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Z(916多少歲,李???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Z(916多少歲,以及李???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我國古代,父子均為詩人或文學家的都哪些?
東晉書法家,父子。王羲之(約321—約379一作303—361),王獻之(344—386)。
三國時魏國文學家,父子。曹操(155—220),曹丕(186—226),曹植(192—232)。
西晉文學家,兄弟。陸機(261—303),陸云(262—303)。
五代時南唐國中主、后主,父子。李 (916—961),李煜(937—978)。
北宋文學家,兄弟。宋庠(996—1066),宋祁(998—1061)。
金代文學家,兄弟,均以文章擅名,金代文學家趙秉文稱之為“二妙”。段克己(1196—1254),段成己(1199—1279)。
西晉文學家,兄弟。張載(不詳),張協(不詳),張亢(不詳)。
唐代詩人,父子。包融(不詳),(包何)(不詳),包佶(?—792)。
北宋文學家,父子。蘇洵(1009—1066),蘇軾(1037—1101),蘇轍(1039—1112)。
明代文學家,兄弟。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
清初散文家,兄弟,江西寧都人。魏祥(后更名際瑞)(1620—1677),魏禧(1624—1681),魏禮(1628—?)。
清初文學家,兄弟。李繩遠(1633—1708),李良年(1635—1694),李符(1639—1689)。 江右三大家: 清乾隆年間詩人,因創作活動主要在江右(長江下游以西)地區而得名。袁枚(1716—1798),蔣士銓(1725—1785),趙翼(1727—1814)。一稱乾隆三大家。
清代畫家。兄弟:任熊(1822—1857,一作1820—1856),任熏(1835—1893),弟子:任頤(1840—1896)。
清末文學家,兄弟,通州(今江蘇南通)人。范當世(1854—1904),范鐘(不詳),范鎧(不詳)。
南朝梁文學家,兄弟。裴黎(不詳)。裴楷(不詳),裴綽(不詳),裴子野(469—530)。
誰知道明星現在都多少歲?說一下
明星年齡 萬綺文1970年、鄧萃文1966年、黎姿1971年、文頌嫻1976年、趙學而1972年、楊千樺1974年,賈靜文1974年,朱茵1971年、梁詠琪1976年、陳慧琳1973年、蔡少芬1973年、郭羨妮1974年、陳慧珊1969年、梁小冰1969年、佘詩曼1975年、付明憲1970年、李綺紅1970年、袁彩云1975年、騰麗名1975年、張茜1974年、利嘉兒1974年、林心如1976年、趙薇1976年、林韋君1978年、安以軒1980年、李彩樺1983年、薛凱琪1981年、阿嬌1981年、阿莎1982年、吳辰君1978年、濱崎步1978年、張娜拉1981年、葉璇1980年、吳日言1982年、關心妍1979年、陳文媛1979年、唐寧1981年、陳自瑤1981年、李思欣1983年、楊秀惠1984年、楊丞琳1984年、阿雅1978年、楊采妮1973年、陳法蓉196?、徐婕兒1978年、張韶涵1982年、陳煒1973年、張文慈1973年、楊恭如1974年、容祖兒1980年、蔣勤勤1975年、大S(徐熙媛)1976年、小S(徐熙娣)1978年、徐靜蕾1974年、楊麗菁1974年、李珊珊1977年、李冰冰1976年、陳好1976年、何韻詩1977年、崔智友1975年、汪琳1977年、瞿穎1973年、曾寶儀1973年、鐘麗緹1970年、鐘麗淇1976年、陳德容1974年、付佩嘉1974年、黎瑞恩1973年、劉孜1977年、楊童舒1975年、李心潔1976年、李湘1976年、林熙蕾1975年、周迅1976年、范瑋琪1976年、麥家琪1975年、雪兒1974年、金喜善1977年、向海嵐1974年、六月(少年梁祝丁香)1976年、章子怡1979年、李若彤1973年、舒淇1976年、季芹1976年、天心1975年、金玫1975年、田蕊妮1977年、李婷宜1975年、許茹蕓1974年、林曉培1973年、王艷1974年、林志玲1974年、張慧儀1973年、張玉珊1974年、李英愛1971年、付明憲1970年、張可頤1970年、蕭薔1968年、陳松伶1971年、郭藹明1967年、袁潔瑩1969年、周慧敏1967年、陳妙瑛1972年、譚小環1972年、郭可盈1970年、張庭1970年、鄭家榆1971年、宣萱1971年、酒井法子1971年、藤原紀香1971年、關詠荷1964年、翁虹1968年、袁詠儀1971年、李嘉欣1970年、蘇玉華1968年、盧巧音1974年、莫文蔚1970年、鄭秀文1972年、王祖賢1967年、周海媚1966年、溫碧霞1967年、邵美琪1965年、張曼玉1964年、劉嘉玲1965年、張惠妹1972年、關之琳1962年、葉倩文1961年、梁藝齡1965年、吳君如1965年、蘇慧倫1970年、范文芳1971年、吳倩蓮1968年、邱淑貞1968年、張敏1968年、伊能靜1969年、寧靜1972年、楊鈺瑩1972年、陶虹1972年、章小蕙1963年、彭羚1969年、常盤貴子1972年、陳慧嫻1965年、劉若英1970年、梅小惠1967年、李麗珍1966年、李美鳳1963年、趙雅芝1955年、吳綺莉1972年、梁崢(金枝欲孽福貴人)1969年、童愛玲1972年、洪欣1970年、陳秀文1962年、田震1966年、柯以柔1980年、李妍1982年、韓雪1983年、黃圣依1983年、丁文琪1984年、陳苑淇1982年、上戶彩1985年、松浦亞彌1986年、徐子珊(2004年港姐冠軍)1979年、官恩娜1979年、陳喬恩(千金百分百)1978年、張美妮1980年、全智賢1981年、孫燕姿1978年、黃湘怡1980年、金賢珠1978年、蔡琳1979年、董潔1980年、徐懷鈺1979年、王心凌1982年、陳怡蓉1979年、SHE:S1981年、H1983年、E1981年、李小璐1981年、宋慧喬1982年、高圓圓1979年、王宇婕1981年、深田恭子1982年、黃奕1979年、江祖平1978年、張玉華1975年、蕭亞軒1980年、鄭融1984年、戴夢夢1984年、2R:黃婉伶1979年、黃婉君1982年、胡定欣1981年、劉亦菲1986年、范冰冰1981年、梁靜茹1978年、孫藝珍1982年、許慧欣197?年、何嘉文1979年、曹敏莉1982年、川島茉樹代(TV三賤客)1984年、李蘢怡1982年、趙頌茹1982年、Cookies:鄧麗欣1983年、付穎1984年、Miki1985年、吳家穎1986年、陳逸寧1979年、李倩1985年、小雪1979年、黃伊汶1981年、王秀琳1980年、梁洛施1988年、徐子淇1982年、鄭希怡1981年、胡杏兒1979年、林嘉欣1978年、鐘嘉欣1982年、楊怡1979年、楊思琦1978年、周麗淇1979年、歐倩怡1979年、張?悅1979年、張柏芝1980年、應采兒1983年、秦嵐1981年、郭晶晶1981年、林依晨1982年、千田愛紗1982年、鄧穎芝1985年、董敏莉1980年、陳敏之1978年。吳卓羲1979年、林峰1979年、陳鍵鋒1978年、方力申1980年、李逸朗1982年、余文樂1981年、謝霆鋒1980年、周永恒1984年、麥浚龍1984年、陳冠希1980年、陳柏霖1983年、吳浩康1983年、黃宗澤1980年、Shine:黃天佑1983年、黃又南1983年,Boy‘z:Kenny1980年、Steven1984年,羅志祥1979年、安七炫1979年、周杰倫1979年、周渝民1980年、言承旭1980年、吳建豪1978年、朱孝天1979年、李威1980年、張敬軒1981年、釋小龍1988年、潘瑋珀1980年、嚴寬1979年、田亮1979年、堂本光一1979年、長瀨智也1978年、5566:孫協志1978年、王仁甫1980年、許孟哲1985年、藍亦邦1978年、Toro1981年、譚俊彥1980年、霍建華1979年、王建隆1982年、邱澤1981年、曹駿1988年、聶遠1978年、李雨陽1979年、崔宇革(小俊熙)1985年、蔡淇浚1984年、司徒瑞祈1979年、周子駒1978年、房祖名1982年、貝克漢姆1975年、劉愷威1974年、陳奕迅1974年、吳京1974年、樊少皇1973年、元彬1977年、宋承憲1976年、許紹洋1976年、林志穎1974年、金城武1973年、鄧健泓1974年、馮德倫1974年、孫耀威1973年、吳彥祖1974年、何潤東1975年、鐘漢良1974年、陸毅1976年、王力宏1976年、馬國明1974年、胡諾言1977年、李燦森1975年、陳司翰1977年、蕭正楠1977年、施易男1974年、尹子維1975年、恭碩良1977年、張勛奇1979年、陳坤1976年、阿牛1976年、張震岳1974年、柏原崇1977年、顏行書1976年、劉浩龍1976年、黃浩然1975年、黑人1977年、保劍鋒1975年、林一峰1976年、黃海冰1975年、阿杜1974年、蘇有朋1973年、周星馳1962年、吳啟華1964年、張衛健1965年、裴勇俊1972年、鄭中基1972年、李連杰1963年、雷頌德1969年、吳奇隆1970年、錢嘉樂1965年、林保怡1967年、唐文龍1969年、陶喆1969年、林文龍1967年、江華1962年、羅嘉良1960年、馬景濤1962年、歐陽震華1960年、木村拓哉1970年、古天樂1970年、古巨基1972年、張智霖1971年、王喜1967年、吳宗憲1962年、劉青云1964年、梁朝偉1962年、焦恩俊1967年、李亞鵬1971年、任賢齊1966年、馬德鐘1968年、胡兵1972年、黃磊1970年、陳小春1967年、周杰1970年、劉德華1961年、梁漢文1971年、李克勤1967年、鄭伊健1967年、許志安1967年、張學友1961年、趙文卓1972年、梁家輝1958年、黃秋生1962年、黎明1966年、郭富城1965年、馬浚偉1971年、陳豪1971年、蔡子健1969年、何寶生1967年、溫兆倫1964年、伍思凱1966年、庚澄慶1961年、譚耀文1969年、方中信1963年、魏俊杰1961年、黃少祺1971年、黃子華1960年、吳鎮宇1961年、王合喜1967年、謝天華1967年、阮兆祥1967年、林家棟1967年、黃日華1961年、蘇志威1966年、陳錦鴻1967年、莫少聰1960年、葛民輝1966年、張達明1964年、黃耀明1962年、徐崢1972年、劉錫明1964年、陶大宇1963年、李秉憲1970年、陳志朋1971年、謝君豪1963年、錢小豪1963年、杜德偉1962年、福山雅治1969年、江口洋介1967年、林瑞陽1960年、康康1956年、張耀揚1963年、鐘鎮濤1953年、張兆輝1963年、甄子丹1966年、呂頌賢1966年、王杰1962年、林曉峰1970年、吳國敬1965年、李銘順1971年、吳大維1966年. 夠詳細了吧?
古代女子各年齡段的叫法分別是?
古代女子各年齡段的叫法分別是?
女子:
12歲稱金釵之年,
13歲稱豆蔻年華,
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出嫁女子稱梅之年;
男子:
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
40歲稱不惑,
50歲稱知天命,
60歲稱耳順。
70歲稱古稀,
80歲稱杖朝。
90歲稱合耄耋。
100歲稱樂期頤。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wenwen.soso./z/q390798090.htm
古代對各年齡段女子的統稱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于養,故曰頤。”)
12歲(女)——金釵之年
不滿周歲——襁褓;2~3歲——孩提;女孩7歲——髫年;男孩8歲——齠年;幼年泛稱——總角;10歲以下——黃口;13~15歲——舞勺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梅之年;至30歲(女)——半老徐娘;20歲(男)——弱冠;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杖朝之年;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背之年;100歲——期頤。
各年齡段婚姻的叫法
第1年紙婚、第2年棉婚、第3年皮革婚、第4年水果婚、第5年木婚、第6年鐵婚、第7年銅婚、第8年陶婚、第9年柳婚、第10年鋁婚、第11年鋼婚、第12年絲婚、第13年絲帶婚、第14年象牙婚、第15年水晶婚、第20年瓷婚、第25年銀婚、第30年珍珠婚、第35年珊瑚婚、第40年紅寶石婚、第45年藍寶石婚、第50年金婚、第55年綠寶石婚、第60年鉆石婚、第70年白金婚
古代各年齡段的稱號是什么?
以下是古代各年齡段的稱謂:
1. 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如《后漢書?桓郁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3. 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趙岐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 齠齔: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 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發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陶潛《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6.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后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 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 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后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8.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后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 束發: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11. 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于女子。
12. 弱冠:男子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13. 而立:三十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后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14. 不惑: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15. 知命: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16. 耳順: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17.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18. 耋:七十至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19. 耄:八十至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20. 期頤:一百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孫稀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于養。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稱百歲為“期頤”。
古代女子各年齡段的別稱有哪些 如豆蔻 及笄 要寫明是哪個年齡段哈
女孩7歲-----髫年
12歲(女)---金釵
13歲(女)---豆蔻
15歲(女)---及笄
16歲(女)---破瓜、碧玉
20歲(女)---桃李
24歲(女)---花信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其他統稱和男女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時稱各年齡段的人為什么
初度——指初生的年月時日。
襁褓--不滿周歲。
總角——泛指幼年。
髫年--女孩7歲。
齠年--男孩8歲。
黃口--10歲以下。
豆蔻年華——指十三四歲的少女。
舞勺之年——指十三至十五歲的少年。
舞象之年——指十五至二十歲的少年。
束發——指十五歲的男子。
及笄(jí) ——指十五歲的女子。
弱冠——指二十歲的男子。
桃李年華——指二十歲的女子。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
耳順之年、花甲、平頭甲子、下壽、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中壽——指八十歲
耄耋——指八十歲到九十歲。
鮐背——指九十歲。
期頤、上壽——指百歲。
雙稀、雙慶——指一百四十歲。
古代稱十一、二歲的女子為什么(最好古代女子各年齡段的稱謂都有呀)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于養,故曰頤。”)
12歲(女)——金釵之年
不滿周歲——襁褓;2~3歲——孩提;女孩7歲——髫年;男孩8歲——齠年;幼年泛稱——總角;10歲以下——黃口;13~15歲——舞勺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梅之年;至30歲(女)——半老徐娘;20歲(男)——弱冠;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杖朝之年;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背之年;100歲——期頤。
(希望能幫助你!)
各年齡段的名稱。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十國的各國建立者.亡國者.起止時間
十國
唐朝滅亡之后,中國歷史再一次進入了大割據時代。在北方廣大地區,軍閥混戰的結果是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較強大的王朝。與此同時,南方各地又陸續并存過九個較小的割據政權,即: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后蜀、南漢、南平及閩等九國;北方河東地區則有北漢勢力。史稱:“五代十國”。后唐末年,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獻給契丹,對中原北部邊防造成極大的威脅。
五代十國時期,大小統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斷,社會經濟、文化受到頗大影響。但在周世宗時,采取了許多改革措施,發動了北伐戰爭,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十國
吳 南唐 吳越 楚 北漢
南漢 前蜀 后蜀 南平(荊南) 閩
吳國(902~937)是五代時十國之一。楊行密所建。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據揚州。天復二年(902)受封為吳王。建都廣陵(即揚州),稱江都府。楊行密注意招集流亡,獎勵農桑,使江淮一帶社會經濟有所恢復。
吳最強盛時,有今江蘇、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唐天佑二年(905)楊行密死,其子楊渥繼位,大權旁落。吳天祚三年(937)為南唐所滅。吳共歷4主,36年。
南唐
五代十國之一。李昪所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稱江寧府。盛時疆域三十五州,約為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等省的一部分。歷三主,前后約三十九年。
吳自楊隆演嗣位后,大將徐溫獨掌大權。后梁貞明四年 (918)起,徐溫養子徐知誥開始掌管楊氏政權,他進用人才,作了一些改革,收取人心,有步驟地取代楊氏。吳天祚三年(937)徐知誥廢吳帝楊溥,自稱皇帝,國號大齊,年號昪元。次年,改姓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見南唐前主李昪)。
李昪即位后,繼續保境安民,不輕用兵。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社會生產有所發展。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與同時割據諸國相比,南唐地大力強;由于興科舉、建學校,文化也比別國昌盛。昪元七年 (943)李昪死,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燝(916~961),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保大三年 (945),南唐乘閩內亂,出兵滅閩,俘王延政。當時,吳越出兵與南唐爭地,戰爭的結局是:南唐得建(今福建建甌)、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三州;吳越得福州(今屬福建);閩舊將留從效得泉州,南唐授留從效為清源軍節度使,承認其割據。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內亂,派兵滅楚,馬希崇降。但不久,楚國故地為周行逢所據,南唐未能鞏固所占之楚地。 “都省坊”銅鏡南唐保大十一年(953)
保大十三年至交泰元年(955~958),后周連續進攻南唐,李獻江以北、淮以南十四州,對后周稱臣,去年號,后遷都洪州,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國力低落。
宋建隆二年(961)李死,子李煜(初名從嘉,937~ 978)繼位,復都金陵。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政治上昏庸。開寶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976年1月1日), 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亡。
吳越國
吳越國(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镠所建。都城為杭州。強盛時擁有十三州疆域,約為現今浙江全省、江蘇東南部和福建東北部。吳越國共有五位君主。
吳越國的歷代君主
太祖武肅王?錢繆,(字具美 852年-932年 在位907年-932年)
世宗文穆王?錢元瓘(字明寶 887年-941年 在位932年-941年)
忠獻王?錢佐(字符佑 928年-947年 在位941年-947年)
忠遜王?錢倧(字隆道 929年?-971年 在位947年)
忠懿王?錢俶(字文徳 929年-988年 在位948年-978年)
吳越國的建立與滅亡
吳越國為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其創建人錢镠為杭州人,少時無賴,曾以販鹽為盜;后應募為兵,漸由偏將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翦除劉漢宏、薛朗、董昌等勢力的過程中,占有了兩浙之地。唐昭宗天復二年(九○二年),封其為越王。九○四年,改封吳王。及朱溫建梁,始封其為吳越王。吳越地域狹小,極盛時,只轄有杭、越、湖、蘇、秀、婺、睦、衢、臺、溫、處、明、福十三州;另又設有鎮海、鎮東、中吳、宣德、武勝、彰武等節鎮。由于地狹兵少,實力不足,因此吳越一直以效忠于中原王朝為主要軍略。在唐亡之前,錢镠忠于唐朝;在朱溫篡唐建梁以后,他又效忠于后梁,由是亦從后梁得到了吳越國王、諸道兵馬都元帥的頭銜。后唐滅梁以后,錢镠又向后唐上表稱臣,不僅得到了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頭銜,而且還得到了玉冊金印,以示恩寵。憑此,吳越便有效地防御了周邊割據勢力對吳越國的侵擾。時錢镠一面向中朝稱臣,一面則自為小朝廷;其府署不僅稱朝廷、僚屬稱臣,而且還自立年號,共有天寶、寶大、寶正等三個年號,直到其子錢元瓘繼位,才改用中朝年號。同時,他還自行與新羅、渤海等國往來,又給他們行制冊、加封爵,儼然中朝一皇帝。雖然如此,錢镠勤于政事,了解民間疾苦,如筑捍海塘等水利工程,就頗得民心。九三二年,錢镠以八十一歲高齡去世,子元瓘嗣,勤政仍有其父之風。公元九四一年,元瓘死,子弘佐、弘倧先后嗣位。九四七年,吳越將胡進思廢其主倧,以其主弟錢弘俶嗣位。九七八年,錢俶(因避宋諱,去弘俶之“弘”字)上版籍于宋,吳越亡。從公元八九三年錢镠為鎮海節度使算起,至滅亡前后存八十六年。
楚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湖南歷史上唯一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稱馬楚,又稱南楚、馬楚國、馬楚政權,長沙為王都。楚國創始人馬殷,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楚全盛時,轄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岳、朗、澧、辰、溆、連、昭、宜、全、桂、梧、賀、蒙、富、嚴、柳、象、容共24州,下設武安、武平、靜江等5個節鎮,即今湖南全境和廣西大部、貴州東部和廣東北部。楚自896年馬殷任命節度使到951年楚國滅亡,共存世56年,在湖南歷史上產生重要影響。通過戰爭,消滅了湖南境內割據勢力,實現了湖南的統一。馬殷政權時期,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等政策,使百姓獲得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經濟上,采取興修水利、獎勵農桑、發展茶業、提倡紡織、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歷史
896年,唐朝朝廷任馬殷為武安軍節度使,奠定了他在湖南立足的根基。
907年,后梁封馬殷為楚王。
927年,后唐天成二年,正式冊封馬殷為楚國王,楚國正式成立。馬殷仿效朝廷體制,改潭州為長沙府,作為國都,并在長沙城內修宮殿,置百官,建立了一個名符其實的獨立王國,成為五代時期10個封建割據國家之一。
930年馬殷死,馬殷次子馬希聲繼位。
932年馬希聲死,馬殷子馬希范繼位。
947年馬希范死,馬希廣繼位。
950年馬希萼攻打長沙,馬希廣兵敗被殺。于是馬希萼自立楚王。
951年11月,南唐圖乘馬楚內亂,派大將邊鎬率軍進入楚國,占領長沙,楚滅亡。南唐還未站穩腳跟,馬殷舊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繼續據有湖南。947年到951年的這段爭奪王位的戰爭,被稱為眾駒爭槽。
952年,王逵殺劉言控制湖南。
955年,部將潘叔嗣又殺了王逵;潭州軍府事周行逢又進軍朗州殺了潘叔嗣,湖南全境遂為周行逢所控制。
962年,行逢死,子周保權繼位,手下大將張文表起兵反叛。經過惡戰,周保權殺了張文表。此時趙匡胤已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趁機揮軍南下攻占潭州。
963年,湖南完全并入宋的版圖。
楚之重商政策
據史料記載,馬殷“土宇既廣,乃養士息民”,由于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的保境息民政策,同時奉行獎勵農桑、發展茶葉、倡導紡織、重視商業貿易。馬楚利用湖南地處南方各政權中心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與中原和周邊的商業貿易,采取免收關稅,鼓勵進出口貿易,招徠各國商人。《十國春秋·楚武穆王世家》載:“是時王關市無征,四方商旅聞風輻。”
茶稅為當時楚國主要稅收來源,因此政府每年稅收“凡百萬計”。為促進茶葉的生產與貿易,馬楚政權采取“令民自造茶”、“聽民售茶北客”的寬松政策,讓百姓自己制造茶葉“以通商旅”。同時,馬楚政權全國各地設置商業貨棧(回圖務),組織商人收購茶葉(茶商號“八床主人”),銷往中原地區的商人,換回戰馬和絲織品。
由于馬楚政權重商政策,那時的潭州已成為南方最大的茶市,城市化水平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手工業和礦冶業也比較發達,其時采取“命民輸稅者皆以帛代錢”后“民間機抒大盛”,長沙棉紡業也始于馬楚時期,其時楚地已種棉,故有胡三省之“木棉,今南方多有焉。于春中作畦種之,至夏秋之交結實,至秋豐其實之外皮四裂,中踴出自如綿。土人取而紡之,織之以布,細密厚暖,宜以御冬。”礦冶業方面,楚時潭州境內丹砂礦的開采風行一時,據說州的東境山崩,“涌出丹砂,委積如丘陵”,主要用于作為涂料之用,楚王馬希范丹砂涂壁,“凡用數十萬斤”。
鑄造錢幣
為了發展商業,馬殷采納大臣高郁的建議,鑄造鉛、鐵錢幣在境內流通。由于鉛鐵錢幣笨重,攜帶不便,商旅出境外貿易,大都“無所用錢”,往往在楚就地購買大量產品銷往各地,這樣楚地境內生產的產品通過“易天下百貨”,楚而變得富饒。當時楚國茶葉為與周邊的主要貿易產品。
君主列表
五代十國之楚國君主(907年-951年,沿用后唐年號)
順序 謚號 姓名 統治時間
無 文肅王 馬筠 無
無 莊穆王 馬正 無
無 景莊王 馬元豐 無
1 武穆王 馬殷 897年4月~930年11月
2 衡陽王 馬希聲 930年11月~932年7月
3 文昭王 馬希范 932年8月~947年5月
4 廢王 馬希廣 947年5月~950年12月[1]
5 恭孝王 馬希萼 950年12月~951年9月
6 無 馬希崇 951年9月~10月
備注:楚國之建立者馬殷實際自897年開始地方割據
注釋[1]:馬希廣于后漢乾佑三年(950年)十二月十二日被馬希萼所擒,合陽歷951年1月22日,兩日后,馬希萼登楚王位。
楚國滅亡后的武平節度使
姓名 在位時間
劉言 951年—953年
王逵 953年—956年
周行逢 956年—962年
周保權 962年—963年
北漢
五代時十國之一。一稱東漢。劉崇所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南),稱太原府。盛時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約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歷四主,共二十九年。
劉崇(895~954)先世為沙陀部人。他是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后漢隱帝時,劉崇官至河東節度使、太原尹。隱帝年少,大臣專權,劉崇見后漢政權不鞏固,便在軍事和財政上作了準備。乾□三年(950)十一月,樞密使郭威于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起兵。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隱帝兵敗為人所殺。郭威迎立劉崇子□。廣順元年(951)正月,郭威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后周,殺劉□。劉崇即據河東十二州稱帝,改名□,仍用后漢乾□年號(直到劉□次子承鈞嗣位三年后,始改乾□十年為天會元年,957),國號漢,史稱北漢或東漢。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在北方之國。
北漢地瘠民貧,國力微弱。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北漢曾聯合遼兵,兩度進攻后周,但先敗于晉州(今山西臨汾);乾□七年又敗于高平(今屬山西),后周世宗柴榮乘勝進圍太原達月余。后周兵退后,劉崇卒。其子承鈞(后改名劉鈞,926~968)繼立,奉遼帝為父皇帝。此后,后周、北宋頻頻向北漢進攻。北漢勢蹙,屢靠遼兵增援才得以幸存。
河東十二州之地,盛唐時有二十七萬九千一百余戶。北漢建立后,戰事頻繁,兵役繁重,統治者強征十七歲以上男子為兵;又濫征賦稅以輸貢遼,人民被迫逃亡以避戰亂和苛斂。北漢亡時,在籍僅三萬五千二百余戶,為盛唐時的八分之一。
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廣運六年,979),宋太宗趙□ 率軍親征北漢。宋軍先擊潰遼援軍,而后猛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992)被迫出降,北漢亡。
南漢
五代時十國之一。曾稱大越國。劉隱、劉巖兄弟所建。都廣州番禺(今廣東廣州),稱興王府;盛時疆域有六十州,約為今廣東、廣西兩省及云南的一部分。歷五主,共六十七年。
劉隱(874~911)原籍上蔡(今屬河南),一云彭城(今江蘇徐州)人,遷居泉州。父劉謙,唐末為封州(今廣西梧州東南)刺史,擁有上萬人的軍隊和成百的戰艦。乾寧元年(894)劉謙卒,不久,劉隱繼任封州刺史。天□ 二年(905),唐任劉隱為清海軍(嶺南東道)節度使。后梁開平元年(907)朱溫封劉隱為大彭郡王;三年,改封南平王;四年,又進封南海王。
唐末,嶺南士人云集,有的是為了避戰亂,有的是被流放嶺南的名臣后裔,還有因戰亂阻隔不得北返的任滿地方官。劉隱收用這三類士人為輔佐。他遣其弟劉巖 (889~942)率兵平定嶺南東西兩道諸割據勢力,控制了嶺南;西與楚爭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兩管(今廣西西部、南部及廣東部分地區)。乾化元年 (911)劉隱卒。劉巖繼立,先后改名為陟、龔、□。后梁貞明三年(917) 劉巖稱帝于番禺,國號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劉巖有乾亨、白龍、大有三個年號。大有十五年 (942)劉巖卒,年五十四。其子劉玢(原名洪度,920~943)嗣位,年號光天。次年,玢弟劉晟(原名洪熙,920~958)殺玢自立,有應乾、乾和兩個年號。乾和六年(948)劉晟乘楚國內亂,派兵攻楚,至九年,得楚十余州。十六年 (958),劉晟卒,年三十九。其子劉□(原名繼興,942~ 980)嗣位,年號大寶。
劉巖在位時依靠士人治政,盡任士人為諸州刺史,還通過科舉,每年錄用進士、明經十余人為官,避免了武職官據地稱雄之患。但劉巖及其繼任者均為荒淫殘暴之君,廣聚珠寶珍玩,大興土木。劉巖造昭陽殿時,以金為頂,以銀鋪地,還耗費大量珍珠、水晶、琥珀作裝飾。為了課斂重賦并鎮壓人民的反抗,南漢統治者濫用酷刑,民眾不堪其苦。光天元年(942)七月,劉巖死后不久,博羅(今屬廣東)人張遇賢在循州(今廣東龍川西南)揭竿而起,自稱“中天八國王”,年號永樂。起義軍多次打敗南漢官軍,并自嶺南向北挺進到南唐的虔州(今江西贛州),以白云洞為根據地,擁眾十余萬人。次年,因敵我力量懸殊及叛徒出賣,被南唐軍所鎮壓。
劉□即位后,宦官壟斷了大權,朝政更加腐敗。宋開寶四年(即南漢大寶十四年,971),宋兵攻占廣州,劉 □降,南漢亡。
前蜀
五代時十國之一。王建所建。都成都(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三十五年。
王建原為唐忠武軍將領, 后入為禁軍, 光啟二年 (886),出為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大順二年(891) 攻占成都,據西川。乾寧四年(897),占有東川梓(今四川三臺)、渝(今四川重慶)諸州,遂有全蜀之地。天復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今陜西漢中)。三年,唐封王建為蜀王。后梁開平元年(蜀仍稱天復七年,907)王建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前蜀永平五年(915),王建又取秦(今甘肅秦安北)、鳳(今陜西鳳縣東)、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康縣)四州,擴境至大散關。天漢元年(917),王建改國號為漢。次年,復號為蜀(見前蜀高祖王建)。
唐末大亂,不少世族、文人投奔蜀土,王建多加錄用,有的被任為宰相,但實權常由宦官和王建養子掌握,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有時互相廝殺。永平三年,太子元膺便在一場斗爭中被殺。光天元年 (918),王建死,子王衍(899~926)繼位。
前蜀建立后,很少有大規模戰爭,社會生產基本上能正常進行,但王建統治時賦稅已很繁重。王衍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游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 (925),后唐莊宗李存□發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后來,王衍被送赴洛陽,中途被殺。
后蜀
五代時十國之一。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四十年。
同光三年(925)后唐滅前蜀,以孟知祥(874~934)為西川節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整頓吏治,減少苛稅,境內漸安。長興三年(932),知祥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得東川地。四年,封為蜀王。后唐閔帝應順元年 (934)知祥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后蜀。同年,孟知祥死,子孟昶(919~965)繼位,仍用明德年號,明德五年(938)改元廣政。
契丹滅后晉時,秦(今甘肅秦安北)、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東)三州附后蜀。后蜀又攻取鳳州(今陜西鳳縣東),疆士遂與前蜀相同。廣政十八年(后周顯德二年,955),秦、階、成、鳳四州又為后周攻占。北宋乾德三年(965)發兵攻蜀,孟昶降,后蜀亡。同年,孟昶卒。
蜀地富庶,在孟知祥、孟昶統治時期,境內很少發生戰爭,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后蜀與南唐同為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區域。后蜀宰相毋昭裔與趙崇祚輯唐、五代詞五百首為《花間集》,對后世影響很大。毋昭裔還曾出私財百萬營學館,并奏請雕版刻印“九經”,蜀主從之,“由是蜀中文學復盛”。當時節度使往往兼領禁軍,住在成都。孟昶嗣立后,命文臣出任這些地區的知節度事,這一措施,開宋代削弱藩鎮的先例。
荊南國
荊南又稱南平、北楚,五代時十國之一。高季興所建。
后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高季興任荊南節度使。當時荊南所轄的10州為鄰道侵奪,只有江陵一城。高季興到任后,招集流亡,民漸復業,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輔佐,暗中準備割據。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受后唐封為南平王,史稱荊南或南平。后唐滅前蜀以后,高季興得到了歸、峽二州。他本欲奪取夔、忠、萬等州,終不敵后唐而作罷。
荊南雖地狹兵弱,但卻是南北的交通要沖。其時南漢、閩、楚皆向后梁稱臣,而每年貢奉均假道于荊南;因此高季興便邀留使者,劫其財物。至南漢、閩、楚各稱帝后,高氏對南北稱帝諸國,一概上表稱臣,以獲取賞賜和維持商貿往來,由是被諸國視為“高賴子”。公元929年,高季興死,后唐明宗追封他為楚王,故南平又稱北楚。據有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帶,建都荊州(今湖北江陵)。其子高從誨繼立,后經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繼沖,于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納地歸降。
由高季興公元907年擔任節度使至荊南公元963年亡國,前后歷五十七年。
閩國
閩國是五代時十國之一。王審知所建。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王審知兄弟攻占福州,并逐漸據有福建全地。王潮被唐政府授職為福建觀察使,不久升為威武軍節度使。乾寧四年十二月(陽歷為898年1月)王潮死,其弟審知受封為瑯琊王。后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受后梁封為閩王。王審知稱臣中原,交好鄰國,提倡節儉,減輕賦役,以保境息民為立國方針,他還建立學校,獎勵通商。在他在位期間,閩地的經濟、文化都得以迅速發展。后唐長興四年(933年)審知子王延鈞稱帝,建都長樂(今福建福州),國號閩,年號龍啟。延鈞弟王延政于943年在建州(福建建甌)稱帝,國號殷,年號天德。天德三年(945年)王延政復國號為閩。不久,閩即為南唐所滅。閩共歷6主37年
五代十國,對于李存勖該怎么評價
李存勖的軍事天才勿庸質疑,《舊五代史》作者薛居正曾經評價李存勖:“以雄圖而起河、汾,以力戰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國祚中興,雖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圖受命,亦無以加也。”。但同時李存勖在達到人生高潮的時候,卻突然從軍事天才變成了政治弱智,“忘櫛沐之艱難,徇色禽之荒樂。外則伶人亂政,內則牝雞司晨。靳吝貨財,激六師之憤怨;征搜輿賦,竭萬姓之脂膏。”,結果國亡身死,為天下笑。
以李存勖的軍事天才,只要他哪怕有周世宗柴榮一半的政治才能,都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畢竟當時的統一形勢比較明朗。天下十分,李存勖至少占得七分,而且剩下的只有五六個割據小政權,實力較弱,如果李存勖能“兼弱攻昧”,用不了幾年,天下就可統一。果真如此,那我們就無從尋覓一代圣主柴榮的英雄事跡,而“被部下逼迫當皇帝”的趙匡胤更會落得青史無名,最多我們能從浩如煙海的故紙堆中尋到“某某節度使趙匡胤”的名字,但是歷史無法假設。
曹操還沒有成名的時候遇上名士許子將,許子將認定曹操是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和曹操一樣,李存勖也遇過一個“伯樂”,這個人正是前面提到過的唐昭宗李曄。有一次,李存勖跟著老爹李克用去拜見唐昭宗,昭宗一見李存勖大驚失色,說道:“這個小家伙長的與眾不同!”據說“李亞子”這個品牌商標的持有人正是唐昭宗,昭宗說過“此子可亞其父”,所以世稱李存勖為李亞子。
李克用和老對頭朱溫斗了幾十年,沒有分出來勝負,帶著遺憾離開人世,李存勖在靈前繼位晉王,時年二十四歲。李存勖剛繼位不久,怕輿情不服,便提出要把晉王的位子讓給叔父李克寧。李克寧又不笨,知道侄兒要他配合演場戲,自然演的跟真事一般,“推辭”掉了李存勖的“好意”。
可還沒有等李存勖獎賞叔父演戲不錯的時候,李克寧在多嘴婆妻子孟氏和李存顥的撩拔下,竟然想“假戲真做”,把李存勖的人頭當成送給朱溫的見面禮,然后他當晉王,并愿做梁朝的附庸。李存勖在太監張承業的幫助下,一舉拿下李克寧,梟首了事,一場大亂冰消瓦解。
說起這個太監張承業,很有傳奇色彩,他本在唐宮用事,后來跟隨了李克用,經常提出一些正確的建議。李克用也從不拿他當太監使喚,李存勖對他也非常尊重,大小事情一體茲問,足見張承業在晉陽的地位。
李存勖初立不久,雖然也取得過三垂岡、柏鄉之戰等重大戰役的勝利,但畢竟他的威信還不足以孚眾望。必須消滅一個勁敵,來樹立自己的威望,畢竟父親打下的老本總有吃完的時候,吃別人的不如吃自己的舒服。李克用死前曾遺他三矢,其中一矢便是指幽州的劉守光,而且相對朱溫來說,劉守光實力較弱,而且劉守光“地方兩千里、帶甲三十萬”,如果能把幽州拿下來,不僅能樹威,而且能擴大自己的戰略外圍。
主意已定,李存勖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李存勖方面稱天佑十年。此后為了連接方便,只稱五代的正式年號),遣振武節度使周德威經飛狐(今河北淶源)東進,王鎔、王處直部出祁溝討伐劉守光。
而劉守光已經在一年前自稱大燕皇帝了(比真正的大燕皇帝慕容垂差遠了),按常理說,兒子當皇帝,老子應該做太上皇,比如劉邦的老爹劉太公。可劉守光當皇帝,他老子劉仁恭照樣當他的俘虜。劉守光聽說河東軍來伐,也知道害怕,連忙發兵抵御。但沒想到河東軍實在是厲害,很快就把周邊的州縣打包送給了李存勖,只剩下幽州一座孤城,讓劉守光來過“孤家寡人”的癮。
劉守光忙向梁朝求救,而這時的“大梁皇帝”是朱友珪,他正忙著“穩定局勢”呢,哪有功夫去搭理什么劉守光,自然是泥牛入海。劉守光又求契丹主耶律阿保機,阿保機同樣沒理他。劉守光見大勢已去,無奈何只好向周德威投降,不過卻開出了一個條件:“我要親自向晉王投降。”李存勖也不想把滅燕的首功留給周德威,這本是自己樹立威信的好機會,怎能憑白給了周德威?李存勖留張承業守晉陽,帶著幾位大將親征幽州。
這時的李存勖雖然能打的武將也不算少,但李存勖卻對手下少了一個李存孝而耿耿于懷,這時的李存孝已經死了十八年了。提起李存孝,在五代的名氣實在大的“駭人聽聞”,李存孝可是野史演義中的“五代第一條好漢”,地位可堪比隋唐第一條好漢李元霸(虛構出來的好漢)。李存孝本名安敬思,是李克用的干兒子,排行第十三,江湖人稱“十三太保”。
李存孝也確實名不虛傳,名氣也是在江湖上打出來,一提“十三太保”,江湖中人誰不敬重?李存孝善使一條大槊,往往單槊匹馬就能在萬人陣中取上將首級,時人都把李存孝看做張遼(張遼就不需要多介紹了吧)再世。李存孝為李克用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是當時河東軍界的頭號名將。但李存孝為人心胸狹窄,稍有不順便暴跳如雷,李克用對此很不高興。
李存孝在和番漢馬部都校李存信合兵攻打鎮州王镕的時候,互相爭功,李存孝被李存信告了刁狀。李存孝怒火中燒,干脆向王镕乞降。李克用見干兒子撕破臉皮,也沒什么好說的,率軍來拿李存孝。李存孝在邢州守了半年,實在守不下去了,唐昭宗乾寧元年(公元894年)三月,李存孝向李克用請罪,希望能寬恕他的罪過。李克用這時根本不把李存孝當寶貝了,把李存孝騙到晉陽,五馬分尸,了結了這位好漢。
雖然李存勖無限懷念李存孝,但李存孝早就成了冢中枯骨,想又有什么用?何況對付劉守光、朱友珪這樣的蠢才,手下的李嗣昭、李嗣源等人足夠了。
李存勖來到幽州和劉守光練練招,李存勖很有魄力,單人匹馬到城下,對著城上發呆的劉守光大喊:“你讓我來我也來了,現在你還有什么話可說?”劉守光表達了愿意投降的意思,李存勖為了取得劉守光的信任,折箭為盟,許他不死。劉守光也滑溜的很,說過幾天等我想好了再投降。
李存勖知道劉守光在耍他,那還了得,下令攻城。河東軍生龍活虎一般,很快就破城進幽州。劉守光開門逃跑,但很快就被河東軍給抓住了,李存勖把劉守光和他的老爹一起捎回了晉陽。
劉守光集團被消滅,不僅給李存勖帶來量的變化,而且還帶來質的變化,從此晉(陽)梁形勢開始逆轉,河東占據了戰略主動,并轉守為攻,此時的晉梁開始了戰略僵持時期,展開了慘烈的拉鋸戰。
當劉守光準備在晉陽過富家翁的生活時,才發現自己的想法過于天真,李存勖說翻臉就翻臉,不久就下令將劉守光斬首。劉守光死前還哀號不已,“晉王,我好歹能騎馬打仗,天下未定,留我條生路,給大王賣命!。”倒是劉守光的老婆爽快,唾了一口劉守光:“窩囊廢,事已至此,活著倒不如死了,快給老娘來個痛快的吧!(莫謂女中無丈夫,呵呵)”,只見刀光一閃,人頭落地。李存勖把劉仁恭帶到李克用靈前,拿老劉的人頭當貢品,祭奠李克用。由于李存勖的對手由老奸巨滑的朱溫變成了一時摸不清底細的朱友貞,為了為朱友貞號號脈,好知道他有幾斤幾兩,李存勖于乾化四年(公元914年)七月,率軍會合王鎔,聯軍南取刑州(今河北邢臺)。梁朝的“二號皇帝”鄴王楊師厚親往救援,還沒等兩軍交戰,河東軍突然發生騷亂,一部分士卒投降梁軍。李存勖見梁朝畢竟不是劉守光,而且有楊師厚這個狐貍在,自己未必能討得什么便宜,下令撤軍。
可惜楊師厚這時年老多病,于貞明元年(公元915年)三月病故,朱友貞將他厚葬。鑒于魏博軍在梁晉爭霸中的特殊地位,朱友貞擔心魏博軍實力太強,對自己始終是個威脅,楊師厚生前也有過不臣之意。朱友貞聽從租庸使趙巖(趙犨的兒子、朱溫的女婿)的建議,把魏博分成兩鎮,另把相州(今河南安陽)等三州分置昭德軍,以便更好的控制魏博,保住和河東軍對抗的本錢。同時任命平盧節度使賀德倫為魏博節度使,并讓劉鄩率兵六萬前去魏博監督分鎮。
朱友貞的想法不可謂不好,但卻嚴重脫離實際,純屬紙上談兵。首先,魏博是梁朝的頭號重鎮,分勢反而自我削弱魏博在對抗河東的相對優勢,就如同本來用一個拳頭打人,卻改成用五指打人,效果可想而知。
當分鎮的詔令傳來時,沒想到遇上了嚴重的阻力,魏博軍兵自安史亂后成為一大軍鎮之后,軍兵多連親帶故,已經形成龐大的關系網,不愿分鎮。結果魏博軍出現嘩變,城中大亂,百姓死傷慘重。魏博軍兵將賀德化軟禁起來,嘩變士兵領頭的叫張彥,他本想勸皇帝朱友貞收回成命,恢復魏博原建制,但朱友貞沒有同意。張彥認為朱友貞昏庸無能,便逼迫賀德倫向河東投降。
李存勖本覺得楊師厚是自己滅梁的一大障礙,但沒想到楊師厚死了,更讓李存勖開心的是魏博軍發生重大事變,向河東納降。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李存勖哪能錯過這個機會?李存勖親領大軍來收魏博。而出盡風頭的張彥來拜見李存勖,哪知李存勖以新來魏博,無功于魏州百姓,干脆賣個人情,以張彥濫殺無辜為由將張彥斬首,并下令暴掠百姓者殺無赦。果然魏博百姓深感李存勖治軍嚴整,愛民如子,多半心服。李存勖這招非常高明,新征服的地方往往不能濫用暴力威懾,實行懷柔政策,感化百姓,這叫不戰而屈人之民,民心不可侮!
而此時劉鄩得知李存勖進入魏州,便要來會會李存勖。劉鄩在城外洹水附近設下埋伏,引誘李存勖,果然李存勖冒險前來,被劉鄩的五千伏兵團團包圍,李存勖差點成了劉鄩的俘虜,使出了吃奶的勁才從梁軍中殺出,正遇上援軍,方才脫險。
劉鄩看到河東精銳多集中在魏州一帶,晉陽必然空虛,劉鄩想給李存勖來個“絕戶計”,偷襲晉陽。劉鄩為了騙住李存勖,想了一個妙招,把旗幟插在草人身上,用驢馱著草人在城中來回走動。李存勖被騙了兩天,感覺情況不太對勁,怎么城中不見煙火?李存勖沉不住氣了,進城捉住負責喂驢的伙夫問:“劉鄩哪去了?”,伙夫說劉鄩早就率軍偷襲晉陽去了。
劉鄩的運氣不太好,正趕上連天陰雨,加上山路泥濘,等梁軍連滾帶爬的帶到樂平(今山西昔陽)時,發現糧草已經用盡,而且非戰斗減員了五分之一的軍隊。劉鄩聽說李存勖后隊已經追上來,認為偷襲計劃已經失敗,只好回來,駐扎在莘城(今山東莘縣)。河東軍也隨后趕到,兩軍對峙,大小戰斗數十起,河東軍并不占多少優勢。
劉鄩是梁朝名將,他之前輔佐的朱溫也是個善于將將之人,但現在的皇帝朱友貞卻基本不懂軍事,有時純粹是瞎指揮,這次魏博大亂就是他瞎指揮的惡果。朱友貞見劉鄩勞師無功,有些不耐煩了,詔問劉鄩的破敵計策。劉鄩現在最要緊的計策就是如何籌備糧食,“無糧不成軍”,看到皇帝問他,他回信道:“臣現在什么辦法也沒有了,只需要陛下給士兵們每人發十斛糧,吃飽了飯,臣就能率軍破賊。”
朱友貞實在是個書呆子,居然反問道:“你要這么多糧食,是打仗的,還是填肚皮的?”,怪不得朱溫曾說他的兒子們沒一個能比得了李存勖的,這句話就能說明朱友貞有多么的愚蠢,后勤給養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戰斗和后勤之間的關系不是割裂的。即使是戰斗機,沒有油喝照樣趴在地上不動,何況是人。
劉鄩見皇帝如此糊涂,只好自已想辦法,率軍去抄掠鎮、定,準備找王鎔王處直他們“借糧”。河東軍在半路追擊梁軍,梁軍不利,劉鄩收殘兵撤退。
貞明二年(公元916年)二月,李存勖不想就這樣耗下去,尋找機會準備和梁軍決戰。李存勖對外詐稱他已經回到晉陽,劉鄩對李存勖的軍事能力一向比較頭疼,聽說李存勖走了,大喜過望,率軍來攻河東軍。兩軍正在激烈交戰時,劉鄩猛然看到晉王李存勖指揮作戰,大驚失色:“這不是李存勖嗎?”,劉鄩往回收軍,河東軍趁梁軍稍亂,大舉進攻,梁軍大敗,死傷七萬多人。
正當劉鄩和河東軍對峙時,梁朝的匡國節度使王檀奏請朱友貞準許關中軍偷襲晉陽,以緩解魏博的不利局面。朱友貞同意了,調集關中諸軍三萬由王檀率領東渡黃河直襲晉陽。晉陽一向防備東線上的梁軍,但沒有想到西線梁軍居然前來偷襲,準備不足,梁軍發瘋似的攻城。晉陽留守張承業集合工匠和百姓固守城池,梁軍此時氣勢正勝,幾度都差點破城。幸虧老將安金全糾合家兵幫忙守城,這時,駐守潞州的昭義節度使李嗣昭聽說梁關中軍偷襲晉陽,急發兵去救。河東軍漸有起色,和梁軍打了幾仗,梁軍又是連敗,損失不少,王檀見立奇功無望,只好撤軍。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