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詩是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明月幾時有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詩是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明月幾時有是詩還是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詞作上片反映執著人生,下片表現善處人生。落筆瀟灑,舒卷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范之作。
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蘇軾明月幾時有全詩
蘇軾明月幾時有全詩: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中秋,通宵暢飲,大醉而歸,寫了這首詞——并有些思念弟弟蘇轍。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圓缺的規律呢?我舉杯遙問蒼穹。不知道天宮里,現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著這清風扶搖而上去問問故人,只怕高樓紅墻、層樓疊榭,我經不住那高處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風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銀光乍泄下,猶如宮娥起舞的影和這水波微蕩的風呢?
流光瞬息,月兒從高樓檐角,又跳入滿是雕花團簇的窗欞,盯著我這樣輾轉反側的外鄉之人看啊看。月兒呀月兒我可有哪里惹惱了你嗎,不然為什么要在我與親朋分別的時候格外的圓呢?哎!
其實我也知道自古以來這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就與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難以求全。只望遠方的親朋都平安喜樂,哪怕現在隔著萬水千山,沐浴在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們相聚時是一樣的。
賞析:
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蹊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
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
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
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明月幾時有的全詩是什么?
全詩原文:宋[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評價:“蘇軾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古詩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古詩是宋代詩人蘇軾寫的。
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翻譯: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通宵痛飲直至天明,大醉,趁興寫下這篇文章,同時抒發對弟弟子由的懷念之情。
像中秋佳節如此明月幾時能有?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高遙在上的宮闕,現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憑借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里比得上人間煙火暖人心腸。
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可又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
人生本就有悲歡離合,月兒常有圓缺,(想要人團圓時月亮正好也圓滿)這樣的好事自古就難以兩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都能平安健康長壽,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賞明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全詩
水調歌頭①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③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抵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⑤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⑥
--------------------------------------------------------------------------------
【注釋】
①大曲《水調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②丙辰:熙寧九年(1076)。蘇轍字子由。
③李白 《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紀》:“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 年。”
⑤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 長圓。”
⑥嬋娟:美麗的月光。
【簡析】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氛圍,把自己遺世獨立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詞通篇詠月,卻處處關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它構思奇特,畦徑獨辟,極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是蘇詞的代表作之一。
明月幾時有是哪首詩
水調歌頭
蘇軾
〔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月,你什么時候開始出現?
我舉起酒杯提問,面向青天。
不知天上月里的宮殿,
今夜,是哪一年?
我真想駕著長風,回返天上,
怕瓊樓玉宇里難以長期盤桓;
因你那里離地面實在太高,
我受不了你那刺骨的風寒。
還不如起身跟月下的影子翩翩起舞。
多美呵,天上又怎比得人間!
轉向朱紅的樓閣,低低射進美麗的窗扇,
你照射失眠的人兒難合雙眼,
月亮呵,你對人類未嘗有什么怨恨,
可為什么在我弟兄分別后卻更加團圓?
人生,免不了要遭受悲歡離合,
月亮,免不了要經歷陰缺晴圓。
但是,這“離合”、“圓缺”,
自古以來就難如人愿。
不過,只要人們能長壽健在,
哪怕遠隔千里均可共同領略這月光的美滿!
關于明月幾時有詩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詩是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