌,且犒將士。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測其際。同列有善,即采納之。或有小過,必為之掩覆。吏污所服金織賜衣,原吉曰:“勿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書者,吏叩頭請死。原吉不問,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呂震嘗傾原吉。震為子請官,原吉以震在“靖難”時有守城功,為之請。平江伯陳 初亦惡原吉,原吉顧時時稱 才。或問原吉:“量可學乎?”曰:“吾幼時,有犯未嘗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則無可忍矣。”嘗夜閱爰書②,撫案而嘆,筆欲下輒止。妻問之,曰:“此歲終大辟③奏也。”與同列飲他所,夜歸值雪,過禁門,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可以冥冥墮行。”其慎如此。
夏原吉字維哲,他的祖先是德興人。他的父親夏時敏在湘陰做教諭官,于是在這里安家。夏原吉很早就成了孤兒,他努力學習,奉養母親。因州縣地方官薦舉進入太學,后被選入宮中書寫皇帝的詔令。諸生中有的人大聲說笑,夏原吉端正地坐著很嚴肅。明太祖暗中觀察認為他與眾不同,提拔他做戶部主事。明成祖即位,調任他任左侍郎。浙西發大水,主管官員治水不見成效,永樂元年,命令夏原吉去治水。夏原吉穿著布衣徒步行走,日夜治理謀劃,最熱的天氣不張傘蓋,他說:“百姓勞苦,我怎么忍心獨自舒適呢。”治水完畢,他回到京城。永樂七年,皇帝北巡,命令夏原吉兼代理皇帝所至之地的禮部、兵部、都察院政事。有兩個禁衛軍官冒領月俸,皇帝要斬他們。夏原吉說:“這個不合法律,假如他們確實是盜竊,將施加什么刑罰呢?”皇帝于是停止了斬他們的詔令。明宣宗三年,隨從皇帝北巡,皇帝拿夏原吉袋子里的干糧嘗了嘗,笑著說:“怎么這么難吃啊?”夏原吉回答說:“軍隊中還有挨餓的人呢。”皇帝命令把高官的飯食賜給他,而且犒勞了將士。夏原吉有宏大的氣量,人們不能測量它的邊際。同在朝班的官員有優點,他就采納接受;有的人有小過失,他一定為他們掩蓋不張揚。有一次一個官吏弄臟了他所穿的皇帝賜給的金織衣服,夏原吉說:“別害怕,臟污可以洗掉。”又有一次一個官吏弄臟了精微的文書,磕頭請求死罪。夏原吉不追問,自己入朝把過失歸在自己身上,皇帝命令換了文書。呂震曾排擠夏原吉。呂震為他的兒子請求官職,夏原吉認為呂震在“靖難”時守城有功,為他向朝廷請求。平江伯陳 起初也厭惡夏原吉,夏原吉反而時常稱贊陳 有才能。有的人問夏原吉:“氣量可以學嗎?”他說:“我年幼時,有人觸犯了我,我不曾發怒。開始在臉色忍耐,中間一段時間在內心忍耐,時間長了就沒有什么可忍耐的了。”他曾經夜晚審閱記錄罪犯口供的文書,拍著桌子嘆息,筆要下落總是停止。妻子問他,他說:“這是年終執行死刑的奏章啊。”有一次他與同朝班里的官員到別的地方飲酒,晚上回來時趕上下雪,經過宮門,有人想要不下馬。夏原吉說:“君子不能因要昏暗中使品行墮落。”他謹慎如此。
何為"前七子""后七子"?
明代詩詞方面“前七子”“后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首見于《明史·李夢陽傳》。為區別后來嘉靖、隆慶年間出現的李攀龍、王世貞等七子,世稱"前七子"。
明嘉靖、隆慶年間(1522-1566)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和吳國倫。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名稱首見于《明史·文苑·李攀龍傳》。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稱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李攀龍在明史的多少傳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李攀龍書法作品拍賣、李攀龍在明史的多少傳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