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未盡行此役西入潼關云木秋的信息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未盡行此役西入潼關云木秋,以及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山入潼關解不平是什么意思?
山入潼關不解平
過了潼關是重重疊疊、浩渺無際的秦嶺山脈,再沒有平坦之路。
出自《潼關》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譯文
自古以來高高云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噠噠的馬蹄聲。
奔流的黃河流入遼闊的草原還嫌太束縛,秦嶺山脈進去潼關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為平坦。
注釋
潼(tóng)關:關名。故址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北,為古代東西往來的要隘。
終古:自古以來。
簇(cù):叢聚。
河流:指奔騰而過的黃河。
束:約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賞析
此詩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馬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全詩豪邁奔放,寫景與言情巧妙結合,含蓄又生動。
詩的首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緊接著,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聽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視覺形象,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帶獨具的氛圍,而且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對于久處書齋的文弱書生來說,蕭瑟秋風也許是惹人傷感的凄涼之物,但對胸懷大志,亦文亦武的詩人來說,秋風中那矯健的馬蹄聲卻更能催動豪情。他在壯闊的天地間策馬馳騁,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極大的自由。
接下來的三、四句,則轉從河和山方面來寫。在前面那種狀態下,詩人極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現出新奇的姿態:那從群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盡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縛似的在不斷沖擊著河岸;而西去的群山,雖然走向與黃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這樣透過壯闊險峻的背景,就把潼關寫活了。同時將寫景與言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融進了詩人要求沖破約束的奔放情懷,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動的描繪。
這里的詩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詩人。因為詩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束”“不解平”的黃河,高山,即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是詩人特有的沖決一切羅網、奮發昂揚的心態的外化。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呈現出的,是一種擴張式的、外拓型的心態。這是一種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所急需的新型人才應有的精神狀態。它昭示了詩人短促而轟轟烈烈的一生,即將就此展開。
描寫秋天的優美古詩
描寫秋天的優美古詩詞。
1、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2、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4、紅藕香殘玉秋。--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5、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
6、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7、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8、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9、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千少府貶長沙》。
10、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1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古風二首》。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