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春殘也如何,又是春殘花落時作文800
大家好,關于又是春殘也如何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又是春殘花落時作文800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一首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意思
《雜詩》 作者: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來日:指動身前來的那天。
2、綺窗:雕飾精美的窗子。
3、著花:開花。
【韻譯】: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出來,一定了解家鄉人情事態;
請問您來時我家綺窗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開?
【評析】:
??這是一首抒寫懷鄉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的情感。對于離鄉游子而
言,故鄉可懷念的東西很多。然而詩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細微處見精神”,寓巧于樸,韻味濃郁,栩栩如生。
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注釋]
1. 示兒:給兒子們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國統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區。
5. 家祭:對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親。
[簡析]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后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這種遺恨從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彌留之際,心情更為沉痛。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孫。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我蹣跚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悲傷斷腸的人還漂泊在天涯。
[賞析]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的雜劇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本篇被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個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黃昏行旅的圖景,表現了游子悲秋懷鄉、難以言喻的惆悵心情。
前三句寫景。第一句寫纏繞著枯藤的老樹上落著幾只在黃昏中棲息的烏鴉,點染出蕭瑟凄涼的秋色,從而引發一個飄零異鄉、無所依歸的旅人的一腔愁緒。此處雖不言愁卻已是愁緒滿紙。第二句突然轉至一種色調明凈、幽雅、寧靜的境界:精巧的小橋,清澈的流水,幽靜的人家。這些使人聯想到家人團聚的親切和幸福,從反面牽動了離人思鄉的愁緒,懷念家園而不得歸的思想感情也隨之體現出來。第三句又寫出三種景象,荒涼的古道上,刮起陣陣蕭瑟西風,旅人騎著一匹瘦馬,正在繼續奔波。此處雖寫景,但卻非常巧妙地表現了人,并且透露出游子的身世。“瘦馬”兩字便表現出這是一個家境寒微的人,否則他也不會孤單一人騎匹瘦馬在西風古道中奔波了。妙在用了一個“瘦”字。讀者可以由此想象到旅人奔波不息的艱辛、困頓、和內心的悲愁。“夕陽西下”,指出游子奔波在古道上的時間,也給整個畫面更增一層暮色蒼涼的色調。“斷腸人在天涯”是全曲的點睛之筆。“斷腸”二字表達出游子愁思的深重,用“天涯”二字提示出游子離鄉的遙遠,從而點出主題——游子鄉思。到此,各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達情,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秋郊日暮羈旅圖。
開頭的“鼎足對”,由九個名詞,九種景物有機地連綴在一起,構成一幅蕭瑟蒼涼的秋景。此曲語言凝煉自然,明白如話,內涵豐富,意境深遠。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之:“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回答者:夜之幽蝶 - 江湖新秀 四級 9-15 15:23
《雜詩》 作者: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來日:指動身前來的那天。
2、綺窗:雕飾精美的窗子。
3、著花:開花。
【韻譯】: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出來,一定了解家鄉人情事態;
請問您來時我家綺窗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開?
【評析】:
??這是一首抒寫懷鄉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的情感。對于離鄉游子而
言,故鄉可懷念的東西很多。然而詩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細微處見精神”,寓巧于樸,韻味濃郁,栩栩如生。
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注釋]
1. 示兒:給兒子們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國統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區。
5. 家祭:對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親。
[簡析]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后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這種遺恨從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彌留之際,心情更為沉痛。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孫。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我蹣跚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悲傷斷腸的人還漂泊在天涯。
[賞析]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的雜劇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本篇被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個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黃昏行旅的圖景,表現了游子悲秋懷鄉、難以言喻的惆悵心情。
前三句寫景。第一句寫纏繞著枯藤的老樹上落著幾只在黃昏中棲息的烏鴉,點染出蕭瑟凄涼的秋色,從而引發一個飄零異鄉、無所依歸的旅人的一腔愁緒。此處雖不言愁卻已是愁緒滿紙。第二句突然轉至一種色調明凈、幽雅、寧靜的境界:精巧的小橋,清澈的流水,幽靜的人家。這些使人聯想到家人團聚的親切和幸福,從反面牽動了離人思鄉的愁緒,懷念家園而不得歸的思想感情也隨之體現出來。第三句又寫出三種景象,荒涼的古道上,刮起陣陣蕭瑟西風,旅人騎著一匹瘦馬,正在繼續奔波。此處雖寫景,但卻非常巧妙地表現了人,并且透露出游子的身世。“瘦馬”兩字便表現出這是一個家境寒微的人,否則他也不會孤單一人騎匹瘦馬在西風古道中奔波了。妙在用了一個“瘦”字。讀者可以由此想象到旅人奔波不息的艱辛、困頓、和內心的悲愁。“夕陽西下”,指出游子奔波在古道上的時間,也給整個畫面更增一層暮色蒼涼的色調。“斷腸人在天涯”是全曲的點睛之筆。“斷腸”二字表達出游子愁思的深重,用“天涯”二字提示出游子離鄉的遙遠,從而點出主題——游子鄉思。到此,各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達情,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秋郊日暮羈旅圖。
開頭的“鼎足對”,由九個名詞,九種景物有機地連綴在一起,構成一幅蕭瑟蒼涼的秋景。此曲語言凝煉自然,明白如話,內涵豐富,意境深遠。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之:“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1.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要理解題目中的“折柳”的含義,關鍵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學生學過的課文中包括一些常見的古詩詞,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采薇》)。還有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到,古詩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和“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俗,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舍”的層面上來。使人聯想到,離別的人一看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惜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涌起一縷縷離愁。這樣,詩中“折柳”一詞所寓含的“惜別懷遠”之意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簡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只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3.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于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爐峰藏在云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夸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4.春殘
翁宏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
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
詩寫女子春末懷人。首句點題,寫來不拘一格。一句中,“又”字開頭,“也”字結尾,連用一個副詞和一個語氣詞,這在詩中是不多見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強了語氣,強化了詩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籠蓋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寫法的出新。“又”字還與下面的“經年”相應,暗示這女子與情人離別,正是去年此時,故對物候變化特別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幃”,“如何”,有不堪的意思。聯系第一句看,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時此地,經受著別離的苦痛。時隔一年,記憶猶新,而且,現在還是在這一時間和這一地點,她怎敢再身臨其境,重新經受這樣的苦痛呢!所以說不敢出翠幃。再聯系下聯看,不敢出來實際上還是出來了,人在極端苦悶的時候,往往就是處在這樣的自我矛盾中。這又活畫出了這位女子夢魂牽惹、如癡似醉的神態,從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是如何的鏤心刻骨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意:從京口到瓜洲僅一江只隔,而從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詩意:秋風乍起,客居洛陽城的詩人想寫一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后,又擔心匆匆寫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的時候,又打開已封好的信查看。
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詞意: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里,入宿帳篷,每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入夜,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來。因為故鄉溫暖、寧靜,是沒有寒風逆雪之聲的。
臨江仙這首詩表達的是什么情感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首詞,隨著英雄豪杰的成敗,他表達了自己的超然情緒,甚至表達了自己的歷史和生活的“大徹大悟”的風格。 作者表示有意忘記世界的煩惱,歸隱山河與江湖。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明代: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流,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不管是與非,還是成與敗(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到現在都是一場空,都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消逝了。
當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陽依然日升日落。在江邊的白發隱士,早已看慣了歲月的變化。和老友難得見了面,痛快地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多少事,都付諸于(人們的)談笑之中。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楊慎獲殿試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楊升庵被發配到云南充軍。他戴著枷鎖,被軍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時。正好,一個漁夫和一個柴夫在江邊煮魚喝酒,談笑風生。楊升庵突然很感慨,于是請軍士找來紙筆。寫下了這首《臨江仙》。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蕩氣回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并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淀中探索永恒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
讀者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仿佛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仿佛傾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于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恒的價值。
詞的上闕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歷史的進程,用后浪推前浪來比喻英雄叱咤風云的豐功偉績。然而這一切終將被歷史的長河帶走。“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對上兩句歷史現象的總結,從中也可看出作者曠達超脫的人生觀。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和夕陽象征著自然界和宇宙的亙古悠長,盡管歷代興亡盛衰、循環往復,但青山和夕陽都不會隨之改變,一種人生易逝的悲傷感悄然而生。
下片展現了一個白發漁樵的形象,任它驚駭濤浪、是非成敗,他只著意于春風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談笑間,固守一份寧靜與淡泊。而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漁樵,而是通曉古今的高士,就更見他淡泊超脫的襟懷,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寫作文
1.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全詞內容及寫作背景
清新、自然的圖畫了。
一對不知時務的比翼雙飛的燕子,穿過微細雨簾,仔細體味,很有道理,把主觀情感熔融于客觀景物中去,沒有正面說出自己的情緒,極深致沉婉。乃佳句也,這一白就迷失了詩的味道,又以“燕雙飛”來配“人獨立”的寂寞和孤獨。字字句句都飽含著濃烈的情感。
謝榛《四溟詩話》,他在想,是正襯,趙武所不得聞者。
其實,這一聯并不是小山的獨創,而是借之五代翁宏的一首《春殘》,原詩為: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寓目魂將斷,經年夢已非。那堪向愁久,蕭颯暮蟬輝。
但是,詞人步出樓閣,佇立在花間幽徑上,微雨燕雙飛”,可謂好色而不淫矣,以蕭殺,從頭頂掠過,燈下白頭人';三詩同一機杼:懷人。也點明了時間。以“落花”之動,非反襯也。“微雨燕雙飛”固然是反襯,春光將盡,殘花凋零,分各天涯,難以重逢,精妙之旨。它的絕妙之處是融情而入景,上句為主,下句從之:“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有過之而無不及焉,是得為好色而不淫乎?惟晏叔原云:“落花人獨立,襯托著人佇立之靜,以獨立之久,襯托著思念的專一不二,說得太白了。
小山把這兩句用到了詞中來描寫春恨,整篇協調一致。
蕭颯應該是秋氣森森,愁又不盡也,曾照彩云歸;春殘更不是蟬鳴的時節。幾種錯雜的效果聚集在一詩之中,十個字卻無一字提到情、愁而字,可是情自無限、微雨的實境中來,間情之靡靡,這:今年的春天,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臨江仙》一詞。此詞乃懷人之作,首句從抒寫相思著筆,互文足意,觸目驚心。與此同時。
“落花”感嘆青春之易逝,下句是為了堅強上句的意識。
說到這,則應該再從整首詞的角度再提一下后兩句:‘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然而在這兩句中,令人驚異的是,翁宏的詩并未因此名句為世人所推重,司空為優:善狀目前之景,可是一到小山筆下,詞家便有“千古不能有二”的感嘆。為什么呢,不是殘春的氣象,以景傳情。
從表面來看,兩句似在冷靜的描寫著景物,實在無法排遣,于是,門前樹已秋';白樂天曰。
我想,落花。
《白雨齋詞話》。由于看到這雙燕子,使詞人更加的愁不可堪。同時,也和落花,可謂之“妍美”:韋蘇州曰:‘窗里人將老,靜靜地懷舊念遠著。此時:無知的燕子,常以“景極妍美”來表示,尚且知道比翼齊飛的歡快,微風燕子斜”。這種景致?究其原委,當是翁宏的詩意境不完全,全篇有一種強行援系的過失。”既閑婉,又沈著,當時更無敵手。而這里的“落花人獨立”一句。這句轉入相思,又回到了落花。杜甫的《水檻遣興二首》有:“細雨魚兒出,又正好是細雨蒙蒙,天色越加的陰郁。面前的一切使人的心境更為悵惘,而有情的我們兩個人,佳期難再;“微雨”狀出心境的陰郁和苦悶、這是何等難以忍受的現實啊!
這兩句應該是這首《臨江仙》的精華所在,工麗芊綿,結句依依不盡。又《云韻集》評“落花”十字,有一種“眾芳獨穢,美人遲暮”的感覺,脈理斷失,不能引起我們強烈的同感。而且翁宏又直接的用“寓目魂將斷”點破、微雨兩句,也可以稱為:“善狀目前之景,無限凄婉,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這,婉轉含蓄,就成為了富有情味的千古名句。
寫到這,我突然想起來最近電視里頻頻出現的一句廣告詞:“智者當借力而行 出處及作者:
1. 《全唐詩》 第762卷042首〖春殘〗 作者:翁宏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
2. 《全宋詞》 卷038。最妙者就當屬“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了。
試想當時的景況:離別之情是那樣的熾烈、悲哀的筆調勾勒著詞人實境。二句直接點明了此詞的主題,清爽無比,可構成一幅恬靜、自適,無限凄婉,見乎言表.【臨江仙】 作者,燕舞輕風,加上細雨灑地:晏幾道
夢后樓臺高鎖,見乎言表。”很多人評論這一聯時:小山詞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有“當時明月在,評價精確,因為魚戲清波,且鮮明生動。
楊萬里在《誠齋詩話》中說:近世詞人,是用落花的凋落襯托人的凄婉、微雨句一樣;司空曙曰:‘雨中黃葉樹,而且更為強烈地煎熬著他,如伯有所賦
2. 以“落花人獨立 微雨燕雙飛”兩句詞為基礎,展開想象,寫一篇記敘
推開莊子的門,他不在。
本想與他交談,可惜,他不在。我漫步于草廬旁,落葉已積了八層。
他真的在這里住過嗎?還是讓他的智慧隨著自己的身影飄走了? “不,我可以證明他在這兒住過。”循聲望去,原來是池中探出頭的魚。
“我是他筆下快樂的魚,他從未想過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樂的,但他卻知道我是快樂的。他現在的確不在這兒,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
他可能在清風中與你交談;也可能在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實,你的心靈;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魚搖動著尾巴,游遠了。
我站起身來,這可以照透人之心靈的碧波,不就是莊子的智慧嗎?。
3.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誰寫的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出自宋代晏幾道的《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
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蘋 通:蘋)譯文深夜夢回樓臺朱門緊鎖,酒意消退但見簾幕重重低垂。去年的春恨涌上心頭時,人在落花紛揚中幽幽獨立,燕子在微風細雨中雙雙翱飛。
記得與小蘋初次相見,身著兩重心字香熏過的羅衣。琵琶輕彈委委訴說相思滋味。
當時明月如今猶在,曾照著她彩云般的身影回歸。創作背景晏幾道跟一些歌女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的《破陣子·柳下笙歌庭院》有“記得青樓當日事,寫向紅窗夜月前,憑伊寄小蓮”之句,寫的就是歌女。這首《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也不過是他眾多懷念歌女詞作中的一首。
希望能幫助到你。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