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郜國大鼎在哪里,楚國大鼎

大家好,關于郜國大鼎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楚國大鼎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郜鼎有沒有存在的價值

當然有,絕對有!!!

1 關于【郜鼎】

關于郜鼎——《古文觀止》《臧哀伯諫納郜鼎》《石鼓歌》

鼎是中華民族的標志。在古代是立國的重器、至高無上的權力象征。相傳夏禹收九牧所貢的金鑄成九個大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時被尊為傳國之寶。成湯滅夏后,九鼎遷于商都,武王伐紂后,又遷至洛邑。秦滅周后,九鼎佚失。在我們看來,中國青銅時代的巔峰之作理應就是九鼎,然而它隨夏商周而生,亦隨夏商周而亡,這也許正是神器的特質!

我們知道,周禮中,天子是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為五鼎,元士用三鼎,士用一鼎;至于一般的平民百姓,是絕對不可以使用鼎的,甚至是會招至殺身之禍。可見鼎的使用,這在當時是非常嚴格的。在《臧哀伯諫納郜鼎》文中,魯桓公接受宋國太夫華督賄賂的郜鼎,并把它陳列在太廟里,魯國大夫臧哀伯(《臧僖伯諫觀魚》中臧僖伯的兒子,其父以直諫而名,其子又以諫名而名垂青史,正應了《詩經》中“孝子不匱(竭盡),永賜而類”的箴言)向魯桓公進諫,認為這是“非禮的”。因為宋滅郜時奪取了郜鼎,此鼎是以成為亡國之鼎,諸侯之間私自取用亡國之鼎,在當時是違法亂紀的。

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古鼎,絕大部分是諸侯鼎及大夫鼎以下的鼎,個別的天子鼎,則出土于商代,而夏王鼎和周天子鼎幾乎并沒有發現,截止到目前為止,盡管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們的考古工作者仍然沒有找到周天子墓,這也正為人們帶來了對周天子禮器的更大渴望。

古往今來,有名的鼎不少,而郜鼎算名氣比較大的一個。原因是它由于此典故“登上”了《左傳》和《古文觀止》,是以聲得益張,另外,韓愈在《石鼓歌》中有“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的的詩句,郜鼎的名氣自然更是非比異常了。人們說“漢武得鼎,以名其年”,但沒人知道武帝得到的這個鼎到底叫什么名字,看來,還是郜鼎的名氣大了!

附:參考內容

一[原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大廟,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旗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二[譯文

魯桓公二年夏天四月,桓公從宋國取得原屬郜國的傳國大鼎,放進太廟,這是不符合禮儀的事。

臧哀伯進諫道:“作君主的人,應該發揚美德,堵塞違禮的行為,來為百官做出表率,就是這樣,還怕有不足之處,所以要顯示各種美德以傳示子孫。因此,宗廟使用茅草蓋的房子,樸素的車子,草編的席子;肉汁不調五味,糧食不加工成細糧,這些是為了顯示節儉。祭祀的禮服、禮冠,皮做的蔽膝、玉制的朝板,腰帶、下衣、綁腿、靴子、冠上的橫簪、冠旁的填繩、系冠的帶子、冠頂的蓋版,這都是表明尊卑等級制度的。皮做的襯玉器、刀鞘上的裝飾、束衣的布帶、下垂的帶穗、旌旗上的飄帶、馬頸上的絲繩,這也是表明尊卑等級的禮數。禮服上繡的火形、龍形、斧形、弓形等花紋,這些是為了顯示紋彩上的差別。用五色繪出模仿天地四方的各種圖象來裝飾器物服飾,這是為了顯示器物物色的差別。馬鈴、大小車鈴、旗鈴,是為了顯示聲音節奏,旌旗上畫的日、月、星辰,是為了顯示光明。所謂美德,就是節儉而有法度,上下尊卑有禮數,并用紋彩和顏色、器物加以標志,用聲音和光亮加以表現,把這些擺在百官面前,百官才感到警戒和畏懼,而不敢違反法度。現在擯棄美德,樹立違禮的壞榜樣,把別國賄賂的大鼎安放在太廟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如果百官都來效法,又有什么理由去懲罰他們呢?國家的衰敗,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喪失德行,則是由于國君寵愛和賄賂風行的原故。現在,郜鼎放在魯國的太廟,還有什么比這更顯眼的?武王滅了殷商,將九鼎搬到洛陽,當時的義士尚且認為他做的不對,何況把明顯的違德招亂的賄賂物放在太廟里,又將怎么辦呢?”桓公不聽。

周王室的內史聽到這件事,說:“臧孫達的后代大概會在魯國世代享受爵祿吧!國君雖然違背了禮制,他卻不忘用昭德塞違的道理去勸諫他。”

石鼓歌唐詩賞析

【作品介紹】

《石鼓歌》的作者是韓愈,被選入《全唐詩》的第340卷。此詩從石鼓的起源到論述它的價值,其創作目的是呼吁朝廷予以重視與保護。開頭四句是總起,自謙沒有李杜之才,不敢作歌。“周綱”十二句是追敘石鼓來歷久遠。“公從”十句是敘石鼓的文字和字體及其保留的價值。“陋儒”六句是敘懷疑《詩經》不收石鼓文,乃是孔子的粗心。“憶昔”十八句,是敘發現石鼓的經過和建議留置太學。“中朝”十句是敘當局不納詩人建議,嘆惜石鼓文物的廢除。最后六句,希望在尊崇儒學的時代,能把石鼓移置太學。全詩表達了詩人對古代文物的珍視之情,同時對朝中重臣和“陋儒”們進行了無情的嘲諷。章法整齊、辭嚴義密,音韻鏗鏘,詩人在描繪石鼓文書法的妙處時,運用了多種比喻,進行淋漓盡致的渲染,頗有感染力。

【原文】

石鼓歌

作者:唐·韓愈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蒐于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才藝咸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盡備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鈕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圣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角,安置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檐與蓋覆,經歷久遠期無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詎肯感激徒媕娿。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尚論列,愿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注釋】

1、石鼓:唐初發現于天應(今陜西寶雞)三疇原,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所刻書體為籀文,即秦始皇統一文字前的大篆,內容為歌詠秦國國君游獵情況,今人公認為秦刻石,韓愈認為是周宣王時所刻,只是唐朝人的一種看法,并不確切。這首詩作于元和六年。

2、少陵:在長安縣南四十里,杜甫曾居于此,自稱少陵野老。諦仙:賀知章稱李白為謫仙人。

3、揮天戈:周宣王在位時,曾南征淮夷、徐戎,北伐儼狁。

4、明堂:周天子朝諸侯,宣示政教之所。

5、佩:系于衣帶上的玉佩、容刀等飾物。

6、蒐:打獵。岐陽:岐山(在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之南。

7、嵯峨:指高山。

8、山阿:山灣。

9、“扌為”:同“揮”。呵:呵斥。

10、類:像。科:今“蝌”字。指蝌蚪文,一種頭粗尾細、形如蝌蚪的書體。

11、鼉:俗稱豬婆龍,今名揚子鱷。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有“快劍長戟森相向”、“蛟龍盤攣肉屈強”句。

12、鎖紐:紐結。

13、古鼎躍水:《水經注》說:“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于泅淵,秦始皇時而鼎見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數千人沒水,系而行之。出,龍齒齧斷其系。”龍騰梭:劉敬叔(異苑》:“陶侃曾捕魚,得一織梭,還掛著壁,有頃雷雨,梭變成赤龍,從屋而躍。”

14、編詩:相傳古詩原有三千馀篇,是周代的樂官經過采集、整理、編纂而成,至孔子始刪定為三0五篇。

15、二雅:《詩經》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雅又分大雅、小雅。褊:狹小。委蛇:從容舒緩。

16、掎摭:取。羲娥:羲和與嫦娥。指稱日與月。

17、博士征:元和元年,韓愈自江陵法曹參軍召為國子博士。

18、右輔:指鳳翔府(治今陜西鳳翔)。漢代以渭城以西屬右扶風,長安以東屬京兆尹,長陵以北屬左馮翔,稱三輔。右扶風別稱右輔,唐置為鳳翔府。

19、臼科:坑洞。指放置石鼓處。科,通“窠”,坑。

20、祭酒:即國子祭酒,國子監的長官。

21、太廟:天子的祖廟。郜鼎:《春秋》魯桓公二年,魯納郜國大鼎于宋。

22、光價:名聲,身價。

23、太學:唐設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七學,統屬國子監。太學掌教五品以上官員及郡縣公的子孫及從三品官員的曾孫。見《新唐書·百官志三》。

24、鴻都:漢宮殿門。靈帝光和元年于鴻都門置學。熹平四年,蔡邕等人奏定六經文字,并親自書碑,使石工鐫刻,立于太學門外,后儒晚輩,皆往取正。碑始立之時,往觀及模寫的人,“車乘日千徐,填塞街陌。”見《后漢書·蔡邕傳》。

25、坐見:行見,將見。

26、頗:偏,不正。

27、與:以。

28、無佗:指無害,無恙。

29、中朝:朝中。

30、媕婀:沒有主見,依隨別人。

31、博,換取。

32、八代:指秦、漢、魏、晉、北魏、北齊、周、隋。

33、那:何。

34、丘軻:孔丘、孟軻。

35、蹉跎:挫傷。這里是失意的意思。

【譯文】

張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勸我寫一首詠贊它的石鼓歌。

杜甫李白才華蓋世但都作古,薄才之人面對石鼓無可奈何。

周朝政治衰敗全國動蕩不安,周宣王發憤起兵揮起了天戈。

慶功之時大開明堂接受朝賀,諸侯接踵而至劍佩叮當撞磨。

宣王田獵馳騁岐陽多么英俊,四方禽獸無處躲藏都被網羅。

為把英雄功業刻石揚名萬世,鑿山石雕石鼓毀壞高山嵯峨。

隨從之臣才藝都是世上第一,挑選優秀撰寫刻石放在山坡。

任憑長年雨打日曬野火焚燒,仗著鬼神守護石鼓永不湮沒。

你從哪里得來這拓本的底稿?絲毫都很完備一點也無差錯。

言辭嚴謹內容奧密難于理解,字體不像隸書蝌文自成一格。

年代久遠難免受損筆畫殘缺,仍像得劍斬斷活生生的蛟鼉。

字跡有如鸞鳳翔飛眾仙飄逸,筆畫恰似珊瑚碧樹枝柯交錯。

蒼勁鉤連像金繩鐵索穿鎖鈕,渾然又像織梭化龍九鼎淪沒。

淺見儒士編纂詩經卻不收入,大雅小雅內容狹窄并不壯闊。

孫子周游未到秦地無知難怪,采詩不全像取星宿卻漏羲娥。

啊我雖好古卻苦于生得太晚,對著石鼓文我哭得涕淚滂沱。

想當年我蒙召做國子監博士,那年正改紀元年號稱著元和。

我的朋友在鳳翔府任職從事,曾經為我設計挖掘石鼓坑窩。

我刷帽沐浴稟告國子監祭酒:“如此至寶文物世上能存幾多?

只要包氈裹席就能立即運到,十個石鼓運載只需幾匹駱駝。

進獻太廟把它比作文物郜鼎,那聲價百倍于郜鼎豈是太過?

皇恩浩蕩如果準許留在太學,諸生就能鉆研解說一起切蹉。

漢朝時鴻都門觀經尚且擁塞,將會看見全國上下為此奔波。

剜剔蘚苔泥塵露出文字棱角,把它放得平平穩穩不偏不頗。

高樓大廈深檐厚瓦把它覆蓋,經歷久遠不受意外損壞傷挫。”

朝中的大官個個都老于世故,他們空無主見豈肯感奮奔波?

牧童在鼓上敲火牛用它磨角,誰能再用手把這個寶物撫摸?

長年累月風化銷鑠將被埋沒。六年來向西遙望我空嘆吟哦!

王羲之書法時俗趁機顯秀媚,書寫數張還可換回一群白鵝。

繼周之后八代爭戰已經結束,至今無人收拾整理又可奈何?

如今正是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皇上重視儒術推崇孔丘孟軻。

怎么才能把此事向皇帝建議,愿借善辯之人發揮口若懸河。

石鼓歌寫到這里就算結束吧,哎呀我的意愿大概是白說說!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811年(唐憲宗元和六年)。石鼓文系中國最早的石刻,是秦代所為。內容記敘狩獵情狀,文為大篆。韓愈以為周宣王時所為。其物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韓愈感慨石鼓文物的廢棄,力諫當局保護石鼓而不得采納,因而大發牢騷。

【賞析】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三四〇。下面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暨南大學書法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曹寶麟教授對此詩的賞析。

石鼓初唐時出土于鳳翔府天興縣(今陜西寶雞)三畤原。這一事件如發生在今天,必會驚傳為“考古新發現”而震動中外,但是此時卻不可思議地有些蕭然。因為在朝廷眼中,它們不過是幾塊長滿苔蘚的破爛玩意,因此其遭遇自難與郡國之所出鼎彝相提并論了。就詩歌而言,韓愈之前,杜甫只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帶過一筆,此后韋應物雖寫過一首《石鼓歌》,但因缺少熱情和略乏文采,恐怕在《韋蘇州集》中也屬下乘之作。只是他詩中“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一句,倒開啟了鼓屬何代的千年聚訟之門。及至韓愈的這首力作問世,才使石鼓之“光價”在后人心目中大大地增強和提高了。今天上距韓愈作歌又過去一千多年,十面石鼓盡管已無完字,但仍作為一級文物陳列在故宮博物院里,這不得不歸功于韓愈的呼號之力。

開頭四句明白如話,點出了寫作的緣起:張籍拿著石鼓文拓片來勸我試寫一首題詠詩,李杜大手筆已不在世上,這非同一般的事情叫才疏學淺的我多么難堪啊!這四句中,“石鼓”二字凡三見,似乎平淡拖沓,其實不然。韓愈開創以文為詩的先河,不避同字且不避同式,正是古文的慣習。應予注意的是,“勸”字下得十分精當,它省去了詩人幾多猶豫的潛臺詞與推諉的閑筆墨,具有一字九鼎之效。韓愈向來自負于“金石刻畫臣能為”(李商隱《韓碑》),但對此卻自慚才疏,那么石鼓文的深奧難懂也就不言而喻了。

從“周綱陵遲四海沸”到“鬼物守護煩撝呵”為一段。前十句是詩人想象周宣王中興王室、臨御海內以及馳逐圍獵、勒石銘功的圖景。用了“沸”“憤”“大”“騁”“萬里”“萬世”等詞,極狀場面的壯闊和氣派的雄偉。韓愈之所以承襲韋應物系年的說法,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唐朝自安史之亂后,皇權受到極大的削弱,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外族侵凌,大臣猜忌,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使李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憲宗登基后采取鏟藩鎮、抑宦官的政策,使朝政出現了中興之兆。詩人看到了歷史的相似之處,因而在歌頌周宣王雄才大略的同時,自然融進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憲宗即位之初平定劍南節度使劉辟后,韓愈即寫過一首熱情洋溢的《元和圣德詩》,對嗣皇的英明果斷備加贊揚。所以《石鼓歌》的這段描寫正傳達出了詩人切望重振頹綱以臻于尊王攘夷的郅治局面的心聲。“雨淋日炙野火燎”二句,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把石鼓流傳千年而歷盡的劫難濃縮在七字之中,這是略寫。詩人認為石鼓得以完好保存,如果沒有鬼神呵護是不可想象的,僅此而言,石鼓本身就已是稀世珍寶,又遑論其他無算的文物價值呢。寥寥兩筆便為下文的切入闡發作好了鋪墊。往下十四句是專對石鼓文作具體描述的。文辭的深奧,字體的樸茂,都使“好古”的博士先生心蕩神怡美不勝收。即使剝蝕斑駁,他也會忍不住地贊嘆一番。在那些古拙的字跡間,詩人任憑審美意識縱情馳騁:夭嬌流美的線條,多像鸞鳳翔舞,云君來下;交互牽掣的點畫,又使人仿佛置身于珊瑚叢生的龍宮水府。筆力的雄健,使他想到金繩鐵索的勁挺;筆勢的飛動,似乎只有用禹鼎出水龍梭離壁才能傳其神韻原本靜止的書跡都化成了活潑的形象,他不禁沉浸在美的超然享受之中了。美感的獲得與否,取決于審美體驗的深淺程度,盡管韓愈斷未見過“鸞翔鳳翥眾仙下”,但現實生活中的百鳥和鳴和萬舞翩躚卻并不少見。常人或許只能以平常的語言道出,而詩人卻善于用浪漫的想象把常景編織成一幅云詭波譎的圖畫。對于石鼓文,韓愈并沒有滿足于正面的描寫,他痛斥陋儒,深憾孔子,無非是想獲得烘云托月的效果。后人不明乎此,因而有膠柱鼓瑟的責難,如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四云:“文士為文,有矜夸過實,雖韓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極道宣王之事,偉矣,至云:‘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是謂三百篇皆如星宿,獨此詩如日月也。今世所傳石鼓之詞尚在,豈能出《吉日》《車攻》之右?安知非經圣人所刪乎?”但只需看看韓詩中“讀難曉”、“得切磋”之句就可知道,詩人這樣說不過是藝術的夸張,所謂恨之越深,愛之越切,如此而已。這一段是全詩的'精華,原因在于它駕馭形象思維,把豐富的審美感受傳遞給讀者,使之受到強烈的感染。

“嗟予好古生苦晚”以下直到結尾為最后一段。這段結合詩人自己的身世之感,既有追述,又有夾議,但更多的是流露出隱隱的惆悵和深深的惋惜。韓愈在文學上以“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進學解》)為己任,為了力矯時弊,他才主張崇古。因此他竭力稱揚石鼓文,也應是這個文學宗旨的組成部分。他身居博士,“職是訓詁”(《元和圣德詩》),把保護石鼓看作是應負的責任。為此,托故人度量坎坑,為安置作好了準備,又戒齋沐浴鄭重其事地報告上司,本以為安置“至寶”是瞬息可辦的舉手之勞。然而無情的現實把他美好的愿望擊得粉碎——那班尸位素餐的老爺關心的只是升官發財,他們對區區石鼓是絲毫不會“感激”(激動)的。在這里,一個“老”字生動地勾畫出那種麻木不仁的昏聵神情。眼看石鼓仍繼續其日銷月蝕而歸于淪滅的厄運,詩人真是憂思如焚。雖說目下標榜儒術,但據理力爭恐怕還是于事無補,歌到這兒,韓愈不禁心灰意冷,喟然長嘆。這一段寫得蒼涼沉郁,使人覺得詩人不僅在哀嘆石鼓的不幸,而且簡直是在嗟嘆寒儒的卑微。為了反襯現實的荒誕,詩人還運用了兩個典故,顯得格外深刻而有力。第一個是蔡邕。公元175年(后漢熹平四年),靈帝不滿于當時文字使用的混亂,特命蔡邕與堂溪典等正定六經文字,由蔡書丹上石,刻成后置于鴻都門前,每日前來觀看的車輛,使街道為之阻塞。第二個是王羲之。東晉王羲之喜鵝頸之宛轉,見山陰道士所養群鵝而愛之,道士因索寫《道德經》一部,舉群相贈。蔡王二人都是書圣,但前者擅隸書而后者工楷則,這兩種比石鼓文晚起得多的書體尚且如此風光,那么當局的冷落石鼓,到底于心何忍。用典之妙,起到了振聾發聵的效果。

這首長詩一韻到底,如長河直貫而下,波瀾老成。詩中又多用響字虛詞,鏗鏘激越,朗吟上口,便覺有一股郁勃之氣噴薄于字里行間。如果用“驅駕氣勢,若掀雷走電,撐決于天地之垠”(辛文房《唐才子傳·韓愈》)的贊語來評價這首歌行,自然會覺得絕非虛譽。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洛陽人,文學家,世有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之稱。三歲即孤,由嫂撫養成人,貞元進士。曾官監察御史、陽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贈禮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贊成改革主張,又反對藩鎮割據。尊儒反佛,比較關心人民疾苦。

韓愈在文學上主張師承秦、漢散文傳統,積極倡導古文運動,提出“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觀點。《師說》、《進學解》等,皆為名篇。韓詩力求創新,氣勢雄偉,有獨特風格,對宋詩創作影響較大,延及清代。有《昌黎先生集》。

讀《左傳》之十七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懼,遂弒殤公。君子以督為有無君之心而后動于惡,故先書弒其君。會于稷以成宋亂,為賂故,立華氏也。

??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孔父嘉為司馬,督為太宰,故因民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召莊公于鄭而立之,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大廟。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錫、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寘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譯文

二年春,宋國卿大夫華父督攻打孔氏,殺死孔父而奪取其妻。宋殤公發怒,華父督懼怕,隨后殺害宋殤公。君子認為華父督心里早就沒有國君,然后才會產生這種邪惡,所以先記載殺害其國君。集會于稷地,為的是平定宋國混亂,由于贈送財物的緣故,很快穩定了華氏的地位。

??宋殤公即位后,十年間經歷十一次戰爭,民眾不堪此命運。當時孔父嘉為司馬,華父督為大宰,因為民眾不堪此命運,華父督就先宣傳說:“這是司馬造成的。”已殺害孔父嘉而后殺害宋殤公,便把莊公從鄭國召回而立莊公為國君,以親近鄭國。并把郜國大鼎贈送給魯桓公,齊國、陳國、鄭國都贈送禮物,所以華父督就擔任了宋國的相國。

??夏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來郜國大鼎。戊申日,置于太廟。這不符合社會行為規范。

??臧哀伯勸諫說:“統治人民的人,要顯揚道德堵塞違法,以治理告誡百官,仍然擔心有所失誤,所以顯揚美善的規律以示范于子孫。因此純潔的太廟鋪以茅草屋頂,大的車輛鋪以草席,大的羹湯不加調料,祭祀用的糧食不加工,以顯揚儉樸。禮服、禮帽、祭服、大圭、腰帶、下裳、綁腿、木鞋、橫木、帽帶、帽垂、玉帶等,要顯揚其度數。五彩絲繩、絲網、刀鞘、刀鞘飾物、大帶子、磨刀石、旗旒、旗纓等,要顯揚其數。畫火、畫龍、繡黼、繡黻,要顯揚其文明。五色和同于形象,要顯揚其選擇。錫鈴、鸞鈴、衡鈴、旗鈴等,要顯揚其聲音。畫有日月星三辰的旌旗,要顯揚其明亮。那規律,儉樸而有度,升降而有數。文明教化以治理,用聲音明亮來發揚,以治理顯示百官,百官于是而有戒懼而不敢改變治理之律。如今廢棄規律樹立違法之事,而把別國賄賂來的禮器置于太廟,以明示百官,百官都來效法,還能懲罰誰呢?國家的敗亡,是從官員的邪惡開始的。官府失去規律,就是寵愛與賄賂彰顯。郜國的大鼎在太廟,有什么比這更彰顯賄賂呢?武王攻克殷商,把九鼎遷到雒邑,有最佳行為方式的讀書人或有非議,何況是將顯揚違法亂紀的禮器置于太廟,這又該怎么辦?”魯桓公不聽。周國的內史聽說后,說:“臧孫達的后代在魯國可能長享福祿吧。君主違禮,不忘勸諫以規律。”

華父督的弒君是單純因為紅顏禍水,還是早有預謀,我是存疑的,反正華氏擁立宋莊公后,小日子過得不錯。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一邊散播流言,把宋殤公十年十一戰歸罪于司馬孔父嘉,當然宋殤公也有連帶責任;一邊又打開國庫,大肆賄賂鄰國,以防鄰國出兵干涉。然后,擁立有繼承權的公子馮為君。手段顯得十分老辣周到,完全不象臨時起意的樣子。

大家還記得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宋穆公讓位給侄子與夷,讓兒子公子馮避居鄭國的事吧!宋殤公顯然對堂弟公子馮十分戒備,所以才響應衛國州吁的號召,一起圍毆鄭國,牽扯進了東門之役,這些年鄭國國力日盛,宋鄭之間的戰爭,宋國吃虧多,占便宜少,民怨沸騰,才給了華父督機會,歸根結底還是宋殤公自己的原因。

臧哀伯諫納郜鼎這一段也很精彩。是啊!把別國賄賂來的禮器,供奉在太廟里,等于明著昭告天下,國君喜歡賄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各級官員紛紛效仿,這樣的結局可想而知。魯桓公不能納諫,魯隱公也不善納諫,這種傳統之下,無怪乎魯國日漸衰敗。

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臧僖伯諫觀魚失敗,現在當兒子的臧哀伯諫納郜鼎也失敗,看來臧家還是沒有掌握說服國君的技巧。

郜鼎 ??[gào dǐng]什么意思?近義詞和反義詞是什么?英文翻譯是什么?

郜鼎 ??[gào dǐng] [郜鼎]基本解釋

春秋 郜國 造的宗廟祭器,以為國寶。后被 宋國 取去。 宋 又將此鼎賄賂 魯桓公 , 桓公 獻于太廟。《左傳·桓公二年》:“﹝ 宋 ﹞以 郜 大鼎賂公……夏四月,取 郜 大鼎于 宋 。戊申,納于大廟,非禮也。”《左傳·桓公二年》:“ 郜 鼎在廟,章孰甚焉?” 唐 韓愈 《石鼓歌》:“薦諸太廟比 郜 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清 譚嗣同 《鄒硯銘序》:“撫物追悼,幸不墜失,竊取 虢 鐘 郜 鼎之義,名曰‘ 鄒 硯’,而系以辭。”

[郜鼎]詳細解釋

春秋 郜國 造的宗廟祭器,以為國寶。后被 宋國 取去。

宋 又將此鼎賄賂 魯桓公 , 桓公 獻于太廟。《左傳·桓公二年》:“﹝ 宋 ﹞以 郜 大鼎賂公……夏四月,取 郜 大鼎于 宋 。戊申,納于大廟,非禮也。”《左傳·桓公二年》:“ 郜 鼎在廟,章孰甚焉?” 唐 韓愈 《石鼓歌》:“薦諸太廟比 郜 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清 譚嗣同 《鄒硯銘序》:“撫物追悼,幸不墜失,竊取 虢 鐘 郜 鼎之義,名曰‘ 鄒 硯’,而系以辭。”

[郜鼎]百科解釋

原為山東成武縣一鄉鎮,后并入孫寺鎮和城關鎮,傳說為周代諸侯小國郜國的故地。 更多→ 郜鼎

[郜鼎]英文翻譯

Gao Ding

臧哀伯諫納郜鼎原文_翻譯及賞析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大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旗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先秦·左丘明《臧哀伯諫納郜鼎》 臧哀伯諫納郜鼎

先秦 : 左丘明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大廟,非禮也。

古文觀止 , 勸諫寓理 譯文及注釋

譯文一

夏季四月,(桓公)從宋國取得郜國大鼎,安放在太廟里,這樣做不合禮制。

臧哀伯勸諫(桓公)說:“做國君的,應當發揚道德,阻塞邪惡,以(更好地)管理和監察百官;還怕有缺失的地方,所以發揚美德給子孫后代做示范。因此,太廟用茅草蓋頂,大車上用蒲席做墊子,(祭祀用的)肉汁不加調料,餅食不用精糧,這是為了昭示節儉;禮服、禮帽、蔽膝、玉笏,腰帶、裙衣、綁腿、鞋子以及冠冕上用的衡、紞、纮、綖(等各式各樣的帶子和飾物),這是為了昭示等級制度;玉器墊兒、刀劍套、佩刀刀鞘上的飾物、束衣革帶、飄帶、旌旗飾品、馬鞅,這是為了昭示(尊、卑)禮數;(在禮服上繡的)火、龍、黼、黻花紋,這是為了昭示文采;(在車服和其他有關器物上)用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按天地萬物的形貌繪出各種不同的形象,這是為了昭示物各有其用,而并非虛設;(系在車馬和旗幟上的各種鈴鐺)钖、鸞、和、鈴,這是為了昭示動輒有聲;在旗幟上繪上(日、月、星)三辰,這是為了昭示光明。德(作為行為規范和準則),是儉約并有(相應的)制度(規定)的,或增或減都要有節制。(所有這些,)都要形成典章制度,把它記錄下來,并公開地發布出去,以此來管理監察百官,百官才有所警惕和畏懼,而不敢違規犯紀。現在泯滅道德而樹立邪惡,把人家用作賄賂的器物安放在太廟,公開地展示給百官。(如果)百官也以此為榜樣,還能懲罰誰呢?國家的衰敗,來自官員的邪惡;而官員喪失道德,是由于受寵而賄賂公行。郜鼎放在太廟,還有什么比這更明顯的受賄呢?周武王攻滅殷商,把九鼎遷到雒邑,仁人義士中還有人非議他,更何況把表明違德亂禮的受賄器物放在太廟,這可該對它怎么辦呢?”桓公不聽。

譯文二

夏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得原屬郜國的傳國大鼎,放進太廟,這是不符合禮儀的。

臧哀伯規勸桓公說:“作百姓君主的人,要發揚德行,堵塞違禮的行為,以便監察百官,就這樣還怕有不足之處,還要顯示各種美德以傳示子孫。所以那清靜肅穆的太廟用茅草做屋頂,祭祀天地的車子用草席做墊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調和,黍稷、糕餅等祭品不用舂過的好米,這些是為了顯示節儉。祭祀的禮服、禮冠,蔽膝、大圭,腰帶、裙子、綁腿、靴子、冠上的橫簪、冠旁的填繩、系冠的帶子、冠頂的蓋版,這些是為了顯示等級上的差別。玉墊、刀飾、革帶、帶穗、旌旗上的飄帶、馬頸上的革帶,這些是為了顯示數量上的差別。禮服上火形、龍形、斧形、弓形等花紋,這些是為了顯示紋彩上的差別。用五色繪出各種圖象來裝飾器物服飾,這是為了顯示器物物色的差別。馬鈴、大小車鈴、旗鈴,是為了顯示聲音節奏,旌旗上畫的日、月、星辰,是為了顯示光明。所謂德行,就是節儉而有法度,事物的增減都有一定的數量,并用紋彩和顏色加以標志,用聲音和光亮加以表現,以此來監察百官,百官這才警戒畏懼,而不敢違反法度。現在君王毀滅德行,樹立違禮的壞榜樣,把別國賄賂的寶器安放在太廟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來效法,君王又用什么去懲罰他們呢?國家的衰敗,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喪失德行,則是由于國君寵愛和賄賂風行的原故。郜鼎放在魯國的太廟,還有比這更公開的賄賂嗎?武王打敗殷商,將九鼎搬到王城,義士尚有批評他的,更何況將標志違禮作亂的賄賂之器放在太廟,又該怎么樣呢?”桓公不聽。

評析

《臧哀伯諫納郜鼎》的中心內容是臧哀伯批評魯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納于大廟”這件事的“非禮”。那么,到底什么是禮呢?禮的范疇極其廣泛,內容極其復雜,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書《鄭莊公戒飭守臣》一文的評論文字所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禮的歷史本質的話說,它是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貴族等級制度下的社會規范、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它規范并制約著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言行。所以,刪改《春秋》的孔夫子才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君子“約之以禮”《論語·雍也》);“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為國以禮”(《論語·先進》);“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聯系古今關于禮的界說和孔夫子這些關于禮的言論,就不難理解作為魯大夫的臧哀伯為什么非要冒著觸怒魯桓公的風險,向他“發表”這篇諫辭了;也就不難理解《臧哀伯諫納郜鼎》一開始就說,魯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大廟,非禮也”了。

臧哀伯這篇諫辭,并不先說魯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大廟”這件事如何不對,而是以高屋建瓴之勢,首先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社會職責是“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接著就從禮制這個大視角,連用七個排比句,從七個方面,即“昭其儉”、“昭其度”、“昭其數”、“昭其文”、“昭其物”、“昭其聲”、“昭其明”,來闡明君主如何體現和落實這一根本社會責任;然后,話鋒一轉,才落到桓公“納郜鼎”這件“滅德立違”的事情上來。并在指出這一事件必將導致的惡劣后果以后,還用周武王克商后“遷九鼎于雒邑”招來“義士”非議的歷史教訓,警醒魯桓公必須清醒地認識這種“滅德立違”的錯誤舉措的危害性。這篇諫辭如此行文,不僅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結構謹嚴,具有強烈的邏輯能力,而且氣勢顯得特別恢弘,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至于諫辭中用了近乎后世才產生的賦的手法,鋪敘大量我們今天頗感陌生的具體事物,那也是行文的需要,因為這些事物都和當時的典章制度有密切關系。

創作背景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丘明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蓋上之情達于下,下之情達于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于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于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于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圣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國朝圣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于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后,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屢召大臣于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惟陛下遠法圣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臺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明代·王鏊《親政篇》

親政篇

明代 : 王鏊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蓋上之情達于下,下之情達于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于視朝數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蓋上之情達于下,下之情達于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于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于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于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圣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國朝圣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于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后,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屢召大臣于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古文觀止奏議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歸于墨;不入于老,則歸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于口,而又筆之于其書。噫!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后為之衣,饑然后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后為之宮室。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后,為之樂以宣其湮郁,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圣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凈寂滅者。嗚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見黜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見正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唐代·韓愈《原道》

原道

唐代 : 韓愈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歸于墨;不入于老,則歸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于口,而又筆之于其書。噫!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后為之衣,饑然后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后為之宮室。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后,為之樂以宣其湮郁,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圣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凈寂滅者。嗚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見黜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見正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古文觀止 , 推崇儒道天道不言,而品物亨、歲功成者,何謂也?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矣。圣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張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勞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數也,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于勤耳,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朝廷自國初因舊制,設宰臣待漏院于丹鳳門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啟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噦噦鑾聲。金門未辟,玉漏猶滴,徹蓋下車,于焉以息。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疇多蕪,何以辟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臣立朝,我將斥之。六氣不和,災眚薦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詐日生,請修德以厘之。憂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門既啟,四聰甚邇。相君言焉,時君納焉。皇風于是乎清夷,蒼生以之而富庶。若然,總百官、食萬錢,非幸也,宜也。其或私仇未復,思所逐之;舊恩未報,思所榮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車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勢,我將陟之;直士抗言,我將黜之。三時告災,上有憂也,構巧詞以悅之;群吏弄法,君聞怨言,進諂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門既開,重瞳屢回。相君言焉,時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則下死獄、投遠方,非不幸也,亦宜也。是知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于宰相,可不慎歟?復有無毀無譽,旅進旅退,竊位而茍祿,備員而全身者,亦無所取焉。棘寺小吏王某為文,請志院壁,用規于執政者。——宋代·王禹偁《待漏院記》

待漏院記

宋代 : 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歲功成者,何謂也?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矣。圣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張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勞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數也,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于勤耳,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朝廷自國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歲功成者,何謂也?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矣。圣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張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勞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數也,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于勤耳,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朝廷自國初因舊制,設宰臣待漏院于丹鳳門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啟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噦噦鑾聲。金門未辟,玉漏猶滴,徹蓋下車,于焉以息。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疇多蕪,何以辟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臣立朝,我將斥之。六氣不和,災眚薦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詐日生,請修德以厘之。憂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門既啟,四聰甚邇。相君言焉,時君納焉。皇風于是乎清夷,蒼生以之而富庶。若然,總百官、食萬錢,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復,思所逐之;舊恩未報,思所榮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車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勢,我將陟之;直士抗言,我將黜之。三時告災,上有憂也,構巧詞以悅之;群吏弄法,君聞怨言,進諂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門既開,重瞳屢回。相君言焉,時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則下死獄、投遠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于宰相,可不慎歟?復有無毀無譽,旅進旅退,竊位而茍祿,備員而全身者,亦無所取焉。

古文觀止議論

左傳摘記-桓公二年

1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懼,遂弒殤公。

譯:

二年春,宋國卿大夫華父督攻打孔氏,殺死孔父而奪取其妻。宋殤公發怒,華父督懼怕,隨后殺害宋殤公。

賞析:

華父督由于覬覦叔祖孔父嘉的妻子,而帶兵攻打孔父嘉,殺掉了孔父嘉,搶了這個叔祖母。宋殤公是孔父嘉的侄子,由于隱公三年時,宋穆公死前將自己的兒子公子馮送到鄭國,并立哥哥宣公的兒子公子與夷為繼承人,并將公子與夷托付給孔父嘉,即宋殤公。因此宋殤公對華父督的做法十分憤怒,而華父督則一并將宋殤公殺掉。

2 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孔父嘉為司馬,督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召莊公于鄭而立之,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大廟。

譯:

宋殤公即位后,十年間經歷十一次戰爭,民眾不能忍受宋殤公的命令。當時孔父嘉為司馬,華父督為大宰,因為民眾不能忍受宋殤公的命令,華父督就先宣傳說:“這是司馬造成的。”已殺害孔父嘉而后殺害宋殤公,便把莊公從鄭國召回而立莊公為國君,以親近鄭國。并把郜國大鼎贈送給魯桓公,齊國、陳國、鄭國都贈送禮物,所以華父督就擔任了宋國的相國。夏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來郜國大鼎。戊申日,置于太廟,這不符合禮制。

賞析:

宋國十年經歷十一次戰爭,通觀戰爭過程如下:

隱公四年,宋殤公元年,衛州吁弒殺哥哥桓公,為了鞏固位置而拉攏宋、陳、蔡攻打鄭國。拉攏宋國的理由是可以除掉公子馮。本次伐鄭即東門之役。

隱公四年秋天,四國再次伐鄭。

隱公五年,宋殤公二年,秋九月,由于鄭國與邾國同盟,宋國攻打邾國。

秋九月,邾求救與鄭,鄭國攻打宋國,并報復東門之役,本次伐宋即入郛之役。

隱公五年冬十二月,宋國伐鄭,圍長葛,以報入郛之役。

隱公六年,宋殤公三年,秋,宋國攻克長葛。

隱公九年,宋殤公六年,鄭國伐宋,理由是宋公不王。

隱公十年,宋殤公七年,五月,齊魯鄭伐宋。

七月,宋、衛、蔡伐鄭。

九月,鄭伐宋。

隱公十一年,宋殤公八年,冬十月,鄭國、虢國伐宋。

由戰爭過程來看,宋殤公由于忌憚公子馮,而攻打鄭國,開啟了宋鄭十年戰爭。然而以此說民不堪命,則未必,因為鄭國的發動和參與的戰爭更多,只不過鄭國勝多敗少,故而民堪命而已。

華父督弒殺宋殤公之后,立刻迎回公子馮為國君,以擁立之功來確保自己的地位。再向齊、魯、鄭、陳等國家都贈送大量財物進行賄賂,讓諸侯不追究他弒殺國君的罪行。而各國也都接受了賄賂,魯國則接受了郜鼎。郜鼎,原本是郜國的大鼎,郜國被宋國吞并后,郜鼎也被納入宋國。

臧哀伯諫納郜鼎,是從三個角度來說明問題。其一,太廟,即朝堂,朝堂的擺設有成規,在朝堂中增減物品,必須按照禮制來,而增加一個鼎,是不符合規矩的。其二,這個鼎是華父督弒殺國君而送來的鼎,魯桓公堂而皇之放在朝堂中,會暗示魯國大臣也可以弒殺國君。其三,魯桓公收受賄賂,并公開放在朝堂,魯國的大臣也可以效仿而收受賄賂。然而魯桓公可能正處在叛逆期,而不予理睬。

3 秋七月,杞侯來朝,不敬,杞侯歸,乃謀伐之。

譯:

秋七月,杞侯來朝見,對魯桓公不恭敬。杞侯歸去后,桓公就策劃征伐他。

賞析:

杞侯對魯桓公不尊敬,《谷梁傳》記載是因為魯桓公納郜鼎而來朝見,可能是因為魯桓公未成年,杞侯作為長者對他進行了批評,因此得罪了魯桓公。因此魯桓公就策劃攻打杞國。

4 蔡侯、鄭伯會于鄧,始懼楚也。

譯:

蔡桓侯、鄭莊公在鄧會見結盟,開始懼怕楚國。

賞析:

鄧,春秋稱鄧離,此時還是獨立國家。蔡桓侯、鄭莊公在鄧國會盟,說明鄧國也參與了同盟。而蔡國本來是宋國的同盟,宋殤公死后,以宋國為首的同盟瓦解,鄭莊公立刻開始拉攏宋國原來的盟國。

至于擔憂楚國,楚國此前從未出現在記載中,而楚國第一次北上,要到桓公六年,因此本次會盟,只是拿對付楚國作為借口。

5 九月,入杞,討不敬也。

譯:

九月,魯國進攻杞國,攻入國都,以討伐杞侯對魯桓公的不敬。

賞析:

魯國入杞,并沒有滅掉杞國,只是進行懲戒。魯桓公因為個人好惡發動戰爭,是不義的。

6 公及戎盟于唐,修舊好也。冬,公至自唐,告于廟也。凡公行,告于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勛焉,禮也。

譯:

桓公與戎人在唐地會見,是為了重修友好。冬,桓公從唐地回來,在太廟禱告。凡是國君出行,都要禱告宗廟;返回,舉行宴會、互相敬酒、記錄功勛,是遵守禮制。

賞析:

隱公二年時,魯國與戎人結盟,戎人,即山東東部的九夷。此次桓公與戎人再次結盟,屬于增加友誼的行為。兩次會盟,都是魯國國君前往會盟。而且本次會盟,魯桓公十分看重,不僅告廟,而且回來還舉行飲至禮。

7 哀侯侵陘庭之田,陘庭南鄙啟曲沃伐翼。

譯:

晉哀侯侵占陘庭的土地,陘庭南部的人引導曲沃武公攻打翼城。

賞析:

啟并非開啟,而是開端,先導。陘庭在翼城與曲沃中間,可能是個具有一定獨立性的部族,沒有公開服從晉哀侯,因此

關于郜國大鼎在哪里和楚國大鼎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4566.html

分享給朋友:

“郜國大鼎在哪里,楚國大鼎” 的相關文章

石鼓歌一共多少字(石鼓歌一共多少字數)

石鼓歌一共多少字(石鼓歌一共多少字數)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石鼓歌一共多少字,以及石鼓歌一共多少字數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詩石鼓歌的全文? 石鼓歌朝代:唐朝 作者:韓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

有關字的詩句有哪些 關于漢字的古詩詞句

有關字的詩句有哪些 關于漢字的古詩詞句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有關字的詩句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關于漢字的古詩詞句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描寫“漢字”的詩句有哪些? 橫平豎直顯功力, 一字多義添神秘。奧妙皆在“六書”中, 浩繁體現“形音義”。古詩:中華漢字,...

石鼓歌中潛藏的動物有哪些 石鼓歌什么意思

石鼓歌中潛藏的動物有哪些 石鼓歌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石鼓歌中潛藏的動物有哪些,以及石鼓歌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打一動物 獅子、老虎、熊貓、狼、鹿、馬、猴子、兔子、鴕鳥、豹、犀牛、長頸鹿、野豬等。 中朝大官老于事,詎肯感激徒_婀指什么動物 牛中朝大官老于事,詎肯感...

帶索字的詩句有哪些 帶有索字的網名

帶索字的詩句有哪些 帶有索字的網名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帶索字的詩句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帶有索字的網名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度索山光醉月華是古詩18首里的詩句嗎 這是古詩么?好像沒聽過,不過意思還是好理解的.詩人閑行昌簡山中,尋求山耐罩褲光水色怡情...

和字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和字的詩詞

和字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和字的詩詞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和字有關的詩句有哪些,以及和字的詩詞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漢字的詩句 1.關于漢字的古詩有哪些 1.《花下醉》唐·李商隱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2....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