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譯文
大家好,關于如何理解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譯文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早發白帝城 唐 李白解析
《早發白帝城》唐李白解析是:
一、解析
1、這首詩寫的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的行程情況,主要突出輕快,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輕快。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歸家,心里自然十分高興。在詩中李白沒有直接抒情,但是讀了他對行程的描寫,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興奮的情緒。
2、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把詩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運用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二、原文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三、譯文
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回蕩,輕快的小舟已駛過萬重青山。
四、創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經重慶。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是作者回到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
早發白帝城的解析
早發白帝城的解析:
《早發白帝城》又名《下三峽》,創作這首詩時李白已年近花甲,人到暮年遭受不白之冤,國家處于動亂之中,這些遭遇讓李白不堪重負,身染疾病,長期漂泊在外,身心皆無處安放。
離開江陵,一路艱難前行到達白帝城,忽然得到自己被赦免的消息,不必再去偏遠的流放之地夜郎,讓李白驚喜萬分,他立刻從白帝城啟程順流而下前往江陵。
1、“朝辭白帝彩云間”
得到赦免的消息后,李白一早便乘上小船告別白帝城。白帝城位于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之上,山峻城高。這里是長江三峽西面的起點,從江上的小舟仰望白帝城云煙繚繞仿佛置于仙境之中,云彩經晨光照射后變成七彩云霞。
詩人描寫曙光初現彩云滿天的樣子正切合了自己重獲自由的喜悅心情,乘坐輕快的小舟經三峽奔向目的地。
2、“千里江陵一日還”
南朝文學家、史學家盛弘之在《荊州記》中說“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南朝一里約三百多米,并不是五百米。
春水盛時,從白帝城乘船東下到江陵,三百余公里,卻可以做到朝發夕至,飛奔的駿馬也比不上行船的速度,順水疾馳而下的小舟讓李白更覺暢快淋漓。
在這句詩中使用了一個“還”字,江陵并不是李白的故鄉,是因為李白在趕往流放地時經過江陵時遇到了朋友鄭判官,這次被赦免,李白想回到江陵去投奔鄭判官,所以他用了一個“還”字。
3、“兩岸猿聲啼不住”
長江奔涌在峽谷之中,兩岸是陡峭的懸崖和茂密的樹林,在這里棲息著許多動物。猿猴不時發出啼叫聲,船行飛快。
周圍此起彼伏的猿猴啼叫聲連成一片,讓人感覺到耳邊一直有連續不斷的猿叫聲,所以詩人說“啼不住”。這種非常傳神的細節描寫,真是令人折服。
4、“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在前往白帝城的路途上寫了《上三峽》,逆水行舟不僅船重,心情也一樣沉重,流放夜郎對李白的精神上是一次很大的打擊。
從白帝城出發順水而下時,不僅行船速度飛快,更重要的是李白的心情也輕松起來,他盼望著快點與親友團聚,盼望著重新開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長江兩岸山巒疊嶂,輕快的小舟自如穿行在滔滔江水中,詩人輕松喜悅的心情躍然紙上。
李白《早發白帝城》的意思是什么?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的這首《早發白帝城》是大多數中國人最先接觸到的文學作品之一,現在要找一個不會背這首詩的人是很難的。可是極少有人知道,這首詩其實是李白對別人文章的改寫。初中課本第七冊有一篇《三峽》,這是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的一部分,文章不長,咱們再讀一讀。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嗽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我們可以看到,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就是“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的改寫:“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更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變化。但絕不是機械地截取,而是再創造,是在原有的美好中吸收之后的創新。
有意思的是這段《三峽》,也不是酈道元的原作。其實,酈道元根本就沒有可能到過三峽。連到都沒有到過,卻怎么能寫出這么好的文章呢?答案是,這段文字算不得是他的作品,是別人寫的。
酈道元是南北朝時北魏人,約生于公元466年,卒于公元527年,北魏公元439年統—‘中國北方,亡于公元532年。酈道元生在北魏,長在北魏,當時南北朝對峙,北魏的勢力從來沒有達到過三峽一‘帶。 《魏書·地形二》 “魏定燕趙,遂荒九服,夷翦逋偽,一國一家,遺之度外,吳蜀而已。正光已前,時惟全盛,戶口之數,比夫晉之太康,倍而已矣?!边@其中的“遺之度外,吳蜀而已”這是說北魏最強盛時,并沒有控制吳蜀。而三峽正在吳蜀之內,北魏之外。史書也沒有酈道元“出國”的記載,終酈道元一生是沒有可能到三峽的。酈道元足跡所至,大致從長城以南,到秦嶺、淮河以北,并沒有能超過這個范圍。
研究《水經注》成就最高的是清末民初的楊守敬,他在所著《水經注疏》的凡例中說: “酈氏固多愛奇,而亦故以示博。凡引故事而各書有異同者,多裁截錯綜,共為一條。”歷史學家周…—良先生也說: “酈道元撰《水經注》,于南方諸水記述簡略,且多訛誤,固限于條件,不宜苛責。”這“限于條件”就是南北分裂不能親見。酈道元為《水經》作注時,收集了大量前人的資料,達437種之多,而多不說明出處。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峽》一‘節,即是引自南朝盛弘之的《荊州記》,僅“惟三峽七百里中” “朝發白帝暮宿江陵,凡一千二百余里,雖飛云迅鳥,不能過也”等幾處略有改動,但這改動又是一次升華,使原來的文字更生動可讀了。
唐肅宗乾元二年,李白被流放夜郎,途至白帝城時,忽然得到赦免的消息,他轉悲為喜,即從三峽向江陵。這時寫下了這首詩,詩名又作《下江陵》。李白觸景生情化用了前人文句,一沒有全盤拿來的抄襲,二沒有機械地摹仿,而是根據自己的親身感受,讓前人的句子巧妙地成為自己的詩,留下了千古佳作。
《早發白帝城》產生于酈道元《水經注》,酈道元《水經注》產生于盛弘之的《荊州記》,盛弘之的《荊州記》又吸收了漁者民歌。 《早發白帝城》一《水經注》一《荊州記》一漁者民歌,這就是《早發白帝城》的血脈。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是合理借用前人文學遺產的極好范例。其實《三國演義 《水滸傳》《西游記》這些名著,全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改寫而成的,學習前人,又要化解前人,讓古人的作品融為自己文章,這就是我們一再強調學習前人的意義。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