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寫的詩有哪些特點,孔子寫的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効鬃訉懙脑娪心男┨攸c,以及孔子寫的詩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孔子對《詩》這本書的評價是什么?
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評論《詩》。他對《詩》有一個總體的評價: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第二章)(《詩》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無邪。)“無邪”,就是“歸于正”?!罢迸c“邪”,是對其內(nèi)容的道德評價??鬃釉u論三百篇的內(nèi)容是“合于正”,即合于仁德的,當然,這要看評價的標準和評價者對作品內(nèi)容的領(lǐng)會和理解??鬃拥臉藴屎皖I(lǐng)會與后世儒家學者的標準和領(lǐng)會還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根據(jù)孔子這句話,后世對三百篇中一部分愛情詩的解說便歧義紛繁。如宋代的朱熹認為那些情詩是“淫奔之詞”,不合禮義。王柏則說有三十多篇“淫詩”并非孔子編訂《詩》時所手定,而是后人竄加到《詩經(jīng)》里的,所以他把這些詩刪掉,稱為“代圣人刪詩”。其實,宋儒理學家的學說并非孔子的學說,孔子當時是認為它們反映民俗風情,對治國者有觀察民情的作用,他的道德尺度也與宋儒有所不同。
在《論語》中記錄了孔子與弟子多次說《詩》。他說《詩》的方法是“斷章取義”。這不是孔子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春秋時代賦詩言志的基本方法就是“斷章取義”,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孔子為宣講禮義,繼續(xù)了這種方法,他向?qū)W生講《詩》,也是斷章取義的。舉以下二章為例: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這里有問號)”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這里有問號)”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第十五章)(子貢說:貧窮而不巴結(jié)奉承,富而不驕傲自大,怎么樣?(這里有問號)孔子說:可以,還不如貧窮而樂于道,富而好禮的呢。子貢說:《詩經(jīng)》上說,“要像骨角象牙玉石一樣,雕琢、磨光”,就是那樣的意思嗎?(這里有問號)孔子說,賜呀,現(xiàn)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jīng)》了,告訴你一件,你能舉一反三。)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這里有問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這里有問號)”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八佾》第八章)(子夏問:“‘有酒窩的臉頰笑得美啊,黑白分明的眼流轉(zhuǎn)得媚啊,潔白的絲綢上畫著彩紋啊?!?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呢?(這里有問號)”孔子說:“先有白絹然后畫畫?!弊酉恼f:“是不是禮在仁義之后呢?(這里有問號)”孔子說:“啟發(fā)我的人是商呀,現(xiàn)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jīng)》了?!?前一章是談?wù)摗缎l(wèi)風淇奧》中的兩句,這兩句本來是形容一個青年男子修飾俊美;后一章《衛(wèi)風碩人》中的句子,本來是形容美女??鬃雍退膶W生討論《詩》,斷章取義,引申發(fā)揮為“立身以禮”,離原作太遠了。
所謂斷章取義,或曰斷章摘句,指引用別人的詩文,只截取其一章或一句,而不顧全文和原意,來發(fā)揮自己的意思。自古以來,斷章取義者多截取詩句,因為詩歌創(chuàng)作是形象思維,多用比興的表現(xiàn)方法,許多意象含有比喻的意義,可以較為普遍地適用于比喻其他事物,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仍常常引詩來表明某種理念或某種情感。但這是用詩,而不是研究和評論原來那首詩。孔子用斷章取義、附會引申的方法說《詩》,也是用《詩》,而不是論《詩》評《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評論。
孔子的《詩》講述什么的
“詩三百”,是指中國文學中的《詩經(jīng)》,是孔子當時集中周朝以來數(shù)百年間,各個國家(各個地方單位)的勞人思婦的作品。
所謂勞人就是成年不在家,為社會、國家在外奔波,一生勞勞碌碌的人。男女戀愛中,思想感情無法表達、蘊藏在心中的婦女,就是思婦。
勞人思婦必有所感慨。
各地方、各國家、各時代,每個人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有時候不可對人說,而用文字記下來,后來又慢慢地流傳開了。
孔子把許多資料收集起來,因為它代表了人的思想,可以從中知道社會的趨勢到了什么程度,為什么人們要發(fā)牢騷?
這個原因要找也不簡單,所以孔子把詩集中起來,其中有的可以流傳,有的不能流傳,必須刪掉,所以叫做刪詩書,定禮樂。
對于詩的部分,上下幾百年,地區(qū)包括那么廣,他集中了以后,刪除了一部分,精選編出來代表作品三百篇,就是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詩經(jīng)》。
孔子說我整理《詩》三百篇的宗旨在什么地方?“一言以蔽之”:一句話,“思無邪”。
人不能沒有思想,只要是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導(dǎo)走上正路就好,譬如男女之愛。如果作學問的人,男女之愛都不能要,世界上沒有這種人。
你是人,不是神,不是佛,人有人的問題,硬用思想把它切斷,是不可能的。
人活著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問題,沒有問題就不會思想,孔子的“思無邪”就是對此而言。
人的思想一定有問題,不經(jīng)過文化的教育,不經(jīng)過嚴正的教育,不會走上正道,所以他說整理《詩》三百篇的宗旨,就為了“思無邪”。
孔子對詩有何評價?
子對《詩經(jīng)》有很高的評價。對于《詩經(jīng)》的思想內(nèi)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于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jīng)使人讀后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鬃由踔琳f“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jīng)》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經(jīng)可以培養(yǎng)聯(lián)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至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代詩歌的特點
中國古代詩歌,一般稱作舊詩,是指用文言文和傳統(tǒng)格律創(chuàng)作的詩。其基本特點有:
1、中國古代詩歌最基本的特點是抒情;
2、中國古代詩歌主要是通過創(chuàng)造意象和意境來傳達思想感情的;
3、中國古代詩歌是精練的和含蓄的;
4、中國古代詩歌富于音樂美?。
一、中國古代詩歌最基本的特點是抒情
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作品,無一例外都是主體(作家主觀的思想感情)和客體(客觀的自然界或社會生活)相統(tǒng)一或相融合的產(chǎn)物,但詩歌卻是主體性最強、主體特征表現(xiàn)得最為鮮明的一種文學形式。
任何作品,包括敘事文體的小說、戲劇在內(nèi),都不可能不表現(xiàn)作者的感情,可以說沒有感情或者沒有激情就不可能產(chǎn)生藝術(shù),但詩歌卻是各種文學形式中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文體。即使是敘事詩也帶有抒情的特色。
也就是說,詩人對客觀世界、對社會生活的把握和表現(xiàn)是情感式的。雖說詩人的感情也常常凝聚和蘊藏于藝術(shù)形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說出來的,但離開感情,我們就很難捕捉住詩的形象。因此,我們鑒賞詩歌時,對詩歌的把握方式也應(yīng)該是情感式的。
二、中國古代詩歌主要是通過創(chuàng)造意象和意境來傳達思想感情的
這一點同敘事文體的小說、戲劇有顯著的區(qū)別。詩歌的意象和意境可以簡單地這么說:意象就是詩人的思想情感與客觀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chuàng)造和聯(lián)綴所構(gòu)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shù)境界。意象是局部的、具體的,而意境則是整體的、空靈的。
情景交融是意象和意境的共同特征,這是詩人在創(chuàng)造意象和意境時所努力追求的?!八肌焙汀扒椤倍际侵冈娙酥饔^的思想感情,“境”和“景”都是指客觀世界、客觀物象,這兩方面在詩中是融合在一起的,達到了“偕”和“妙合無垠”的境地。
意象和意境的創(chuàng)造都離不開客觀的物和景,但這物和景又跟我們平常生活中看到的面貌不完全相同,它是經(jīng)過詩人主觀思想感情的篩選、提煉、浸潤而成的,是經(jīng)過詩的升華的。
但意境的特征又不止于情景交融,它突破和超越了具體的意象,從有限達到無限,從具體升華到空靈,它啟發(fā)讀者產(chǎn)生想象和聯(lián)想,進入到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那個無限豐富和廣闊的藝術(shù)空間,去思考和領(lǐng)悟詩人寄寓詩中的對社會歷史乃至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意象可以從詩人的具體描寫中去捕捉,而意境則須于筆墨之處得之。
詩的意象和意境,不僅浸潤進了詩人獨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而且還常常體現(xiàn)出詩人不同的氣質(zhì)與個性。跟王維詩中的意象與意境那種深微、細膩、含蓄的特點不同,李白詩中的意象和意境就顯得開闊、宏大、奔放,這跟他狂放不羈的個性和飛動的藝術(shù)想象力是分不開的。
不同的意象,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不同的生活感受,而且體現(xiàn)了不同的個性和氣質(zhì)。
三、中國古代詩歌是精練的和含蓄的
中國古代詩歌,五言絕句只有二十個字,七言絕句只有二十八個字,詞中的小令也是二三十個字的居多;古體詩和排律比較長,但上百句的也很少。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形式的精練和意蘊的深厚,在世界詩歌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這里將精練和含蓄并列在一起算作一個特點,因為這兩方面是不能分開的。只有用最少的語言表現(xiàn)出最豐富的意思才能稱為精練,光是話說得少是不能算精練的。所以精練總是同含蓄相關(guān)。
但精練并不等于就是含蓄,有一些率直的詩,直抒胸臆的詩,表現(xiàn)手法上并不含蓄,但表現(xiàn)的意思比較豐富,也應(yīng)該算是寫得精練的。
四、中國古代詩歌富于音樂美
中國古代詩歌的音樂美有兩層含義。
第一是,中國古典詩歌有一部分本來是配樂歌唱的,如漢代的樂府詩和魏晉至唐代的一部分樂府詩都是入樂的,唐宋以后的詞和散曲也是配樂歌唱的。詞本來稱為曲子詞,也有稱樂府的,如蘇軾的詞集就題為《東坡樂府》。
這些詩歌作品本來都有與之相配的曲譜,但絕大多數(shù)曲譜都沒有流傳下來。盡管如此,它們的音樂美仍然可以從句式、平仄、押韻等方面體現(xiàn)出來。
第二層意思是,古典詩歌的語言是講究音樂美的。特別是近體詩(律詩和絕句)和詞曲,講究句式的整齊或參差變化,講究節(jié)奏和對偶,講究平仄和押韻,總之從各方面造成一種節(jié)奏和韻律的音樂美感。
一般來說,一首詩的聲情(由音樂傳達出來的感情)和文情(由文詞的意義所傳達出來的感情)總是和諧一致的。所以古人讀詩很講究吟誦,就是從音樂的角度去體會詩歌的內(nèi)容和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今天欣賞古典詩歌,懂得一點古典詩詞格律方面的常識是很有必要的。
擴展資料:
詩歌重回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特定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也有著歷史的和文化的原因。在中國文化中,詩歌有特殊的地位。中國歷史上是“詩國”,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釋義:不學《詩經(jīng)》,在社會交往中就不會說話),中國古代是以“詩”來教化文明的。
故“詩教”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也因此,詩歌成為中國文化的基礎(chǔ)之一。有人甚至稱:西方有《圣經(jīng)》,中國有《詩經(jīng)》。
詩歌在中國從來關(guān)乎心靈。學者胡曉明就說過:“中國詩是中國文化最具有心靈價值的創(chuàng)造。”錢穆則認為詩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類似宗教的作用,既可傳遞個人心靈微妙感受、抒發(fā)性靈,還可規(guī)范倫理、教化人性、慰藉人心。
林語堂也認為詩教導(dǎo)中國人以一種仁愛悲憫、具有同情心的人生觀,理解和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與同類。
所以,自古以來,中國有著廣大的詩歌需求,甚至有一種詩歌崇拜的氛圍,在其背后,是因為中國有著廣大的心靈市場。而詩歌就其本質(zhì)而言,就是一種心靈的學習或者說學問。
詩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動于情,其過程是從心出發(fā),用心寫作,也可以說是一個修心的過程,而其目的是為了不斷提升境界也就是心靈層次,從而不斷自我超越,最終達到安心。
好的詩歌作品能讓他人讀了以后感到動心,體驗詩中情感,領(lǐng)悟詩中意境,同樣達到安心的效果。而這一點,也許正是當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關(guān)于孔子寫的詩有哪些特點和孔子寫的詩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