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賞邊塞詩,鑒賞邊塞戰爭詩的方法
今天給各位分享如何鑒賞邊塞詩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鑒賞邊塞戰爭詩的方法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邊塞詩詞賞析注釋
關山月
李白〔唐代〕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譯文
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
浩蕩長風掠過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
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
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
戍守的士卒眼望著邊城,那盼望歸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當此家中高樓上的將士妻子,哀愁嘆息,大概也沒停歇。
賞析
《關山月》 是漢代樂府歌曲之一,屬于 “鼓角橫吹曲”,是當時守邊將士經常在馬上奏唱的。李白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筆法獨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創新。詩人抒寫了古代邊防戰士的艱難困苦,譴責非正義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統治階級的窮兵黷武,表現了反對侵略戰爭的主題。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四句尤如影視文學的蒙太奇手法,將“詩題”一一化出。“關”“山”“月”三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詩的物象,奠定了全詩邊塞苦寒的蒼涼基調。“月”,出于天山云霧間,一派云海蒼茫、氣勢磅礴、雄偉壯闊的景象。“風”,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風,猶如虎嘯狼嗥,吹遍玉門關內關外,氣勢多么龐大,異域何其粗獷。詩人巧借“長風”把“關”與“月”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明月依舊、關隘依舊,而歷代的長征遠戍的男兒卻都一去不再生還。沒完沒了的戰爭,何時才能停息?因此詩人將“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這些廣闊無垠的物象淋漓盡致地渲染,營造出雄偉壯闊而又蒼涼悲壯的意境。詩人通過對邊塞巨幅畫卷的描繪,為下文將士翹首故里編織了“思鄉”的情結。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在寫景的基礎上,抒發出“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的主旨。“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詩人引用典故,在“關山”自然邊塞風光之上迭印出沙場點兵征戰的宏大場景。據史料載:漢高祖劉邦曾領兵征戰匈奴,在白登山一帶(今山西大同市西)展開了殊死搏斗,劉邦的將士被匈奴于此圍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灣一帶也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歷代這種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出征將士幾乎難以生還故鄉。那無奈的開懷痛飲,也許就成為未來沙場征戰的最后訣別。此種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像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寫都是為后面的做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離人思婦之情,在一班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與過于愁苦,與之相適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綜觀全詩,李白用廣闊蒼茫、深沉磅礴的圖景抒發戍人思鄉的意境,其實就是詩人博大的胸懷的自然流露。如果說李白的詩大多用“月”“旅”“酒”來排泄個人的憤懣的話,那么,這首寫關山月的詩,就表現了他關心民生、悲天憫人的另一種情操。此詩氣勢博大,意境深遠,讀來哀婉凄涼而又雄渾悲壯。
古代邊塞詩鑒賞怎么做
古代詩歌鑒賞:
一、邊塞詩的概念
邊塞詩詞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開始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宋年間邊界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詞流派。
二、邊塞詩的意象:
1、與戰爭有關的器物,如旗、鼓、干、戈,號角、戰車、轅門、烽火等
2、與戰爭有關的地點和人、事、物,如大漠、長城、黃沙、樓蘭、陰山、瀚海、涼州、長城、受降城、玉門關,單于、吐谷渾,羌笛、胡笳、琵琶、蘆管,《折楊柳》、《落梅花》、《關山月》等。
三、邊塞詩常見的表現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 [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用典、對比、虛實結合。
四、邊塞詩的思想感情:
1、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和報效祖國的激情
[楊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2、有抒寫征士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愁別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沈佺期·雜詩]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3、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以及對帝王窮兵黷武的不滿
[杜甫·兵車行]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陳陶·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4、描繪邊塞雄奇壯麗的獨特景觀。
[王維《使至塞上》]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岑參]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五、邊塞詩鑒賞訓練:
塞下曲 戎昱
北風凋白草,胡馬日骎骎。夜后戍樓月,秋來邊將心。 鐵衣霜露重,戰馬歲年深。自有盧龍塞⑦,煙塵飛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馬跑得很快。②盧龍塞:古地名。
1.請概括首聯描寫的“塞下”環境的特點,并分析其作用。
(1)特點:自然環境險惡;軍情緊急。
作用:營造了蕭殺的氛圍,渲染了邊塞緊張的戰爭氣氛,為邊將的出場勾勒背景(答“是為邊將出場作鋪墊”也可)。
2.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刻畫了一個飽受戍邊之苦、思鄉之愁的邊將形象。
表達了對戰爭給邊塞將士帶來的苦難的同情,對從古至今延綿不斷的戰爭的厭倦,寄寓了詩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古代邊塞詩鑒賞怎么做?
邊塞詩鑒賞方式
邊塞詩的意象多為烽火、狼煙、寶劍、馬、鎧甲等。
邊塞詩詞是邊塞生活的藝術反映,這類詩詞大多和民族戰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為邊塞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邊塞詩詞題材十分廣泛,內容異常豐富。又因為每個朝代的不同時期或盛或衰,詩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或高昂或低沉;還因為每個詩人前往邊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發出的感情也千差萬別,情況相當復雜。比如說,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詞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邊塞詩詞大多感慨深沉。邊塞詩詞的創作形式大多為古風(考慮到高考命題使用長篇古風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絕句,詞的數量較少。中學生在解答邊塞詩詞的鑒賞問題時,應掌握如下幾把打開通往凱旋門的鑰匙。
第一把鑰匙是要弄清邊塞詩詞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從總體上對作品進行把握。因為這一問題相當復雜,所以就先舉些名句來加以簡要評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既表現出戍邊將士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也贊揚了他們以身許國的豪情壯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既表達了對良將及早出現的渴望,也表現出對邊疆和平的向往;“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既揭露了軍中苦樂不均的丑惡現象,也表達了對下層士兵的深切同情;“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既是對不義戰爭的控訴,也是對和平的渴望與追求;“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既表現出從軍將士的灑脫,也抒發了他們心中的無奈;“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既表現出戍邊將士深深的鄉思之情,也抒發了軍嫂們無盡的思念與惆悵;“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字里行間灑滿斑斑血淚,令人聞之而發指……異彩紛呈的邊塞詩詞,或奇麗峻峭,雄渾挺拔;或清新幽雅,纏綿悱惻;或慷慨高歌,響遏云天,或低徊淺唱,感慨萬端;或令人熱血沸騰,欲躍馬橫戈,或使人愁腸寸斷,想折戟斷刀……為了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我們可以用陳子昂《送魏大從軍》(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來出一道練習題:“這首詩對邊塞環境描寫有什么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詩的主題又是什么?請做簡要的分析。”在解答之前應抓住“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這兩句,看到作者對邊塞險峻山勢的描寫里隱含的殺機,在從全篇上加以把握,領會其主旨,然后做出如下正確的回答:“寫出邊塞險峻的形勢以渲染氣氛,預示將來激烈的戰斗,富有想象。其主題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勵友人勇立戰功;同時也表現出詩人自己為國立功的宏愿。”
而一些從表面上看起來是閨怨、贈別的詩,因與邊塞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妨把它看作邊塞詩詞的衍生作品,也可以歸為同類。例如沈佺期的《雜詩》(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里月,長照漢家營。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以閨中少婦和遠征的丈夫兩地相思之情,表現出廣大人民群眾的厭戰情緒,感情雖然凄怨,但仍不失希望。全詩言淺意深,感慨深沉,耐人玩味。你看,東北前線戰火連年,至今仍然沒有休戰,多少將士長年征戰,“誓掃匈奴不顧身”,多少軍人妻子盼望“良人罷遠征”,卻不知“黃龍戍卒幾時歸”。“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明月照在家鄉和黃龍兩地,閨中月即營中月;夫妻兩地所望之月,也是當年他們團圓時所望之月。一輪明月是他們夫妻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象征。而“可憐”和“長照”兩個詞,則非常準確地表現出他們現在思念的痛苦,還有幾分遺憾,也有幾分無奈,既纏綿,又悱惻。他們年年夜夜,苦苦相思,對月垂淚,情意無限。又如王昌齡的《閨怨》、陳玉蘭的《寄夫》,岑參的《逢入京使》、高適的《別董大》等,都是這類詩中的頂尖之作,可細心琢磨之。現即以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出一道題來加以鞏固,題曰“這首絕句的詩眼是哪一個字?表現了女主人公怎樣的復雜心情?”在考慮怎樣回答時,首先得抓住“覓封侯”這三個字,因為詩中只有這三個字和邊塞有關系,征戍邊塞是許多人獵取功名的有個主要途徑;其次得找到最能表現女主人公心情的那個字,就能做出這樣正確的回答:“詩眼是‘悔’字,這里既有對夫妻分離的不滿,又有難以排遣的錯教夫婿‘覓封侯’的內疚,還有自己對鑄成大錯的醒悟與追悔。”再以岑參的《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出一道題:“有評論家認為‘最后一句真可謂一篇之警策’,請你為之做深入而簡要的詮釋。”解題前應先弄清“角聲”是軍中的號角聲,再理清“胡天曉”的象征意義,才能找到正確的思路,做出正確的回答:“這一句意義極為深刻,其意思是說只要我軍發動進攻,就能全殲敵軍,大獲全勝,使西域重見光明。”這和一般的送別詩有著極大的差異,詩人將惜別與祝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可謂獨樹一幟,別開生面。
第二把鑰匙是弄清景物描寫與所抒之情的關系。先拿王昌齡的《從軍行(七)》(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來說,首句極其生動地描繪出大漠的風光。浩瀚的大沙漠,一望無際,“平沙萬里絕人煙”,每當北風振漠,塵土遮天蓋地,驚沙撲面,日色無光。這就渲染出激烈的戰斗場面,反襯出唐軍將士英勇殺敵的豪情。再看一下王維的《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詩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繪出大漠奇異風光——大漠上升騰起的燧煙是那么的直,黃河中倒映著的落日是那么的圓,這簡直讓詩人感到震驚,精神為之一振,前面的惆悵則被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中,剎時一掃而光。抑揚頓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壯麗、奇特和詩人的激昂情緒。詩人通過對大漠壯麗風光的描繪,抒發了對為國御敵守邊,立功絕域的將士們崇敬之情,充滿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來說,前兩句以工整的對仗的形式來寫景,用了兩個色彩鮮明的比喻。先從俯視的角度來寫莽莽大漠上的黃沙,在月色的輝映下如同白雪,再從仰望的角度來寫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猶如嚴霜。上下交映,只見整個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頓覺冷嗖嗖。詩人從地點、景物、氣候三個方面著意刻畫,反復渲染,營造出一個悲涼的氛圍,為后兩句抒發戍邊將士思鄉之情蓄勢。可見景不同,情各異,二者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沒有多讀,多練,是很難找到這把鑰匙。不妨先以高適的《塞上聽吹笛》(霜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出道題做做,以鞏固對這把鑰匙的認識,題曰:“這首邊塞詩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的邊塞風情畫,抒發了詩人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其感情基調如何?”思考時要先對畫面進行分析,詩中描繪出寒霜過后,天空顯得格外明凈,戰士們牧馬歸來,晚飯過后,忘卻一天的辛勞,來到了戍樓上,對著空中“高高秋月掛長城”,吹起了羌笛。悠揚的笛聲隨風飄蕩,傳向遠方。再抓住表情的關鍵句“借問梅花何處落”,分析出詩人采用了諧音和虛實相間的寫法,極富韻味。羌笛曲名《梅花落》,詩人將它分開來用,先取“梅花”二字,使人聯想起真的梅花。這樣“梅花何處落”就變成了有兩種解說,一是《梅花落》曲聲“落”到哪里,二是戰士們家鄉的梅花落了,“花謝花飛飛滿天”,究竟都飛到了哪些地方。這樣聞笛和思鄉這兩個意念就統一在一句詩中,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聲文并茂的境界,便能做出這樣正確的回答:“抒發了戍邊將士殷殷的思鄉之情。其感情基調是感慨而不哀傷。”
第三把鑰匙是要弄清詩中哪些地方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戰爭是非常殘酷的,是血淋淋的,從詩歌藝術美學的角度考慮,它一點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寫,所以絕大多數詩人都采用側面描寫。所以,對中學生而言,要找到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那么,怎樣去挖掘出來呢?一是要抓住與戰爭有關的器物,如旗、鼓、干、戈,號角、戰車、轅門、烽火等;二是要抓住與戰爭有關的地點和人、事、物,如樓蘭、陰山、瀚海、涼州、長城、受降城、玉門關,單于、吐谷渾,羌笛、胡笳、琵琶,《折楊柳》、《落梅花》、《關山月》等,然后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還以王昌齡的《從軍行(七)》來做個剖析:“紅旗半卷出轅門”中的“紅旗”指的是戰旗,它“半卷出轅門”,說明部隊為了提高行軍的速度和不被敵人發現,他們半卷紅旗,飛速前進。雖然作者沒有告訴人們這支部隊究竟要干什么,但透過緊張的氣氛,讀者自然知道其中的奧妙。而“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中的“洮河北”的是前方戰場,最關鍵的是末句,寫唐軍已生擒敵酋“吐谷渾”,取得了豐碩的戰果。“擒賊先擒王”,敵人已經群魔無首,只能狼狽逃竄,如鳥獸散。至于怎樣生擒敵酋,殘敵如何逃竄,那就讓讀者自己去想象了。這一構思非常巧妙,極富喜劇性,極富弦外音。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五回寫“關云長溫酒斬華雄”時即借用此法。但羅氏的語言尚不及此詩之簡練,多了“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色”等筆墨,當然這是因為小說與詩歌的創作方法不同而使之然,但其理一也。我們可用柳中庸《征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出一道題以鞏固之,題曰:“詩以《征人怨》為題,而不著一個‘怨’字,‘卻盡得風流’,詩中之‘怨’何來?請作簡要的分析。”回答前應抓住邊塞詩這一牛耳,抓住與邊塞有關的地名和戰爭用的器物,是關鍵之一;抓住“復”、“與”等虛字,是關鍵之二;抓住“歲歲”、“朝朝”等重疊詞,是關鍵之三;抓住“歸”、“繞”等動詞,是關鍵之四。自可答之曰:“一是來自‘金河’、‘玉關’等許多實詞的排列與組合,二是來自‘復’、‘與’等虛詞之巧用,三是來自‘歲歲’、‘朝朝’等重疊詞的妙飾,四是來自‘歸’、‘繞’等動詞的活用。”
鑰匙有了,而且不只一把,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用起來也是很有講究的。這就要靈活運用,對具體的詩題做具體的分析與研究,找到能對鎖的那把鑰匙,自是不言而喻。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哪些 王昌齡的邊塞詩原文及賞析
1、《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了從很久之前就開始戰爭了,直到今天還有沒有回家的士兵。后兩句則抒發希望有個良將來結束這多年的戰爭,也表達了詩人和平民對和平的生活的無限向往之情,希望戰爭能夠早日結束。
2、《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賞析:這首詩的描繪了青海地區的惡劣天氣和距離中原很遙遠,但勇猛的士兵們仍然堅持戰斗,即使打了幾百場戰爭,鎧甲都快破了不取得勝利也不返回,表達了士兵們對最終取得勝利的決心。
3、《塞下曲·其一》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向沙場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賞析:古詩的前四句描繪了邊塞八月荒涼的景色,充滿了悲涼的氣息。后四句則抒發了詩人對于無止境的戰爭的反感,表達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到和平世界的愿望。
如何鑒賞邊塞詩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鑒賞邊塞戰爭詩的方法、如何鑒賞邊塞詩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