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己詩三行什么意思,予袊古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予己詩三行什么意思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予袊古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予己詩幾行
? ? ? 予己詩三行,有夢,有酒,有遠方??
? ? ? 沒有詩,沒有酒,沒有夢,心中早已模糊了遠方……站在城市叢林,你忘了多久沒有聽見內心的吟唱?忘了旁若無人?旁若無人地輕唱,旁若無人起舞。興之所至,從來只是一種心情!成熟讓人學會了隱藏,讓人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模樣……多久前會寫詩?應該是個沒有電腦只能手寫涂鴉的時代,因一首曲子,因一草一花,因古道夕陽都能涂出幾首詩來感動自己的那個時代!少年時真的不識愁滋味?不懂感情的年紀以為能賦出幾句新詞,便是嘗盡了世間愛恨,那些想象中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最終敗給了成長!如今的詩在心中縱使起草千萬遍,不能言不能語,只能深藏于心底??
? ? ? 醉過方知酒濃,買醉的靈魂總會出賣孤獨的內心!酒醉時的清醒痛徹的不只是心扉,還有那個可憐的胃!一直記得二十多年前,為賦新詞想說愁的年紀,和發小相約體驗一場宿醉,興許識得"愁滋味"的自己能寫出一兩句驚世之詞!發小從家中偷出她老爸的一瓶好酒,一個灰蒙蒙的下午我們相約一起去了白云湖邊,只記得湖邊都是樹沒有岸。早已忘記了季節,也不懂喝酒的情調:應有個高腳杯或二兩下酒菜!自以為喝了咱的酒,我可以如同向往的優雅女人那般,借著酒意寫出一些詩情!現實與夢想的差距:打開瓶蓋舔了一下才發現白酒如此難以下口,趕緊擰上瓶蓋,不敢再帶回家,兩人找了棵大樹做了記號挖了個坑連瓶帶酒給埋了!還憧憬著相約十幾二十年后再讓它重見天日,必是一瓶陳年好酒!一瓶白酒就這樣糟踏在兩個熊孩子手里!現如今白云湖兩岸早已修成了風景,那瓶老酒注定只能成為我和發小記憶中的佳釀了!
? ? ? 兒時的夢想,當記者!當老師!學的專業和記者沾著邊,做的工作一直沒離開過學校。跌跌撞撞地成長著??突然有一天發現長大后世故的自己,已經被兒時的純真所拋棄!丟失了夢想,或許丟失的還有自己!多年以后,突然發現,原來人世間還有那么多事物是介于是非之間、喜惡之間、取舍之間的。一如愛卻得不到的人,恨卻斷不掉的情,逃卻掙不脫的網。予己詩幾行,有夢,有酒,有遠方!遠方?……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喂馬劈柴……隨性涂詩,安心聽歌,或翩然起舞……那個遠方,不動聲色地深藏!
? ? ? 風從袖中過恰好在夢境的縫隙間我看到你的模樣……
予己詩三行,有夢,有酒,有遠方。下聯是什么?
下聯是:“贈人花一朵,存真,存愛,存心意。”
釋義:我想給自己一首三行詩,應該有夢,應該有酒,應該有坦蕩的遠方;贈送給你一朵鮮花,存在純真,存在真愛。存在我的心意。
心有所向,必達遠方
予己詩三行,有夢,有酒,有遠方。
贈人花一朵,存真,存愛,存心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今晨8:30”圓圈兒”起床,熱了昨晚的燉菜,順便還幫我盛出昨晚預約好的大米粥,一起吃早飯。
飯后圓圈兒看我工作忙碌,主動洗了碗筷,而G老師取回”提拉米蘇”,順便幫我收拾了垃圾,繼而上班去了。
他表現越來越耐心,溫柔,這讓我刮目相看,期待他繼續改善骨子里的急躁。
9:15——9:40,根據馬主任新補充,再次各處確認,且無補充后再次報送德育楊老師。
整個寒假校醫都很忙碌,致敬,點贊,擁抱,疫情過后,請她吃好吃的,以表誠摯的慰問。
給倩倩,老姐視頻,想給她們分享蛋糕或者她們開車來取。結果她們各自謝絕。
圓圈兒好奇,按捺不住到切了兩小塊”提拉米蘇”蛋糕,于是我們兩個人享受美食,暫時葫蘆島長胖的負擔。那就由衷謝謝G老師的分享。
居家主動隔離期間對于疫情繼續保持重視,但不恐慌。打掃衛生,拖地,權當鍛煉身體,同時聽音頻,越來越體會到極致利他帶給我的平靜,喜悅和快樂。也會堅持這樣的修行。
中午做了香腸米飯,炒了萵筍片,還燉了帶魚。圓圈兒吃的很香,我也由此得到開心和快樂。
看她津津有味的吃飯,覺得能為她付出且享受跟她一起成長和進步的感覺,不失為一種幸福。
從前的基因記憶里,養兒是傳宗接代抑或”養兒防老”。可是到了現代,此刻,我最想說的是我們各自愛自己,活出自己,圓圈兒不用糾結與幫我和G老師達成所愿,她只需要身心健康的成為她自己,適應并勝任生存,這已然了不起。
又因為提拉米蘇的討論引發了不必要的分歧,隨之圓圈兒也留下了眼淚,雖然G老師并非惡意,他只是急躁,卻也看得出掩飾不住的疼愛。
我作為當事人之一,不想評判任何一個人,只是覺得事情僅僅是事情,本沒有對錯之分,關鍵是引發了各自的情緒。
而情緒背后是未被看見,理解,懂得的東西。那就是每個人心里未被覺察到的無名的火起或者鉤子。
它們也有能量,也會流動,讓父女倆瞬間喪失了還有原本的親情體驗、幸福與平衡。事后雖各有后悔或懊惱或者歉意,但是釘子就在那里,可以拔了,治標不治本也。
我也曾開解”圓圈兒”:不必介懷或者糾結。因為社會競爭包括父母在職場挨批或者委屈都在所難免,無非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更重要的是活在當下,立足此刻,該干嘛就干嘛即可。
當然我也勸慰了G老師:別著急,慢慢來,圓圈兒的綻放是早晚的事情。
凡事都有周期,更需要過程,所以耐心和等待,就像是靜等花開,與水同流。
而圓圈兒同學是寶藏女孩兒,真的是潛力無限。她在探索,也在努力的表達和實現。
誠然,G老師和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但也絕不是最最差勁的父母,我們都在努力成為合格的父母。
還記得 溫尼科特曾經說過:好的父母潛移默化的提供"抱持”的養育環境。
她做的好的時候,無限認可她,鼓勵她再接再厲;而她受挫的時候,繼續無條件的信任她,鼓勵她,支持她繼續刻意練習,直到習得某一種實力或者技能。
這種不含誘惑的堅決和深情讓親子關系更加穩固和穩定。而圓圈的自我生命力,靈活度,組織力、爆發力也會因為被充分滋養而愛滿溢。
毫無疑問,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必須的。同時頭腦健康也是必要的,就好比手機或者電腦硬件本身。而心理健康簡單來說就是開不開心。
遇到問題能否順勢接納,轉化,哪怕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釁或者挑戰,都能夠勇敢、勇氣和擔當,這就是用對大腦去解決問題的的方法和途徑。國外的腦科學和人類行為學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私以為沒生病(未檢查出器質性病變)并不代表健康,無比期待我們每個人都能覺知情緒背后的柔軟,轉念后及時撫平內心的鉤子,進而變得寧靜,喜悅和自在。
我很慶幸當圓圈兒的青春期與我更年期碰撞時,我修習了心理學。于是在自己人生過半的時候:才意識到有且只有我們各自的學習,修行,尤其是先做好自己。
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程度的釋放自己的善意,讓”花成花,讓樹成樹”。既允許自己做自己,也允許別人成為別人。
正所謂”己若所欲,先施于人”。當越來越多的人拿出善意時,我們的社會就會越來越好。這就是生命的教育,或者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的教育。
很可惜青年男女還沒有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就結婚了。而年輕的父母還沒有資格證的時候,已然無證上崗了,于是給自己,給孩子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和無盡的困惑與困擾。
人常說種一棵蘋果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而狄更斯在《雙城記》里也曾說過,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那么如何最大程度的獲得健康和平衡,確實是一個值得每個人思考和踐行的問題。尤其是面對子孫后代,情緒獨立且穩定,有力,這才是精神傳承的意義。
好在,當自己改變了,進而會驚喜的發現周圍的環境、氣場都潛移默化的改變著。開眼看世界跟坐井觀天的感覺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目視遠方,睜著眼睛走路,開車,不僅對別人有益,更重要的是我的生命由我負責,要成事,由我做起,我的生命有意義。
卻原來同頻的感覺真的很好,因為每個人不僅僅是緣份使然的相互陪伴,更重要的的是幫助對方成長,都變得越來越好。
也唯有如此,每個人才能輕松的走的久,走得遠,而且不累。
而且隨著個人寶貴的專注力以及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能做會做的的事情越來越多,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堪比人生開掛,未來可期。
越來越能接納”圓圈兒”呈現出的”千姿百態”,包括叮囑我炒菜少油少鹽,膳食均衡,吃飯不語,看電視過程中不討論劇情等感受。還有她覺得有時候感覺淚奔、不暢或者無助感等。
隨喜幫她做了深度放松,結果她的眼淚決堤而下,雖然跟我的互動少了些。而我的表現和引導也并不完全盡我意。
但是這些并不影響我們各自敞開心扉,各自的柔軟以對。再次感念相互的陪伴和看見。
親情溫暖而又珍貴,值得珍惜,更值得每個人在陪伴中相互看見,理解和懂得。那就各自努力,助力對方的成長,進步,這樣遺憾就會少一些,喜樂自在多一些。
傍晚開車去接了老姐,一起到陽光。一起吃蛋糕,一起撲克娛樂,感覺很開心。
依舊感恩小殷姐的同步打卡。我們都走在大路上,縱情的歡唱。
成長是張弛有度,更需要好的引導。就像是健康的產生,努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期待自己做的更好些,再好些。
予你三行詩: 一行愿你有人為你分擔憂愁 二行愿你有人相伴一生 三行愿你有人牽絆一生為你牽馬斟
1、可能是這個女生很喜歡這首三行詩,所以轉給你看看啊。
2、她知道你的心意,委婉拒絕。
3、她也喜歡你,希望你主動點。
予己詩三行,有酒有夢有遠方
原創對聯如下:
予己詩三行,有夢,有酒,有遠方。
贈人花一朵,存真,存愛,存心意。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 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 竹子、 木頭、 柱子上的對 偶語句。對聯 對仗工整, 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對聯是 中國 傳統 文化瑰寶。
對聯
對聯又稱 對偶、門對、春貼、春聯、 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 對仗工整, 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 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 孟昶(chǎng),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春節時掛的對聯叫 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挽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 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 押韻)。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于 五代 后蜀主 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梼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4]此說的根據是清代楹聯學家梁章鉅《楹聯叢話》引《蜀梼杌》,但據《楹聯概說》考證, 梁章鉅在引用時將“以其詞工”改為“以其詞非工”,《蜀梼杌》原文認為該聯是 辛寅遜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5]
對聯
對聯作為一種 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歷史探源
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這種語言文字的平行對稱,與哲學中所謂“ 太極生兩儀”。即把世界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陰陽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陰陽二元觀念。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這種陰陽二元的思想觀念淵源甚遠,《 易經》中的卦象符號,即由陰陽兩爻組成,《易傳》謂:“ 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也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則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合而變化起。”(《荀子·禮論》)《黃老帛書》則稱:“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陰有陽。”這種陰陽觀念,不僅是一種抽象概念,而且廣泛地浸潤到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認識和解釋中。
《 周易· 序卦傳》“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禮儀有所措。”《 易傳》中,分別以各種具體事物象征陰陽二爻。陰代表坤、地、女、婦、子、臣、腹、下、北、風、水、澤、花、黑白、柔順等;與此相對應,陽則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黃、剛健等。這種無所不在的陰陽觀念,深入到了中華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而陰陽觀念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對以“兩”、“對”的形式特征出現的事物的執著和迷戀。對聯格式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語言尋根
一副標準的楹聯,它最本質的特征是“對仗”。當它用口頭表達時,是語言對仗,當它寫出來時,是文字對仗。語言對仗的含義是什么呢?通常我們提到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這四項,四項中最關鍵的是字數相等和平仄相拗,這里的字數相等,不同于英語的“單詞數”相等,其實質上是“ 音節”相等。即一個音節對應一個音節。在 英語中,單詞“car”與“jeep”在數量上是相等的,但音節不相等。而漢語“卡車”與“吉普”,數量相等又音節相等。漢語之所以能實現“音節”相等,是因為漢語是以 單音節為基本單位的語言。音節、 語素、文字三位一體。漢語每個音節獨立性強,都有確定的長度和 音調,音調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今有陽平、 陰平、 上聲、
對聯
去聲四聲,皆分 平仄兩大類。平對仄即謂相拗。這樣,漢語的 語素與語素之間(即字與字之間)就能建立起字數相等、平仄相諧的對仗關系。而英語中,即使事物的名稱、概念能夠相對,單詞的數量和詞性能夠相對,兩個句子的句式能夠相對,但其音節長短不一,獨立性弱,可自由拼讀,又無聲調,故無法相對。楹聯大多數是寫成文字,并且很多時候還要書寫、懸掛或鐫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聯對仗的第二層即是所謂文字相對。文字相對意味著楹聯不僅是語言藝術,又是裝飾藝術。作為裝飾藝術的一副 楹聯,要求整齊對稱,給人一種和諧對稱之美。漢字又恰好具備實現整齊對稱的條件,它是以個體方塊形式而存在的, 方方正正,整整齊齊,在書寫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間位置。它具有可讀性,又具可視性。其方塊構形,既有美學的原則,又包含著力學的要求。它無論是橫寫與豎排,都能顯得 疏密有致,整齊美觀。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個單詞長短不一,只表音,不表義,更無可視性,只能橫排,不能豎排,無法從形體上實現真正的對稱。下面試舉兩個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對偶句進行比較,以進一步說明為何只有漢語才有真正的對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則不能。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 桃符。關于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 楹帖出現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卷號為 斯坦因0610號 敦煌遺書為據:
歲日:三陽始布,四序初開。
福慶初新,壽祿延長。
又:三陽回始,四序來祥。
福延新日,慶壽無疆。
立春日:銅渾初慶墊,玉律始調陽。
五福除三禍,萬古□(殮)百殃。
寶雞能僻(辟)惡,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戶上,富貴子孫昌。
又:三陽始布,四猛(孟)初開。
《聲調譜》作者趙執信明確指出:“兩句為聯,四句為絕(句),始于 六朝,元(原)非近體。”王夫之說,對聯源于律詩的說法,好比“斷頭刖足,殘人生理”——《清詩話》
對聯源于中國文字語音的對稱性,出現應該在周朝以前, 造紙術和書法的發展,使對聯成為獨立文體。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既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的對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記載,后蜀廣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節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習聯語,故趁新年來到之際,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群臣們各自寫好一幅,耐心等待審查。孟昶一一看過,均不滿意。于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對聯的格式精巧玲瓏的對聯,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習慣,而且在群眾廣泛運用的基礎上還有一種統一點要求,固定的格式。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是我國民間文化遺產中講究較多、要求較嚴的一種特殊文體。從格式上看,它緊密結合現實生活中間有兩個門框和一個門楣道特點相應地由三部分組成:上聯: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聯:第二句,也稱對句; 橫額:也叫 橫批或 橫披。上、下聯是對聯的主體,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對聯主實際運用中,上、下聯文字不管多長,一般都沒有標點,這也是格式上的一種特殊講究。但也有例外。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楹聯,系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對偶階段
時間跨度為 先秦、兩漢、三國、兩晉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 易經》 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 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 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辭下傳》)、“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則 各從其類也。”(乾·文言傳)
成書于 春秋時期的《詩經》,其對偶句式已十分豐富。 劉麟生在《中國駢文史》中說:“古今作對之法,《詩經》中殆無不畢具”。他例舉了正名對、同類對、 連珠對、 雙聲對、 疊韻對、雙韻對等各種對格的例句。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風·子衿》)、“山有扶蘇,隰有荷花。”(《鄭風·山有扶蘇》)《道德經》其中對偶句亦多。劉麟生曾說:“《道德經》仲裁對之法已經變化多端,有連環對者,有參差對者,有分字作對者。有復其字作對者。有反正作對者。”(《中國駢文史》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八十一章)、“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 諸子散文中的對偶句。如:“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武成》)、“乘肥馬,衣輕裘。”《論語·雍也》)、“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等等。辭賦興起于 漢代,是一種講究文采和韻律的新興文學樣式。對偶這種具有整齊美、對比美、美的修辭手法,開始普遍而自覺地運用于賦的創作中。如 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有:“擊靈鼓,起烽燧;車 按行,騎就隊。”
駢偶階段
駢體文起源于東漢的辭賦,興于 魏晉,盛于南北朝。 駢體文從其名稱即可知,它是崇尚對偶,多由 對偶句組成的文體。這種對偶句連續運用,又稱排偶或駢偶。 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評價駢體文是“儷采 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初唐 王勃的《滕王閣序》一段為例: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 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 下臨無地。 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 閭閻撲地, 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全都是用 對偶句組織,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千古對偶名句。這種對偶句是古代詩文辭賦中對偶句的進一步發展,它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對偶不再是純作為修辭手法,已經變成文體的主要格律要求。駢體文有三個特征,即四六句式、 駢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對偶字數有一定規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變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對偶,六字對偶,八字對偶,十字對偶,十二字對偶。三是對仗已相當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聲律對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階段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則始于魏晉。曹魏時, 李登作《聲類》十卷, 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 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詩,都是八句成章,中間二聯,習稱 頷聯和 頸聯,必須對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對。這就是標準的律偶。
舉 杜甫《登高》即可見一斑: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 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的頜聯和頸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對仗極為工穩。遠勝過駢體文中的駢偶句。除五、七言律詩外,唐詩中還有三韻小律、六律和 排律,中間各聯也都對仗。
律偶也有三個特征:一是對仗作為文體的一種格律要求運用;二是字數由駢偶句喜用偶數向奇數轉化,最后定格為五、七言;三是對仗精確而工穩,聲律對仗已成熟。
對聯示例
一字對聯
墨(對)泉
這是最經典的一字聯。
‘墨’字上部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為‘白’字。各屬于顏色的一種,且詞義相反。
兩個字的下半部分別為‘土’和‘水’又都屬于五行之一。
此聯還有另一種對法:
墨(對)柏
同“黑”、"白"相對,且“土”、“木”都為五行。
二字對聯
春花(對)秋月
漢賦(對) 楚辭
書山(對)學海
紅玉(對)丹瑤
三字對聯
水底月(對)鏡中花
孫行者(對) 祖沖之(也可對“胡適之”)[7]
水簾洞(對) 花果山
飛鳥盡(對)良弓藏
獨角獸(對)比目魚(比翼鳥)
四字對聯
青山不老(對)綠水長流
山清水秀(對) 人杰地靈
東南西北(對) 春夏秋冬
春回大地(對)福滿人間
棣華罨映(對)蓀馤綿延(上聯復詞“罨映”雙聲,下聯復詞“綿延”疊韻,故此聯又為雙聲疊韻對)
五字對聯
山色攢 文氣(對)湖光澄 讀心。
愛君希道秦(對)憂國愿年豐
翱翔一萬里(對)來去幾千年
半浸中華岸(對)旁通異域船
苞蔵成別島(對)沿濁致清漣
六字對聯
云無心以出岫(對)鳥倦飛而知還。
豈能盡如人意(對)但求無愧我心。
竹雨松風琴韻(對)茶煙梧月書聲。
行止無愧天地(對) 褒貶自有春秋。
七字對聯
德張 民智開明范(對)學領 女權炳耀風。
既聞山石無假色(對)亦知草木有真香。
卜鄰喜近清涼宅(對)與客 同參 文字禪。
萬里秋風吹錦水(對)九重春色醉仙桃。
千秋筆墨驚天地(對)萬里云山入畫圖。
松葉竹葉葉葉翠(對)秋聲雁聲聲聲寒。
點燈登閣各攻書(對)移椅倚桐同玩月。
福無雙至今朝至(對)禍不單行昨夜行。
八字對聯
山水有靈亦驚知己(對)性情所得未能 忘言。
門有古松庭無亂石(對)秋宜 明月春則和風。
絲竹同清當天合曲(對) 山水齊朗映日生文。
十字對聯
厚德才,孚 和協,時成爾事(對)修文樂,講 禮儀,更造吾民。
多字對聯
書童磨墨墨抹書童一脈(mò)墨(對)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對)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是,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地。
關于予己詩三行什么意思和予袊古詩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