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啼曉意思是什么,鶯啼的鶯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鶯啼曉意思是什么,以及鶯啼的鶯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聲如鶯啼”是什么意思?
形容女子有美妙的聲音或歌喉。
讀音[shēng rú yīng tí]
鶯啼即鶯鳴。
出處:宋 辛棄疾 《蝶戀花》詞:“燕語鶯啼人乍還。卻恨西園,依舊鶯和燕。”《水滸傳》第八一回:“好夢欲成還又覺,綠窗但覺鶯啼曉。”
鶯啼怎么讀?
鶯啼讀音:yīng tí。
釋義:鶯鳴。出處:宋辛棄疾《蝶戀花》詞:“燕語鶯啼人乍還。卻恨西園,依舊鶯和燕。”《水滸傳》第八一回:“好夢欲成還又覺,綠窗但覺鶯啼曉。”
鶯啼例句:
1、鶯啼南海,燕雀爭相做鳳凰。難為了!這河山大好,如此泱泱。
2、她竟夢幻般地將萬畝不毛之地的大沙漠變為鶯啼鳥囀的一片綠洲。
3、陌上鶯啼,斜陽古樹,夢影依稀,一切還是舊時模樣。
4、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
5、他們或在千里鶯啼的綠柳江南,看多少樓臺煙雨中;或停車楓林,看霜葉紅于二月花。
6、那每日清晨婉轉的鶯啼,那讓人無法忘懷的帶著淡淡清香的泥土氣息。
7、繁華景物都在身邊過去,一路燕轉鶯啼,像一幅錦緞暗繡了同色的邊紋。
8、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
9、西風乍緊,初罷鶯啼,暖日當暄,又添蛩語。
10、明朝歸路下塘西,不見鶯啼花落處。
11、花落家僮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12、年輕時,我們自以為有大氣力與本領搜羅奇花異卉,飽經風霜后懂得舍,專心護持自己院子里的樹種,至于花團錦簇、鶯啼燕囀,那是別人花園里的事,不必過問。
鶯啼的意思
指鶯鳴。
拼音:yīng tí
出處: 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釋義:遼闊的江南到處鶯歌燕舞綠樹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遺留下的許多座古寺, 如今有多少籠罩在這蒙蒙的煙雨之中。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首句“千里鶯啼綠映紅”。詩一開頭,詩人放開視野,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個江南大地。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在寫作上,詩人首先運用了映襯的手法,把“紅花”與“綠葉”搭配,并用一個“映”字,從視角上突出了“江南春”萬紫千紅的景象。同時,詩人也從聲音的角度,通過聽覺,表現出江南春天鶯歌燕舞的熱鬧場面。
詩句中的“千里”下得很妙,也很分量,不但空間上擴大詩歌的審美境界,而且為后面的描寫奠定了基礎。
清代孫尚任的《桃花扇》----《離亭宴帶歇指煞》:“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白話譯文誰知道?
原文:
〔離亭宴帶歇指煞〕?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譯文:
我曾經見過南京早晨流鶯在玉樹間穿行歌唱,我曾經見過秦淮河邊亭臺上的芬芳在早春綻放,而誰又能想到這一切會消散得像冰雪融化那么徹底。
我眼看著他大興土木,我眼看著他大宴賓客,我眼看著他大廈傾塌!這爬滿苔蘚的碧綠瓦礫堆,我曾經在里面睡過風流覺,把這五十年興盛衰亡都看在眼里。
有名的烏衣巷不再姓王,莫愁湖邊夜里真的鬼魂哭泣,鳳凰臺上只有貓頭鷹棲息!
曾經在殘山上的夢境反而像是真實,舊日的心境難以忘卻,不愿意相信這江山已經易主!
只好作一首哀江南,將這悲傷的聲音一直傳唱到老去。
出處:〔離亭宴帶歇指煞〕是清代孫尚任的《桃花扇》結尾《余韻》中的一套北曲《哀江南》中結尾段。
擴展資料:
〔離亭宴帶歇指煞〕賞析
〔離亭宴帶歇指煞〕一曲,將感傷情緒推上了極至,其妙處恰在強烈的對比。
第一層,從“俺曾見”至“把五十年興亡看飽”,以反復強調的手法,譴責統抬者的豪奢腐朽。
前四句,寫美景不長。“金陵”兩句,用典型景物概括了前面曲中所回憶追述的美景。“金陵玉殿”、“水榭秦淮”的地點,寫明了是皇帝和達官貴人在賞景享樂。
“鶯聲曉”和“花開早",譴責南明君臣在疆土日蹙形勢下,昏天黑地,一味享樂。“誰知道容易冰銷”,一針見血指出了享樂所帶來的滅亡命運。
“誰知道”三字,充滿了對昏君佞臣的嘲諷。
接著,作者用“眼見他”組成的排比短句,三個“眼看他”,無非興、亡二字,這與《紅樓夢》中的“忽喇喇大廈將傾”是異曲同工之調。
作者把描寫點集中在“樓”上,用緊承相連的“起朱樓”、“宴賓客”、“樓塌了”,雄辯地表明了荒淫腐化和亡國之間的必然聯系。迫促的節奏表達了憤激之情。
“俺曾睡過風流覺”,和開首“俺曾見”相呼應,說明了老藝人是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在敘說亡國痛史。蘇昆生曾說自己是“睜著五旬老眼,看了四代人”。
他五十年的生涯,飽嘗了萬歷、崇禎、天啟、泓光四代的興衰勝敗。秦淮藝人的身份,使他對統治者的淫佚有更深了解。
“將五十年興亡看飽”,概括了他回顧歷史、目睹現狀的無限感慨。正是長吁短嘆,無語凝噎了。
“飽”字形象表明了他對這段興亡史實認識的清楚、深刻、透徹。這個詞,語氣尖刻,語意豐富,感情容量大,為一曲之眼。
“將五十年興亡看飽”在結構上起了總上啟下的作用。
第二層,作者用步步深入的手法,抒發了強烈的亡國之痛。
“烏衣巷”三句擴大了上一層中“樓塌了”的景象,把統治荒淫無恥所造成的后果,由統泊者的垮臺擴大到國家山河的巨變。
“烏衣巷”句,借王導、謝安勢衰,烏衣巷轉換主人的歷史,感嘆現實的興廢。“莫愁”兩句,巧用地名表變化。
從莫愁到哭,由鳳凰到梟鳥,寫出了人民對山河易色的深悲巨痛。
“殘山”、“舊境”、現實、夢境,物渺人非,江山換主,舊夢只有一晌之歡;殘缺的山河在人們夢中清晰出現,過去的種種是欲忘不能,現實都是無限悲凄,這是悲限、痛極之言。
這種愛國感情是多么深厚動人啊!“輿圖目換稿”分明是冷峻的現實,卻又冠以“不信”二字,實則是不愿相信。“不信”二字,伴淚和血,妙極天人,非大作手不能為。
不信歸不信,現實卻是:“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裊鳥。”這又是—種對比,任你信與不信,嚴酷的現實已是無法改變了。
“輿四換稿”的“換”字,包含了很多難言的內容。明亡后,清政權圈地_發,清兵大屠殺,文字獄的廣為連坐??
這山河易色,人民血淚的種種,都在這“換”字中含混包括了。
結句“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把感情再深化一步,表明了要永志不忘亡國的哀痛。更讓人聲淚俱下,全無掩抑了。
原來于此有一總評:“天空地闊,放意喊唱,以結全體《桃花扇》。”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_《哀江南》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