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nèi)容

對細君名字如何描寫古詩感嘆,細君和親

素箋淡墨2023-02-24 15:10歷史43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對細君名字如何描寫古詩感嘆,以及細君和親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黃鵠歌》的作者劉細君一生中都有什么樣的經(jīng)歷?

和親是古代皇族女子無法抗拒的命運,在那個封建社會之下,因為一場政治婚姻,能夠為一個國家和人民換來一絲安寧。可是誰又知道她們凄苦的一生呢?翻閱中華幾千年歷史,為國家安寧而犧牲的女子不在少數(shù),她們無法選擇去抗拒命運,只能選擇向現(xiàn)實低頭。所以,古代平常百姓的安穩(wěn)生活,除了英雄征戰(zhàn)沙場,更有那些美麗女子獨留青冢。其實如若真要追尋公主和親的最早歷史,唯一能有記載的,便是劉細君,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擁有名字的和親公主,為漢朝邊界安寧起著重要作用。

國若不強,和親也便是最好的選擇,劉細君的出塞之路,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提出的,弱女子身上肩負著的也便是這個龐大的帝國,正如宋人劉克莊所言:“如何漢公主,去作虜閼氏。”

生不逢時,父親無能

這位公主生在一個生不逢時的年代,在漢朝建立初期,邊塞之地就不堪匈奴侵擾。到了漢武帝執(zhí)政,他清醒地認識到,雖然經(jīng)過連年征戰(zhàn),“而金城(蘭州)、河西西并南山至鹽澤(今羅布泊)空無匈奴”,但想要解決匈奴問題,如若僅憑戰(zhàn)爭手段,只會讓大家兩敗俱傷,與周邊各國形成一個聯(lián)盟姿態(tài),是解決國家安寧的最佳方式。此時他所選定的最佳結盟國,便是距離長安有8900里遠的烏孫城。史書記載“烏孫國,大昆彌治赤谷城,去長安八千九百里。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最為疆國。”

這個國家擁有著很強大的軍事國力,依靠匈奴發(fā)家,但同樣也遭受著匈奴的欺壓,漸漸便出現(xiàn)“不肯復事匈奴”,有反抗匈奴之意,兩個強國聯(lián)手,必然能夠將西域各國都串聯(lián)起來,再而擊敗匈奴。

在這種情況下,曾經(jīng)出使西域的張騫便向武帝建議:“可厚賂招,令東居故地,妻以公主,與為昆弟,以制匈奴”

,就是需要一位愿意前往這個遙遠國家和親的公主。其實,當時整個朝堂上下,所有的女子都能夠成為遠嫁異國的公主的備選人。為何唯有劉細君被推上了這個政治舞臺呢?其實這與她的身份有關。按照劉細君的血脈,她也算是名正言順的漢朝公主,她的祖父是漢武帝的兄長,她的父親就是當時的江都王劉建;劉細君母親也是貴族女子。其實,當時的劉細君,也算不上是和親的第一人選,只可惜她攤上了一個昏庸無能的父親,最終導致了她命運的改變。

父母雙亡,罪臣之女

母親出身于貴族世家,是知書達理的千金小姐。在母親的培養(yǎng)與影響下,劉細君擅長琴棋書畫,是眾多貴族千金里面的佼佼者。她時常出入宮廷玩耍,漢武帝對于這個侄孫女也是十分喜愛。誰料她的父親竟然起了謀反之心,這為整個家族帶來了滅門之災。唯獨劉細君逃過一劫,她打小是漢武帝看著長大的,乖巧又惹人憐愛,皇帝這才留住了她的性命。可是反賊之女,卻永遠掛在了她的身上,父輩的恩怨情仇,卻要以她一人之力來承擔。

父母雙亡以后,她就被寄養(yǎng)在了叔叔家,她去那個冰冷無情的家時,也只有11歲的年紀。在25歲以前,沒有人來救贖她,父親謀反的罵名,劉細君一背就是14年的時間。在這樣絕望又無助的環(huán)境中成長,她也渴望著有一天能夠見到一些陽光。每日里與她為伴的只有花草,唯一能夠拂去心中難過憂愁的,沒有讀書畫畫,那些沉悶的日子里,她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在那樣的大格局,她注定成為了遠走沙漠的和親公主,“鳳館輸唐好,龍庭降漢恩。”。

戴罪立功,遠走大漠

她是罪臣之女,而贖罪的唯一方式,就是戴罪立功。公元105年,漢武帝一紙詔書,她成為了欽定的和親公主。像劉細君這樣的身份,她只能接下圣旨,面對高高在上的天子皇權,她哪有什么資格與別人去講條件。其實劉細君很早就認清楚了自己的命運,一個帶罪之人,即便是留在長安城,也只是在謾罵聲中活一輩子,與其這樣抑郁而死,不如遠走大漠,或許還能尋得一絲生機。

昔為花月漢宮女,今作風沙胡地人。

漢宮胡地何分別,人生過眼如一瞥。

彩云易消月長缺,奈何嬋娟涕如雪。

且喜華夷罷戰(zhàn)爭,天南天北樂升平。

就這樣,劉細君在離開長安城之前,她對于這座城池沒有絲毫不舍,她對于自己的命運也沒有半分的抱怨,她坦然接受一切,堅定地向未來走去。滾滾的車輪,載這個嬌弱女子一路向前。到達了近千萬里的烏孫城,她見到了與自己相伴一生的夫君。這里的國王早已經(jīng)是一個遲暮老人,他比細君的年齡大了幾十歲。

這個國王也不敢得罪匈奴的人,所以在迎娶漢朝和親公主的同時,與劉細君一起踏上這片土地的,還有被封為左夫人的匈奴公主,這個國家以左為大,遠嫁千里,她卻只是一個小妾。

異國他鄉(xiāng),從不屈服

銀鞍白馬金橐駝,琵琶弦索聲相和。

葡萄酒綠朱顏酡,婿家兒孫日日多。

年年只報烽火息,莫問嬋娟傷綺羅。

面對眼前的這一切,劉細君對于愛情并不抱任何的希望。她原本只是長安城里的一株弱柳,既然帶著使命而來,她便要在這大漠扎根,洗脫自己的罪臣身份,并且為漢朝立下功勞。劉細君沒有整日沉浸在哀傷之中,她從烏孫城的宮殿走了出來,她讓自己盡可能地去融入這里的生活。在她嫁人之時,漢武帝為她配備了大量的嫁妝,這并不是為了讓劉細君衣食無憂,一個從小在權力場上長大的姑娘,怎么可能不懂得帝王的心思。

剛到烏孫之時,劉細君十分不適應:“公主至其國,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以幣、帛賜王左右貴人。昆莫年老,言語不通,公主悲愁。”

后來才漸漸融入:她每次都會緊緊抓住與吳松王見面的機會,而這些嫁妝就派上了用場,根據(jù)史書中記載,劉細君總是用昂貴的財物來收買人心,而且她平時又與人為善,很快就獲得了烏孫人民的認可。逐漸將這個國家的人心,向漢朝拉攏。

她還給這里的人們傳播漢朝文化,長安城里的時盡滄桑,器具制作她都教給了這里的人了。同時她還派與她一同前來的使者,將這里的核桃、胡豆等農(nóng)作物,引進了中原。

眼看她的生活日益有起色,誰知她的丈夫卻因病逝世。按照當?shù)氐娘L俗,在國王傳位以后,新登基的國王需要娶上一任國王的一位夫人為妻,在這位國王去世以前,她所選定的這一位夫人,便是劉細君。這種下嫁習俗,讓她一時難以接受,畢竟她打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是命運讓她走到這一步:“昆莫年老,欲使其孫岑陬尚公主。公主不聽,上書言狀,天子報曰:‘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岑陬遂妻公主。”

她不得不嫁給新任烏孫王,也就是自己丈夫的孫子。

《黃鵠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

太初四年,她又成為了下一任國王的右夫人。兩年以后,她為現(xiàn)任的丈夫生下了一個女兒,只是她僅陪女兒走過了5年的歲月,就永遠地與世長辭。在她離去之前,劉細君留下了一首《黃鵠歌》。在大漠中的無數(shù)個夜晚,她遠嫁異國,

“淚痕滴盡穹廬月,誰道神香解返魂。”

這里有草原藍天,這里有牛肉奶酪,可是誰又能懂她心中的哀傷呢?如果她是一只黃鵠,她又何嘗不想歸家。縱觀這位和親公主的一生,似乎是一出悲劇。但是如果細究這個女子的命運,會發(fā)現(xiàn)她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她也不是逆來順受之人。她留下了千年以后,人們依然還在傳誦的詩詞,她在大漠深處,談起了千年以前的秦琵琶,她為絲綢之路的開啟打下了基礎。沉睡在大漠里的這位和親公主,值得被世人銘記。

劉細君的和親之舉只是古代和親的一個縮影,在古代和平總是比戰(zhàn)爭來之不易,一場勝利的和親帶來的利益遠比戰(zhàn)爭要高,正如北宋學者所評價的和親之計:"漢高始納奉春之計,建和親之議,歲用絮繒酒食奉之,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漸而臣之,為羈縻長久之策耳。高后、文帝,至于宣、元,皆 用是道,故得呼韓朝于北闕之下。及魏道武讀漢史,至'欲以魯元妻匈奴',為之 掩卷太息,于是以諸女皆憫 憪降于賓附之國。此乃深識從權濟時之略焉。《易》 曰:"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其是之謂乎!"

《悲愁歌》——劉細君

讀魏晉南北朝詩歌,載一篇劉細君之《悲愁歌》。劉細君乃西漢才女,個中故事與君共享。

歷來才女之作有家國之痛,懷才不遇之蕩氣回腸,亦有夫婦拈韻,生離死別之閨閣筆墨。然其錦心繡口,吟詠其味,斷非男子所及。津津口頰間,愛不忍釋。感嘆天地靈氣,何以獨鐘?

然才女于正史所載不過百中見一。明人胡應麟在《詩藪》中感嘆:“漢以下婦人能文甚眾,而有集行世,則六朝為多,惜皆不傳。今自三數(shù)知名之外,無論篇什,并姓氏不得而詳矣。……遇不遇豈特士哉!”更有人悲嘆:“造物忌才,于閨閣而加酷!”此言不虛矣。

盡管如此,雖寥若星辰,可她們的作品還是穿破時空,放射出璀璨光芒,為我們留下不朽篇章,使今人一睹巾幗風采。

《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思土兮心內(nèi)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

劉細君(約公元前140--前87年間在世),西漢沛人,為皇族江都王劉建之女。漢武帝為聯(lián)合烏孫國,抗擊匈奴,而遣細君為公主,嫁給烏孫王,世稱烏孫公主。

劉細君遠嫁烏孫,是同張騫通西域有關聯(lián)的。

漢武帝時,邊域頻遭匈奴騷擾,匈奴遭受漢軍幾番重創(chuàng),遠遁漠北。為進一步制止匈奴崛起,便有了聯(lián)絡西域諸國的愿望,致使張騫出使西域。

武帝聽取張騫的聯(lián)合烏孫以“斷匈奴右臂”的建議,命其為中郎將,率三百人再度出使西域。張騫到了烏孫,要求烏孫王昆莫東回故土,臣服于漢,以防匈奴,并答應把漢公主嫁給他,作為結盟條件。烏孫王懼怕匈奴,不敢貿(mào)然應允。

張騫死后,烏孫王親眼看到漢朝的強盛,同時又懼怕匈奴報復性的侵襲,自動結好于漢,遣使獻馬,愿意和親,結為昆弟之交。武帝同群臣商議,同意了這個要求,提出:先來納聘,再送公主。

元封(公元前110——前105)中,烏孫獻良馬千匹,作為聘禮。漢朝廷把劉細君作為公主嫁給烏孫王昆莫,并贈送豐厚妝奩,及官屬侍御數(shù)百人。匈奴得知消息后,唯恐烏孫被漢朝拉去,也把女兒嫁給昆莫。昆莫以細君為右夫人,以匈奴女為左夫人。

細君到烏孫后,經(jīng)常“置酒飲食,以幣帛賜王左右貴人”,以博取烏孫貴族們的歡心。

昆莫年事已高。細君去國離鄉(xiāng),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相適應,無限悲愁,遂作此詩。

烏孫公主的悲歌傳到武帝耳中,武帝不禁為之感動,非常同情他的境況。每隔一年,遣使者攜錦繡帷帳,贈送烏孫公主。

昆莫年事已高,準備讓他的孫子岑陬娶其為夫人。細君不允,寫信向武帝請示,武帝從大局命細君顧全大局,“從其國俗”。

后來,老昆莫真的把細君嫁給他的孫子岑陬。昆莫死后,岑陬繼立為王。

細君在烏孫期間約有四五年,生了一個女兒,名叫少夫。《漢書?西域傳》載有她的事跡。

通過和親,烏孫和漢結成長期同盟。細君為此獻出自己寶貴青春,為漢王朝安邦睦鄰做出貢獻。

而誰又能說,于細君而言,這里面包含了多少無盡哀傷與憂思!于風吹草低處,遙望家園,吹散多少悲愁怨癡!

和親公主劉細君,她的一生有怎樣的事跡和故事?

“和親”一詞,早在《左傳》中就出現(xiàn)過。所以,很多人認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為尋求政治和軍事的結盟所進行的聯(lián)姻,即是“和親”。不過,更多的人認為,華夏民族和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間的政治聯(lián)姻,才是“和親”。嚴格意義上講,中原王朝將“和親”作為一種政治、外交上的策略,以達成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睦鄰友好關系,始于漢高祖劉邦。

公元前200年寒冬,漢高祖劉邦率領三十二萬大軍討伐匈奴,卻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遭遇白登之圍,通過賄賂單于閼氏才得以逃脫。回到長安后,為尋求與匈奴之間的和平穩(wěn)定,劉邦采納謀臣劉敬的建議,決定送長女魯元公主前往匈奴和親。

魯元公主是皇后呂雉唯一的女兒,呂雉自然不會愿意將自己的女兒送往位于北方苦寒之地的蠻族。經(jīng)不起呂雉的哭鬧,劉邦只得讓步,將一名宮女以公主的名義送往匈奴。

如果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政治聯(lián)姻才算和親,那么,這個被送往匈奴的宮女就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和親公主了。很可惜,我們的史書并沒有記錄下這個可憐的女人的姓名。在漢初七十年,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時期有記錄的漢王朝將宗室和后宮之女以公主的名義送往匈奴和親,至少有五次。同樣,史書都沒有留下這些女人的名字。直到漢武帝時代。

漢初的和親政策對這個龐大王朝的和平崛起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漢武帝的父親、景帝執(zhí)政時期,西漢王朝和匈奴汗國之間幾乎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兩國之間在邊境上的貿(mào)易往來十分興盛。漢武帝時代主動出擊,拉開了與匈奴之間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所以,漢武帝時代沒再將漢家女子送往匈奴和親。不過,當漢武帝決定拉攏烏孫國,切斷匈奴西方外援時,和親政策再度沒提上日程。

劉細君乃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確實是劉姓皇族的金枝玉葉。然而,當劉細君尚在襁褓中,其父因謀反被逼自殺,母親也被斬首。年幼的劉細君作為一個孤女寄養(yǎng)于漢武帝的宮廷中,直到長大成人。

公元前105年,即漢武帝治下元封六年,漢武帝以大量的黃金、綢緞和數(shù)以萬計的牛羊為嫁妝,將少女劉細君送往了烏孫和親。于是,劉細君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有姓的和親公主。

烏孫位于今天伊犁河流域,是西域大國。兩千年前的烏孫和匈奴的風俗習慣近似,游牧,以牛羊為食,居住在穹窿之中。劉細君所嫁的烏孫王昆莫已是花甲老人。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墻,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

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

這首《黃鵠歌》即是劉細君為感慨自己的人生所作。

劉細君嫁到烏孫不久,年邁的烏孫王便去世了。劉細君于是上書漢武帝,請求歸漢,卻被漢武帝拒絕。她不得不接受烏孫國轉房婚制度,再嫁給新烏孫王。僅僅在遙遠的烏孫王的穹窿中呆了四年,這個可憐的女人便郁郁而終。

劉細君去世后,漢武帝又將另一位宗室之女——劉解憂送給了烏孫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才能的女人,盡管與劉細君有著相同的命運,劉解憂卻有著更為剛強和倔強的性格。她不僅在異域他鄉(xiāng)站穩(wěn)了腳跟,更深刻地影響了烏孫國的內(nèi)政,讓烏孫王在匈奴和漢王朝之間毫不猶豫地偏向漢王朝。經(jīng)過宮廷政變和沙場喋血,在解憂公主和西漢使節(jié)、軍隊的通力合作下,西漢政府在漢宣帝時期于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取代匈奴成為西域諸國的宗主國。

西漢時第一位與匈奴合親的公主是誰?

說起歷史上的和親公主,最家喻戶曉的應該是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然而,我最想說的當屬歷史上的第一位和親公主——劉細君。當我們?yōu)橥跽丫臀某晒鞯墓适鲁蔀闅v史上流傳不衰的佳話而傳誦不休的時候,也不要忘記第一位對漢民族做出貢獻的劉細君。

談及劉細君,就要先介紹一下她的身世。劉細君原是江都王劉建的女兒,武帝的同父異母兄弟劉非的孫女。早在前121年皇室的互相傾軋中,細君的父親劉建和母親成光就以謀反罪被處死,家族受牽連也被夷滅三族,細君因幼小得以幸免,但身價卻因此一落千丈,她是靠父輩親戚的憐惜才得以長大成人的。雖然依然保持著皇族的身份,但皇族的榮華富貴卻與她無關。身世的坎坷和世事的冷漠,使孤苦伶仃的細君過早的嘗到了人生的苦難和面對世態(tài)炎涼的無奈情結。所幸的是細君畢竟擁有皇室血統(tǒng),又天生麗質,所以在她16歲時被選為和親公主。

在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登基,他反對和親匈奴的政策,決心用武力北征,結果未能征服。當時,漢、匈兩族的邊陲有30多個大小不等的王國,大多為匈奴所控制,只有烏孫國(西域諸國中最強大的王國)敢與匈奴抗衡,而愿與漢朝來往。由于交通不便,彼此之間缺乏了解,熟悉西域情況的張騫便向漢武帝建議,用厚禮聯(lián)絡烏孫,同時與烏孫和親,結為同盟,共同對付匈奴。武帝聽了極為贊賞,當即派遣張騫出使烏孫。張騫奉命到達烏孫國后,向烏孫國王昆莫說明漢天子愿與烏孫結盟和親之意,昆莫聽后特地召集大臣議論此事后,就先派使者攜帶幾十匹良馬作為禮品,隨同張騫至長安向漢皇答謝,并了解中原的實況。

烏孫使者到了長安,看到的是雄偉壯觀的景象,令他們羨慕不已。回國后,使者如實向國王昆莫稟告了在長安的所見所聞,昆莫聽后決定接受張騫提出的結盟和親的建議,當即派遣使者帶馬千匹作為禮聘來到長安,向漢武帝提出聯(lián)姻的要求,表示永結友好。武帝聽了來使的陳述,同意聯(lián)姻,并決定由能夠擔此重任的江都公主劉細君出塞。

漢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送嫁那一天,朝廷派了隨從官員、樂隊、雜工以及侍女等數(shù)百人,帶著大量金銀珠寶等陪嫁妝奩,簇擁著細君向西進發(fā)。細君嫁到烏孫國,由于語言不通,加上生活習慣等各種因素都與漢族不一樣,細君很不適應。特別是思鄉(xiāng)心切,語言不通,如花似玉的妙齡女子嫁給年過七旬的新郎昆莫,更是讓她平添了許多憂傷。二八年華,內(nèi)心憧憬編織著對未來的美好生活,然而現(xiàn)實卻不允許自己做出任何選擇,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任由大漠的風沙席卷走內(nèi)心全部的渴望和對未來的希冀。少女多愁善感的心中就更加悲苦,因此就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墻,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

愿為黃鶘兮歸故鄉(xiāng)。

詩歌的內(nèi)容雖然平實簡單,卻感情真摯,呈現(xiàn)內(nèi)心悲楚的情懷,讓人為之凄婉。

兩年后,國王昆莫去世。臨死前,留下遺言,要細君按烏孫風俗嫁給自己的孫子,繼承他王位的年紀與細君相仿的岑陬軍須靡。這個不合漢家傳統(tǒng)禮儀的決定,再加上與細君從小受到的道德倫理相背離,因此細君抵死不從,并上書漢廷請武帝為自己作主。武帝雖然同情細君的遭遇,可對他而言,政治需要永遠放在第一位。他回書細君,要她為國家大計著想,按烏孫風俗行事。細君無奈,只得以大局為重,含淚順從成為昆莫孫子的妻子。

不久,細君為新國王生下一個女兒,取名少夫。但是由于幾年來一直郁郁寡歡、悲愁過度,再加上產(chǎn)后不久身體虛弱,便于公元前87年早早撇下襁褓中的女兒撒手西去。為了國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團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犧牲了大好的年華,結束了她短暫而凄苦的一生。

在民國初年,著名國學大師劉師培曾滿懷激情寫下了題為《烏孫公主歌》,表達了家鄉(xiāng)人民的深切緬懷。

詩歌云:

胡箏撥怨黃金徽,塵轂凝香紕罽幃。

鏡里青鸞知惜別,歌中黃鵠寧羈飛?

狼望春花雪絮積,龍堆秋草陽暉稀。

到此應輸青冢骨,芳魂猶共佩環(huán)歸。

另外,卓越的佛教領袖、杰出的書法家趙樸初也留有《塞鴻秋》贊道:

漫等閑帝女烏孫嫁,長留著王子金杯話。為的是和親民族安戎馬,為的是交歡琴瑟傳文化。重任付兒家,雪嶺冰川跨。論功勛豈在蕭房下?

2005年,江蘇省出資,在新疆伊犁援建劉細君紀念館,并命名為“漢家公主紀念館”,于當年6月正式開館。10月,專家考證:夏特大峽谷口的烏孫古墓群便是漢家細君公主之墓遺址,并立碑紀念。

黃花已瘦 是出自什么朝代什么人什么詩的哪句話

人比黃花瘦----讀李清照的《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詞,表面上是寫深秋佳節(jié)孤獨寂寞的心緒,實則寫得是重陽節(jié)思念丈夫的心情。

上片寫秋涼情景,是薄霧濃云,這種陰郁的天氣郁悶難耐,半夜的清冷孤單,獨坐在室內(nèi)百無聊賴地看著香爐里瑞腦香裊裊地青煙,消磨著無盡的寂寞哀愁。寥寥數(shù)語就把一個閨中少婦心事重重的愁態(tài)勾畫了出來。在瑞腦消金獸的孤獨感之后,緊接著是佳節(jié)又重陽,此乃弦外之音,暗示當此良辰佳節(jié),丈夫不在身邊。古人對重陽節(jié)非常注重,是親人團聚、相攜喝酒、登高之日。一個又字有著非常濃郁的感情色彩,突出的表現(xiàn)她的傷感情緒。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玉枕孤眠,紗廚獨寢,該是怎樣一種孤衾難眠的長夜呢?半夜涼初透不僅僅是時令轉涼而帶來的感受,而是更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

下片更進一步抒懷,黃昏時節(jié),獨自把盞賞菊,已自神傷,而此時的菊花開得極盛極美,而暗香盈袖更形孤獨難堪,暗指她無法排遣對丈夫的思念。后三句,寫西風乍起,卷簾而入,使人愁思更深,以黃花來比喻人因相思而憔悴,襯托出莫道不消魂的深意。而一個瘦字,在整篇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把愁字推向了最高峰,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力。這里的簾卷西風運用了倒裝句的表現(xiàn)形式,把正常的詞序西風卷簾給倒裝過來,這樣不僅音韻鏗鏘,正好滿足詞的需要,而且用了兩個高昂的陰平聲西風放在句末,就突出了西風的意境,與詞中的消魂和人比黃花瘦熔成一片,藝術效果非常顯現(xiàn)的。

李清照

李清照,字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她是宋代杰出的女詞人,是宋代詞壇上婉約派的杰出代表。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她一生飽嘗人間甘苦,經(jīng)歷了太多的不幸。李清照天賦的才華,不朽的詞作,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有評論家把她和屈原、陶潛、杜甫相提并論。她的文名與作品已經(jīng)與世界永存了。李清照的詞,每一首都是冰瑩玉潤,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令人把玩不忍釋手。

李清照生于濟南明水(章丘),其父李格非熙寧九年進士及第。《宋史·李格非傳》中,有這樣的文字記載:“女清照,詩文尤有稱于時,嫁趙挺之之子明誠,自號易安居士。”

李清照二歲時,生母去世。由年高還鄉(xiāng)的祖父和二位伯父母撫養(yǎng)。小清照聰穎早慧,為祖父所鐘愛,并為之啟蒙。五歲開始涉獵詩、史及百家之書,出挑得既活潑靈秀,又端莊矜持,四鄰八鄉(xiāng)人見人愛。

李清照十六歲以前,在故鄉(xiāng)明水度過。不停息噴涌的明水百脈泉,是養(yǎng)育她的地方。夏秋季節(jié),她曾游溪亭,蓮湖。家鄉(xiāng)的秀美風光,是她創(chuàng)作的源泉。1099年,李清照十六歲時,隨父親李格非遷到京城汴京。李格非時任禮部員外郎,趙挺之為吏部侍郎。這一年,李清照寫了兩首小詞,清新、秀麗、雋永,一鳴驚人,鼓舞她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一首《如夢令》詞: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詞作者從小就嗜酒,喝醉了酒,劃著小船,誤入荷花深處,驚一灘鷗鷺。讀來使人如聞荷香,如臨其景。

另一首詞《雙調憶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

秋已暮、紅稀香少。

水光山色與人親,

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

清露洗、頻花汀草。

眠沙鷗鷺不回頭,

似也恨、人早歸。

這首詞上篇寫游賞秋景的喜悅。下篇寫歸去時的依依不舍。通過對秋景的描繪,表達作者熱愛自然的心情。語言像秋風秋水一樣自然,讓人如臨其境。

李清照十七歲時,寫了一首《如夢令》詞,名氣也很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作者夜里喝多了酒,春眠不覺曉,殘酒未消。夜來風雨聲,作者想到,海棠花快謝了,綠葉更肥了,不像女傭人那樣有肝無心。

李清照18歲,嫁給21歲的趙明誠。當時趙明誠是太學生。趙明誠是趙挺之的第三子。這一年李格非仍為禮部員外郎,趙挺之是禮部侍郎。

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合,豈止是“郎才女貌”,而且是“夫婦擅朋友之勝”。他們有共同的愛好,他們的才華都是百里挑一的,當然,李清照的文才在趙明誠之上。

對史書碑文的共同愛好,把趙明誠和李清照緊緊地連在一起。為了購買碑文書籍,他們寧可素衣粗食,甚至典當衣物也在所不惜。趙明誠每到相國寺購買碑文時,總不忘買回一些干鮮果品,處處體現(xiàn)丈夫對妻子無比的關愛。有一次,趙明誠得到一付書中珍品。白居易書寫的《楞嚴經(jīng)》。他首先想到自己的妻子,并親昵而敬重地稱之為“細君”。白帖一到手,他立即騎上馬,飛奔往家趕。回家后,與妻子共賞識。二更已過,仍沒有睡意,興奮不已。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正當李清照浸醉在新婚生活的幸福中,遭到了不測風云,使她成為北宋末年朋黨之爭的受害者。

1102年,李清照19歲,北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即建立元佑黨人碑,是北宋朋黨之爭的結果。元佑是宋哲宗的年號,元佑黨人碑是宋哲宗年間當權的309人的黑名單,蘇軾列在榜首。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門第子,自然不能幸免。碑上有奉圣旨此309人及其子孫,永遠不得為官,也不得在京城居住,

1106年,出乎天意,天空出現(xiàn)彗星,在文德殿東墻上的元佑黨人碑突遭電擊,斷成兩塊。此是上天降怒,宋徽宗大懼,派人把其他的元佑黨人碑偷偷毀掉。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被污為奸黨,她的公爹趙挺之權勢很大,官職連連上升。李清照救父心切,不顧舊禮教所謂新婦不能與公爹“對語”的規(guī)戒,她竟上詩給公爹,請求搭救其父。史實表明李清照搭救其父未能奏效。

由于李清照是奸黨子女,圣旨規(guī)定不得在京城居住,李清照被迫離開丈夫趙明誠,回山東明水老家居住。新婚夫婦像牛郎織女一樣兩地分居,不得團圓。其相思之情,從李清照的兩首詞中可以看出。一首詞為《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覃秋。

輕解羅衣,

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白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這首詞是作者為懷念初婚不久離別的丈夫趙明誠而作。它抒發(fā)了詞人對丈夫的身篤愛情,吐露了夫婦各居一方的相思之苦。

秋天,荷花香殘,涼席也不能鋪了。詞人沒精打采,迷離惆悵地獨自上船出游,本想出來散散心,沒想到看到空中的大雁,又引起對丈夫寄書信的熱切盼望。

流水落花,也觸動了詞人的離別情懷。同一種相思,兩個人在兩地犯愁,此情無極可消,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此詞語淡情深,不事雕琢,言有盡而意無窮。

李清照的另一首詞《醉花陰》,寫重陽節(jié)時,作者思念遠方的丈夫,借酒消愁,非但愁難消,人被折騰的比菊花還瘦。

薄霧濃云愁永晝。

瑞腦消金獸。

佳節(jié)又重陽,

玉枕紗廚,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

人似黃花瘦。

這一天,從早到晚,天空布滿薄霧農(nóng)云。這陰沉的天氣,更使人愁悶難挨。在屋里她獨自看著金獸造型的火爐里,瑞腦香的青煙裊裊不斷,真是百無聊賴啊。又是重陽節(jié)了,天氣驟冷,睡到半夜,涼意透進獨眼的帳子里,玉枕上。對比夫妻團圓時的溫馨,怎能不叫人失意!

詞主人在屋里悶坐了一天,直到黃昏,才強打精神,出來賞菊。把酒東籬,三杯兩盞淡酒,勾起她與丈夫對飲的遐想。她不堪眼前的孤獨寂寞,西風吹卷著門簾,吹得細長的菊瓣枝紙搖曳,詞人比細長的菊瓣還要瘦!

雷電擊斷元佑黨人碑以后,等于上天為元佑黨人平反昭雪。李清照和她的丈夫有時住在一起,有時兩地分居。分居的生活,使他們的感情疏遠,李清照有一種自己像陳阿嬌、卓文君一樣被遺棄的感覺。在當時的社會里,男人三妻四妾,尋花問柳是常有的事。賢惠的妻子,話到嘴邊,欲說還休。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蕭》詞,把她那種矛盾的心情,表達得很委婉。

香冷金猊,

被翻紅浪,

起來人未梳頭。

任寶奩閑掩,

日上簾鉤。

生怕閑愁暗恨,

多少事、欲說還休。

今年瘦,

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

千萬遍《陽關》,

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

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

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

如今又添,

一段新愁。

獅子獸形的火爐,火已滅,灰已涼,瑞腦香也不再釋出。一夜睡不著覺,翻來覆去,蓋的紅被翻波浪。日上簾鉤才起來,起來還懶得梳頭。寶奩蓋上的浮塵,已經(jīng)很厚了。一個“慵”字,表達了女主人心中的深愁。愁的根源是生怕離懷別苦。長時間的兩地分居,使丈夫對自己的感情疏遠了,使自己成了被遺棄的陳阿嬌、卓文君。心里有苦,還說不出口。新來瘦,不是因為喝酒,也不是因為悲秋!到底是為什么?讓她的丈夫自己去想吧。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從離別前,跳躍到離別后。詞人最怕分離,偏偏又要分離,唱千萬遍“西出陽關無故人”也難留住。秦樓,一稱鳳樓,鳳臺。相傳春秋時有人善吹蕭,像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子,筑鳳凰臺以居。一夕吹蕭引鳳來。夫婦乘之而去。女主人借用這個典故,寄希望夫妻不離不棄,百年好合。“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詞主人寫得很癡情,動了真感情。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遠,她一個人被留在秦樓,呆呆地倚樓凝睇樓前的流水。凝眸處,又添了一段新愁。

1126年,李清照43歲,為宋欽宗靖康元年。這年的12月,金兵破汴京,史稱“靖康之變”。岳飛在《滿江紅》這首詞里稱“靖康恥”。翌年四月,金軍俘宋徽宗、宋欽宗及宗室、后妃等數(shù)千人,并輔臣、樂工、工匠及大量財物、文物,浩浩蕩蕩北去,汴京被掠之一空,北宋滅亡。

1127年,宋高宗在南京建立南宋政權,為建炎元年,以后遷都杭州。

七月,趙明誠起復江寧府知府。十二月,山東青州發(fā)生兵變。李清照家存書冊文物十余屋,焚于青州兵變。

1128年,李清照四十五歲,于青州兵變火中,將《趙氏妙帖》攜往江寧。途徑鎮(zhèn)江,遇盜掠而勿失,為趙明誠所稱道。

1129年,李清照四十六歲。二月,趙明誠被罷江寧府知府。

三月,夫婦備辦舟船上蕪湖。至池陽,途徑項羽廟,李清照觸景生情,作《烏江》詩,憑吊英雄項羽: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盡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此詩既是對項羽英雄氣概的贊頌,也是對當時茍且偷生的投降者的鞭撻,表達了李清照愛國主義的情懷。

五月,趙明誠接到宋高宗親命其為湖州知州的昭諭。既然接到圣旨,就必須立即趕到南京去朝見皇帝。李清照乘船給趙明誠送行,直送到六月十三日,趙明誠改走陸路那一天,才揮手告別。

大暑天,趙明誠騎馬奔南京,對于從小沒吃過苦的公子哥,不堪其苦,遂感疾途中。到了南京,診斷趙明誠患的是瘧疾。過了一個半月,直到七月底,李清照才知道趙明誠重病的消息。她乘船日夜兼行趕到南京,趙明誠已病入膏肓,八月十八日就去世了。

李清照為丈夫辦理完喪事,自己也大病一場。

1132年,李清照四十九歲,在杭州,春季患病,夏季日見危重,以至牛、蟻不分。這時張汝舟巧言惑其弟以騙婚。張汝舟的目的是掠取李清照手中的文物。不得,即對她日加毆擊。秋,李清照與張離異。

l1155~1156年,李清照走完人生七十二歲或七十四歲的路,仙逝于杭州西湖一帶一個芭蕉庭院里。晚年,她在杭州居住二十多年,過著孤苦伶仃的生活,愁像惡魔一樣,無休無止的糾纏著她。她的一首詞《聲聲慢》是她日常生活的寫照: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殘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

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到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shù)百年。女主人清早起來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想找什么,又不知道該找什么。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天氣乍暖還寒。飛過的雁,似曾相識。

自家院里,菊花已殘,滿地堆積,憔悴的菊花,有誰堪摘。在這孤獨、冷漠、凄慘的環(huán)境里,詞主人守著窗,獨自怎生到黑。更難堪,黃昏時又下起細雨,滴滴搭搭打在桐葉上,這種滋味,怎能用一個愁字概括!

有人說這首詞,是宋詞中最能打動人心的一首。

李清照晚年寓居南宋都城臨安時,寫了一首《永遇樂》詞,寫得悲慘、凄涼、催人淚下。

落日溶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

吹梅笛怨,

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jié),

融合天氣,

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

香車寶馬,

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

閨門多暇,

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

金雪柳,

簇帶濟楚。

如今憔悴,

風鬟霜鬢,

怕見夜晚出。

不如向、簾兒底下,

聽人笑語。

落日像溶化的赤金,暮云合圍著璧玉一樣的園月,作者不由感嘆發(fā)問:人在何處?這是一聲充滿迷惘與痛苦的長嘆。染柳煙濃,接下三句,是寫早春之景。煙靄熏染的柳樹,已經(jīng)萌動;笛子吹奏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臘梅已經(jīng)開過。雖已早春,但春意還不多。元宵佳節(jié),天氣雖好,難道就不會轉瞬風雨?因此,當前的良辰美景,一點也引不起她的興趣。詞人的晚景雖然凄涼,但由于她才分高,名氣大,又出身官宦世家,所以常有香車寶馬來拜訪她,請她喝酒,請她作詩,她都謝絕了。

回想當年在汴京時,自己有的是閑暇時間。在良辰盛會中,人們最重視元宵佳節(jié)。這天晚上,同閨中女伴,戴上插著翠鳥羽毛的帽子,披上金線縫制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齊齊,楚楚動人。如今,詞人經(jīng)歷了太多的不幸,國破夫亡,自己被折磨的形容憔悴,蓬頭霜發(fā)。白天怕人看見,只能夜間出去。元宵夜游人太多,她沒有勇氣面對眼前的熱鬧繁華,還是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吧。

李清照離開我們已經(jīng)八百多年,但她的詞作,具有無限的藝術感染力。如今我們讀了她的作品,仿佛是昨天的事,仿佛是眼前的事。李清照和她的詞作將與世永存。

參考資料: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的重陽《醉花陰》詞相傳有一個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見《元伊世珍·瑯嬛記》)。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是它說明這首詞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現(xiàn)在先看看它的全首。詞的開頭,描寫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環(huán)境。“薄霧濃云”是比喻香爐出來的香煙。可是香霧迷朦反而使人發(fā)愁,覺得白天的時間是那樣長。這里已經(jīng)點出她雖然處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悶。“佳節(jié)又重陽”三句,點出時間是涼爽的秋夜。“紗廚”是室內(nèi)的精致裝置,在鏤空的木隔斷上糊以碧紗或彩繪。下片開頭兩句寫重陽對酒賞菊。“東籬”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意。“人比黃花瘦”的“黃花”,指菊花。《禮記》月令:“鞠(菊)有黃花”。“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從開頭到此,都是寫好環(huán)境、好光景:有金獸焚香,有“玉枕紗廚”,并且對酒賞花,這正是他們青年夫妻在重陽佳節(jié)共度的好環(huán)境。然而現(xiàn)在夫妻離別,因而這佳節(jié)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離愁別恨。全首詞只是寫美好環(huán)境中的愁悶心情,突出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寫,目的是加強刻畫她的離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黃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并且是詞眼。詞眼猶人之眼目,它是全詞精神集中表現(xiàn)的地方。

在詩詞中,作為警句,一般是不輕易拿出來的。這句“人比黃花瘦”之所以能給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運用比喻,描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當,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這個結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帶動宕語氣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寫動態(tài)的“簾卷西風”,這以后,才拿出“人比黃花瘦”警句來。人物到最后才出現(xiàn)。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聯(lián)成一氣,前面兩句環(huán)繞后面一句,起到綠葉紅花的作用。經(jīng)過作者的精心安排,好象電影中的一個特寫鏡頭,形象性很強。這首詞末了一個“瘦”字,歸結全首詞的情意,上面種種景物描寫,都是為了表達這點精神,因而它確實稱得上是“詞眼”。以煉字來說,李清照另有《如夢令》“綠肥紅瘦”之句,為人所傳誦。這里她說的“人比黃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說過的,有它突出的創(chuàng)造性。

這首詞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后所寫,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

上片與秋涼情景。首二句就白晝來寫:“薄霧濃云愁永晝。”這“薄霧濃云”不僅布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瑞腦消金獸”,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huán)境的凄寂。次三句從夜間著筆,先點明節(jié)令:“佳節(jié)又重陽”。隨之,又從“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貫穿“永晝”與“一夜”的則是“愁”、“涼”二字。深秋的節(jié)候、物態(tài)、人情,已宛然在目。這是構成下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下片寫重九感懷。首二句寫重九賞菊飲酒。古人在舊歷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這兩句寫的是佳節(jié)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間的關系來說,這下片寫的是結果。

早年,李清照過的是美滿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婦女,由于遭受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范圍有限,生活閱歷也受到重重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因此,相對說來,他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后,面對.單調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來抒寫自己的離愁別恨了。這首詞,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從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在詞里卻無往而不在。這是透過一層的寫法。

比喻的巧妙也是這首詞廣泛傳誦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

詞中還適當?shù)剡\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片寫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卻不見一“菊”字。“東籬’,本來是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去了“采菊”二字,實際是藏頭。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飲菊花酒的風習,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氣。“黃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見,全詞不見一個“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態(tài)卻俱現(xiàn)紙上。詞中多此一層轉折,吟味時多一層思考,詩的韻味也因之增厚一層。

設問手法也是詞中值得注意的藝術特點之一。明茅映在《詞的》中說:人們“但知傳誦結語(指“人比黃花瘦”句),不知妙處全在‘莫道不消魂’。”這話是很有見地的。“莫道”一句,實際上可以與賀鑄《青玉案》中“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帶有反詰與激問的成分。

元伊士珍《瑯環(huán)記》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明》詞函致趙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忌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城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論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單從這故事的流傳就足以說明李清照的生活體驗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體驗得了的;他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技巧,也不是一般詞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詞里出現(xiàn)的那種多愁善感、弱不禁風的閨閣美人形象,也正是這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為這一形象是封建社會特定歷史時期與特定階層的產(chǎn)物。

對細君名字如何描寫古詩感嘆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于細君和親、對細君名字如何描寫古詩感嘆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5188.html

分享給朋友:

“對細君名字如何描寫古詩感嘆,細君和親” 的相關文章

唐詩宋詞有哪些詩(唐詩宋詞的詩有哪些)

唐詩宋詞有哪些詩(唐詩宋詞的詩有哪些)

大家好,關于唐詩宋詞有哪些詩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唐詩宋詞的詩有哪些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有人對唐詩宋詞做了總結,你知道分別的代表作嗎? 唐代詩歌的兩座高峰是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詩人的代...

不知多少秋聲在線閱讀(不知多少秋聲在線閱讀小說)

不知多少秋聲在線閱讀(不知多少秋聲在線閱讀小說)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不知多少秋聲在線閱讀,以及不知多少秋聲在線閱讀小說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清照《聲聲慢》賞析 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jù)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jié)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yǎng)。以下是我?guī)痛?..

李易安經(jīng)典詩詞有哪些(李清照寫的易安詞)

李易安經(jīng)典詩詞有哪些(李清照寫的易安詞)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李易安經(jīng)典詩詞有哪些,以及李清照寫的易安詞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清照的十首經(jīng)典詩詞 李清照的十首經(jīng)典詩詞:1、聲聲慢·尋尋覓覓[作者]?李清照?[朝代] 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李清照聲聲慢有多少字(李清照聲聲慢是一首)

李清照聲聲慢有多少字(李清照聲聲慢是一首)

今天給各位分享李清照聲聲慢有多少字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李清照聲聲慢是一首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聲聲慢李清照字數(shù) 聲聲慢【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代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

有香含的詩句有哪些(含香的古詩句)

有香含的詩句有哪些(含香的古詩句)

很多朋友對于有香含的詩句有哪些和含香的古詩句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帶有“香”字的詩句有哪些? 1、香橘二首[宋] 李石(一)霜余裊裊擷秋芳,露洗娟娟百寶光。齡冷欲餐瓊樹玉,手溫誰握洞庭香。(二)千林獨覺一林芳,稼碧攙先送曉光。魯酒未妨杯雪冷,麝蘭半...

有哪些閨怨詞(閨怨是什么類型的詩)

有哪些閨怨詞(閨怨是什么類型的詩)

很多朋友對于有哪些閨怨詞和閨怨是什么類型的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閨怨的詩詞名句 描寫閨怨的詩詞句子有哪些?關于閨怨的古詩詞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關于閨怨的詩詞名句,快來看看吧。 1.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____納蘭性德《木蘭...

從李清照的如夢令聯(lián)想到哪些詩句(詞人李清照在如夢令中嗟嘆)

從李清照的如夢令聯(lián)想到哪些詩句(詞人李清照在如夢令中嗟嘆)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從李清照的如夢令聯(lián)想到哪些詩句,以及詞人李清照在如夢令中嗟嘆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讀李清照《如夢令》,然后根據(jù)詞意,充分展開想象,對人物的心理,神態(tài),行動,語言進行描寫,300字左右。 《如夢令》常記...

如夢令古詩多少(如夢令是不是古詩)

如夢令古詩多少(如夢令是不是古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夢令古詩多少,以及如夢令是不是古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如夢令的詩句 1.如夢令的詩句 1.c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 譯文:興盡之后很晚才往回劃...

多少游春意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多少游春意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多少游春意,以及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求李清照嘚念奴嬌賞析..要全嘚..呦詞牌名和詞名 ●念奴嬌李清照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險韻詩...

李清照經(jīng)典詩詞有哪些 李清照經(jīng)典詩詞有哪些

李清照經(jīng)典詩詞有哪些 李清照經(jīng)典詩詞有哪些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李清照經(jīng)典詩詞有哪些,以及李清照經(jīng)典詩詞有哪些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清照寫過哪些詩? 李清照是詞人,寫過很多詞。李清照寫的詩不多,最有名的就是《夏日絕句》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經(jīng)典詩句 李清照最經(jīng)典的十首詩詞...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